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
abstract:
basedontheinvestigationtoguangxiruraltourists,thepapersystematiclyanalyzesdifferentmotivesofruraltourists.theresultindicatesthatthesemotivescanbeclassifiedinto"relievingpressure","socialintercourse","seekingknowledge"and"nostalgia".itisveryimportantforruraltourismtoidentifythemotivesofruraltouristssoastoexploreruraltourismproductsandimproveservicesystem.?
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一、研究概述?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由“乡村旅游动机”、“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和“乡村旅游活动意愿”三大部分组成。“乡村旅游动机”部分在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后采用18项因子来评价,依据受访者对因子重要程度的认可情况,采用李科特尺度测评,其中1-5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访者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乡村旅游时住宿地点选择倾向”、“旅游团形式”、“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等方面。乡村旅游活动意愿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让旅游者列举其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在正式调研前,对预测问卷在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了试调查,对收集到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项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别为0.666、0.848,删除“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个变量后,kmo和alpha分别为0.772、0.849,达到问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5项因子评价乡村旅游动机。?
对被调查者的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时采用同样的标准,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无疑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效果,在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可以让旅游者处于乡村旅游氛围中能更好地回答问卷,同时为保证被调查者在评价中采用同样的标准,调查人员在发放问卷时都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进行指导。正式调研对象为正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调研地点选择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分别为桂林阳朔高田乡、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和南宁扬美古镇。调研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扬美各发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别回收问卷194份、225份和139份,总共回收问卷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47份,占回收问卷的96.2%。?
笔者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关的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有乡村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以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把握旅游者动机提供了简便的衡量方法。?
三、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结构分析?
调查对象从性别构成看,女性比例达57.2%,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构成中18-24岁占57.2%,25-44岁占35.6%。职业构成中学生占35.6%,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军人这四类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员共计占41.4%。在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0.6%,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73.2%%。排除学生个人月收入比较低的影响,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调查者中,约有40%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过旅游者相关乡村旅游信息发现,旅游形式构成中独行者占24.8%,亲友同行者占61.9%,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仅占13.3%。每年乡村旅游次数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详细数据参见表1。?
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被调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层集中在18-44岁之间,以学生和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士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其二,被调查者来源广泛,区内主要来自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区外主要来自广东、湖南等周边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调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但考虑出游者往往与亲友同行,以家庭团居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其四,被调查者每年乡村旅游的频率不高。其五,被调查者每次乡村旅游停留时间普遍不长。
(二)乡村旅游动机分析?
1.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
在进行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时,对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剔除后计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进行了排序,具体数据参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m1)”、“享受自然(m9)”是两个最重要评价因子,平均值分别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占81.8%和72.2%,持负面看法的仅为3.4%和3.3%。“探亲访友(m14)”、“怀旧(m18)”是两个重要性认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仅占21.7%,30.1%,而持负面看法分别占28.3%,31.8%。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环境中以旅游方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同时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怀旧虽然也是乡村旅游动机之一,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其它动机。
2.乡村旅游动机差异性分析?
就表1中反映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9个项目对15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在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时,尽量遵循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使划分出的旅游者群体具有可识别的共同特性。在对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归类后,对细分后的旅游者群体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时间在分析时采用原划分方法,而其它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年龄,划分出15-24岁和25-44岁两个群体,根据学历划分出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三个群体,根据职业划分出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具有稳定工作人士)两个群体、根据个人月收入划分出500-1499元(低消费)、1500-2999元(中消费)、3000元以上(高消费)共三个群体,根据住宿地点的选择划分出愿意住农家旅游和宾馆两个群体,根据停留时间划分为白天、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及以上共3个群体,根据乡村旅游次数/年划分为1-2次,3次及以上两个群体。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指标重要性均值没有因性别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欣赏田园风光”、“乡村采风”三个指标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乡村旅游动机指标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者群体,平均差值表示i情况下平均值与j情况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一”号表示i情况平均值小于j情况平均值。?
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过乡村旅游增进同行亲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乡村旅游者更注重乡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者对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更感兴趣。其四、收入水平较高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探亲访友、怀旧兴趣较少。其四,学生群体及每年乡村旅游次数少的旅游者更在意乡村旅游的康体健身功能。其五、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愿意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探亲访友,但高档消费者和停留时间较短的乡村旅游者体现出较强的怀旧情结。其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期望值不高。
3.乡村旅游动机的因子分析?
