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护理论文篇1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2-0071-0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integratedmanagementofnursingandimagingtechnologyonthequalityofnursingcareinthedepartmentofradiology.Method:FromJulytoDecember2014,82patientsweretreatedascontrolgroup,another82patientswereselectedfromJulytoDecember2015astheobservationgroup.Controlgroupappliedroutinemanagement;observationgroupappliednursingandimagingtechnologyintegrationmanagement.Thebasicsituationofnursingqualityofthetwogroupsandpatients’satisfactionwiththequalityofcarewereobservedandcompared.Result:Thenursingqualityscor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97.86±2.16)points,contrastagentleakageratewas0,repeatedscanningratewas2.44%,thecheckwaitingtimewas(1.09±0.26)h,which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ofnursingqualityscore(90.98±1.34)points,contrastagentleakagerate3.66%,repeatedscanningrate4.88%,thecheckwaitingtime(1.59±1.23)h(P
【Keywords】Nnursingandimagingtechnology;Integratedmanagement;Radiologydepartment;Qualityofnursing
First-author’saddress:TheThirteenthPeople’sHospitalofChongqing,Chongqing400053,China
与其他科室不同,放射科所接收的患者来自各个科室,每天接触的患者流动性非常大,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许多医院将放射科视为辅助机构,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加之又缺少护士长这一关键负责人,使得其与各科室及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放射科的整体管理[1-2]。同时,放射科护理人员所接受的系统培训不够,导致其护理服务水平不高,不利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管理方式下,接受放射科护理服务,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放射科项目主要包括MIR、CT及普通放射检查等3项。现有护理人员3名,年龄35~44岁,平均39.7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2名。其中,包括影像技术人员5名,年龄24~40岁,平均32.0岁。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起开始启动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选取2014年7-12月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5年7-12月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30~60岁,平均(44.31±2.27)岁;检查类型:MIR29例、CT37例、普通放射检查16例;对照组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29~59岁,平均(43.98±2.08)岁;检查类型:MIR27例、CT38例、普通放射检查17例。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观察组: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具体如下:(1)建立管理小组。成员:放射科主任1名,护理组长1名,放射科主任职责包括职责规划、药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监管等。护理组长职责包括绩效考评、人员调度、技能培训等。管理小组职责包括结构重组、人员调整、制定奖惩制度、安排排班与培训等。(2)培训一体化。影像技术培训与护理知识培训一体化,开展专题讲座:①影像技术基础,包括影像设备原理、扫描与成像原理、影像读取等。②护理基础,包括护理理论、护理操作、护患沟通等。③其他相关知识,包括影像检查流程、急救护理技巧、抢救流程等。首先对影像技术及护理人员现有知识结构做评估,然后帮助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3)排班制度一体化。遵从护理人员与影像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原则,并充分考量人员所属部门、年龄及能力,依照新老、强弱搭配进行分组[3]。时间安排上,一线护理白班;二线护理夜班。整体排班制施行弹性原则,工作量增大时,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减少时,减少护理人员;管理小组记录护理人员联系方式,贴在值班室显眼位置,并且所有医护人员手机保持全天开机状态。
1.4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情况分4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例??/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放射科护理质量影响因素:(1)专业知识不足、师资力量弱。缺乏影像技术知识系统培训,只重视护理基本技能培训,科室中缺少影像技术相关书籍,医院影像护理团队多为临时组建[4]。(2)护理与影像技术管理脱节严重。护理前期准备不到位,技师与护理人员配合度不高,管理方式、排版方式、考核标准等不统一,最终使得放射科护理工作落实度不高[5]。(3)质量考核的统一性与延续性较差:发现的放射科护理问题与技师问题无法汇总,最终不了了之,问题独立而无法暴露,且反复出现,影响工作效率,放射科护理质量无法提升。自从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了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上述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充分说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放射科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核辐射;应急救援;护理人员;角色适应;策略
