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篇1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平均分逐年下降,不少中学一线教师感叹高考历史试卷难度越来越大,命题角度较偏,考取高分越来越难。学生们也普遍认为材料题设问刁钻,阅读量大幅度增加,文字堆砌过多,考试压力加大。我认为高考历史成绩偏低,除了试卷本身难度之外,还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中考要求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脱节
从初中教材来看,我市大部分学校选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教材编写采用的是通史结构,从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从世界古代史到世界近现代史,三年共六册。教材充分体现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史料、活动、探究问题等素材,文字教学的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这种课程要求正好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目标。但从中考要求来看,由于目前我市中考历史采用开卷考,难度值小,考前还有一定的复习范围,所以学生很容易获得A或B等级。而我市中招录取的要求仅是C等级(合格等级)。这种考查体制固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高中学习,尤其是不利于文科学生的学习。
近几年《福州市区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中考试卷难度值控制在0.8左右,试卷的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比例约为8:1:1。尽管试题覆盖面广,但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基本点、教学中的重点、学习中的最关键点知识。相当数量的试题直接考查课程标准学习主题下的内容知识。
例如:(2006年中考题)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009年中考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A.萨拉热窝事件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珍珠港事件
以上例举的中考考题的所有考点均为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能力层次的要求70%属于识记层次,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在中考试题中。因此,初中学生更多的是单纯的记忆基本史实,而缺乏相应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的能力,特别是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的整合能力,因此还无法熟练的形成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一方面初高中的教学还无法形成无缝对接的模式,从而导致初高中的衔接有一定的难度,也使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初高中历史教材编撰体例存在差异
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以专题史体例编订,内容丰富,有一定深度,古今中外交叉点频繁出现。学生适应了编年体例的通史学习习惯,自然无法立即掌握专题结构的学习方法,特别是世界古代史政治体制、思想,由于初中历史比较简单,把很长的历史进行浓缩,造成学生比较片面的印象,认为世界古代史都很简单,没有清醒的认识,对整个历史的背景没有整体的把握,进入专题学习就觉得难度加深。
比如: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过程(高二必修)
希腊工商业发展――物质基础
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和推动
智者运动兴起
平民地位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
这部分知识在初中的课本上根本没有涉及,学生很容易对这段内容产生困惑,于是就变成了单纯背书、不理解书本知识的恶性循环过程。在初中的教学中,多补充古代希腊的内容才能对高中学习有所帮助,但初中的要求比较简单,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可能达到这点,造成高中的历史课程超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畏难情绪也由此产生。
三、初高中历史学习能力要求不同
选读文科的不少同学,依旧用老方法学历史,以为只需勤奋刻苦,就不愁没收获。另外,部分高中教师一时难以转变观念,习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依然利用题海战术进行大包抄,可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从近年来高考试卷可见,文综的历史部分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认知、识记、分析、归纳、比较、评价等,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仅仅只掌握认知、识记能力,所以要想考高分,必须学会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和构建知识结构。在了解、认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应该学会探究历史,从中发现规律,顺着规律,提炼出有价值的认识。
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历史背景,任何历史都是有因才有果,单纯背诵所谓的重点,把历史单一化,很多同学认为省时,其实是得不偿失,特别是高中历史专题化后,学生更是把历史割裂开来,所谓抓住重点背诵。
例如:学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学生各个击破,进行单纯机械性的背诵,其实把这些融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历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能得出正确结论,要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才能有效的学习。
总之,历史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建立在历史长河的史料中,历史的学习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有了整体的历史资料认识,也就能建立整体的历史史观,历史就不只是考试的工具,而是有趣的简单的历史分析题,文综的题目学生也就越做越爱做了。
从以上几点分析来看,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得分率降低,我们不能一味埋怨试卷本身或命题者,多角度思考问题存在的原因,从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对症下药,进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继而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这种现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福建省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历史学业考试大纲》,福建教育出版社。
初中历史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42-01
一、史料概述
初中历史新课改已整整运行了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我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和课题研究来保证历史新课改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而史料是历史的组成细胞,史料是否正确和具体,直接关系着能否对历史进行准确的把握。所谓史料就是有关的历史资料。它即包括各种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方面的资料,而且很多时事都是很好的史料来源。初中历史新课改更加强调了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即它是发现历史和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的必要依据。因为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力以及知识综合能力,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在归纳、分析和判断问题时的逻辑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j: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所发生的历史现象。史料在初中历史新课改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史料充分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情境、认识历史事实、解决历史问题、训练历史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的主题作用得以体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育学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史料教学很容易走向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例如:忽略教科书、不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史料的运用过程中质与量都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功效,应把握好以下策略。
