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篇1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职业病;屏蔽设计;辐射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1]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放射诊疗单位在新开展核医学项目时,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国家对放射诊疗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等技术标准。笔者在进行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有概述、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防护措施评价、辐射监测计划、辐射危害评价、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防护管理、结论和建议部分,其中防护措施评价含工作场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其他防护措施等。
2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常见问题
2.1布局与分区
与其它普通影像诊断、放射治疗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一样,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也需要涵盖GBZ/T181中规定的各方面内容。但在核医学建设项目中,因多采用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用药后的患者也将成为一个流动的放射源,同时,患者的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将成为污染源项的一个来源,防止放射性污染及防止人员之间的交叉照射,是核医学项目与加速器治疗、普通影像诊断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放射防护措施评价中,除各房间屏蔽厚度的核实外,整个工作场所的布局、分区也是评价的重点。其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流、气流、物流的走向是评价的核心,在兼顾方便诊疗的同时,应尽量调整布局或采取措施,以减少放射工作人员与给药后的患者、给药前与给药后的患者间的交叉照射。关键是尽量减少和避免医护人员、患者和公众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设单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想上尽量多的核素与诊疗项目,往往导致布局不合理。因此,在与建设单位前期沟通和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选址、建设面积等条件,建议取消一些不合理或此规划条件以及人员条件下无法开展的诊疗项目,避免因要求大而全而导致无法满足放射防护的要求。
2.2防放射性污染措施的评价
核医学科中防放射性污染是一个重点。在预评价时,应对照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GBZ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4]等标准要求,对场所的墙面、地面、管道、卫生通过间、表面污染监测设备、工作人员操作时的防污染措施、受检者的防污染措施等细节,切实评价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各项防污染措施,如墙面、地面拟采用的材质、防护层高度、表面污染仪的配置、131I治疗病人的用餐问题、治疗病人被服的管理和拖把等清洁用具等的管理等。
2.3三废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废水、废气是核医学科防止放射性污染必须考虑的问题。核医学科通风的评价不能仅限于通风橱的排风,废水的评价也不能仅限于设置衰变池。要求设计单位给出废水、废气排放管道布局图、衰变池设计图等,对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处理做出全面评价。例如通风口的设置、通风换气量、气流的走向,衰变池容量、格局及屏蔽的设计等。同时,应关注设置在一楼以上的核医学科的废水管道的屏蔽防护等问题。固体废物处置的评价,应注意放射性废物桶的数量、放置场所等是否满足工作需求。
2.4评价目标值的设定
因核医学建设项目多涉及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的使用,除了常规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等评价目标外,需加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眼晶体等器官的年当量剂量的要求。同时,在设定建设单位的管理目标值时,虽然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中,眼晶体年当量剂量的限值为150mSv,但鉴于2011年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2012年ICRP118号出版物[6]中眼晶体白内障的吸收剂量阈值考虑为0.5Gy,ICRP建议,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年当量剂量为20mSv,任何一年中的当量剂量限值为50mSv,建议将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管理目标值定为20mSv或更小的一个分数。同时,在辐射危害评价时也用此值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体剂量进行评价。2.5屏蔽设计目标的选取屏蔽设计的核算是预评价的重点。
2.5μSv/h是放疗、影像诊断等项目中较为通用的目标
值[7-8],在核医学科屏蔽设计核算时,绝大部分场所都可将此作为屏蔽设计的目标值。但在注射室、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受检者卫生间等墙体,及防护门外控制区内患者停留的场所如走廊等应不做苛求,同时患者可能短暂经过的走廊防护门外等非限制区的瞬时剂量率也可不做苛求。但屏蔽体外如楼上、楼下等场所若是其他医护人员或患者等公众成员长期居留的场所,则剂量率目标值就需远小于2.5μSv/h,应根据其实际居留时间计算目标剂量率。因此,在屏蔽设计核算时,建议同时考虑剂量率和剂量负荷。如18F工作场所的剂量负荷可参照AAPMTaskGroup108:PETandPET/CTShiel-dingRequirements等资料,以达到屏蔽设计目标。在采用剂量负荷法时,建设项目每天的核素用量、患者数量等,将是影响屏蔽厚度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分析时要切实了解建设项目的规模、核素用量等因素。在屏蔽核算时,要关注通道、走廊等患者停留或通过的地方所对应的邻近区域,如顶棚、楼板的屏蔽,特别要关注工作场所邻近区域或楼上、楼下有长时间居留人群时的情况。同时在核算时,应考虑到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等房间可能同时存在多人在同一房间等情况。因此,屏蔽设计核算应充分考虑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也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量,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医患矛盾、公众对辐射的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
2.6辐射危害的评价