一、背景介绍
目前,核能和放射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和科研等领域。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事故、美国三喱岛核电站核事故、福岛核事故、国际核恐怖组织的出现,防范和处置核或放射事故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成为核或放射应急的一个重要内容。核辐射及放射性污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损害范围广,危害时间长,放射性物质半衰期有的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第二,核化毒物对人体损伤严重,受伤人员伤情严重复杂,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愈后不良。[1]第三,防护难度大,核化生物质污染扩散会因人员流动而扩大范围。第四,对公众心理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社会影响严重。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民众争先恐后囤积碘盐即是一个比较好的佐证。
二、核应急护理救援工作的特点
1、参与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近年来,核电设施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1月1日,全世界已有437座核动力堆在运行,核电在全球发电量中的份额已达到14%-16%,民用核设施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另外,与医护工作密切相关的放射性医学应用不当造成的超剂量放射事件屡有发生。核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损害,甚至会严重危害国家的安全、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突发核事件和放射事件的应对处理工作,国务院先后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条例。[3]国家及政府对核应急救援工作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核应急工作需要在组织体系、战略管理、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各方面有大的提高。
2、救援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核事故发生时,对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非放射性损伤(如烧伤、各种创伤)、增加相关疾病的风险、对环境的长时间污染及对大众造成的心理创伤等等。另外,核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及实施受事故源项情况、现场气候、地形、周边自然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救援工作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3、救援工作中的心理障碍问题
核应急及辐射事故对广大公众可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这也是核应急救援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历史上几次严重的核事故救援经验证明,核事故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和效应,其后续影响甚至大于对身体健康和经济损失造成的损害。如日本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袭击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随着公众对核辐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自身保健意识的提高,公众不仅担心核辐射造成的早期物理损伤,还担忧辐射可能诱发白血病、癌症甚至影响后代的遗传效应。这种恐核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流传,成为发生核事故时影响公众社会心理反应的关键性因素。
三、核应急救援护理人员的角色适应策略
核应急医疗救援包括事故等级评估、分级响应、现场救援、去污洗消、诊断治疗、后送上级专科医院治疗。而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除了现场急救与护理、手术配合、伤员转运、院内后续治疗、重症监护外,还包括心理问题评估及心理危机干预,但这项工作并非每个护士都能胜任。核应急救援要求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提高伤员抢救成功率,因此现场救援经验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核应急事故及放射损伤发生的次数并不多,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并没有现场救援经验,对救援的特殊环境和特殊伤情认识不足。如湖南省大部分医院没有处置放射病例的经历,四川省仅3家医院的26名医生参与处置了7例放射损伤病人。所以,救援护理人员的角色适应十分必要。
1、加强核应急护理专业知识教育与培训
