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篇1
心理绘画与心理日记相结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一项值得尝试的内容。本文将结合上海浦东新区心理绘画日记大赛的实例,对这项工作的可行性、操作性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作一个较全面的论述。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
绘画是儿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与此同时,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们的世界。
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的自然方式。美国康奈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系布雷顿教授在长期儿童绘画实验研究中发现,“一个儿童如果内心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表达,那么,他会在作画时非常激动……作画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价值,正是这种绘画活动为紧张情绪的排解和大量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个途径。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是成就的证据,绘画本身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新形式。”
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可以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同时,儿童天生喜欢绘画,因为绘画是儿童自身的一种心理需要。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行动,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二、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当前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活动课、广播、心理小报等形式开展。这些常用的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绘画作为孩子天然的认知世界、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
将心理绘画与心理日记相结合,能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因为:第一,心理日记为小学生展露心声提供了文字上的发泄口,但小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相对欠缺,因此需要通过绘画中对色彩、线条等的挥洒运用帮助小学生将文字中不能表达全面的思想情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第二,小学心理专职教师缺乏,大多数小学心理活动课课时很难保证,而心理绘画日记作为个体化的活动,具有易操作、易外化、易解读等优点,且能与语文教学、绘画教学等常规工作相结合,达到一举多得、省时省力等效果。
三、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示例
上海浦东新区每年5月份举办5·25心理活动月,在此推动下,全区中小学开展了相应的心理活动。今年心理活动月中,小学开展的是以“心理绘画,阳光生活”为主题的心理绘画比赛。此次比赛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事件为内容,以心理绘画加上心理日记的形式开展,注重绘画作品表现的心理事件及其心理内涵。孩子们在完成心理绘画与日记的过程中,努力挖掘生活中健康向上的心理事件并寻找事件蕴含的积极心理意义,比赛的获奖作品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和艺术价值。
全区共评选出63幅获得一、二等奖的心理绘画与日记作品,涉及的主题包括:(1)关心自然环境;
(2)美好生活与幸福时刻;(3)因学习负担重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4)未来梦想;(5)感恩亲情、友情;(6)将学到的心理调适技巧运用于现实生活。应该说,这是一次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将绘画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很好范例。
以下就一等奖中的两幅作品作简要说明。
图1解开手链
图1是三年级汪姓小朋友的心理绘画作品。画面用细腻的线条、饱满的人物和丰富的表情展现了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解开手链”的游戏过程。
画面中,有的小朋友满头大汗,有的小朋友疑惑不解,那是在努力解开手链时的曲折与探索;有的小朋友满面笑容,有的小朋友豁然开朗,那是解开了手链时的兴奋与欣喜。小作者用细腻的线条,向我们呈现了心理活动课的场景:孩子们在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手链”时,先是束手无策,接着在心理老师的提示和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将复杂的“结”一点点变简单,最后将“手链”奇迹般地变成了完整的圆。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合作力量大。只要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再复杂的问题也会在微笑中被化解的。”小作者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一个心理小游戏给他的启示。游戏过程中经历的百转千回的心路历程,才是这个心理游戏真正的价值所在。用画笔记录下这个游戏时,小作者收获更加深刻、持久了。
图2是五年级陶姓小朋友的心理绘画作品。画面中夸张的表情、生动的场面和立体的氛围描述了妈妈生病后孩子的担心和关切。
“天色越来越黑,窗外不时响起呼呼的风声。我有点担心妈妈了,吃饭了没有?身体怎么样了?不知怎么回事,平时我总觉得妈妈唠叨、很烦,但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希望她可以快点儿回来……想起平日我的顶撞和鲁莽让她一次次为劳和失望,悔恨就像一条虫子啃噬着我的心。”
孩子对妈妈本应有的爱,或许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孩子对妈妈本该表达的关切,或许掩盖在妈妈烦人的唠叨下。但是,妈妈生病的时候,小作者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妈妈的爱。奔涌而出的两行眼泪是对平时顶撞和鲁莽的悔恨;不停挥动的双手是为妈妈身体病痛的担心和关切;而妈妈脸上的微笑,则是一个母亲在看到孩子懂事那一刹那最欣慰的表达。
绘画展示的当天,一位来自荷兰的外籍老师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他说,这幅画非常棒,哗哗流出的眼泪是情绪的最好表达,而情绪的表达,是儿童绘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相信小作者在画这幅画时,一定从内心中体会到了对妈妈的爱,而今后,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都能回忆起当时对生病妈妈的牵挂与关爱。
四、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的注意事项
心理绘画日记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简单、易于操作的心理辅导方式,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
由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兼职教师开展、融入学校其他工作为主,因此开展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包括心理活动课、心理拓展课、心理小报、心理广播、心理社团活动等。如何将心理绘画日记与这些形式相结合,而不是另起炉灶、给学校造成过多的负担,是开展工作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将心理绘画日记在征得小作者的同意后集体展出在心理小报上,在心理广播中以专题形式进行广播,或者在心理活动课和心理社团活动中进行集体分享,是值得尝试的一些做法。
2.发挥绘画的积极心理学功能,做到与绘画治疗相区分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心理绘画日记,旨在引导小学生挖掘生活中健康向上的心理事件并寻找事件蕴含的积极心理意义,贯彻积极心理学的宗旨——研究小学生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小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使他们逐渐走向幸福。
而以投射理论为基础的绘画心理治疗,其对象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主要针对情绪异常的儿童。绘画心理干预旨在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高。