对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进行抽样适当性(kmo)与巴特利(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检验kmo为0.783,bartlett值为136,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以16个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1%,具体情况参见表4。?
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命名尽量反应其所包含因子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民俗风情”、“乡村采风”、“身体得到休息”,除“身体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为“乡村求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休闲”、“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主要反映了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缓解压力的需求,命名为“缓解压力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变量,“增进感情”、“体验户外情趣”、“康体健身”,命名为“交往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包括“怀旧”、“探亲访友”,将其命名为“怀旧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缓解压力需求”、“交往需求”、“乡村求知需求”、“怀旧需求”,具体情况参见表5。?
(三)乡村旅游者参与活动意向分析?
对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开设的旅游活动进行总结并让旅游者选择其最愿意参与的3-5项旅游活动。旅游者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见表6。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很难界定为某一种特定的旅游动机,如品尝农家美食,很难界定其是由怀旧引发的,还是因为想了解农村的饮食文化引发的,因此,凭借旅游活动很难找出旅游者真正的动机。?
四、结语?
乡村旅游动机是乡村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基础,其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乡村旅游动机可以细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完善其服务体系。整体上看,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从长远来看,将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缓解压力类”为主导,融合旅游者交际和求知的需求,怀旧仅是乡村旅游者附带的一种需要。其次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依据乡旅游者客源细分市场和乡村旅游者愿意参与的旅游活动情况来指导乡村旅游的规划与项目设计。另外,研究细分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相同的旅游动机评价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对于乡村旅游地把握旅游者多性化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以及开展市场营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延红.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11).?
[2]陈德广,苗长虹.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者聚类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6(6).?
[3]方贤寨,粟路军,蒋术良.基于乡村旅游者调查的乡村旅游体验研究-以长沙市周边乡村旅游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泰安;乡村旅游;营销创新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急需调整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政府极力提倡引入、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乡村旅游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致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全球各国的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旅游是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更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
在全球范围内,乡村旅游已与景区旅游、城市旅游呈三足鼎立之态,发展持续而迅猛。乡村旅游并不局限于农村地区,更是许多大都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毫不夸张的说,乡村旅游俨然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1.政府大力推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较大的需求潜力,市场前景良好。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凭借其生动活泼、特点显著、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了规模日益壮大,业态类型日趋多样化的大规模产业集群。其经营规模从分散经营、零星分布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发展方式也逐渐由农民自发发展转变为有序规划引导。截止到2014年底,在乡村旅游方面,注册农家乐达200万家,受惠农民3300万人,乡村旅游重点村有10.6万个,全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近12亿人次,旅游收入约3200亿元。北京、杭州、成都、上海、西安等地均形成了城郊乡村旅游集聚区。
2.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游客偏好转变以及旅游阶段的跨越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国内实行双休日以后,我国城郊旅游业迈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的时间总和已超过114天,这意味着每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中国人是在闲暇中度过的。随着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居民闲暇时间的充裕,节假日、周末的短途度假旅游需求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同时,在质量方面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化、休闲个性化、主题娱乐化等转变为吸引游客的热点。体验乡村风情、商务旅游、运动休闲以及滨水休闲等主题娱乐休闲旅游产品成为城市周边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方向。学者吴承忠在论文中提出:在美国,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消耗了三分之一的收入,休闲占用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城市居民的出游目的地接近半数为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受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巨大的居民周末游憩市场正在频繁地指向郊县(区)。作为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在其旺盛需求的带动下进入了一轮高速发展时期。固定的乡村游客群体在某些城市已经形成。愈来愈多的旅游者选择能够愉悦心情、贴近农村、感受乡村风土人情、体验乡村文化习俗等生活方式体验、生态体验的旅游形式,这种需求对以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升级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农业文明、乡村环境和民间文化等乡村旅游价值日益凸现,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开始向往乡村那种贴近自然乡土气息和恬静、淳朴的生活环境,使得都市休闲农业需求变得更加旺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市场条件已经逐渐成熟。