在临床工作中,核应急救援对于普通的临床护理人员而言接触较少,护理人员所接触的患者及所获得的培训多为普通、常见病种的护理,核辐射患者的救援和护理经验不足。在应对核应急突发事件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比较难以马上进入角色。因此,核应急护理教育与培训是护士角色适应良好的基础。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核应急救援与护理除了要应用到原来的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一些重要的特殊专业技能知识,如流行病学、公共卫生、通讯联络、特殊设备应用及指挥体系等。所以,护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完善课程体系,增加灾难护理以及核应急护理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同时,加强在职护士的培训与演练。在教学策略上,除了核应急理论知识,还应配合实战情境演练,模拟核应急现场救护情境,落实标准作业流程与常见问题的应对,以提升护理人员临场反应经验与技能,促进护理人员在核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心理及角色适应。临床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则应更加注重实用性,如损伤基本护理技能、特殊医疗问题、大量伤员的检伤分类及现场抢救、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等等。
2、强化护士心理护理理论与技能
核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心理护理不仅仅是普通的关怀体贴、同情、健康宣教等,后期的心理危机评估及干预、救援人员本身可能面对的心理障碍使得心理护理人员必须完全适应于护理职业角色,端正职业心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干预技术:系统地掌握临床心理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能熟练而准确地评定患者心理状态、性质及程度,识别心理护理问题;能科学的提出心理护理对策和方案,因人而异的提供恰当的心理护理及干预;定期的随访,判断干预效果并修正干预方案等等。
在校学习阶段,应加强护生的心理护理理论教育,尤其是核应急等灾难心理护理知识,完善护理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心理救援服务及心理干预技术的学习,积累有关经验。可定期开展针对核应急心理救援及护理方面的短期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够快速熟悉相关心理救援及护理的服务项目、核心任务及基本的干预技术。使护理人员在接受核应急救援任务时就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技术,在参与救援工作时既能进行自我调适,避免自身心理伤害,尽快适应救援角色;也能为受灾民众解决紧急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救援服务,并在灾后建立或参与相关心理卫生服务组织,完善后期心理干预工作。
3、构建区域性核应急护理小组,强化护士角色训练
核应急救援护理工作与日常临床护理工作相比较,其工作环境、护理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都有明显不同。而且在紧急事件的早期阶段,与组织能力(才能)相比,个人能力(才能)往往更重要,参与灾难救援护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救援的最终效果。因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性,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根据施素华等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构建灾难救援护理人员抽组方案,还可提高救援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因此,除了加强护理人员核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教育,可建立区域性的核应急护理小组,逐渐建成完善、统一、有力的核应急救援护理体系。小组成员可包括各个医疗保健机构的优秀护士及护理学专业人士,可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护理从业人员。对核应急护理小组成员,针对性的设计和推广相关的灾难护理课程,帮助小组成员了解核应急救援网络及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职责,了解与核应急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形成包括护理基础教育、核应急救援相关专业知识、灾难护理继续医学教育以及应急模拟演练在内的教育培训体系,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人员疏散、转移、现场救治、后期转移交接等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定期组织大型救援演习,提高紧急动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协同救援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考核及演练,提高核应急护理小组的救护水平,建立一专多能的核应急救援护理专业队伍,随时做好应灾、救灾、协助灾后重建的准备。
四、结论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频发的灾难,护理人员需要承担各种救治任务。尤其在核应急等发生频率较低、但后果又非常严重的救援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施救者、护理者、教育者、心理干预者、管理者和联络员等,而这些角色所承担任务的顺利完成都必须建立在护理人员自身角色适应良好的基础上。因此,核应急救援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专业及个人素养,才能在核应急救援中顺利完成护理人员角色所承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秀红,潘裕亮,李亮等.“三防”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J].预防医学杂志,2011.29(5)364-365.
[2]赵洲.论核事故风险及其全球治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8)127-130.
[3]刘英,秦斌,雷翠萍.中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J].国医学装备,2007(4)1-4.
放射科护理论文篇3
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行X线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受检者辐射安全的危险因素。
结果:辐射安全与放射检查时间及次数、防护用品空白、改善辐射后遗症不周、受检者对X射线防护知识认识程度低、医护人员对受检者知识宣传不到位、X线检查适应症把握不严格有关。
结论:综上所述,加强对放射受检患者的放射防护,有助于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辐射后遗症,以此保证患者医疗就诊安全。
