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6篇)

时间:2024-05-17 来源: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篇1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

中图分类号:X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01-01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壤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土壤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工业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1-3]。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面积大、无法降解、易于迁移的性质。硅矿冶炼厂在炼硅过程中产生大量带有微量重金属元素的粉尘,导致周围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该研究对黎平工业区某硅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当地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环境质量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样品采集

黎平县工业区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向,以此为依据共设计了4个采样方位,分别为垂直于主导风向的北向(N)和南向(S),下风向的东向(E)以及上风向的西向(W)。以硅厂边缘为起始点,由近及远分别采集100~300m范围内的土壤样品。用小铲取表层(0~20cm)土壤5~10个分样组成混合样,现场充分混合后采用四分法弃去多余土壤,最后保留1kg左右的土壤样品,装入备好的塑料袋,带回实验室。将取好的土样平铺在洁净牛皮纸上,捡出石块、枯枝等杂物后,让其自然风干,进一步用瓷钵磨碎研细并过100目的尼龙筛,装瓶并贴上标签,供分析测定用。

1.2实验方法

1.2.1样品前处理

称取0.2~0.3g(精确到0.0002g)过100目筛的土壤样品于150mL三角瓶中,加数滴水湿润,加王水10mL,在电热板上加热微沸至有机物剧烈反应后,再加高氯酸2mL,提高温度强火加热至冒白烟,土壤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冷却,加适量去离子水,小火加热除去高氯酸,再用1%硝酸温热溶解,溶解盐类后,仍然用1%硝酸定容至100mL容量瓶,摇匀,立即转移至聚乙烯瓶中贮存备用。

1.2.2样品测定

根据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确定过滤液是否稀释及稀释倍数,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样品中锌、铜、铅、镉、铬的含量。具体方法采用国标GB/T17140-1997和GB/T17138-1997方法进行测定[4]。

2结果与讨论

2.1土样重金属含量测定

通过对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采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对各项污染物的含量限值进行污染评价[4]。质量分级标准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试行)》(1994年)的规定,土壤污染水平等级可划分为5个污染等级[4]。

2.2评价结果与分析

通过测定土壤数据,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两种方法[5],对调查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由表1的单项污染指数可以看出,该硅厂周围500m受到不同程度的Cu污染,其中E100m污染最重;在100~300m范围的土壤已经开始受到Zn的不同程度污染;在100~300m范围,除了W300m外均受到Pb的不同程度污染;在100~300m范围,各土壤样本Cd的污染达到中度污染程度。

从各样点的综合污染指数可知,硅厂周围土壤都达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样点E100m、E300m、S100m、N100m的土壤为中度污染,其余各样点均为轻度污染。

从各元素的综合污染指数的测定及对照土壤污染水平分级标准可知,该硅厂周边土壤Cu的污染较严重,为中度污染水平;其他3种重金属均为轻度污染,表明土壤轻度污染,作物开始受到污染。4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顺序为Cu>Zn>Cd>Pb。

3结论与建议

(1)实验结果表明,硅厂的粉尘对其周边的土壤造成了一定的重金属污染,在距硅厂100m范围内Cu、Pb、Zn、Cd4种重金属的含量值最大,随着采样点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其中东向污染强度最高,西向污染强度最低。南向和北向在相同距离的污染强度基本接近,由此推测该工业区常年的主导风向――西风是影响硅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的主导因素。

(2)实验结果表明,硅厂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不同。从各元素的综合污染指数看,Cu的污染较严重,为中度污染水平,其余3种元素均为轻度污染。

可见硅矿冶炼与矿业废物不合理排放已经造成硅厂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进一步污染,同时应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治理研究,通过采取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物理化学修复[6]等手段净化重金属污染,使其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郑喜川,鲁安怀,高翔,等.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J].土壤与环境,2002,11(1):79-84.

[2]周启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68.

[3]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7-211.