在评价正常运行条件下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剂量时,除常规的全身剂量估算外,也需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注射、给药、摆位等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近距离接触用药后患者所导致的手部、眼晶体的剂量。此时,需假设常规注射、给药、摆位等所需的操作时间、与辐射源的距离、所使用的屏蔽物等情况,如注射时是否使用铅注射屏蔽防护器,运送药物时是否使用药物贮存运输器,用的是何种屏蔽物质、多少屏蔽厚度,是否采用自动封装、封装橱的屏蔽厚度等等。估算时,也需考虑核素的衰减、18F扫描时已等候30min以上及检查前排尿等细节。
2.7视频监控、语音对讲、门禁等设施
视频监控、语音对讲系统、门禁等设施,对核医学科加强患者管理、减少人员受照剂量是很有效的措施。因此,建议设计单位给出这些管理设施的设计图,并在预评价时要对这些拟设置设施做一个较全面的评价。
2.8内照射危害的评价
在核医学建设项目的评价中,评价单位往往注重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的评价,而忽视核医学科存在的内照射危害。国内外多项研究中表明,在131I治疗病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气溶胶,放射工作人员体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核素污染[9],张震等[10]采用空气采样器,宋易阳[11]等采用全身计数器等,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可受到0.34~0.44mSv/a有效待积剂量的内照射。因此,在预评价过程中,内照射危害仍是预评价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应关注甲状腺癌等治疗病房,其通风系统等防护措施能否有效地减少放射性气溶胶等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的内照射危害。建议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放射性气溶胶的能力,否则无法在类比项目获得必要的数据支持。
2.9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
建设单位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是预评价中的难点,也易被忽视。患者的管理是核医学科管理的重点之一,也是降低人员受照剂量的重要措施。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建设单位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视软件的管理,表面污染仪、门禁等设施、表面污染监测制度等措施经常形同虚设。因此,应针对建设单位拟定的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详细的评价,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补充建设。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评价环节,建议关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配备,对从事注射、封装等操作的人员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应加戴指环剂量计。同时,建设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也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核医学科的特点列出可能出现的药物滴洒、用错药物或剂量等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地评价。
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评价人员在掌握放射防护知识的同时又需要熟悉核医学诊疗流程,应严格依照国家放射卫生相关标准并适当引入国际上适宜的新技术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既能指出设计中放射防护方面的不足,又能充分便于诊疗单位的实际应用。
作者:黄丽华郑森兴陈新俤郭进瑞单位: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卫监督发[2012]25号[S].
[2]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2006[S].
[3]卫生部.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S].
[4]卫生部.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S].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S].
[6]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正常组织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辐射效应———辐射防护中的组织反应阈剂量[M]//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18号出版物.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84-101.
[7]卫生部.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8]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9]王红波,孙全富.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进展[R].广西北海: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2015.
放射医学篇2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电离辐射在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x射线诊断、临床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等直接施用于人,引起公众对“辐射防护安全”的高度关注。目前,医疗照射在公众受到的人工辐射源照射中居于首位,医学辐射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只有掌握有关射线对人体作用的知识和防护措施,才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1医疗照射的概念
医疗照射是指在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被检者或病人受到电离辐射的内、外照射。施行这种诊断或治疗的医生应加强对受检者或病人的放射防护。医疗照射从所获得的利益来衡量必须具有正常理由,既达到诊断或治疗的目的,又要把照射限制到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2核医学辐射的特点
对病人主要是内辐射(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产生的照射),对医务人员主要是外照射(即放射性核素从人体外发射的射线对人体的照射),但管理不当也可产生内照射,在防护中也存在重视外照射,而轻视内照射的问题。
由于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特殊分布,病人全身受照剂量小,个别器官、组织受照剂量高。
3产生核医学辐射的危害的因素
3.1医学辐射安全文化教育不足大多医生不会忽视与医学辐射暴露相关的危险,有些医生非常清楚放射安全的内容,在成像时考虑到了相关情况;但有些医生则不会这样,同时未接受过相关的辐射暴露训练,在为病人进行成像检查时并不常规考虑这些因素。如医生在给病人进行放射性检查或治疗时,未能满足病人“辐射有害”的知情权。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薄弱,对检查部位之外的正常器官未作防护措施。
