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篇1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课的安排是:高一开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开设选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开设选修Ⅱ中国古代史。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再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应该说,这是符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但此方案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第二,初高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都不利。诚然,无论是大纲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都力图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区分,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纲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的原则,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但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要点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要真正区分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层次性实在是太困难了。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
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通过中学历史教学来检验。根据这一标准,到底应如何设置高中历史课程呢?笔者的意见是,高一开设中国20世纪史(必修课),高二开设世界20世纪史(限定选修课),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方案的核心是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下面围绕这个核心谈一些看法。
为什么主张在高中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呢?
首先,按此方案中外历史都只讲近100年的历史,时间短了,教学内容少了,历史课内容过多与历史课课时极其有限的矛盾可以得到缓解。
其次,因为只讲20世纪的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可以重新安排,初高中教学内容过多重复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再次,在高中开设两门20世纪史,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紧迫的。我们知道,20世纪是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发展最为迅猛、最为深刻、最为动荡的100年。从世界范围看,仅仅是两次世界性科技革命、两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从中国历史来看,仅仅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改革开放这三次巨变就需要我们深入地认识。而且,从思维习惯来说,人们惯常要回顾刚刚走过的那段路程,迫切地希望从刚刚逝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教益,增长智慧。因此,对刚刚跨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20世纪的历史显示着鲜活的光泽和特有的魅力。新世纪的历史教学应满足人们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迫切需要,引导青少年去自觉地、系统地梳理与反思20世纪的历史,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是丰富多彩的
20世纪的历史尤其如此。在论证了高中宜于开设两门20世纪史之后,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的具体的课程内容。
学术研究离不开观点、范畴和方法,这三者的统一体被称为“范式”。史学研究的范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是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研究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受此影响,中学历史教材也按此范式来编写。简言之,就是世界史教材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为主线的世界近现代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以民主革命史(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主,加上社会主义革命史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必须承认,在革命年代,从事和拥护革命的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迪,“阶级斗争──革命史”的史学研究范式满足了这方面的社会需要,功不可没。但是,现今,革命时代已经结束,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早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若仍完全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来制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高中历史教材,让学生主要学习世界近现代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显然就脱离社会需要和落后于时代了。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篇2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效果;探究性
历史教学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实施以来,人们更加重视历史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思考。
一、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意义
许多中学生说他们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种思想反映了当前历史教材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历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模式的不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意义和有趣味。课程资源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因素。但长久以来,对教学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的学习要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种原因,首先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其次是学生缺乏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缺乏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甚大。
二、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思考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时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的多数地区长期以来把课程资源的概念理解为教材的概念,常常将课程开发利用以及课程资源与订教材、编教材混为一谈,将其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忽略了。正是这种僵化的观点的长期存在致使我国课程资源开与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形成。目前,我国的许多地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都不能和时展的节奏合拍。教材的开发和整合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弹性材料,包括地图、古诗歌、插图、文字材料等,安排不同的弹性材料,循序渐进地推进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进程。创新之处体现在丰富历史教学资源,整合各方面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内容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
做好课程资源整合的意义重大,作为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教学的资源整合问题,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自学
一、台阶效应
大部分学生觉得高中历史比较难学,究其原因,在于初、高中之间存在着“台阶”,初中毕业以后,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台阶效应”让他们产生了高中历史知识既深又难的感觉。任何知识都有它的学习特点,任何难题都有它的解决方法,掌握其中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度过学习难关,从而传道功成、解惑果就。现将教学体会逐步列举。
二、认识到历史教学的不同之处
1.点、线、面、立体的区别
关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郑天挺老前辈曾经指出:“小学是个点,初中是个线,高中是个面,大学是立体。”所谓“点”,点到而已,大致上了解一下;所谓“线”,就是在点的基础上拓展,重点描述人物的、事件的、过程性的、具体的、史实性的知识;所谓“面”,就是揭示历史内在联系,叙述较复杂的、抽象的、史论性的知识,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价,重点说明观点的、结构的(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性的知识。所谓“立体”,就是全面的洞悉历史,总结往昔成败,归纳过去兴衰,启蒙当下,昭示以后,视通万里,千姿百态,彻悟真源,穷研法理,运筹眼下,鉴往知来。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J.R.)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知什么”的知识,即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是“知如何”的知识,即主要认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说,初、高中历史的区别,即高中历史除对过程的描述之外,在理论分析方面,在“为什么”方面有所侧重,比较注重多层面地展开历史。
3.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有一定的高度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知识量的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认知水平的区别,所以,在教学方面也要有所区分。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陈述性知识,高中历史的教学侧重程序性知识,即学习能力与方法。初中历史的教学,依据课本,高中历史的教学,将课本与教师的见解融为一体,教师对学习的内容有所诠释与延伸,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历史、学习历史,学习历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增加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如何去正确看待与评价,看问题有深度,对课本有提炼。
三、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作为非中考科目,这就为高中历史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学生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他们平时的学习就很紧张,“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大,初中的历史学习没有打好基础,学校在教学方面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引导不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一片懵懂,不是张冠李戴就是一问三不知,存在的问题可谓多多,这些都亟待高中教师的解决。
四、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路上的坦途。学生上高中以后,思想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他们的观念逐步的成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升。在初中阶段,教师往往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仍留在感性阶段,到了高中,历史教学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注重能力渗透,情趣交融,情理汇合,分出层次。
比如说,鸦片战争的学习,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侵占中国的,人民水深火热,遭受奴役,学生都认为这是中国在历史进程上的倒退。这个时候就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的思维。
五、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学家卡尔说:“别人所教用处不大,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他们自学,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们在中学当中学会发现,能够穷因究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在自学当中,要紧密跟随,适时点拨,有收有放,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仔细检查,不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起商榷,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自学指导贵在设疑、求疑、解疑,由矛盾始,到矛盾终,激起一个个求知的浪花,实现一个个求知欲望的满足。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整理11篇) 2024-08-29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收集3篇) 2024-08-29
一个真诚的人作文(整理8篇)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