[4]国家环境保护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篇2

[关键词]蔬菜;重金属;铬;铅;富集系数;富集模式

前言

随着近代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工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人类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当前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环境污染中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一类公害。重金属是指比重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属,如Cd、Cr、Zn、Mn、Cu、Hg、Fe、Ni、As等,它们当中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如:Fe、Mn、Cu、Zn;有些是植物生长所不需要的元素,如:Hg、Pb、Cd等。过量的重金属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国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103k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被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为10.0×103km2,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到3.3×103km2。某省曾经对47个县和郊区的2.59×103km2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5)进行过调查,其结果表明,75%的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威胁,而且污染程度仍在加重。污水灌溉等对农田已造成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如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20多年后,污染耕地25.0×103km2,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稻田含镉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0.23×103km2农田受到污染。广州近郊因为污水灌溉污染农田27.0km2,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13.3km2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46%。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北京某污灌区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大约60%的土壤和36%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

二、土壤—蔬菜系统中重金属污染概况

(一)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形态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量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有一定关系,但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并不是植物吸收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研究表明,石灰性污灌土壤0~20cm土层中,Pb、Cd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硫化物残渣态存在,其次是有机结合态,交换态和吸附态较少;Pb的吸附态大于交换态;而Cd则相反。

(二)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由于无机及有机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代换或络合、生物作用的结果,大部分被固定在耕作层中,一般很少迁移至46cm以下的土层,但砷在土壤中的动态行为与铜、铅、镉等有所不同,在含有大量铁、铝组分的酸性(pH5.3~6.8)红壤中,砷酸根可与之生成难溶盐类富集于30~40cm耕作层中。还有研究表明,金属污染物主要累积在土壤耕作层,而且其可给态含量较高,分别占全量的60.1%、30%、38%和2.2%。灌溉污水中的汞呈溶解态和络合态,进入土壤后95%被土壤矿质胶体和有面质迅速吸附或固定。它一般累积在土壤表层,在剖面上分布自上而下递减。

(三)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重金属的污染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形态多变;(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含剧毒;(5)迁移转化形式多;(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属于缓冲型污染物;(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8)微生物不仅不能降解重金属,相反某些重金属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金属有机化合物(如甲基汞)产生更大的毒性。同时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也有一定毒性,而且对土壤酶活性有抑制作用;(9)生物摄取重金属是积累性的,各种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对重金属都有较大的富集能力;(10)对人体的毒害是积累性的。重金属污染的另一特点就是它们不能被降解而消除。无论现代的何种方法,都不能将重金属从环境中彻底消除。这一点与有机污染物迥然不同。重金属在自然界净化循环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甲地迁移乙地,从浓度高的变成浓度低的等等,由于重金属在土壤和生物体内积累富集,即使某种污染源的浓度合符“排放标准”,仍然会通过污染蔬菜造成对人类的危害。

三、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一)铬

1.土壤环境中铬元素的基本情况和来源

铬是耐腐蚀的重金属。土壤中铬含量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正常土壤含铬5~1000mg/kg,平均含量为20~200mg/kg。土壤全铬含量极少部分可溶,仅占0.01%~0.4%。我国土壤中铬的含量为2.2~1209mg/kg,平均为61.0mg/kg。土壤中铬的污染来源主要是某些工业的“三废”排放。通过大气污染的铬污染主要是铁铬工业、耐火材料工业和煤的燃烧向大气中散发的铬。通过水体污染的铬污染源主要是电渡、金属酸洗、皮革鞣制等工业的废水。此外,城市消费和生活方面,以及施用化肥等,也是排放铬的可能来源。

2.铬在土壤中的形态与迁移转化

铬的存在形态有金属铬和铬的各种化合物,其化合物主要有三价和六价。金属铬无毒性,但三价铬有毒、六价铬毒性更大,还具有腐蚀性。土壤中的铬主要是三价铬和六价铬,其中以正三价铬最为稳定。六价铬以阴离子的形态存在,一般不易被土壤吸附,具有较高的活性,对植物易产生毒害,已经证明它有致癌作用。含铬废水中的铬进入土壤后,也多转变为难溶性铬,大部分残留积累于土壤表层,因此,土壤中为农作物可吸收的铬一般很少。受铬污染的土壤,其中的铬可借风力而随表层土壤颗粒迁移入大气,也可被植物吸收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3.对植物和人体的影响

铬是动物和人体的必需元素之一,现已发现胰岛素的许多功能都与铬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是否必需还尚未证实。

人体缺乏铬可引起粥状动脉硬化,还可使糖、脂肪的代谢受到影响,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和高血糖症。

(二)铅

1.土壤环境中铅元素的基本情况和来源

铅的离子状态以+2、+4价存在。正四价氧化态铅有强氧化性,在土壤环境中不能稳定存在。故土壤中铅以正二价铅为主。铅在地壳中的自然浓度并不高,平均浓度只有14mg/kg。土壤含铅量平均值为35mg/kg,煤中含铅2~370mg/kg,平均为10mg/kg。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把铅矿开采出来,经过冶炼、加工和应用于制造各种金属铅和铅化合物的制品。在这些过程中,特别是铅的冶炼,是土壤铅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铅在土壤中的形态与迁移转化