3.2患者对辐射危害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病人在成像检查时不知道辐射剂量和长期的危险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病人进行普通心脏成像检查其中有明显的辐射暴露时,他们对相应的危险性所知甚少。因此,医生对病人的辐射安全负有责任,需对病人进行辐射知识教育,使病人对自身的健康有更多的知晓。
3.3核医学也存在一些辐射防护问题许多年来,已经有了关于公众或家庭成员照射的标准(限值或约束值)。接受放射性核素治疗患者在离开医院时,这是特别重要的。在许多国家,有关规定和提出的限值差异大得惊人。一些欧洲国家要求患者住几天院,但是在其他欧洲国家不要求患者住院。这就导致了有些人所称的“核治疗旅游”,患者到限制少的国家进行治疗。在美国,大多数不愿合作的患者根本不住院。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并不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是使用了极度保守的模式以及社会对辐射效应的误解,还不如使用实际测量表明与标准的一致。辐射肿瘤学也有同样的问题,尽管有足够多的标准,但是仍有辐射治疗事故继续发生,而导致患者死亡。
4核医学辐射的防护
4.1内照射的防护
4.1.1病区环境的防护核素治疗由于剂量大,病人在医院停留时间长,明显增加了病房周围外照射剂量率,为了减少来自核素治疗后患者的照射,需在隔离病房留观48h并在床边设置屏蔽,同时嘱病人多饮水多排尿,减少膀胱及其周围器官、性腺的吸收剂量;病人有专用候诊室,注射药物后禁止在高活性区逗留,造成不必要的辐射。
4.1.2治疗中的安全防护治疗所给予的放射性剂量在满足医疗要求的同时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进行一系列检查时应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次序,检查时不过分强调低放射性活度而造成重复检查。
4.2外照射的防护
放射医学篇3
[关键词]医学图像融合技术;肿瘤;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11(b)-0196-03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applicationeffectofmedicalimagefusiontechnologyincancerradiotherapybytakeingCT-MRIimagefusiontechnologyasanexample.Methods50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dmittedtothishospitalfromJanuary2013andJanuary2014wereincluded.TheyallunderwentCTandMRIscanning.WecomparedCTimageandfusionimageindeterminingthetargetvolumeandradiationdose.ResultsThetumorvolumewas72.45cm3ontheCTimageand51.12cm3ontheCT-MRIfusionimage,andtheareaoftargettumourcellsdeterminedbytheCT-MRIfusionimagewasprecisethanthatdeterminedbyCTimage.CalculationresultsofdoseofradiationtothebladderandrectumshowedthattheminimumradiationdoseandmaximumradiationdoseofthefusionimagewerebothsmallerthanthatoftheCTimage,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Medicalimagefusiontechnology;Tumor;Radiotherapy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1]作为当代科技与医学影像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融合工程,为临床肿瘤诊断、治疗提供多模态图像,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更确切的医学信息。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在于肿瘤的放射治疗,通过各种模态医学图像的融合,准确勾勒出肿瘤靶区轮廓,使肿瘤放射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2]。该文将通过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名前列腺癌症患者,应用CT―MRI融合技术确定前列腺癌强调放疗靶区,综合分析、探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前列腺癌症患者50名为研究对象。病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5.32.2)岁。所有患者经医学图像及病理学检查符合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癌症病程情况为T2bT3a期21例,T3bT4期9例。
1.2方法
1.2.1扫描方法所有患者检查当天清晨保持空腹状态。医学图像扫描前1h饮用1.5%泛影葡胺水(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峰制药厂,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33021004),扫面前15min肌肉注射15mg盐酸山莨菪(国药集团容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41023400)。由本科专业医师操作行CT扫描,扫描范围从第3腰椎至坐骨结节下缘约5cm。患者于第二天CT扫描时间短进行MRI扫描,扫描前1h喝800ml温开水,其他操作与CT扫描一致。
1.2.2放疗靶区勾画运用图像配准软件对CT扫描及MRI扫描图像进行配准,并将配准图片传入放疗计划系统,根据CT及CT-MRI融合图像勾画患者前列腺、精囊的体积,并勾画出膀胱、直肠、股骨头周围的正常组织。对勾画的肿瘤体积进行化疗,化疗剂量根据照射体积计算。比较患者CT图像与融合图像放疗靶区体积大小,以及各部位的照射剂量。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
2结果
2.1肿瘤体积勾画体积比较
50例患者采用CT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72.45±2.35)mm3,采用CT-MRI融合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51.12±2.12)mm3,CT-MRI融合图像确定的肿瘤靶细胞范围更加精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24,P
2.2放疗照射剂量比较
对膀胱、直肠等部位的照射剂量选择上,CT图像技术的放疗最小照射量为与最大照射量均大于CT-MRI融合图像的放疗照射剂量,(详见表1)。采用CT图像与CT-MR融合技术,两组数据比较:膀胱最小照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6,P
3讨论
3.1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讨论