关键词:放射检查放射防护辐射安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42-01
放射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同时也对推动医学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放射治疗所伴随的放射性辐射作用,也成为受检患者重大的医疗隐患,为此加强对患者放射防护,减少辐射剂量目前已成为放射科医生重点的研究课题[1]。为此本文将探讨我院放射检查患者的放射防护对策,其宗旨为进一步提高患者在检查时避免或减少所受辐射,以及总结对放射检查后或日常生活中改善辐射后遗症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经X线检查患者1125例,其中男542例,女583例;年龄5~78岁,平均年龄(35.6±2.5)岁;均采用飞利浦DigitalDiagnost系列成像系统数字减影X射线机进行X线相关检查,其中各系统CR/DR441例,乳腺检查308例,牙科全景片345例,其他31例。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设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放射检查时间。②防护知识:对辐射作用的认识、防护用具的使用、防护技能的掌握情况。③放射科基础硬件,包括机器新旧及检查方法。④防护情况:医护人员对受检者知识宣传情况、防护用具使用情况、改善辐射后遗症的措施。⑤管理制度:卫生监督部门对反射防护监管、X线检查适应症把握情况、防护用具的管理、辐射源的管理、辐射患者管理等。
1.2.2调查方法。在正式调查前,选取10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测试调查表的可读性和信度。重测信度为0.79,专家评定内容效度为0.82。共发放调查表1125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125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辐射安全相关因素的危险因素分析,详见表1。经分析发现X线受检者辐射安全与放射检查时间及次数、防护用品空白、改善辐射后遗症不周、受检者对X射线防护知识认识程度低、医护人员对受检者知识宣传不到位、X线检查适应症把握不严格有关。
3讨论
随着临床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及放射检查医学的发展,临床检查、诊断越来越多地倚重X射线的检查结果,然而X射线检查也是一把双刃剑,X射线检查中,小剂量对人体伤害较少或无伤害,但若辐射剂量增大,同时在累积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机制作用下,可致使一些接受X射线照射的人群发生脱发、腹泻、皮肤溃疡,甚至白血病等疾病,另外,放射线还会引起遗传性疾病、婴幼儿智力下降、基因突变等疾病[2]。由此可见,加强患者受检时避免或减少辐射伤害及在放射检查后或日常生活中改善辐射后遗症对医疗就诊安全来讲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对X线受检者辐射安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防护及补救措施,以此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就诊安全。
3.1提高检查质量,减少辐射量。临床研究发现,随着X射线检查时间及次数的延长、增多,其辐射剂量较检查时间短、检查次数少者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减少透视时间及次数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3]。为此操作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恰当的临床判断,采用合理的方式减少患者受照剂量,在不影响获得有效诊断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高TV、低mAs,厚过滤,小照射野的照射原则,把曝光次数限制在最佳次数,以此减少无意义或重复摄影,并严格控制照射野,调整曝光视野大小,使之控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同时,增加射线源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如可采用长柄器械远距离操作,不但可提高影像质量,而且还可减少散射线,减少曝射量;对婴幼儿患儿应短时间内快速摄影,不使用滤线栅;重视患者检查部位敏感脏器或非检查部位的防护,应根据临床情况,对受检查的性腺、甲状腺、女性乳腺、儿童骨骼等敏感脏器进行遮盖防护;另外根据临床指证,尤其是对育龄妇女及孕妇,若可采用X射线摄影,则尽量避免采用X射线透视检查[4~5]。
3.2防护用品的应用。对受检患者加强屏蔽防护,采用铅或含铅物质作为防护用品,对患者不需要检查的部位,穿戴铅围裙、铅帽子、铅手套、铅眼镜等防护用品,以吸收不必要的X射线,在隔离室内安装铅质屏风,避开射线照射[6]。
3.3加强辐射防护知识的宣教。加强对患者放射防护意识宣教,通过放射科候诊厅宣传栏、就诊手册等方式,讲解放射检查的必要性及所伴有的辐射危险,以此充分加强受检者对放射防护知识及防护意识的正确认识,同时,放射检查医生有义务对受检者事先告知辐射的危害,以此加强受检者主动要求进行放射防护的迫切性[7]。
3.4X线检查合理应用。临床医生及放射科医生应全面严格掌握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认识到X线检查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避免无效照射。同时,放射工作者应遵循《医用X射线诊断的合理应用原则》,严格按X线投照相关准则操作,尽量采取减少对患者照射剂量较少的方式进行检查,减少废片率,对不符合照射检查患者或风险较大患者,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以便于选择恰当的检查措施[8]。
3.5改善辐射后遗症。普通的放射检查和牙科摄影的辐射剂量都很小,检查后根据临床情况,叮嘱受检者注意营养和休息,对已经产生辐射后遗症患者,应在临床诊治的前提下,合理的平衡膳食,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保持日常蛋白质与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多摄入食用菌多糖,食用菌多糖可有效吸附有害放射物,促进毒物排泄,并服用抗辐射的维生素,遵医嘱服用碘片[9]。
综上所述,加强对放射受检患者的放射防护,有助于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辐射后遗症,以此保证患者医疗就诊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为华,倪卫东,易光兆.C形臂X射线机术中应用的放射防护探讨[J].激光杂志,2011,32(4):125-127
