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6篇)

时间:2024-05-18 来源: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1

近年来,药物残留问题成为了食品安全中较为突出的污染源,水产品也不例外。目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水产品的活体以及各类品种在地区之间的相互流动也变得更加密切,使得水产动物疾病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因此,唯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用药物,才能有效确保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若用药不当,不仅不能保证水产食品的安全,还可能导致水产动物疾病的加剧。为此,本本文由收集整理文就水产养殖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科学使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1.水产养殖抗菌药物种类

1.1氯霉素类

包括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氯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在渔业中主要用于治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氯霉素具有杀菌强,效果好等特点,所以在水产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甲砜霉素主要用于弧菌病和狮鱼的类结节症的防治。但是由于氯霉素类抗生素有严重副作用,已被禁止使用。

1.2磺胺类

磺胺类药物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主要包括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氧嗪等。磺胺类药物属于广谱抗菌药,血液中最低有效浓度为0.05mg/ml。具有抗菌谱广、疗效强、方便安全等优点,对水产养殖中的细菌性竖鱼鳞病、弧菌病、肠炎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1.3四环素类

主要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去甲金霉素(我国已经不生产)等。四环素类药物是一种碱性的广谱抗生素,是快速抑菌剂,在高浓度具有杀菌作用,抗菌谱广,价格便宜,用于治疗鱼类弧菌病、对虾瞎眼病、对虾菌血症以及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等。

1.4硝基呋喃类

主要包括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等。由于呋喃唑酮除了防治疾病,还有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的作用,在水产品体内代谢很快,所以呋喃唑酮在育苗和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呋喃唑酮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已被禁止使用。

1.5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药物已经在我国人医和兽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对水产品的细菌病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应用价值。被认为是理想的抗菌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按发明的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三代。第一代:系指60年代开发的,抗菌谱较窄、抗菌作用弱,主要包括萘啶酸、吡咯酸、恶喹酸等;第二:系70年代开发,抗菌谱有所扩大,抗菌作用有所增强,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新恶酸、噻喹酸、吡哌酸等;第三代:即氟喹诺酮类药物,效果要远远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

2.选择抗菌鱼药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2.1有效性的问题

水生动物服用抗菌素药物后,机体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如病情好转,说明药物有效;病情无变化,说明药物疗效欠佳或者无效;病情恶化,说明用药不当或者失误;若出现新的病变,则有可能是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因此,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要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判断鱼药有无效果,一般以药饵投喂后一周内停止死亡或只有少数鱼死亡的为疗效显著;超过一周停止死亡或死亡数明显减少作为疗效缓慢或好转;施药后死鱼数不减少甚至病情加重的作为无效。同时还要考虑摄食率、增重率、饲料效率等方面。在选择抗菌素类药物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时,应该采用在现场分离到的致病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一般采用药敏纸片法和两倍稀释法。测定从患病水生动物中分离病原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是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

2.2安全性问题

养殖户为了追求水产品的产量,防止鱼病发生,往往采用高密度养殖并大量使用各种渔药、饲料添加剂、激素等。特别是大部分养殖户为非规模化小型养殖户,不按国家、省级标准要求和规定使用渔药,不遵守渔药休药期规定,主要表现在盲目加大药量或长期低剂量使用抗菌素,造成药物残留,甚至是使用禁用药物,从而造成水产品药残超标问题,影响水产品的食用安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各种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养殖者在选择抗菌药物防治鱼病时既要考虑防治效果,也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一些鱼药虽然对治疗疾病非常有效,但因其毒副作用或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而被禁止使用,如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毒素、五氯酚钠、喹乙醇等药物长期以来在水产养殖鱼病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药物对鱼类和人类的危害和毒害作用,农业部2002年《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牧发[2002]1号),禁止以上药物等19类兽药及其化合物在食品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对于允许使用的药物,应该严格遵守药物休药期,对不同的水生动物各种药物都有不同的休药期。休药期内,渔药通过代谢和排泄,在水生动物体内的残留可降低至最高残留限量以下,因而在食用前可基本保证其安全。但目前水产养殖的休药期”意识还比较薄弱,养殖者和经营者为了掩饰水产品患病时的症状,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上市前使用药物;或将休药期尚未结束的水产动物起捕上市。

3.科学合理使用抗菌素

3.1抗菌素药物使用的基本要求

(1)对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患病的鱼类,应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针对适用疾病进行对症治疗。