3.1.1几种主要的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目前临床成像设备主要有CT、MRI、SPECT、PET等[3],为临床提供多模态的医学图像。图像融合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主要有:①CT与MRI融合。CT图像应用于肿瘤放疗中对高密度组织比较敏感,图形稳定不易发生变形的优点,但对软组织边界显示不清晰[4]。MRI图像则提供了较高的空间分辨度,对浸润性肿瘤软组织更加敏感,能清晰显示图像的边界。二者的融合对某些特殊部位,如脑部、前列腺要求精度更高的靶区位置时,图像融合就起到了互补作用,可以帮助医师确定肿瘤边界。②CT与MRSI融合[5]。在胶质瘤的放疗中,MRI图像技术对肿瘤的局部控制和复发控制效果不明显。MRSI技术相比于MRI技术能更加清楚显示肿瘤位置及形状,还可以同时显示代谢水平的有关信息。CT与MRSI融合能提高部分肿瘤的控制效果。③CT与PET融合[6]。肿瘤细胞具有增殖快、转移速度快的特点,PET可以根据失踪化合物在组织内的浓度,对比肿瘤细胞的增殖及代谢水平。PET显示的活性肿瘤区域图像与CT图像图像融合技术可提高图像对肿瘤病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指导精确肿瘤化疗区域与化疗药物的剂量控制。
3.1.2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操作步骤第一,预处理。医学图像预处理是对选定的图像信息进行增强对比度、噪声去除、统一图像大小、格式、分辨率,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分割等各项处理[7]。
第二,图像配准。配准首先应选择适合的图像特征量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再根据图像的特征量确定几何变换,以相似性测度函数检验所选图像与参考图像的相似程度,并通过改变参数使测度函数值达到最优,最后执行整体变换。
第三,创建融合图像。首先应进行图像数据的融合,以图像为基础的融合是通过各种图像预处理方法使图像最终呈现的效果达到最佳,以像素为基础的融合即尽量提高图像清晰度。完成图像数据融合后,最终通过伪彩色显示法、断层显示法和三维显示法等显示方法使临床医师能够通过直观的图像进行疾病诊断。
3.2该次研究结果讨论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使传统化疗计划的确定摆脱了单一模态数据指引,以不同图像技术的优点弥补不同技术存中在的不足,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可确定肿瘤分布位置,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与灵活性,对恶性肿瘤的控制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该次研究中采用CT-MRI融合图像确定前列腺癌强调放疗靶区的应用中,可以看到,CT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72.45±2.35)mm3,采用CT-MRI融合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51.12±2.12)mm3,CT-MRI融合图像确定的肿瘤靶细胞范围更加精准。另外,肿瘤靶细胞区域的体积大小与放疗照射剂量密切相关,放疗区域确定越大,使用的放疗剂量越多,对患者身体造成的危害更大。CT-MRI融合图像放疗剂量明显少于CT图像,化疗的毒副作用更少。该次研究与胡玉兰等[8]关于CT-MRI融合图像确定前列腺癌放疗靶区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认为可以利用图形融合技术进行靶区勾勒,以减小误差。
综上所述,医学融合技术在肿瘤放疗中已有广泛应用,各种医学显像技术取长补短,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兴波,陈炀,叶岭,等.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1):105-106.
[2]赵琦,钱永红,王琨,等.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头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4(z2):163-164.
[3]宋永浩,夏海波,周诚忠,等.CT/MRI图像融合在骨转移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和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3):412-144.
[4]金烁.医学图像配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放射治疗PET-CT系统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李凯,苏中振,郑荣琴,等.三维超声-CT图像融合评价肝癌消融安全边界[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8):719-722.
[6]吕宗烨.常规超声、CT检查及超声/CT融合成像对肾肿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21.
[7]张德智,梁萍.肝脏超声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5):375-377.
放射医学篇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活动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市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申请许可的项目既涉及市卫生行政部门又涉及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发证管理范围的,医疗机构应当统一向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放射诊疗许可证。
第四条医疗机构在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前,应当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放射诊疗许可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设备清单,放射诊疗人员一览表及其健康检查结果,放射防护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合格证明材料;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
(三)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资格证书(复印件);
(四)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五)放射诊疗设备列入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目录的,应提供《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批准通知书》(复印件);
(六)由经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放射诊疗设备检测报告;
(七)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或组织、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名单;
(八)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九)放射诊疗设备清单。
第五条第四条第(三)项所称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资格证书是指:
(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单独开展核素敷贴治疗除外)的,应当提供(以下每类证书至少各提供1件):放射肿瘤医师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证书;医学物理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证明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的《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