[2]张梦龙,段玉婷,许玉军,等.放射防护最优化对数字X射线摄影中受检者辐射剂量降低的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3,33(2):238-240
[3]宋钢,卢峰,邓大平.《远距治疗患者放射防护与质量保证要求》应用指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1,02(1):156-158
[4]施晓燕.综合性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6):209-211
[5]王哲.新建CT机房的放射防护设计优化方案探讨[J].江苏预防医学,2013,24(3):364-366
[6]蒋洪春.医院医用X射线防护应当以人为本[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3):271-273
[7]刘敏.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放射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5):192-194
放射科护理论文篇4
【关键词】非内分泌专科护士;糖尿病教育;胰岛素注射;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27―01
胰岛素治疗是降血糖的最有效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长和胰岛素应用的深入研究,中国城市中心医院胰岛素应用比例持续上升[1,2],不仅内分泌专科应用人数多,在非内分泌专科应用人数也较多,特别是心脏肾脏神经及大中手术科室胰岛素应用较为普遍。非内分泌专科护士是胰岛素注射技术的具体执行者和指导者,其对胰岛素注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和治疗效果。为了了解非内分泌专科护士能否胜任此项工作,作此项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
三级甲等医院非内分泌专业22个临床科室的工作年限一年以上中专以上学历的169名护理人员
2方法
2.1工具
调查采用自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包括两部分:(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工作科室、有无参加专科培训等(2)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调查测评表内容自行设计,调查表共40道题,计100分。内容涉及胰岛素注射知识技能和技巧。
2.2调查方法调查者发放问卷,由护士自行完成。调查者不加任何暗示及解释,发放175份,回收175份,其中有效问卷169份,有效回收率为96.6%
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
3结果
3.1调查结果显示:非内分泌专科护士的答题正确率最高82.5分,最低10分,平均29.9分。回答正确率较高的问题是胰岛素的作用保存温度给药途径是否成瘾及预混胰岛素的注射时间等。回答正确率不足20%的(最低的10个)问题是胰岛素的适应症、注射前需要摇匀的胰岛素剂型、用于餐前注射的胰岛素剂型、注射胰岛素部位的正确轮换方法、正确的捏皮肤方法、针头多次使用的危害、注射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不良反应、低血糖的症状和正确处理方法以及外出携带胰岛素的方法。
3.2影响非内分泌专科护士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相关因素分析以护士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测评得分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工作科室、有无参加专科培训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职称和工作年资相关。护师掌握程度较护士高,工作5年以上,10年以下护士掌握程度较5年以下和10年以上高,但工作年限5年以下与10年以上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相关。接受过专科培训掌握程度较未接受过专科培训高。本科学历掌握程度较大专和中专学历高,但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工作性质无相关性。内科与外科之间、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科室与非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科室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4结论
基层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3],难以胜任胰岛素治疗患者的指导和教育工作。建议:(1)需要胰岛素治疗患者尽可能到内分泌专科就诊或请内分泌专科会诊,使其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治疗。(2)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和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健康指导存在的不足,组成一个全院性的糖尿病教育护理网络小组,在每个科室设置一名联络护士,依托本院糖尿病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为主要的师资力量,形成医院或内分泌科护士、联络护士、非内分泌科护士等级培训形式[4],培养一支能承担医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骨干队伍。非内分泌科护理骨干应结合本专科特点,利用每周科内业务学习时间组织糖尿病知识学习。护理部要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糖尿病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全面评价临床护士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真正使临床护士的糖尿病知识上一个台阶,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卓惠珍,陈玉梅,林艳曦等.非内分泌专科护士对胰岛素笔应用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262
[2]潘长玉等.中国控制现状糖尿病―指南与实践的差距[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5,25(3):174-178.