(2)所用的药物应具有产品批准文号;所用进口药物应具有《进口兽药许可证》;所用兽药的标签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4号规定。

(3)药物使用应遵循《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以及ny5071相关规定执行。

(4)原料药不得直接加入饲料中使用,应制成预混剂后添加到饲料中。

(5)使用药物时应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表》,并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售出后二年以上。

3.2适宜的药物剂量

药物的剂量可以同时决定药物对宿主和病原体作用的强度,换句话说,药物的剂量是要保障宿主安全、健康,并抑制和消灭病原体。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的浓度愈高,作用愈强;反之,作用愈小。通常,药物的剂量分为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中毒量。剂量的选择范围一般是在最小有效量以上、极量以下的药量称之为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不能发挥充分疗效,容易延误病情,而极量则往往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宿主的安全。抗菌素类药物一般以口服形式给药,给药剂量应根据养殖水体中吃食鱼的体重而确定,药物通常是混在饲料中给患病鱼类,所以要根据摄食鱼类的摄食率来计算饲料中应添加的药量。

3.3科学的用药时间和次数

抗菌素药物用药的疗程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给药的间隔时间,即一种养殖生物经确诊疾病后,每日用药一次或每日用药两次或更多,或隔日用药一次;二是总共应当用药多少次和多少天。用药的间隔时间和疗程是根据具体药物的半衰期(t1/2)、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和排出的过程即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在机体内对病原体的作用力确定的。养殖者和技术人员必须按照药物使用的说明,严格掌握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切勿随意增减。用药时间则应根据具体的药物、养殖的种类、疾病的类型等综合考虑。如日本对虾患细菌性弧菌病,则应在傍晚或夜间投喂抗菌素药饵,因为日本对虾白天潜伏泥沙而晚上有外出并摄食的习性,因此在夜间投喂药饵对该病的防治更为有效。口服抗菌素药一般5—7d为一个疗程,每d1-2次。

3.4严格遵守休药期

抗菌药物进入鱼体后大部分经过转化排出体外,但仍有少量在动物体内转化不完全或排泄不充分而在动物体内残留,即所谓的药物残留。认真执行休药期制度是消除药残”超标、保障水产品安全的基本方法。各种药物的休药期根据药物进入动物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消除过程的快慢而定。同一种药物的用法不同,休药期的长短也不同,与动物的种属、水温、用药量等有很大关系,而我国渔药研究水平还比较滞后,有关《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渔药的使用方法”规定的休药期只是对部分渔药和使用方法和休药期进行了规定,许多抗菌素药物的休药期还待定。因此,养殖者在选择渔药时尽量选择有休药期的药物使用。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2

1分类

光合细菌一直是全世界生物学者研究生物产氢、生物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的良好生物模型。光合细菌研究较早,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新的种类不断被发现,使得原有的分类变得较为混乱,因此光合细菌的分类研究也在不断的更新和细化。总的来说,依据1974年的《伯杰鉴定手册》,按照光合作用中是否有氧气产生,将光合细菌分为两类,即分为产氧光合细菌和不产氧光合细菌。其中产氧光合细菌的主要代表为蓝细菌。不产氧光合细菌是一个形态上、生理和系统上多样化的类群例。近年来,不产氧光合细菌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在2007年国际微生物系统与进化学杂志上报道了19个光合细菌的新种,有的还定为新模式种[4-5],我国近8年报道4个新种[6-9]。不产氧光合细菌主要可以分为7大类群,分别为色杆菌(Chromatiaceae)、外硫红螺菌(Ectothiorhodospiraceae)、紫色非硫细菌(Purplenonsulfurbacteria)、绿色硫细菌(Greensulfurbacteria)、多细胞丝状绿细菌(Muhicellularfilamentousgreenbacteria)、螺旋杆菌(Helico-bacteraceae)、含细菌叶绿素的专性好氧菌[10]。

2培养方法

光合细菌分布广泛,一般可从其分布的水体、淤泥和土壤中富集、分离、纯化得到。培养基成分一般含有C、N、P、Mg、Ca、Na和微量元素[11]。光合细菌通常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光照度为800~1500lx,温度30℃。生产上光合细菌的培养主要有2种方法:三级培养法和工厂化大规模培养。