单独开展核素敷贴治疗的,应当提供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人员的《医师执业证书》。
(二)开展核医学(单独开展放射免疫除外)工作的,应当提供(以下每类证书至少各提供1件):核医学医师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证书;核医学技师或技术人员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证明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
单独开展放射免疫工作的,应当提供医学检验人员相关证书。
(三)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应当提供(以下每类证书至少各提供1件):放射影像医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证明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放射影像技师相关证书;相关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证书。
(四)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应当至少提供1名放射影像医师的《医师执业证书》。无专业放射影像医师从事牙科X射线影像诊断的医疗机构,其相关从业人员应当是口腔类执业医师,且取得由本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出具的放射影像专业相关培训证明。
第六条第四条第(九)项所称放射诊疗设备是指:
(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除单独开展核素敷贴治疗)的,应当至少配有1台远距离放射治疗装置,配有模拟定位设备和相应的治疗计划系统等设备;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当配有核医学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
(三)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应当配有带影像增强器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数字减影装置等设备;
(四)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应当配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或CT机等设备。
第七条第四条第(八)项所称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是指:
(一)放射诊疗工作安全操作制度;
(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三)放射诊疗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四)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
(五)放射性同位素领用登记制度;
(六)放射诊疗设备维护、维修制度;
(七)放射事件应急预案。
第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应当即时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5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材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九条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标准等规定,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核。现场审核内容为:
(一)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中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尤其是开展的诊疗项目与现场情况是否一致;
(二)申请人提供的放射诊疗设备清单与现场的诊疗设备情况是否一致;
(三)放射诊疗工作场所防护设施和放射防护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
(四)放射诊疗人员资质与提交的材料是否相符;
(五)放射诊疗人员体检、培训、健康档案的建立等情况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中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的要求;
(六)与从事放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的制订和工作开展情况;
(七)是否具有有关辐射影响患者和受检者(尤其是对育龄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健康的有效事先告知方式;
(八)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设备的辐射水平、安全连锁装置的性能现场抽检结果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十条第九条第(三)项所称放射诊疗工作场所防护设施和放射防护仪器设备的配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放射诊疗设备和场所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设置警示标志;
(二)放射治疗场所按照相应标准设置多重安全联锁系统、剂量监测系统、影像监控、对讲装置和固定式剂量监测报警装置,配备放疗剂量仪、剂量扫描装置和个人剂量报警仪。开展核素敷贴治疗的,工作场所应配备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仪;
(三)核医学工作场所设有专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装、注射、储存场所,配置放射性废物屏蔽设备并设有存放场所,配有活度计、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仪;
(四)介入放射学与其他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场所配备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每个机房至少配备1套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
第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核查后,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卫生行政许可决定。对符合规定的,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颁发《放射诊疗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定的,出具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应当到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办理相应诊疗科目的登记手续。执业登记部门应根据许可情况,将医学影像科核准到二级诊疗科目。
第十三条《放射诊疗许可证》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校验,校验时申请人应当向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放射诊疗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二)验证周期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检测报告、放射诊疗设备防护性能检测报告;