1、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两种偏差,有的认为只要是基础知识能够积累到位,学生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有的认为只要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两种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和观点都是无法真正体现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倡使用史料作为历史教学重要教学材料之处,这样的误区也是存在的,即:重视对学生史料分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使得史料、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概念,准确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形成能力,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的、科学的指导学生借助史料形成历史认识,以史料为依托,始终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共同发展。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把握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是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国初中历史教材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对原始史料的充分运用已经成为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在新的教材中,精简了课文的行文部分,增加了更多的实物图片、历史图片、人物的艺术图片、原始的文献资料等内容,有的内容中还附加了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历史小常识。这些内容方面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历史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的具有典型性的资料,参考价值很高。历史教材的重要转百年不仅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如果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的史料运用多为课外补充资料外,那么,新教材中的史料将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中史料的挖掘解决了史料的来源问题、提高了史料的运用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准确把握好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史料的运用效果。
3、尊重历史,把握史料运用中的真实、适度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不适度运用很可能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主观判断一些历史现象的方向上,有的甚至会产生对正确知识产生怀疑、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的状态中。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随着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增长,这种偏执的怀疑会更多。因此,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遵循真实与适度的基本原则。由于初中生的历史认识能力存在局限性,很多史料对于他们而言难以理解,为了让史料能够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那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提前对史料进行精心的、特别的处理。特别是对古文字的处理和史料的编辑。例如:古文字的含义与今天的文字含义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要先弄清楚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真正含义。将古文字资料全译成白话文,或者是对重点的词汇加以解释,尽量减少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存在的文字困难。另外,将适量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将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都增加史料说明。因此,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一定要注意适度性的原则。
三、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而知今,彰往而查来。它的目的不在于服务过去,而在于服务于现在和未来。在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加强对史料的精选和巧用,以史料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运用史料时要把握原则、注意方法、敢下探索、不断创新,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国誉.谈中学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的加强[J].四川教育学院,2009(4).
初中历史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篇3
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1]她经历了漫长的古展过程,始终保持着历史的延续性,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脉相承的古老文明之国。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的先民们,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包括台湾在内的太平洋西岸,北起沙漠戈壁,南到南海诸岛,西南起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的辽阔版图内,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能共同开发、缔造伟大的祖国。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产物,是包括藏族在内的56个民族认同并凝聚而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政治实体。而中国这个政治实体,又是以56个民族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为基础的。建国后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的论著硕果累累,但从总体上看,都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对中国历史发展总进程的论述,。1988年社会学、民族学大师费孝通教授总结了中华民族格局的历史成因并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被誉为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是正确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总体格局的钥匙。费孝通教授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2]个精辟的结论,既切合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也切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史。国家与民族是两个不同又有联系的概念,从宏观上看,这两个范畴又是可以一致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确立的过程。“多元一体”理论的要点为:第一,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形成是多元一体的,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孕育、形成到发展、确立,也是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第二,在历史造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存在一个凝聚中心,即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它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佛、道形成的炎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第三,各民族间存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各民族区域经济文化的互补交融,终于凝聚确立为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四,中华民族和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其历史演进过程不能随意人为割断,中华民族是中国的构成实体,中国版图是其活动存在的疆域,都是沿着“多元一体”的历史轨迹演进的,在历史上是前后承续相对稳定的。就历史发展而言,以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为界限,中国的演进过程可分为古代与近代两大阶段。古展阶段,是中华民族自在发展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孕育、形成、确立的历史时期;近展阶段,中华民族进入自觉的民族实体发展过程。统一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中国“多元一体格局”数千年历史演进过程中,边疆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地域性政权,不管处在什么历史演进阶段,也不管当时是否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管辖,都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中不可分割的组成环节,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因此,“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国边界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的疆界”,“而是应该包括边疆其它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边界。”[3]这是我们应该树立的中国历史观和历史疆域观。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历史长卷,有时空两个坐标。
