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对一(收集3篇)

时间:2024-06-17 来源:

教学一对一范文篇1

关键词:“教学相长”教师教学

“教学相长”这个成语,对广大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该成语的准确含义,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握的,而且很多教师对它还存在一种误解。按照他们的观点,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换,老师反从学生那里获得了新知。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知识发展呈一日千里之势的今天,教师向学生学习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学相长的这种理解也是有一定理论根据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曾提出不少类似的言论。比如孔子曾讲:“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荀子也曾指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不过,明确提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是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因为他在《师说》一文中讲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从学生促进教师提高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相长”,对改进教学工作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这和“教学相长”的本来含义究竟是有距离的。“教学相长”一语,出自中国古书《礼记》中的《学记》,其中指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教学相长”讲的是“教”和“学”这两个环节的关系,认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仅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在笔者看来,这段关于“教学相长”的论述是讲给老师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原则。这条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做教师者首先要学习。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是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受教育。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对所教知识都搞不明白,他能够在三尺讲台上继续站下去吗?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讲过他求学期间发生的两件事:一件发生在他在中国公学读中学期间,他讲:“我有一门课是逻辑,所用的课本,是耶芳斯的《逻辑要义》。先来了一位先生,他公开地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英文读本来教。有一次,他把我叫起来,问Judgment(判断)那个字中的g字母后面有没有e字母。后来又换了一位先生,他倒是有意要讲点逻辑,可是他实在不懂什么是逻辑。我当时对逻辑很有兴趣,就自己学习。这本书的后面有很多练习题,我就自己做练习。有一道题,实在做不下来了,我就去问这位先生,他想了一会儿说:‘等下一次告诉你。’可是,他以后就再不来了。现在我还想着,这位先生确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1]这位认真负责的先生比较识相,是自己主动离开教学岗位的,有些不胜任的老师甚至被学生赶下了讲台。冯友兰先生讲的另一件事就是这样的:他在大学时期,教他们“宋学”的马叙伦先生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了,接替他的那位先生对“宋学”没有什么研究,连《宋元学案》都没有看过,所以在课堂上被学生质问得哑口无言,最后只得狼狈离去。

冯友兰先生所讲的事例深刻说明,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个道理,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得非常清楚,他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的意思是说,能够温习旧的知识,又能获取新的知识,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名教师。言下之意,只会重复以往的知识,而没有新的知识加以充实,是不能从事教学工作的。而且,即使是勉强从事这一工作,长期下去也会产生倦怠的现象。就像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教师必须不断地长进,才能教大众。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2]对于“不高兴教人”或者说倦于教人的原因,陶先生解释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出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寡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3]应当说,陶先生所讲的现象在目前很多教师中是存在的。因此,对教师来说,要时时记得,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教不学。

其二,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其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内容。由上可见,学习是促进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样,教师的教学工作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他的进一步学习。《学记》中说的“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这个道理,教育家陈元晖先生曾解释说:“‘教然后知困’,就是为师的在教学活动进行后,他会发现新的‘不知’,才能再给学生新知,所以教师自己必须勉力,要进修,要像学生那样处于求知的地位,这样才能保持他的‘为师’的地位。”[4]教师新的“不知”的发现,主要是在回答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的质疑是教师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孔子的学生中,最为他推崇的是颜回,可是他对颜回也有“不满”。在《先进》篇中他讲:“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对教师说的话,从不质疑,这样就不会有“相长”的事了,因此孔子对颜回不能帮助他进步非常遗憾。相反地,倒是勇敢鲁莽的子路、聪明机智的子贡等人给孔子提了很多的问题,如果没有他们,《论语》的篇幅就会大大缩小,后人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就很困难了。就此而言,子路和子贡他们才是孔子思想得以充分展开的大功臣。

对于教学活动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学习的道理,心理学家、教育家潘菽先生还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他讲:“我们从社会的观点来看,那么教固然是一件社会性的事情,但学也同样是一件社会性的事情。我们作某一项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们的研究假如有了收获,也不仅仅闭藏在自己的肚皮里就算。事实上也决不会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都是如此的。引起我们学习的诱因主要是从社会而来,我们学习所得的结果也都要归还之于社会。我们学习的问题大都是社会所赋予我们的,也就是历史所决定的,决不能凭空产生出来。我们的学习所得也一定要写在纸上,成为记录,或用口告诉了别人,这都说明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过程。学习的社会条件或社会性愈充分则学习也就愈有效。教或告诉别人或向别人叙述是学习的一种很好的社会条件,所以都能帮助学习。”[5]我们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埋头读书做研究,可是从不发表著作(甚至发表意见),也从不教学生,这样他的水平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种独学无友的做法,究竟能作出多大学问,也是不能不让人怀疑的。记得一次看任继愈先生的访谈录,其中他对著名学者钱钟书不带学生的做法就感到惋惜。当然,钱先生有很多论著的,可是,倘若由他亲自带一些学生,那该有多好。

总之,在我看来,教学相长这一理论,主要是讲给教师的。对广大的教师来说,应当很好地体会它,以改进教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68-169.