(三)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材料;
(四)放射诊疗工作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五)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对符合要求的,加贴校验合格标志。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改进。对改进合格的,加贴校验合格标志。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变更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地址(不包括迁址)、放射诊疗项目的,应当向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放射诊疗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二)许可变更申请表;
(三)医疗机构变更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地址的,应提供与变更事项相关的证明材料;
(四)变更放射诊疗项目的,应当提供变更项目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证书(复印件)、变更放射诊疗项目的设备清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放射诊疗设备防护性能和质量控制检测报告;
(五)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审查决定。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因迁址而变更放射诊疗场所或新增放射诊疗项目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规定,重新申请办理放射诊疗许可。新增的放射诊疗项目涉及市卫生行政部门发证管理范围的,应向市卫生行政部门重新申请办理许可。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注销并及时收缴《放射诊疗许可证》,依法办理相应的诊疗科目变更(注销)手续并登记存档,予以公告:
(一)医疗机构申请注销的;
(二)逾期不申请校验或者擅自变更放射诊疗科目的;
(三)校验或者办理变更时不符合相关要求,且逾期不改进或者改进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四)歇业或者停止诊疗科目连续1年以上的;
(五)被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第十七条遗失《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应当及时在本市市级报刊上刊登遗失公告,持遗失公告到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发。
第十八条《放射诊疗许可证》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许可证正副本的格式进行编号,格式为:沪地区简称卫放证字(年份)第????号,从0001开始编号。
第十九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在网站上公示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
第十九条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放射诊疗许可变更申请表均为一式4份。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相关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将1份申请表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存档;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将1份申请表送相应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存档。
放射医学篇5
骨癌是指骨骼系统与其他器官一样会罹患来自任何组织成份肿瘤或来自其他器官的转移性病变。犯及骨骼的肿瘤,可发生于骨细胞、骨骼的造血成份,软骨以及纤维性或滑膜成份。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1],并且发病年龄提前。其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容易误诊,误诊率高达69..11%[2]。为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现将我院自2007年来收集的经骨髓涂片和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骨癌患者的放射科做一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7~69岁,平均58岁。主要临床症状:骨痛18例,其中腰背疼痛12例;贫血14例;发热17例;乏力11例;病理性骨折7例。骨穿可见原始细胞增多,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减少9例,血红蛋白减少10例,血沉增快16例,白细胞增高5例,尿酸增高6例,碱性磷酸酶升高6例,免疫球蛋白电泳IgG升高13例,IgA升高4例,IgD升高2例,IgM升高1例,尿蛋白阳性14例,尿本..周氏蛋白阳性9例。
1.2放射科检查..所有病例全部摄取头颅+脊柱正侧位+骨盆+胸部正位X线平片。同时选择性摄有其他部分:肩关节11例,胸骨斜位6例,肱骨9例,股骨7例;12例进行CT检查;10例进行MRT检查。
2结果
2.1X线表现..30例均进行了X线检查,各种溶骨性破坏发生在头颅骨15例,胸椎13例,腰椎16例,骨盆7例,肋骨9例,其中4例为膨胀性,肩胛骨2例,锁骨、肱骨及股骨各2
例,胸骨2例,长骨病理骨折1例,破坏边缘有少许骨硬化,并见软组织肿块。
2.2CT表现进行CT检查17例,共25个部位,20个部位表现骨质破坏或脊椎骨质疏松,部分伴压缩骨折,表现大致与X线平片相同,但观察累及范围优于X线平片。
2.3MRI表现10例进行了MRI检查,10例患者示明显异常信号改变,多数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按Stabler等分型:弥漫型2例,灶型3例,弥漫加灶型4例,“盐和胡椒”型1例。其中,同时侵犯椎体和附件3例,硬脊膜受累变厚3例,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增强和硬脊膜均匀增强1例。
3讨论
骨癌中的骨髓瘤起源于红骨髓,突出的病变特征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占骨髓腔内细胞总数15%~19%。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隐袭,多数病程缓慢,在临床上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怀疑有骨癌,应及时多部位做放射检查,放射检查在骨癌分期、监测治疗反应、探测复发和评估并发症中起了重大作用。
3.1骨癌的放射科检查特征骨癌的X线表现复杂多样,可为全身性的骨质疏松,单一骨质损害、多发的溶骨性病变及骨质硬化,以溶骨性损害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最高,其中多数表现为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出现多发的点片状骨密度减低区及边界较清晰的虫蚀样和穿凿样骨破坏。颅骨X线平片对显示病灶较敏感,其他部位的X线征象缺乏特征性改变,易被误诊为类风湿或风湿性骨关节病而延误治疗。CT表现与X线片表现相似,对检出不规则骨及中轴骨的病变明显优于X线片,因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且为横断成像,故能发现较小的不典型病灶,可作为X线平片的补充。骨癌脊椎CT上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破坏,呈皂泡样或蜂窝样或大片样或空洞样,残留骨小梁不规则增粗,部分骨皮质中断伴椎旁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可同时侵犯附件。临床可疑或确诊骨髓瘤,X线和CT未发现时行MRI检查,MRI能敏感的发现骨髓病变而成为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3],在骨质结构破坏前显示出骨髓的广泛性浸润[4],病灶在T1WI上表现为骨髓脂肪高信号的衬托下界面清晰低信号,T2WI上病灶不清晰,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典型者呈“椒盐样”..征象。