首先从生存空间来看,地理环境的因素在中国孕育形成阶段的作用更值得研究。中国坐落于世界第一大洲亚洲的东部,西起号称“世界屋脊”之巅的帕米尔高原,东临世界第一大洋,北起戈壁荒漠,西南以世界最高山脉与南亚、中亚相隔,“这片大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4]这一单元内部又分为若干地理区域。疆域辽阔,决定了中华大地上分处于各个地理区域的原始人群不可能出自同一来源;与各大陆以海洋、高山、大漠相隔的自成单元,决定了他们在单元内凝聚并走向一体。因此,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又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同时,内部地理区域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原文化的率先发展和向四方边远地区的辐射,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的主体,中原地区也就成为中国版图的历史中心。就地势而论,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高度逐级下降的大地。西部主要为藏族聚居的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而东部则为海拔不足千米的丘陵和平原,这东西落差甚大又由黄河、长江两大江河将东西连成一体的地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原文明从一开始就与东部文明发生深刻的渊源联系,并且不断向东发展,从而最终融汇归属于中华文明这一大格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从时间坐标来看,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核心的汉族聚居的中原地区,早在原始文化时期,诞生出炎黄部族的黄河流域就成为全国多元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它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文化区,影响了包括高原在内的中国西部的新石器文化。“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构成了中华诸多文化区的主干。由此可见,中华新石器文化,既是多元呈区域性发展,又是交互影响,相对统一的。”[5]当各族先民在祖国大地分别进行初步开发之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些部族率先由多元向一体演进,经过夏、商、周三代逐步融合,首先完成了华夏族团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形成汉族的前身。有文字及实物可考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是从夏开始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孕育时期的开端。夏、商、周将传说时代的黄帝及炎帝奉为华夏族团的始祖,黄帝击败并联合炎帝后,又兼并融合了四周的蛮夷戎狄等边远族团。据《史记》记载,舜时曾把反对他的氏族部落放逐于包括今东部在内的三危地区去化改其俗,传播华夏文明。到夏禹时,又在涂山大会九州诸候,大体包括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地区的各族团,结合成日益壮大的华夏族团。在春秋战国500年内,各族之间或以自由流动或以战争方式交流融汇,终因秦王朝的建立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中央政权,并在秦汉之时形成了凝聚核心,即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正统的汉族这一民族共同体。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是由于汉族以稳定发展的农耕生产为基础,在秦汉时确立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典章礼乐、文化制度,形成以儒家文化及经典为代表的汉族传统文化,成为凝聚的精神纽带。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不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无一例外地吸收并丰富发展这一文化,从而使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民族中各个兄弟民族认同的共同文化传统。
其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孕育到确立的历史进程中,虽是以汉族为凝聚核心,以中原为中心地区而融汇演进。但在此演进过程中,构成中华民族的各兄弟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分别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是以民族间的交融(包括友好交往、民族迁徒与战争、兼并等各种形成)或是以领属统治(包括臣属周边民族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等)而形成的。其内涵又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通婚使各兄弟民族间互相注入对方的新鲜血液;二是文化习俗中也相互吸收了新的内容。民族间的交融影响从来是双向的,汉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为人所熟知,而少数民族对中原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也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不但建立了新的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政权,成为中国的统治民族,构成中国历史演进总脉络的组成环节,而且继承并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正如费孝通教授指出的,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各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6]就历史演进的具体过程而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秦汉初建之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以大分裂、大迁徒、大杂居、大兼并等方式第一次全面推进了中华民族中各族的大分化与大融合。隋唐时虽曰汉族重新统一中国,其实是仍以汉族为名的各族多元的融合体。唐李氏皇室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混血的后裔,而当时时兴的赐国姓以及通婚、迁居、改姓等又使突厥、契丹、西羌、鲜卑、回鹘、吐谷浑、党项、吐蕃、沙陀等族数以百计的入朝番将及总数达数十万的番人成为李姓及史、王、尚、哥、张、白、冯、安等汉族的新成员。其中定居京师的吐蕃降将论弓仁,就是世代居葬于万年县(今西安市区)而变其族的。在当时中国的版图内,西部地区的吐蕃尚处于区域性统一的发展阶段,以和亲及会盟方式结成甥舅关系。从五代十国到北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初步发展之后又进入新的分裂、融合阶段。这时,西南的吐蕃也处于分散割据状态。崛起于东北的契丹、女真一度称雄于黄河以北,在不断“汉化”的过程中被兴起的蒙古汗国政权兼并,新阶段的大融合大一统已逐步具备条件。而此后蒙古族、满族分别建立新的中国多民族统一王朝元与清,在数百年中居于统治地位,更加密切了中华民族各族间的紧密关系。地方就是元朝时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管辖之下的,清朝时与中央王朝的辖属关系更进一步发展。随着“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的建立,由几十个兄弟民族构成的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最终形成,而作为其政治实体的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亦最终确定。
其四,中华民族各族成员共同缔造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不仅是上述推进民族交往融汇,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还体现在共同开拓和捍卫了祖国的辽阔疆土。中国各少数民族大多数自古以来就居住在边疆地区。考古学的不断发现一再证明,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有包括今汉藏两大民族的先民在内而分别聚居在渭河、黄河、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流域等不同地区的许多原始人类群体。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形成许多互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区。这些“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7]这已为近年来在发现的卡若等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所证实。认真研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和多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充分揭示其内在规律,对于深入探讨藏族,特别是藏族与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史,正确阐明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证明中华民族内多民族之间,特别是藏族与汉族间“三个离不开”的关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
【初中历史高中历史的区别(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难忘的校园作文(整理11篇) 2024-09-10
初中历史高中历史的区别(收集3篇) 2024-09-10
我爱我的家乡作文(整理11篇)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