3.乡村旅游营销滞后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过程中,呈现出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过度商业化,缺乏对乡村旅游核心本质及内涵的把握,往往造成不可持续发展的后果,对乡村文明的破坏非常严重。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耕地的问题日趋严重,乡村旅游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公共设施建设的周期性强,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强,同时存在着利益相关者由于利益分配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开发建设乡村旅游产品的主体部门往往缺乏规划,产品组合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以及旅游服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等,致使游客的重游率较低。
二、基本概念界定
1.乡村旅游
纵观诸多学者的研究可知,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如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目的、旅游活动形式等。但他们一致的认为乡村地区是乡村旅游的发生地,即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因此,要想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对于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十分关键。
王^庆认为,倘若以“乡村性”为评价的标准,则可以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分别进行界定。其中,可以引申出两个概念:准乡村旅游和纯乡村旅游。准乡村旅游(比如古村落、名山大川和小城镇旅游等非纯粹的乡村旅游)是广义上的概念;纯乡村旅游(比如农家乐形式的纯粹乡村旅游等)是狭义上的概念;而与乡村旅游相对应的概念是城市旅游。
作者对王继庆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界定持赞同的观点。此外,从本质上讲,乡村旅游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乡村经历和体验”,提供一种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
2.乡村旅游营销基本理论
本部分内容主要围绕乡村旅游这一特殊的产品展开相关的理论整理。首先,从产品的角度,利用市场营销学理论中的整体产品概念来阐述乡村旅游整体产品概念,通过这个概念的界定,试图从不同的层次来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其次,利用发展的观点探讨生命周期理论,结合纵向发展的观点,来把握乡村旅游不同时间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方向。
对乡村旅游产品本身形成初步认知之后,应当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了解,消费者需求理论的相关内容,研究其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如何把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与消费者实际需求、潜在需求进行对接,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者的有效需求。
三、泰安市乡村旅游营销现状调查
泰安市始终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乡村旅游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编制实施了《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把乡村旅游培植成为全市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本次调查中笔者不仅仅通过网络和文献等资料查阅了所需要的相关数据信息,而且还亲身去了岱岳区旅游区、东平湖旅游区等做现场调查,包括亲身观察、现场访谈调查以及问卷调查。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初步体会到泰安乡村旅游游客的现状,从而对滕州乡村旅游游客状况得到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工作人员以及游客的访谈,从相关人员的角度来进一步对泰安乡村旅游的游客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大致上了接了游客的人口特征、地理特征以及满意度;最后通过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游客状况,系统的分析出游客的人口特征、地理特征、乡村旅游满意度、旅游动机、出行方式、消费结构、再游倾向等。对于调查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49份,有效48份,有效率为96%,调查对象均为来泰安乡村旅游的游客。
1.泰安乡村旅游宣传途径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游客们了解泰山的方式,笔者特地对此问题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中笔者给出了5种方式,让游客选出自己平时了解泰安市乡村旅游的方式途径,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笔者对游客平时了解泰山的途径进行了排序处理,由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网络、广播电视以及他人介绍。而宣传册作为了解一种产品的简单便捷方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门票和商品价格的现状分析
价格在市场营销组合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图2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游客认为泰山门票的价格较为合理。然而我们不可忽视依然有较大比例的游客认为门票价格比较高。对于泰山上的商品定价,则绝大多数游客认为价格过于高(如图1所示)。我们再结合游客在泰山景区的平均消费统计表来分析。由表3可以分析出,绝大多数的游客平均消费在200元-1000元之间,处于中低型消费,较高的价格必然影响游客对泰山景区的整体满意度。
3.旅游整体产品现状分析
在进行产品现状分析时,我们应该站在整体产品的角度上,对于泰山旅游产品的现状分析也不例外。泰山旅游景区产品不仅包括主风景区,还应该包括泰山景区雀鞲鲂〉木扒、景区的服务管理水平以及与景区相关产品等。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7个与景区整体产品相关的问题。为了更形象客观的反映出泰山旅游整体产品的现状,笔者对该问题的分析进行了量化处理。7个问题分别有具有明显梯度的5个选项,笔者对于各个选项按梯度的不同赋予了不同的分数(1-5分),分数越高表示旅游产品的现状越被游客所认可。为了检验目前泰山旅游产品的现状,笔者对此进行了单样本T检验。