2.1三级培养法

三级培养法就是使用3种体积级别的培养容器,分三步来进行光合细菌的扩大培养。一级培养可采用试管或200mL锥形瓶;二级培养时取10%~20%的一级培养物(V/V)加入到500~2000mL的锥形瓶;三级培养时取20%~30%的二级培养物(V/V)加入到25~50kg的塑料桶中扩大培养。

2.2工厂化大规模培养

工厂化大规模培养即使用工业用有机废水,废渣或农副产品、动物粪便等物质作为培养基,进行大规模的发酵培养。以麦麸作培养基为例,其工艺流程包括麦麸水解、清除固体残渣、水解液中和、光合细菌接种、细菌回收、纯化,最后制成干品[12]。

3在鱼类养殖上的应用效果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上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改善和稳定养殖水质,防治疾病及利用光合细菌菌体作为饵料原料。光合细菌中种类繁多,生态生理特性各不相同,在水产养殖上发挥的主要功能也有相应的差别和不同的侧重点。

3.1改善水质,维持养殖水体稳定。

某些光合细菌生理特性独特,其自身的新陈代谢可以降解水中有机物,降低水体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降低水体化学需氧量,增加溶解氧量,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理化性质,防止水质恶化。紫色非硫细菌可以进行非放氧型光合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氨态氮,而红硫细菌和绿硫细菌则可以去除水体H2S。Lu等[13]光合细菌使人工大豆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降低了95.7%,大分子有机物减少了75.4%,而这些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中有79.8%具有利用价值。Yong等[14]发现一株新的光合细菌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可超过80%。沈锦玉等[15]将光合细菌泼洒到养殖水体中,降低了养殖水体的氨氮、亚硝态氮、化学需氧量,使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大,大田试验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张鹏等[16]的研究表明,在养殖水体中施用光合细菌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有机物含量。吴向华等[17]研究了施加不同质量浓度光合细菌在暗纹东方鲀(Fuguobscurus)养殖中的效果,试验表明添加光合细菌质量浓度超过50μg/L时能有效地改善养殖水环境,使化学需氧量、生化耗氧量、氨态氮、亚硝态氮浓度下降并保持在正常范围。杨绍斌[18]将由绿硫细菌和红螺细菌组成的复合光合细菌去除H2S,结果发现,当使用量为2%时去除H2S效果最好,其主要作用的是绿硫细菌,红螺细菌起辅助作用。张维柱等[19]研究了光合细菌对斑点叉尾鱼回(Ietaluruspunetaus)鱼苗培育水体水质因子的调控作用,发现施加光合细菌后,pH值保持稳定,溶解氧含量有所升高,比对照组高出2mg/L[19]。Hargreaves[20]利用光合细菌和藻类有效的清除水体中的氨氮、有机物,增加了水体中的溶氧量,显著减少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污染。

3.2促进鱼类生长

光合细菌的营养价值相当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叶酸、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作为一种营养性的饲料添加剂,饲喂养殖水产动物,为养殖鱼类提供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调节鱼体肠道菌群,提高消化酶活性,增强鱼类的消化能力,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饲料消化率。光合细菌菌体含有65.45%蛋白质,7.18%脂肪,2.78%粗纤维,20.31%可溶性糖,4.28%灰分。光合细菌蛋白水解后富含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含量变化为2.5%~12.5%[21]。张梁等[22]用添加光合细菌的饲料喂养草鱼(Ctenopha-ryngocloniclels),42d内相对生长率提高了61.7%,饵料系数下降15.0%。俞吉安等[23]研究发现,使用光合细菌后鱼的亩产可提高15%~30%,饵料系数下降20%~23%。王梦亮等[24]观察光合细菌对鲤鱼(Cyprinuscarpio)肠道中5种菌群[气单胞菌(Aeromona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拟杆菌(Bacteroids)]及肠道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光合细菌饲料添加剂不仅能增加鲤鱼肠道中的益生菌数量,而且能提高肠道微生态中的种群数量,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调节能力,使肠道中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68倍和2.94倍。