放射科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颅内肿瘤;放疗;临床护理;三维适形放疗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b)-153-01
放射治疗是颅内肿瘤的辅助治疗手段。随着放射技术与医学影像的发展,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已成为颅内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本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52例肿瘤患者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现将放疗期间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52例颅内肿瘤患者。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16~70岁,平均(43.8±7.9)岁,其中,脑胶质瘤22例、垂体瘤18例、颅内转移瘤10例、淋巴瘤2例。
1.2方法
三维适形放疗前,先行CT定位初步找出肿瘤中心位置,将扫描信息传输至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由放疗科和CT室共同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勾画出靶区及大体肿瘤体积。90%以上的等剂量线包绕计划靶体积。使用Varian600C/D直线加速器和自动多叶光栅实施治疗,15MVX线,剂量率为0.4Gy/min,单次照射剂量2Gy,每周5次,总疗程为3~6周,总剂量不超过60Gy。
1.3护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放疗的不了解,担心疼痛,担心治疗花费大、效果差等心理问题。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放疗前,护士主动到病房将患者带到放疗室,让患者放心等待。安慰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给患者鼓励,打消其对放疗的恐惧。争取患者家庭的配合、将患者的治疗信息及预后的真实情况告知患者家属,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和睦的家庭氛围、精心的关怀照顾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意志[1]。
1.3.2放射治疗期间护理措施
1.3.2.1一般护理患者在放疗期间经常出现疲乏无力现象,在放疗前后30min需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可以听一些轻音乐或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保持放松状态,避免过度劳累。
1.3.2.2饮食护理患者在放疗期间常出现呕吐,食欲下降,导致营养不良。在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用开塞露或灌肠治疗,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颅内压增高现象。
1.3.2.3皮肤护理保持照射区的皮肤干燥及清洁,同时应避免化学物质刺激或者物理伤害,积极预防感染。在放射治疗前可涂局部皮肤保护剂。如果治疗期间出现干性反应不可用手抓,也不可用刺激性肥皂清洗,可用温盐水擦洗。对于出现湿性反应的患者可用2%龙胆紫消毒[2],必要时使用抗感染药。
1.3.2.4疼痛护理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剧烈头痛,可采取头高脚低位,使用20%甘露醇250ml,脱水消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对于因肿瘤引起的头痛,可依照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使用镇痛药。
1.3.2.5发热护理如果患者体温升高,需鉴别是感染性发热还是中枢性发热,确认后可以适当进行物理降温或者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1.3.2.6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由于3-DCRT单次剂量较大(2Gy/次),肿瘤及周围正常脑组织受射线照射后生物学效应大,患者可能出现脑水肿严重现象,甚至会引发脑出血。所以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头痛、抽搐以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常提示颅内压增高,护理人员要配合医嘱给予患者脱水、镇静等治疗,预防脑疝发生[3]。对癫痫发作的患者要给予抗癫痫治疗。每周检查1~2次白细胞,当白细胞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3讨论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放疗技术,该技术采用多方位、多射束照射,聚焦靶区,照射分布与靶区形状适形,同时病灶周围组织器官剂量分布低,可以有效地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同时保护其他正常组织,具有适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优点[4],特别适用于颅内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回顾性总结本院52例行三维适形放疗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要求肿瘤科护理人员,除了具备一般临床护理知识外,还要掌握肿瘤学及放射治疗学的相关知识,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大程度降低放射治疗不良反应,做到有的放矢,保证放疗的顺利进行。另外,心理护理在颅内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是提高患者自信心,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艳荣.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初期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3):14.
[2]汤新辉.肿瘤放疗患者健康教育要求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1):68.
[3]郑巧燕,陈秀英.89例颅内肿瘤患者三维适形放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36-137.