土壤中的铅主要以Pb(OH)2、PbCO3、Pb(PO4)2等难溶态形式存在,而可溶性的铅含量极低。这是由于铅进入土壤时,开始可有卤化物形态的铅存在,但它们在土壤中可以很快转化为难溶性化合物,使铅的移动性和被农作物的吸收都大大降低。因此,铅主要积累在土壤表层。另外,铅也能和配位基结合形成稳定的金属络合物和螯合物。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铅主要是吸收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Pb2+。铅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对植物吸收铅的影响,还与土壤中存在的其他金属离子有密切关系。

3.对植物和人体的影响

植物的正常含铅量为0.05~3mg/kg。植物对铅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茎、叶吸收土壤和大气中的可溶态铅。铅对植物的直接危害,主要是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强度。一般随着铅污染程度的加重,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强度逐渐降低。铅在血液中可以磷酸氢盐、蛋白复合物或铅离子的状态随血液循环而迁移,随后除少量在肝、脾、肾等组织及红细胞中存留外,大约有90%~95%的铅以稳定的不溶性磷酸铅储存于骨骼系统。正常人血液中铅含量约0.05~0.4mg/kg左右。当血液中铅含量达0.6~0.8mg/kg时,就会出现各种中毒症状。铅中毒时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产生危害,尤其是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铅中毒,出现高级神经机能障碍。严重中毒时,引起血管管壁抗力减低,发生动脉内膜炎、血管痉挛和小动脉硬化。铅中毒还发生绞痛,还可造成死胎、早产、畸胎以及婴儿精神滞呆等病症。

四、结语

对重金属污染的控制要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门的规定,对于不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城市污水,坚决禁止排放。对于未经处理的城市垃圾和污泥,禁止用于农田堆肥。禁用含砷、含汞的农药,减少化肥的使用,提倡多用有机肥。以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源中的汞、镉、锌、铬的排放。对于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对重金属吸收螯合,减少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减少蔬菜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同时栽培一些对重金属有超富集作用的植物,使土壤环境得到恢复。归根到底,对于金属污染,首要的是对污染源采取对策;其次要对排出的重金属进行总量控制,而不只是控制排放浓度;再次是研究和开发重金属的回收利用技术,这一点不仅对减少污染是有效的,而且对充分利用重金属资源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太平,段昌群,胡斌,等.玉米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的生态分化与品种退化[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6).

[2]王慎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土壤,1999,(5).

[3]许嘉琳,杨居荣.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5.

[4]王先进.中国权威人士论中国怎样养活养好中国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篇3

关键词:塌陷区;土壤;重金属;评价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19

1背景概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土壤中,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土壤中重金属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大气,水体以及动植物,进而在人体类富集,危害人类健康。随着近年来多地出现重金属污染影响人类健康事件的发生后,重金属问题日益被人们重视。

淮南矿业谢桥煤矿位于安徽省颍上县东北部,谢桥煤矿位于淮南煤田潘谢矿区西部,处于凤台、颍上两县交界,距颍上县城约20公里。并且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矿业集团的谢桥矿区共划分为东一、东二、西一、西二四个采煤区,总面积大约为50km2[1]。

由于煤炭的过量开采,导致地面塌陷,从而出现采煤沉陷区这一环境问题。采煤沉陷区形成后,其巨大洼地在下雨积水后,形成了大面积的水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底逐渐长出水草并且产生微生物,由于附近居民在沉陷水域中养殖鱼类,使得之前的陆生环境完全演变为了水生环境。谢桥矿区采煤塌陷水域周边堆积的煤矸石矿山等给水体,给塌陷塘输入了大量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2]。随着后期煤炭开采规模的不断增加,沉陷区水域面积不断扩展,水体水质受到严重影响,渔牧业等也会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水平和养殖业的发展[3]。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谢桥矿区,谢桥沉陷水域主要分为西北沉陷水域和东南沉陷水域。所选择的土壤采样点位于沉陷水域的两侧,塌陷水域北侧依次分布5个采样点,南侧接近村庄和河流布设2个采样点(如图所示)。每个采样点采取1个表层土壤样品,土壤深度为0~20cm。

2.2样品分析测定

将土壤样品烘干研磨过0.149mm尼龙筛,称取0.5g样品置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用去离子水润湿样品,然后加入10ml浓盐酸;在电热板上低温消解蒸发至剩5ml左右,加入15ml浓硝酸;接着加热使液体蒸发至粘稠状,然后加入10ml氢氟酸继续加热;坩埚中溶液快干时,加入5ml的高氯酸,继续消解至冒白烟,残渣呈现均匀的浅色取下坩埚,加入1ml(1+1)硝酸,加热溶解残渣,至溶液完全澄清,转入50ml容量瓶中,定容,过滤,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