3.3提高鱼体免疫能力,防治疾病

疾病频发一直是困扰鱼类养殖者的重要问题。各类疾病严重危害养殖鱼类的健康和生命,经常导致鱼类大规模死亡,产量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收益。为预防、治疗疾病,养殖户往往会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又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开发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迫在眉睫,而光合细菌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替代品。光合细菌分泌的代谢产物,可以有效地在鱼体内发挥作用,增强鱼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提高鱼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此外,光合细菌还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治病因子,达到治疗鱼类疾病的效果。使用光合细菌,可以预防鱼、虾疾病,如烂鳃病、烂口病等[25]。杨绍斌等[26]将光合细菌培养液(活菌数超过5.0×106)投入到观赏鱼鱼缸中,发现其对观赏鱼病害特别是烂尾病、水霉病防治效果显著,当使用量分别为3%和4%时可以使患水霉病和烂尾病的病鱼痊愈,用量为1%能有效预防这2种疾病。利用光合细菌可治疗鲤鱼穿孔病、金鱼绵头病、鳗鱼水霉病和赤鳍病及南方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擦伤病等。将病鱼放在稀释10倍的光合细菌培养液中浸洗10~15min,再放入投施适量光合细菌的池中饲养,15d后病鱼康复[27]。

3.4饵料生物和苗种培育

在养鱼生产中,幼鱼培育是饲养时间短、密度高、摄食量和投饵量较多、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阶段。其间,使用光合细菌可以提高鱼苗存活率和鱼苗品质。光合细菌可以被浮游动物所吞食,促进水体中桡足类、轮虫等浮游动物的生长,为幼鱼提供动物性活饵料。光合细菌还可以通过幼鱼的摄食与呼吸进入由于体内,为幼鱼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幼鱼的生长。陈万光等[28]将光合细菌用于草鱼种池塘中,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成活率较对照组高26%。南春华等[29]在鳞鲤鱼苗饲养试验中每日向水族箱内投光合细菌菌液3.3×10-6,日质量增加率提高0.15%,鱼苗成活率提高18%。王育锋等[30]用光合细菌菌液进行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草鱼、团头鲂(Magalobrameamblycephala)夏花的池塘育种并育成约11.8cm的大规格鱼种,发现用光合细菌的池浮游动物生物量比较照池高28.2%。

3.5其他

除了以上功能外,光合细菌还能在水产品的养殖、加工上发挥一些其他的作用。日本成功利用光合细菌处理水产罐头的加工废水,净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处理后得到的副产物光合细菌菌体可用作养鱼饵料。徐立蒲等[31]发现,施用光合细菌4周后,可降低或消除团头鲂、草鱼和淡水白鲨(Pangasiussutchi)的土腥味。

4作用机理

4.1调节养殖水体水质

4.1.1去除水体多余有机物和H2S光合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和类囊体,而具有双层膜的类似叶绿体的结构,在此结构中有类似于植物叶绿素a的光合色素,即细菌叶绿素,有的还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因此光合细菌可以利用这些色素进行光合作用。不产氧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与绿色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一般没有O2产生,有时会产生H2。通过光合作用,光合细菌可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H2S等合成自身所需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这些物质的效果。(1)去除H2S光合细菌中的一类光能无机自养型有色硫细菌(绿硫菌、红硫细菌)可以利用H2S为供氢体,还原CO2,起到去除H2S的作用。其反应式为:2H2S+CO2(CH2O)(菌体)+H2O+2S(2)去除多余有机物光合细菌中的另一类光能有机异养型的红螺菌科的光合细菌可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为供氢体,还原CO2,去除水体多余有机物,防止水体有机富营养化。其反应式为:2H2A(有机物)+CO2(CH2O)(菌体)+H2O+2A水体中多余有机物减少、去除,水体COD、BOD降低,水体中由多余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氨氮的含量也将降低。

4.1.2水体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光合细菌中,有部分种类可以像兼性厌氧细菌一样进行脱氮作用。Taniguchi等[32]报道了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rubrum)能在好氧及光照厌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Toshio等[33]分离得到了脱氮光合细菌,鉴定为球形红假单胞菌的一个亚种(Rhodopseudomonassphaeroidesformasp.deni-trificans),从此,光合细菌的脱氮作用得到了肯定。这类脱氮光合细菌的脱氮作用主要依靠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一氧化二氮的还原酶等一系列还原酶,利用H+来进行还原反应。Akira等[34]分离得到一株红螺菌,其含有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一氧化二氮还原酶等一系列反硝化酶。光合细菌可以利用苹果酸、琥珀酸、丙酮酸等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作为碳源的H+供体,将NO-3还原为N2,并且不受光的影响[35]。这些脱氮反应酶均为周质空间中的可溶性酶,因而氮氧化物不需进入细胞就可直接在膜的外侧参加脱氮反应,反应速度快,受外界影响较小[36]。