可见,在小学生中尝试心理绘画日记,应与心理绘画治疗严格区分开来。首先,两者的取向不同:前者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后者主要以“消极心理学”为取向;其次,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前者以全体小学生为主,后者主要针对情绪异常儿童;最后,两者的操作难度不同:心理绘画治疗需要专业的治疗手段与技术,一般心理教师无法开展,而学校心理绘画日记可由心理教师和绘画教师协同开展,若发现异常学生,则需通过转介开展进一步的治疗与干预。
3.尽量简化绘画的艺术要求,发挥绘画的心理疏导功效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篇2
【关键词】美术课;美术治疗;教育学科;绘画
以前,美术课在教学中一直处于副课的地位,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被人们有所重视,但也是做为兴趣课,甚至被一些家长把兴趣课当成看孩子的场所。美术在学习中,在教育中的价值大大缩减。我认为美术教育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刻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一、美术治疗应用与教育的理论价值
在我国当今社会中,儿童面临的压力和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各种身心问题层出不穷。儿童心理畸形的预防和校正是当今教育的关键问题。通过实施美术治疗活动,透过艺术作品的创造与再创造、作品分析、作品欣赏等美术实践过程,获得自身身心缓和的平台,减低儿童情绪与情感上的困扰,以升华儿童在成长中所经的情感体验,并提升儿童自身的洞察力,从美的感悟中获得心理和谐的自身体验,近而消除抑郁。
当美术治疗成为一种方法被运用到美术教育中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支持性环境,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不随意干涉学生,并运用各种技巧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并以动态的创造过程和最终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或平等交流。这样,学生即能自由表达自我想法,从整个创作过程中获得艺术所带来的,从作品中获得自豪感与成就感,进而获得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整合。
二、美术治疗应用与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美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治疗方式,能帮助儿童表达与澄清自身难以言表或内心中压抑的情感,以正确的心态处理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应激事件,增强自信心,与其他儿童以及学校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美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媒介,被运用在美术治疗当中,当事人通过对自身作品相关的联想与自我诊断,抒发他们内在的情绪,以提供给当事人自我审视,自我成长以及自我表现的机会。这在教育中能使学生在进行美术治疗活动中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手段以及美术独特的象征方式表达出自己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正当的方式释放和发泄内心中毁灭性的能量,透过个体美术实践过程使其自身的抑郁情绪得以缓解,心灵得到升华,达到改善其心理不良症状,进而促进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意义。美术治疗作为与艺术教育内涵相异而又相生的学科,由于在以艺术作为媒介、以艺术创作为活动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教育因素等方面与艺术教育存在交叉与重叠,故在很多方面能给予艺术教育一定的启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美术治疗的理论,借鉴美术治疗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教育治疗相结合,势必在使儿童的人格获得稳定的基础上,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对其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行当今教育领域推崇的民主化、人文化与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如教师与儿童建立相互信任的对话关系,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艺术创造,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艺术创作,并以多维度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的艺术活动等,艺术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本身蕴涵的治疗性,增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其人格获得完整与和谐的共生。
三、美术在实践中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美术治疗资源严重匾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尝试将美术治疗的理念融入美术教育,在开展治疗性美术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自然调节作用。
水粉画的起源很早,这可从使用水溶性颜料作画的中外古代石窟、墓窟、寺院壁画中得到佐证。如我国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地区石窟中的佛教美术,六朝永乐宫壁画和历代工笔重彩画,以及古代院体画与民间绘画等等,都是使用水溶性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美术课中的水粉画就是沿用了这一绘画方法。部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水粉画的方法步骤和基本技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范画、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水粉画的基本方法。在美术课的学习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范画来感到身心愉悦,产生绘画的兴趣;再次通过边示范边讲解来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篇3
摘要:近十年来,国内艺术治疗在教育、医疗、艺术教育治疗、特殊教育、校园心理辅导、灾后心理干预、精神疾病辅助治疗、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在治疗性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人格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今后中国的艺术治疗在教育、医疗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对艺术治疗模式产生影响,因此,在理论研究上应注重艺术治疗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艺术治疗的相结合;以及在实践方面应注重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B8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3-0092-06
一、引言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
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
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
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
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2.与特殊教育结合——艺术教育治疗
在特殊教育领域,欧美等国家已将艺术教育应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残障儿童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儿童等的治疗中。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社区、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该项治疗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应用,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关注。