2.3污染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指数法,分别求出各重金属离子的单因子指数和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对谢桥区塌陷水域各采样点的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1)单因子指数法:国内外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是用区域某污染物的实测值与土壤背景值进行相比,用比值表示该区域内此项污染物受污染的程度。

Pi=Ci/Si

式中:Pi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环境质量指数;Ci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mg/kg);Si为该区域土壤中污染物i的环境背景值(mg/kg)。

(2)综合指数法: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计算其综合污染指数

式中:PN为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maxPi为各项污染物中污染指数最大值;为各项污染物污染指数平均值。

根据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可以将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级分为5个污染级别。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土壤重金属检测结果

采样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如下图所示:

由表2可知,1号采样点处各项理化性质含量均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其距离河流较近,河流的汇入给塌陷区土壤带来大量的污染物质。由上面三个折线图可知,Hg、Cu、Pb、Ni、Zn和Fe在各点位土壤中分布较为均匀;Cd、Cr在各点位土壤中分布变化较大;4号采样点出Cd含量比其他点位高,可能与该处点源污染有关。谢桥区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平均污染程度为:Cd

3.2谢桥塌陷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参照1997年杨晓勇等人对淮南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的研究结果,分别计算淮南谢桥塌陷区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6]。

从单因子指数结果可知,研究地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Zn最为突出,7个采样点处污染以达到严重污染;4号采样点土壤中Cd也达到严重污染,5号点土壤中Cd指数也大于2,属于中度污染;并且大部分采样点中的Ni污染均达到轻度污染,其他点属未污染。所有采样点处Cr和Cu的污染指数都小于1,属于未污染,说明塌陷水域附近基本无Cr污染;Hg除了6号点超过1,其他采样点处均未污染;1号点处Pb指数超过1,其他点处土壤均未污染。总结为,谢桥塌陷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为Zn>Cd>Ni>Pb>Cu>Hg>Cr。

从内梅罗综合指数结果可以看出,谢桥塌陷区土壤各采样点污染程度为:TR004>TR007>TR001>TR005>TR002>TR003>TR006。各点处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大于3,属于严重污染。因为内梅罗指数法中最大污染因子Zn值较大,故综合指数法夸大了重金属Zn值对土壤的污染。由于内梅罗指数法突出了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此种计算方法对所得结果的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可能会存在人为夸大了一些因子的影响作用的情况,同时根据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出来的综合污染指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污染的程度而难以反映出污染的质变特征[1]。因此研究中,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结论

(1)谢桥区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平均污染程度为:Cd

(2)根据单因子指数法,谢桥塌陷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为Zn>Cd>Ni>Pb>Cu>Hg>Cr,以Zn污染较为突出。内梅罗指数法显示,谢桥塌陷区土壤各采样点污染程度为:TR004>TR007>TR001>TR005>TR002>TR003>TR006,并且内梅罗指数法在本项研究中适用性较低。

参考文献:

[1]苏桂荣.淮南潘谢矿区底泥与土壤中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

[2]苏桂荣,姚多喜,李守勤等.基于ARCGIS的塌陷塘水质特征研究及评价――以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01):39-42.

[3]淮南市环境保护局.淮南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淮南:淮南市环境保护局出版,2001.

[4]郭伟,孙文惠,赵仁鑫等.呼和浩特市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J].环境科学,2013,34(04):1561-1567.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6]杨晓勇,孙立广,张兆峰等.淮南市土壤元素背景值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估[J].土壤学报,1997(03):344-347.

[7]方涛,刘剑彤,张晓华等.2002.河湖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对重金属吸附及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2(03):324-329.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篇4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2]。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

2.2土壤污染的危害

2.2.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2.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2.2.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3.1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4]。

3.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3.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3.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km范围的点状污染。

3.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3.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4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4.2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部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4.3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4.4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4.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4.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把其他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5参考文献

[1]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1):29-31.