在此次检验中,笔者选取的检验值为总分数的80%。各因子的量化总分与检验值分别为:风景文化量化总分为10分,检验值为8;服务管理量化总分为10分,检验值为8;相关产品量化总分为15分,检验值为12;整体景区量化总分为35分,检验值为28。
由检验结果表4(其中M代表均值,SD代表标准差)可知,泰山旅游整体产品均值为24.49,与检验值28有一定差距,而P值为0.000(
4.乡村旅游游客忠诚度与满意度现状分析
一般认为,如果游客满意程度较高,则重游率会相对较大、忠诚度相对较高,即满意度、重游率和忠诚度三者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如果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更深层次的挖掘出泰山旅游营销的现状,并为更好的制定营销策略做有力的支撑。为了发掘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先对三个问题进行量化处理,建立统计模型,对三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0,相关系数检验P-值为0.000(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满意度、忠诚度和重游率之间并不全都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说,有些游客虽然满意度较高,但旅游的频率不一定高,这部分游客大多数为首次来泰山旅游的游客。
5.客所认为的泰安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泰山旅游景区的营销现状,我们需要从众多的游客那里进行系统了解。为此笔者在最后调查了游客认为的泰山旅游景区需要改进的方面。此次调查中给出了10项因素,让游客自由的选出自己认为泰山旅游景区急需改进的几项因素,得到的结果如表2-5所示。
如表6所示,我们对游客认为急需改进的因素进行了排序处理,由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环境状况、门票价格、便民设施。环境作为旅游景区的核心,无论何时都会被游客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多数游客旅游的目的即为观看旅游景区的风景。此处依然被游客认为是急需改进的地方,可以看出游客对泰山景区好的环境风景寄与的迫切希望。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消费者一般都会比较注重于商品的价格,作为青年和中年为多的旅游人群也会格外注重景区的门票价格。至于便民设施我们可以理解游客的心声,笔者在做调查时也有好多游客反映山上便民设施太少,给游客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四、全方位营销模式创新,加速乡村旅游发展
1.营销策略
目前在市场营销实践与理论体系中,品牌战略居于主导地位,品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品牌的作用:首先,通过品建设和传播,可以突出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特色,与竞争者相比有良好的传播点;其次,品牌传播对于旅游形象的树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通过品牌传播,可以加深消费者的认知,进而提高旅游者的购买率和重购率;最后,通过品牌构建与传播,形成企业的品牌资产,是体现旅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对于乡村旅游目的地来说,区别于一般的实体产品和服务。首先,一个优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需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次,乡村旅游品牌知名的打造,同样离不开优质的服务。因此,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与传播中,要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资源、对市场需求偏好、对竞争企业等。在市场选择上,要注意先后发展顺序。往往是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省内外市场,再周边省份,后国际市场。通过选择不同的平台,不断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形象,加大市场影响力,提升旅游品质,保证乡村旅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品牌,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缺乏自身独特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包装,而且存在着跟风的现象。比如在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的品牌打响之后,很多地方,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时候,往往会用类似于五朵金花的名称,比如滕州市的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也在做一个五朵金花的概念,从名称的命名,到具体的旅游目的地景点的构成,有很深的成都三圣乡的影子。
2.营销传播策略
源于美国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被广泛的流传应用,在开拓发展市场、提升旅游品牌形象、促进规模发展、提升消费者主动购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同一地理空间内的不同乡村旅游产品之间的整合营销
在同一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产品之间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着严重同质的现象,尤其是想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最初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相对集中的地理范围内,难免会产生恶性竞争。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游客还是对业主,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现在主张“一村一品”,在同一区域范围内,形成可以互补的合作关系,往往以政府主导推进,强调整体形象和品牌,实行整合营销,共同培育开发市场。既降低了经营风险,避免了恶性竞争。同时,还可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不同区域间的联合营N
乡村旅游产品的行政区划以县市区一级为主,乃至于乡镇一级,其拥有的资源有限、资金不足、其传播的影响也极其有限。因此,营销还应考虑主动纳入市、地区等更大区域的联合营销中去,尤其是考虑与各主要景区进行联合,形成联动模式,也可以考虑主动寻找成熟的旅游市场进行依托,进行游客引导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以泰安市岱岳区和泰山区的乡村旅游景点为例,因为这两个区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优势,环泰山分布,泰山就是最好的可以捆绑的平台。而且在市场宣传的过程中,泰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这两个区的乡村旅游做了良好的背书。
(3)不同的营销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
在市场营销传播的概念里面,传播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比较经典的手段包括: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关注旅游目的地形象广告的打造,在不同的营销传播手段里面,他们所起的作用、花费的成本以及影响的范围是有差别的,因此,在进行营销传播的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针对当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和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手段的组合。