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叙述了对10位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艺术治疗过程〔11〕,结果发现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观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一文介绍了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为4名脑瘫儿童开展的一个绘画治疗小组〔12〕,另外还为10名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经过治疗发现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表明不善于言语沟通的脑瘫儿童通过绘画、色彩和音乐,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情绪及感受。陈琨的《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就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艺术治疗〔13〕,结果发现:(1)同是有攻击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导致攻击的深层原因,而投射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儿童投射出他们内心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以便人们找出其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2)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绘画投射发生了变化,它能帮助儿童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儿童认知、情感的发展,减少攻击的发生频率。张雯、顾昭明指出,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包括了让自闭症儿童画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创作家庭动物贴画;还可让家长带领儿童到户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戏,然后将其活动过程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等。并认为:长期利用艺术治疗能在多个方面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认为,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点〔15〕,可缓冲人的紧张情绪,使易出现封闭、不安情绪的孤残儿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一文具体探讨了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儿童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其美术作品的解释〔16〕。
3.艺术教育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刘中华运用艺术治疗测评工具“房—树—人”绘画测验有效地评估了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7〕,并运用自由创作、色彩探究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治疗和干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际关系。尚晓丽、周颖萍的《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叙述了对30位大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过程〔18〕。该活动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三色卡纸并粘贴心中的宠物形状;描绘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画最尴尬的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认为,通过绘画可帮助具有回避倾向的大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结合了团体和艺术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综述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的应用价值,认为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19〕。易春丽、钱铭怡、丛中采用“画一个家庭”测验让30名大学生每人各画两幅能展现家庭的图画,一张是能展现现实的家庭,另一张则是能展现理想中的家庭〔20〕。通过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被试大学生对其家庭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及被试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医疗领域
1.灾后心理干预
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Joseph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therapyproject)。随后,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9·12大地震,赖念华根据华人的特点对PaulJosephDowling的艺术治疗方案做了修订并尝试在台湾采用该治疗方案〔21〕。有关学者指出:当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时刻迫近时,人们难以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通过绘画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
张雯就是在整理修订赖念华艺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21〕,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危机干预中,并对灾区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灾后的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卢勤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的灾区人们进行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尤其是对一个在地震中有8名同学死亡的班级的同学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说明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的方式是适合对灾区人们开展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认为,“绘画是灾难过后的一种简单的、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内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赖念华的“画说灾难——艺术模式减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地震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一文探讨了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一般要经历建立关系、重现创伤经验、艺术治疗师的同理与回应、转化创伤经验以及重新积蓄力量等步骤〔24〕。胡知凡编译了LenoreSteinhardt于1989年写的《SixStartingPointsinArtTherapywithChildren》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绘画治疗的一些具体做法〔25〕,以期有益于国内灾后的心理救助。
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了首期为期3天的“玉树震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培训班”。针对玉树5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创造性艺术治疗技术连续培训”。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接受了此培训。一般灾后的心理救援与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长期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帮助灾区儿童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促进儿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
