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1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生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如:
“庐”:我游过庐山,认识这个字。
“炉”:火炉,冬天我们家要生火炉。通过和“庐”比较,记住字音、字形及字义。
“吴”:我妈妈姓吴,口天吴。
3、个人情感体验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如:
“岭”:我喜欢“岭”字,因为山岭是我们的绿色屏障。
“疑”:我喜欢“疑”字,因为我喜欢质疑,老师经常夸奖我,说我是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
4、写字指导:
⑴“我的发现”: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⑵示范讲解: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二、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初读:
⑴介绍诗人,激发读大诗人诗作的热情:
李白、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他们俩漫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你们读过他们的诗吗?还想读他们的作品吗?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⑵欣赏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感悟诗意: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本课两幅插图,感受大自然的美。
2、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李白看了庐山的瀑布,写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绝句》描写的是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周围美丽的景色。你们看了插图,读了古诗有什么感受,快说出来给同学听听。如:
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悟到庐山瀑布的壮观。通过看插图体会到云雾缭绕,瀑布像从天上流下来的一条河。读杜甫的《绝句》,感悟到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组成的春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注意不要要求太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3、合作学习,熟读古诗:
在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特别有意思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和交流。小组集体读古诗,为背诵做准备。
4、指名、全班齐读两首古诗。
5、进行朗读、背诵比赛:
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朗读古诗的比赛,评出优胜者,大家议一议,他们为什么获胜。
⑵自荐参加背诵比赛,并评出几名优秀者。
三、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四、实践活动
课外选一首古诗,自己读读背背。在班里开一次“古诗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外学到的古诗。
五、资料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在政治上也未能施展抱负。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前人编注的李白诗文集中,以清王琦所注《李太白诗集》较为详备。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前,居住长安近十年,抱负不能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反映了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及矛盾,多方面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古体、格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意境广阔,情感深沉。有《杜工部集》。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习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朗诵古诗。
2、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4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1、板书:竹里馆
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看图说话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
3、齐读诗名指名读设问导读
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课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
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4、朗读古诗。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读诗,学生字,交流
合作探究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交流
(1)诗句中写景的:(2)写人的: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拓展延伸比较鉴赏《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业
试着鉴赏一下: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7
一、教材简说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自学古诗,说说已经认识哪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正确。
(2)本课十个生字中,“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生字的巩固。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还可用“大转盘”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
(4)结合“故”的认记,认识“攵”这个偏旁。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4个字可分两类。“目、耳”要注意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米”要提示这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笔画不同,“头”的最后一笔是“点”,“米”的最后一笔是“捺”。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加深记忆:大—头。
(二)朗读感悟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自由读,说说在读这首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启发想象,熟读成诵。播放柔和的音乐,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三)课后练习
“我会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在学完这首诗后,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时纠正发言时的一些语病。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说话的内容更加充实。
(四)实践活动
古诗朗诵会: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进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配乐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五、资料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名诗欣赏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8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课后反思
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⑶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10
一.导入: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道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精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初中三年我们一共学习了其中三十首,【投影】另外还有二十几首附诗,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下面老师就从中点几篇,大家来背一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春望》。
不错的,同学们背得很熟,但中考中让我们背诵整首诗的可能性并不大,它往往是以什么形式来考查我们呢?(名句填空、诗歌赏析)【师板书】
二.背一背: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围绕这两点复习。今天我们仍然采用两组竞赛的方式,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比赛的规则。【投影】师读
今天,我们要看一看哪个组将会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A组有没有信心?B组呢?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名句填空。【投影】说到名句填空,这么多首诗,名句也很多,老师将它们分了类:
首先请A组同学为B组选题,并指名答题。
不错的,都答对了,但你能否到黑板上把它们写出来呢?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下面的同学拿出本子也写一写。
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别字?他们应得多少分?
下面请B组同学为A组选题,并指名答题。你也来写一写,下面同学再在本子上写一写。有没有错误?他们应得多少分?好,不错的,两组打了平手。我们再来看看其余的题目,一起来回答。
很好,通过第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学习诗歌,首先得把它背上,不但要背熟,而且还要会写。因为只有会写了,才能把中考中的名句填空的分数收归囊中,对吧?!
三.品一品:看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当然,学习诗歌,记忆是基础环节,真正要把握这首诗,还要能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盐城市中考中一道诗歌赏析题【投影】
请看题,老师把这道题读一遍,同学们看看应选哪一个选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选B呢?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
不错的,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很强,一下子就把这道题做出来了。这只不过是牛刀小试。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抢答题,谁先举手谁回答,答错了机会让给另外一组。【投影】
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A组多少分?B组多少分?这一轮A组胜出。B组要加油啊!有没有信心在下一轮中超过他们?(有)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四.想一想:看谁归纳得好,归纳得妙。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些题目都是从哪些角度出题的?我们把它们归纳出来,以后自己复习的时候就有章可循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有没有谁来补充。
同学们说得很好,赏析诗歌无非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请看大屏幕。【投影】
把握诗歌形象
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
五.练一练:看谁运用得精,运用得活。
知道了赏析诗歌的一般角度,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作一回中考命题老师,分别就《望岳》和《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对方出三道题,注意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并整理好答案,时间5分钟。
时间到,先请B组出题,A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A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
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答一答。
下面看A组的了,A组出题,B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B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请同学们再答一答。
不错,两组同学表现的各有千秋。出题者出得好,题题都问到了点子上,都问到了诗歌赏析的关键之处;而答题者答得更妙,句句都答到了位,答得对方心服口服。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得分情况。最终A组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让我们同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但是B也不要所馁,下一次我们有的是机会。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了解复习诗歌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诗歌常规的命题角度,其实也学会了自我复习诗歌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一方面要将所学的诗歌能熟练背诵默写,并加以理解。另外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自选一首诗,编三道诗歌赏析题,然后我们汇编在一起,打印出来,做个练习,看看谁能做得最好。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整理10篇) 】相关文章:
缓解压力的策略(6篇) 2024-05-10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整理10篇) 2024-05-10
缓解紧张的方法(6篇)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