(4)不同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的信息获得方式越来越普及、便捷。这为乡村旅游的传播提出了转变思路的新要求,在关注传统优势媒介的同时,还要关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信息传播。
传统媒体:
①借助目标客源地传统媒体。借助目标客源地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宣传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及旅游产品,不断扩大宣传推广范围和提高旅游区知名度。
②分发旅游宣传册等材料。积极参加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以及各种旅游会展,向当地旅游业界和游客派发旅游宣传册、促销单张、旅游地图等各类宣传资料。
③与专业旅游杂志合作,形成营销软文。在专业策划的基础上,与国内重要旅游杂志合作,形成一定量的营销软文,营造正面舆论规模,不断传播、曝光新的乡村旅游形象。
网络媒体:
网络营销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新媒体在选择上主要分为三类: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为主,重点实施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和微图等五微营销。
①网络新媒体。主要包括各大门户网站(如携程、艺龙、新浪、搜狐),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对话链、博客/播客、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其中重点关注微博及社交网络的“病毒式”传播的口碑宣传方式,对旅游区进行“病毒式”传播。
②手机新媒体。在选择上可以有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软件、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出版物、手机电视/广播等。
③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广告投放包括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城市多媒体终端等。在一级目标客源市场的火车站、飞机场、饭店大厅、大型购物中心、重要的景区景点和旅游咨询中心等地,开展旅游营销宣传。
公共关系渠道:
①公关营销。整合社会资源,分析贴近目标市场的各种社会活动、政府公关活动、有关的专业组织会议等进行品牌植入。
②名人营销。明确分析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把握其特质,遴选聘请具有共性的名人进行相关的市场推广活动;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名家名人参与活动,利用名人效益,进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
③会展营销。会议展览因其影响效果越来越被地方政府部门接受,尤其是高规格会议,会议效应往往可以形成旅游宣传的亮点;而且会议效应的融入性与持续性比较可取。除了主动举办会议以外,还要主动走出去,通过选择主要市场,精心准备参加国内外重要旅游交易。
④文化营销。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生的渊源,可以走官方渠道比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营销难在历史文化的物化与实体转化。
专项营销渠道:
①旅行社营销。与国内重大旅行社进行合作推广精品线路,借助知名旅行社的渠道,分销旅游区的旅游产品;与目标客源市场的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认知之旅,让其了解旅游区的特色,同时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旅行社提供不同的优惠套餐,以求最大力度的吸引当地游客。
②行业协会营销。建议乡村旅游点加入不同的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的渠道进行精准销售。
③旅游大蓬车促销。面向大众市民,在泰安、济宁、莱芜、济南等城市中心区和人流密集的商业广场、商业街,采取旅游大篷车的方式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④社区促销。深入社区,拓展周末休闲市场,针对济南、莱芜、淄博、滨州等主要客源市场,组织旅游区营销小分队直接深入其中的大型社区,特别是高端住宅区和高端酒店区等,进行促销宣传活动。
3.区分市场,采用多维营销策略
在市场营销学中,基于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选择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来指导营销实践非常有效的。在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中,该理论同样适用。很多研究从地理空间分布和有效辐射范围着眼来研究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市场的细分和产业的生命周期,来进行当下、中期和长期的市场开局。
4.节庆活动发展策略
近二十多年来,大部分地方政府以“节庆”为由头,通过传统节庆或者人造节庆,用节庆活动气氛刺激消费者,由一系列的营销活动组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有效的吸引目标市场的关注,在营销表现上逐渐成为亮点。
旅游节庆活动,越来越成为发展地方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一面旗子,在旅游节庆活动的设计中,早期的一些活动,主要是以农业资源和民风民俗为主,节庆活动越来越强调文化价值得挖掘,以及游客的互动体验。
成熟的旅游节庆活动能够有效聚集人气、提高当地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节庆活动除了本身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还是当地的品牌形象的外化,进行传播的发力点。因此,在设计节庆活动时,注意凸显与本地旅游的结合以外,还要尽可能打造新民俗。同时,进行淡季错峰举办时效性较差的活动,可以有效激活淡季旅游市场。
2015年度泰安市共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20次,共接待游客1053.6万人次,会展中心接待各类会议展览近百次。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工程、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政策的推进,全域旅游、“旅游+”等概念均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密集出台,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也将不断完善,现阶段对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理论、支持模式以及支持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本文中,笔者为泰安市乡村旅游从品牌、会展、整合营销传播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发展策略,希望可以为泰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4):45-50.
[2]王衍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综合价值[N].中国旅游报,2015,8,19(004).
[3]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2014.
[4]吴承忠.国外休闲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我心中的英雄作文字(整理26篇) 2024-10-07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收集3篇) 2024-10-07
我心中的语文老师作文 我心中的语文老师100字 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