32骨癌的并发症与误诊..在骨癌的并发症中,以贫血最多,而且以中重度贫血为主,其次为低白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高尿酸症、肾脏损害、肺部感染等。而在误诊的疾病中按7mjqLntKJkAgkPZBYCZg8VBAANemdiczIwMTIxMjU5MTrkvJjotKjkuqflkI7orqHliJLnlJ/ogrLmnI3liqEg5pyJ5pWI6ZmN5L2O6YeN5aSN5rWB5Lqn546HOuS8mOi0qOS6p+WQjuiuoeWIkueUn+iCsuacjeWKoSDmnInmlYjpmY3kvY7ph43lpI3mtYHkuqfnjodkAgoPZBYCZg8VBAANemdiczIwMTIxMjU5Mh7npZ7nu4/lpJbnp5HmiqTnkIbluKbmlZnkvZPkvJoe56We57uP5aSW56eR5oqk55CG5bim5pWZ5L2T5LyaZAILD2QWAmYPFQQADXpnYnMyMDEyMTI1OTMq5oqk5aOr6ZW/5Zyo5Li05bqK5oqk55CG566h25CG5Lit55qE5L2c55SoKuaKpOWjq+mVv+WcqOS4tOW6iuaKpOeQhueuoeeQhuS4reeahOS9nOeUqGQCDA9kFgJmDxUEAA16Z2JzMjAxMjEyNTk0GOa1heiwiOmXqOiviuWBpeW6t+aVmeiCshjmtYXosIjpl6jor4rlgaXlurfmlZnogrJkAg0PZBYCZg8VBAANemdiczIwMTIxMjU5NS3lpKflrabnlJ/lv4PnkIbpgILlupTog73lipvnmoTosIPmn6XkuI7liIbmnpAt5aSn5a2m55Sf5b+D55CG6YCC5bqU6IO95Yqb55qE6LCD5p+l5LiO5YiG5p6QZAIOD2QWAmYPFQQADXpnYnMyMDEyMTI1OTY85rWF6LCI6Z2S5bm05oqk5aOr6K6y6K++5a+5546w5Luj5oqk55CG5LqL5Lia55qE5Li05bqK5oSP5LmJPOa1heiwiOmdkuW5tOaKpOWjq+iusuivvuWvueeOsOS7o+aKpOeQhuS6i+S4mueahOS4tOW6iuaEj+S5iWQCDw9kFgJmDxUEAA16Z2JzMjAxMjEyNTk3MOS6uuexu+iLpeW5sumBl+S8oOaAp+eKtueahOiwg+afpeWPiuezu+iwsee7mOWItjDkurrnsbvoi6XlubLpgZfkvKDmgKfnirbnmoTosIPmn6Xlj4rns7vosLHnu5jliLZkAhAPZBYCZg8VBAANemdiczIwMTIxMjU5OEXlpJrlhYPmlZnlrabms5XlnKjlrp7kuaDliY3miqTnkIbmk43kvZzmioDog73lvLrljJborq3nu4PkuK3nmoTlupTnlKhF5aSa5YWD5pWZ5a2m5rOV5Zyo5a6e5Lmg5YmN5oqk55CG5pON5L2c5oqA6IO95by65YyW6K6t57uD5Lit55qE5bqU55SoZAIRD2QWAmYPFQQADXpnYnMyMDEyMTI1OTk16KGA566hM0Tlj6/op4bljJbnoJTnqbblnKjop6PliZblrabmlZnlrabkuK3nmoTlupTnlKg16KGA566hM0Tlj6/op4bljJbnoJTnqbblnKjop6PliZblrabmlZnlrabkuK3nmoTlupTnlKhkAhIPZBYCZg8VBAANemdiczIwMTIxMjYwMDDmtYXmnpDlvbHlk43miqTnlJ/lrp7kuaDotKjph4/nmoTlm6DntKDlj4rlr7nnrZYw5rWF5p6Q5b2x5ZON5oqk55Sf5a6e5Lmg6LSo6YeP55qE5Zug57Sg5Y+K5a+5562WZAITD2QWAmYPFQQADXpnYnMyMDEyMTI2MDEY57OW5bC/55eF55qE5YGl5bq35a6j5pWZGOezluWwv+eXheeahOWBpeW6t+Wuo+aVmWQCFA9kFgJmDxUEAA16Z2JzMjAxMjEyNjAyJOiNr+WTgeWmguS9leabtOWlveWcsOS4uuS4tOW6iuacjeWKoSToja/lk4HlpoLkvZXmm7Tlpb3lnLDkuLrkuLTluormnI3liqFkAhUPZBYCZg8VBAANemdiczIwMTIxMjYwMyHkuK3oja/kuI3oia/lj43lupTnmoTnkIbmgKfmgJ3ogIMh2Lit6I2v5LiN6Imv5Y+N5bqU55qE55CG5oCn5oCd6ICDZAIWD2QWAmYPFQQADXpnYnMyMDEyMTI2MDQ26I2v5a2m5LiT5Lia5Yy76Zmi5a6e5Lmg5pWZ5a2m5qih2byP55qE5o6i57Si5LiO5a6e6Le1NuiNr+WtpuS4k+S4muWMu+mZouWunuS5oOaVmeWtpuaooeW8j+eahOaOoue0ouS4juWunui3tWQCFw9kFgJmDxUEAA16Z2JzMjAxMjEyNjA1J+a1heiwiOS8mOi0qOaKpOeQhuacjeWKoeWGhea2teS4juS9k+S8mifmtYXosIjkvJjotKjmiqTnkIbmnI3liqHlhoXmtrXkuI7kvZPkvJpkAhgPZBYCZg8VBAANemdiczIwMTIxMjYwNhXoja/lk4Hor7TmmI7kuabmnInmhJ8V6I2v5ZOB6K+05piO5Lmm5pyJ5oSfZAIZD2QWAmYPFQQADXpnYnMyMDEyMTI2MDct5Li05bqK5a6e5Lmg5oqk55Sf5b+D55CG5YiG5p6Q5Y+K5bim5pWZ5a+5562WLeS4tOW6iuWunuS5oOaKpOeUn+W/g+eQhuWIhuaekOWPiuW4puaVmeWvueetlmQCGg9kFgJmDxUEAA16Z2JzMjAxMjEyNjA4MOiuuuWMu+WtpuiLseivreeahOeJueeCueWPiuiLseivkeaxiee/u+ivkeaKgOW3pzDorrrljLvlraboi7Hor63nmoTnibnngrnlj4roi7Hor5HmsYnnv7vor5HmioDlt6dkAhsPZBYCZg8VBAANemdiczIwMTIxMjYwOSHku4vnu43mnIDlpb3nmoTnpZvnl4XlgaXouqvmlrnms5Uh2LuL57uN5pyA5aW955qE56Wb55eF5YGl6Lqr5pa55rOVZAIcD2QWAmYPFQQADXpnYnMyMDEyMTI2MTBL57uT6IKg5oGv6IKJ5pGY6Zmk5pyv5ZCI6IKg54KO5riF54GM6IKg5a+56IKg57KY6Iac5L+u5aSN55qE6KeC5a+f5ZKM5oqk55CGS+e7k+iCoOaBr+iCieaRmOmZpOacr+WQiOiCoOeCjua4heeBjOiCoOWvueiCoOeymOiGnOS/ruWkjeeahOinguWvn+系统统计,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误诊最常见,其次为血液、呼吸、心脑血管、肾脏等。要提高多发性骨髓的正确诊断率,应首先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临床怀疑多发性骨髓的病例,应及时做多部位放射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参考文献:
[1]徐爱德徐文坚,刘吉华.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0.90.