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位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26〕。潘润德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来心理咨询门诊的面对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27〕,以更好地找到这6名中学生情绪冲突的原由。闫俊、崔玉华对存在心理问题,但病情又处于稳定状态的5位患者(其个人又有心理治疗的要求)进行了一次集体绘画治疗的尝试,结果发现:患者绘画表现出来的情况与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团体治疗的方式释放自已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赵小琴对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或恢复期病人、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病人)采用艺术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艺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9〕。孟沛欣等对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分为6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五个主题绘画任务,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感受(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结果表明,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30〕。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艺术治疗有效地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该病复发率〔31〕。
3.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
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对283名海洛因依赖康复者的333幅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3幅绘画作品中呈现出70多种象征符号,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负面的意象,并认为,通过采用绘画治疗,使得治疗师及时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治疗〔32〕。
艺术治疗除了应用于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外,也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中。严文华的《心理画外音》一文就把图画应用在团队建设培训中。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的团队氛围,让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这种轻松氛围本身就是团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绘画活动的性质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比较吻合。
三、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应用范围的扩大
国外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精神医学至教育、危机干预及社区等领域,我国在实践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
1.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的方式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4〕。另外,在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中引入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譬如,艺术治疗教学的原则、实施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素养等。笔者认为,未来艺术治疗将作为有效的辅助方式,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医疗领域
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一文阐述了在医院的设计中,应注意视觉形象的使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的效果〔36〕。
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治疗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37〕。现在又出现一种文学治疗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通过网络和患者进行接触后,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患者以作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增进双方的交流,达到治疗的效果〔38〕。这种治疗方式即是借助网络工具,如QQ视频、MSN、手机、网络日志等进行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的发展〔37〕。
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
在我国运用和发展艺术治疗,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国的书法已在书法治疗中广泛应用〔39〕,而中国人新年贴的春联,也可以应用到媒材选择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绘画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未来要重视绘画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处理,以使治疗师的分析更客观、更准确。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
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不是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当下的一些研究有:镜射神经元与同理心,脑波与绘画治疗,穿颅磁刺激与同理心等〔37〕。
(三)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艺术治疗学术研讨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在艺术治疗领域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另外,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RBC则是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的认证。在美国,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有27个艺术治疗的硕士点得到认证。另外,英国的德比大学就设有艺术治疗的本科教育专业〔41〕。
对于艺术治疗的运用,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有十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五个大学课程,十四个在职进修的课程项目,并且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42〕。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TaiwanArtTherapy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所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成立〔37〕。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专业性、行业性、权威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整个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CAAT致力于艺术治疗导师的个人成长、培养以及艺术治疗各专业的普及和推广。其下设置各艺术治疗委员会,包括绘画艺术治疗、舞蹈艺术治疗、叙事艺术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等委员会。相信未来国内艺术治疗在借鉴国外艺术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艺术治疗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组织、艺术治疗师的专业教育、培训和认证,将会大大促进艺术治疗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总之,艺术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充满感性的色彩,它创造性地再现了生活的本质,弥补了现代社会过于追求理性化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缺失。中国的艺术治疗尚在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以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衷心希望艺术治疗将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祖承.艺术治疗〔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104-106.