[2]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3]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篇5

关键词: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因城市土壤吸收了工业污染源、燃煤污染源及交通污染源等释放的重金属,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且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等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导致水质系统紊乱,所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在城市土壤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对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采取有效的管理及治理措施是必要的,避免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大气和地下水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及循环。

1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分析

回顾性分析导致城市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问题,其“罪魁祸首”多是由于人类日常活动造成的,如不同工矿企业生产对土壤重金属的额外输入及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重金属输入、交通运输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等。自然成土条件也会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影响,如风力与水力的自然物理、化学迁移过程等带来的影响,又如成本母质的风化过程对土壤重金属本底含量的改变[1]。目前,我国很多大城市的土壤仍旧面临着铅、贡及镉等主要污染元素的继续污染,例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以及农业使用化学药剂的增加,城市重金属污染程度日益严重,有关研究统计,目前我国受铅、镉、砷及铬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及城市环境面积共约2000万hm2,占总耕面积的20%。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的扩大,我国大量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植株叶片失绿,出现大小不等的棕色斑块,同时,根部的颜色加深,导致根部发育不良,形成珊瑚状根,阻碍植株生长,甚至死亡。此外,大量研究证实,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农业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人类通过食用这些农作物产品会对健康及生命造成一定威胁。例如,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增加会导致人类出现高血压,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基于铅属于土壤污染中毒性极高的重金属,临床验证一经进入人体,将难以排出,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其能对人的脑细胞造成危害,尤其是处于孕期中的胎儿,其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儿智力低下;再者,重金属砷具有剧毒,人类长期接触少量的砷,会导致身体慢性中毒,是皮肤癌产生的明确因素。

2防治措施与发展展望

2.1综合措施的运用

应对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现阶段采用物理化学法结合生物修复法的综合措施进行干预。顾名思义,物理化学法即是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出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方法。基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前期,污染具有集中的特点,易采取的方法为电动化学法、物理固化法。通常采用物理化学法治理重金属污染重且面积较小的土壤,过程中能体现物理化学法效果显著且迅速的特点。例如,我国对城市园林土壤重金属污染,采用物理化学法进行干预,减少了园林植株受损的数量。但对于重金属污染面积过大的城市园林不易采用物理化学法,因土壤污染面积过大,致使人力与财力的投入量增加,且易破坏土壤结构,从而降低土壤肥力。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浓度,使土壤的污染环境得到大部分或彻底恢复,这一过程称为生物修复。实践中,生物修复具有效果佳,无二次污染的优点,且能降低投资费用,便于管理,利于操作[2]。随着生物修复在治理污染问题中的技术运用逐渐推进,已纳入土壤污染修复方法中的焦点行列。

2.2发展趋势

现阶段,基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法中的生物修复法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提升其应用价值。就我国领土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而言,为尽可能保护植被资源,应尽快从植被中选取出能抵抗超量重金属的植物,并从能抵抗超量重金属的植物种类中选取相对应的突变体,从而构建起能抵抗超量重金属的植物数据库,并依次对数据库中的植物进行生理及生化的研究。在研究中,采用先进信息技术GPS加强城市区域土壤重金属镉、铅、砷及铬等含量的空间变异与分布控制研究。同时,对土壤中复合重金属污染中各元素间的作用与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不断优化物理化学法。

有关文献表明,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在未来将会面向以下几方面发展,其发展趋势具有极大突破点。以我国各个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数据为依据,建立起综合的城市土壤数据库,以便于全面且彻底的开展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调查,有关内容包括:重金属的种类、含量、分布地段及其来源;着手于我国各个城市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含量研究,分析生物效应以及人类健康风险,从而为治理土壤污染问题奠定基础;土壤重金属污染涉及面较广,除影响生物及人类健康之外,对土壤、水质、空气质量及大自然整个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将这一课题纳入研究中是必要的,未来将面向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地表及地下水、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含量与其性质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3];不断优化判断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相关技术;我国区域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主要依据的工具是可视化计算机软件(GIS),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与空间数据管理功能运用在判断重金属污染源及其分布地段的研究中,同时能对我国区域城市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估进行分析。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水、土、气、生等其他生态系统的友好关系进行维护是污染治理的前提。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正处于上升阶段,面向深化研究,势必探讨出更有成效的治理方法,使人们的生活及健康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楚纯洁,朱正涛.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问题[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05(11):109-110.

[2]肖锦华.中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及治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04(12):136-137.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篇6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

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2]。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

2.2土壤污染的危害

2.2.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2.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2.2.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3.1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4]。

3.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3.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3.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km范围的点状污染。

3.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3.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4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4.2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部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4.3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4.4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4.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4.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把其他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5参考文献

[1]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1):29-31.

[2]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3]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6篇) 】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行政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08

司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3-31

大学网络文明建设实施方案(6篇) 2024-05-17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6篇) 2024-05-17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整理3篇)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