[2]李守静,李宏然,赵相印,等.骨癌诊断的探讨.中华肿瘤杂志,1995,17:43.45.
放射医学篇6
【关键词】肿瘤放射治疗;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我国医疗技术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进步。比如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临床上将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到肿瘤放射治疗当中,主要是通过将定向技术、影像学技术以及临床显微外科技术有效通过信息科学技术融合起来,以达到协助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更好的给医生提供相关治疗数据以及放射治疗入路,大大将治疗过程中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1]。临床采取放射性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主要是在人体中进行临床能量传递,以达到杀死患者体内癌细胞的疗效,这种治疗方式是癌症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有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临床上有65%的临床肿瘤患者在院接受治疗期间均须使用放射治疗进行干预。本文探究观察肿瘤放射治疗中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肿瘤放射治疗患者90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即研究组患者采取肿瘤放射治疗中医学图像融合技术进行治疗(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治疗(45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年龄均42~73岁之间,经常规临床检查,参与研究的患者在年龄与其他基本资料等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患者的机体肿瘤病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肿瘤位置的移动或者是肿瘤增大、扩散等现象,导致医生在对患者采取治疗期间,出现不能对患者肿瘤切除或者是不能对患者肿瘤采取完全切除手术的情况,因此医生在采取治疗手段是要对患者的肿瘤状况进行明确的诊断,并根据相应的诊断结果对患者采取放射治疗等措施干预,同时在超声技术的临床指导操作下进行一系列的穿刺活检措施。临床上针对于囊性肿瘤或者是积水性肿瘤患者的治疗采取的方式是在患者的病变肿瘤中的硬膜进行穿刺抽吸干预,以有效达到减压效果,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病灶所导致的占位效应,为患者的临床手术工作带来更大的空间,最终减少患者治疗期间可能遭受的损伤。为了更好的治疗肿瘤患者,临床上出去放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主要是根据患者肿瘤位置以及肿瘤数量、大小等进行放射源植入,再植入期间结合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充分将该技术中的定位技术、CT技术发挥出来,能显著的协助医生对患者肿瘤移位进行跟踪定位,最终有效的协助医生将放射源科学、准确的均匀放置到患者机体肿瘤瘤体中。医生在治疗阶段能准确的根据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对患者机体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对瘤体进行清晰的观察肿瘤的病变情况,能帮助医生定位肿瘤位置并协助医生准确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能对患者肿瘤的周围组织情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积水等并发症现象进行进一步外科措施干预[2]。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病患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并发症发生几率以及患者临床手术肿瘤切除率结果比较。临床效果抓哟包括有效、无效,其中治疗有效表示患者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后,治疗准确有效,患者机体肿瘤完全切除,症状消失。无效表示患者治疗后,症状仍旧存在,没有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1.0相关研究软件对数据进行研究和处理,计数资料主要以百分比来进行表示,而计量资料主要以(x-±s)来表示。P值低于0.05显示数据比较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良的有42例,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式进行干预治疗,临床治疗优良的有32例,总有效率为71.1%;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有4例,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达到8.8%;对照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有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手术准确率结果比较研究组患者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手术准确例有42例,准确率达到93.3%;对照组患者手术准确例有30例,手术准确率达到66.7%;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我国在临床肿瘤放射治疗中已经广泛应用了医学图像融合技术进行协助治疗。医生通过利用该技术对患者机体中的肿瘤位置以及肿瘤大小等疾病症状进行观察,有效的获取了患者机体中的肿瘤组织情况,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相当准确的定位,同时也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了相对比较灵敏的肿瘤临床诊断度,进而有效的优化了医生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有效的优化了医生放射治疗干预的相应照射剂量的控制和调配,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根据该图像融合技术,针对于后期医生对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方案中的肿瘤切除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3]。根据先进的导航定位技术,能准确清晰的定位到患者体中肿瘤的位置,大大提高了医生手术治疗的准确性以及切除率。经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患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达到8.8%;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研究组患者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手术准确例有42例,准确率达到93.3%;对照组患者手术准确例有30例,手术准确率达到66.7%,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能显著提高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导航精准性,及时帮助医护人员纠正由于患者机体中的靶点移位所带来的误差诊断。同时,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及时的发现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可能并发出的并发病现象,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永斌.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医,2016,30(9):672-673.
[2]张海南,汤日杰,张书旭,等.CT/MRI融合图像在盆腔肿瘤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5).
【放射医学(6篇) 】相关文章: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行政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08
司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3-31
护士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1篇) 2024-03-30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3-22
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整理8篇) 2024-05-08
放射医学(6篇) 2024-05-08
放射科护理论文(6篇)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