〔2〕陆雅青.艺术治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
〔3〕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46-5947.
〔4〕何静,蒋明全.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2):75-76.
〔5〕钱初熹.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美术学习〔J〕.中国美术教育,2006,(4):13-18.
〔6〕钱初熹.以美术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灾后心理重建〔J〕.中国美术教育,2008,(5):4-5.
〔7〕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成果公告〔EB/OL〕.(20071026)〔20110225〕.npopss-cn.省略/education/2007/20071026msjygg.htm.
〔8〕沈建洲.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7):13.
〔9〕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1):200.
〔10〕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49-50.
〔11〕郝振君,曹燕瑛.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J〕.中国特殊教育,2004,(5):27-30.
〔12〕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J〕.社会福利,2009,(9):49-50.
〔13〕陈琨.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63-66.
〔14〕张雯,顾昭明.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9,30(10):929-930.
〔15〕王丹.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社会福利,2007,(6):50-51.
〔16〕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5):68-73.
〔17〕刘中华.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1):135-140.
〔18〕尚晓丽,周颖萍.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3):35-37.
〔19〕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93-3396.
〔20〕易春丽,钱铭怡,丛中.大学生的家庭绘画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42-343.
〔21〕张雯.灾后绘画艺术——心理辅导方案应用实例〔J〕.艺术评论,2008,(7):18-20,21-23,24.
〔22〕卢勤.团体辅导在有同学丧失班级中的运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742-744.
〔23〕汲新波.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危机干预团体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0,(5):96-97.
〔24〕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J〕.青年工作,2009,(1):59-62.
〔25〕胡知凡.国外绘画治疗方法选介〔J〕.中国美术教育,2008,(6):13-15.
〔26〕王琳.表达性艺术治疗大学生焦虑症一例〔J〕.校园心理,2010,8(2):137-138.
〔27〕潘润德.绘画治疗在情绪障碍中学生的临床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49-750.
〔28〕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J〕.中国临床康复,2005,7(30):4160-4161.
〔29〕李梅花,赵小琴.艺术治疗在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应对能力中的运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4):584-585.
〔30〕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心理学报,2005,37(3):403-412.
〔31〕赵玉波.艺术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应用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6):443-445.
〔32〕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绘画治疗在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2):124-126.
〔33〕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3:196-199.
〔34〕钱初熹.国外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7):44-46.
〔35〕何伦.医学与艺术: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关系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25(12):29-31.
〔36〕李士青.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J〕.医院建设,2008,(3):16-19.
〔37〕邱品惠,曾加蕙.二十一世纪台湾的艺术治疗〔J〕.台湾艺术治疗学刊,2009,1(2):13-18,19-22,23-29,30.
〔38〕周小佩.艺术心理治疗历史与现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7(1):116-119.
〔39〕费明.传统文化工具与艺术心理治疗〔J〕.现代康复,2001,5(11):24-25.
〔40〕杨雪龙,童辉杰.艺术疗法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3,18(4):128-131.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6-16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6-15
[精选]小学三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14
[精选]小学生日记(整理9篇) 2024-06-13
[精选]重阳节日记1(整理9篇) 2024-06-13
放风筝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6-12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7篇) 2024-05-30
大学生助教心得体会(整理5篇) 2024-06-17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收集3篇) 2024-06-17
风筝的作文400字(整理57篇)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