放射科护理论文篇6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保护性法律法规,加强了对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健康保护,加强对病患者的医疗安全保障,以及加强对周围健康人群的保护。这些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这样,国家从各种的层面规定了医院放射医疗设备建设必须重视环境建设、个人健康。这些法规的实施,主要体现在相关工作是否开展,相关资料是否收集、整理。
一直以来,我们将加强档案管理与提高设备质量管理结合起来,不断保障医疗安全。通过建立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应遵守相关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从法律法规以及方面符合要求。同时,通过整理档案,对既往未开展的项目进行反馈,反过来促进了设备质量管理的提示。例如,我院ECT开展多年,近期通过对照法规整理档案资料,发现所使用的放射性药品需在环保厅食品药品管理局办理备案,而我院既往尚未解决该问题。经反映至科室主任后立刻补充办理相关备案,从而及时修漏补缺,防止继发事故的发生。
2专人负责、加强沟通,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与普通医用设备不同,放射诊疗设备在购置、建设及使用过程中,有着较多的管理要求。例如,国家制订了《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多个标准及规范来指导具体的建设工作。
因此,设备购置及使用管理体现为多部门管理、多科室参加、时程长等特点。多部门涉及省卫计委、市卫计局、省市职防院、省市卫生监督所、省市环保厅(局)、政府采购中心等;多科室需涉及医务科、保健科、临床科室、基建科、总务科等多个科室。相关的资料分散保存,给设备的档案管理带来了难度。例如,在放射诊疗设备初期,需要进行职业病预评价及环境保护予评价,此部分内容可能有基建科保存。在场地建设过程中,施工内容可涉及水电、防雷等,相关资料可能保存在基建科、总务科、保卫科等。我们体会到,开展此项工作一定有设立专人负责。通过选择有高度责任心、高涨工作热情的人员,通过不断学习辐射防护专业知识、基建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升自身水平,才能了解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同时,通过加强与相关上级部门、院内职能部门、临床医技科室的沟通,提升工作的协调性,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做好齐全、流畅、有序,更好地辅助开展设备科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这样收集的档案才能符合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安全要求。
3实施信息化管理,加强辐射放射防护安全
(1)充实静态管理。我院在档案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过渡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可以并存,既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同时也方便了档案的开发利用。一般而言,档案的全程计算机管理,主要有:①计算机目录管理,即档案的案卷目录、卷内目录、文件名输入计算机管理;②重要内容录入管理。对于申购审批表、论证表、购销合同、协议书、发票、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外贸合同等重要内容采用扫描仪扫描,保存入计算机或刻录成光盘保存。这些文档与目录系统建立相关联系。基于网络平台的静态管理取代传统的纯手工管理,使得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具有时间及时、资料完整、保管方式规范等特点。
(2)重视辐射防护建设及安全。除以上内容外,针对放射诊疗设备的特点及根据现代医院建设的需要,我院在探索信息化管理方面,着重加强了对相关医疗安全内容管理方面资料的档案管理,主要包括:①《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安全辐射生产许可证》及《放射诊疗许可证》相关内容;②该设备定期性能及防护检测内容;③该项目开展的医护医技人员是否有放射诊疗许可证;④加强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体检等项目信息及时记录并管理。
(3)积极开展动态建设。对上述资料进行静态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我们也积极开展动态管理。众所周知,医疗设备档案资料被广泛地运用在辐射防护安全、环境影响评价、医院管理年度检查、三甲医院评(复)审、大型医院巡查、医疗技术准入等工作中。只有将档案管理与质量安全管理联系起来,共同建设,才能保障医院医用放射诊疗设备的安全使用,确保医院质量安全。我们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归档、有序的整理,定期修改,实时提取资料以及进行查询,初步开展档案动态信息化管理,从而更好、更快地满足了医院工作的开展。
【放射科护理论文(6篇) 】相关文章: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行政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08
司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3-31
护士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1篇) 2024-03-30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3-22
放射医学(6篇) 2024-05-08
放射科护理论文(6篇) 2024-05-08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整理10篇)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