[2][3]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0,217.

教学一对一范文篇2

点。而今在我们农村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出现了学生识字量大,识记的生字容易回生,错别字较多等现象。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呢?识字教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在教学中要依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着汉字的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识字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对识字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同时发现学生当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看到一个学过的字一下子读不出来,但是他马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这个字所在的儿歌念出来,等念到这个字时,就想起读音来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认,离开它,学会就不会认,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个字,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能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在社会上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处识字的良好习惯。

二、识字的巩固教学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当我们记住已学过的知识后,起初遗忘的特别快,遗忘率为55.8%,然后逐渐缓慢下来,一个月后遗忘率为71.2%。根据这一遗忘理论基础,我把识字的巩固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时巩固和长期运用。

1、即时巩固。当学生对所学汉字还没发生遗忘时,采取多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所识汉字与学生多次见面,使汉字得以牢记。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形式有:⑴找朋友。把字和读音分别写在卡片上,让学生以找朋友的形式,把字和读音匹配,这样既复习了拼音,又识记了汉字;把合体字分成几个部分写在卡片上,让孩子把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组成字。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巩固了字形的识记;⑵识字卡。在上新课教学前布置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课堂上开展“读字找字”的游戏,可以由老师说出一个生字,学生一边跟读一边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到该字;还可以由老师出示一个生字的读音让学生认读,并在字卡中找出该字。在识记了生字之后,让学生丰富字卡内容,给生字扩词,用所组的词写一句话,使汉字的识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巩固,同时学生在用字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份学习的成就感。

2、长期运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佟乐泉先生指出:“儿童的言语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某个阶段只发展识字能力,而另一个阶段只发展阅读能力,如此等等。因此,学过的字要力求在阅读和写话中经常运用,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口语交际”“说话写话”中巩固识字。课堂教学中结合单元的“口语交际”的有关话题,创设轻松和谐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每节语文课前,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已识记的生词,让学生抄在积累本上,然后以展示的形式,学生自由地用所抄的词说话,并鼓励学生课下把说的话写下来。这样通过说、写的运用,达到了巩固识字,训练语言的效果。

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识字。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局限于语文教科书的教学,还要把学生引领到课外广袤的知识读本中。当学生入学学过拼音后,他们就会很高兴地运用拼音能力读书读报了。教学中,我利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开展课外阅读展示活动。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又学到了新字,提高了识字和阅读的能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无论是“即时巩固”,还是“长期运用”,都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识字的一些方法

如:“太”与“泰”。我们经常见到学生把“国泰民安”写成“国太民安”。虽然我们给学生纠正,但学生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泰”不可以写成“太”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妨我们可以从字根出发。这两个字都跟“大”有关,先分析“大”,(象形字),构字源自正面站立之人,表示成年的男子,成为大人。“太”字是在“大”字下增添一点,表示大的重复,本义为大大(很大),或为大而又大之义,引申为高、大等。如太湖、太空、太学等。也表示一种程度,如:太热、太平等。“太平”指社会平安、安宁,天下太太平平。

“泰”是会意字,也表示太平的意思。“泰”篆体是在“大”的下各增添一只手,现在隶变的二横,下部为水(表示尿),一个男孩把两手一伸并大声喊:你们走开,我要拉尿了!此时拉尿的男孩无拘无束,安逸到如此之最,所以“泰”不仅表示平安、安宁,还表示做事到达极顶之义。“国泰民安”指国家社会平安到达之最的时候了。这个时候的人民不仅安居、更会乐业啊!今天我们的国家可称得上国泰民安,所以不能写成国太民安的道理是它们所表示意义的程度有区分。我们再来讨论“泰山”、“泰斗”就会更清楚。

“教无定法”,我想在识字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以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春明等编写.有效备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教学一对一范文篇3

一、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现状

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在京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2005年,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31.67%,比2000年增加了8.5%。

数据显示,男学生肥胖率增幅较大,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还透露了其他令人忧虑的数字,我国7~22岁汉族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以城市男生为例,2005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城市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8.72%和5.01%,分别上升了不到1%。乡村的男生和女生的这两项指标也分别比2000年上升明显。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地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体育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

【教学一对一(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6-16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6-15

[精选]小学三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14

[精选]小学生日记(整理9篇) 2024-06-13

[精选]重阳节日记1(整理9篇) 2024-06-13

放风筝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6-12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7篇) 2024-05-30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整理6篇) 2024-06-17

教学一对一(收集3篇) 2024-06-17

美好的假期作文(整理9篇)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