4.2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治鱼病

4.2.1抢夺优势地位,抑制病原菌

光合细菌在养殖水体中能够快速生长繁殖,有效地占优势地位。光合细菌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使病原菌失去碳源和能源而停止生长和繁殖,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效果,并不是杀死病原菌。

4.2.2提高机体免疫

光合细菌体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辅酶Q、多糖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中有很多是鱼体内很多酶、激素及生物活性物的激活剂或辅酶。因此,光合细菌可以有效提高鱼体内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刘慧玲等[37]向罗非鱼(Tilapiamossambica)鱼苗的养殖水体中投入密度为4.5×104cfu/mL的光合细菌时,鱼苗体内的组织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抗菌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也提高了6.67%。王有基等[38]报道,光合细菌制剂可以提高鲤鱼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血清溶菌酶活力。鲤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随着光合细菌制剂密度的增加和泼洒时间的延长呈增强趋势。同时,光合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会分泌许多抗病毒因子和酶类,可以有效抑制、消灭水体及鱼体中的致病因子。光合细菌细胞内含有多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物质,如细菌色素、卟啉类化合物、超氧岐化酶等,可以猝灭鱼体内超氧阴离子,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39]。

5发展方向

5.1加强基础研究,选育优质菌种,开发新菌种

光合细菌种类繁多,许多种类的特性还缺乏了解,具体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应加强光合细菌的基础理论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展对优质菌株的选育和应用,向工程菌领域发展,加强新菌种的开发。

5.2寻找复配

不同光合细菌对物质的优先利用顺序不同,所以导致不同种类光合细菌对不同的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不同,因此寻求光合细菌的种间复配十分重要。部分光能异养菌不能利用水环境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糖),这些物质必须先由一般异养菌(如枯草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硫化菌等)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低级脂肪酸、小分子糖等)后才能被光能异养菌分解利用,因此寻求光合细菌与其他异养益生菌之间的复配势在必行。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3

摘要:本文对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抗生素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措施,旨在研究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情况,实现水产养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抗生素;水产养殖;应用

抗生素是一种从微生物中提取或者由化学方式制成的某种产物,能够杀灭和抑制一些特异性的微生物的生长,如细菌、病毒等。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广,能够实现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水产品的健康生长。但是抗生素也存在许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显得非常有必要。

1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越性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能够有效的防治疾病。抗生素的使用能够杀灭水产养殖中容易导致疾病的微生物,防止水产中的动物感染疾病,受到感染,影响水产养殖的整体水平,同时抗生素在暴发性疾病的控制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抗生素能够加快水生动物的生长。水生动物在吸收了抗生素之后,能够有效的降低肠道中微生物产氨量,同时改善水产动物的消化系统,让动物能够快速的吸收营养,促进其成长。

(3)抗生素能够减少养分的使用。通过合理的应用,抗生素能够降低部分动物对营养的需要,节约了养分,减少成本投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2抗生素存在的问题

抗生素如果使用的不合理或者过量抗药性发生变化、微生物系统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水产品残留药物等。

(1)抗生素虽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是不宜长时间和过量使用,否则水产生物中的菌群会发生异变,形成抗性菌,并将抗性因子传递给其他的细菌,最后细菌都具有抗性成分,而抗生素的作用则无法正常发挥,失去了原本的效用。

(2)水产生物中存在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有一部分是有益的,能够帮助水生动物成长,但是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会将这部分有益微生物一起杀灭,影响整体的生态平衡;

(3)水产养殖中抗生素在被水生动物吸收后,药物也一起被吸收,虽然在排泄时,大多数药物被排出体外,但是仍然在动物体内残留了部分的药物,经过多次的积累,即使经过高温也未必能够消除其影响,人在食用后,一些残留的抗生素药物会引发人体的耐药性,降低抵抗力。

3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3.1规范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是“在发挥药效的前提下尽量少用”,用量和次数都要严格控制好,从实际出发,根据水产养殖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添加,把握好尺度。抗生素用量太大,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且增加了养殖的成本;用量太少则无法发挥抗生素的作用,浪费抗生素。因此要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按照要求和规定加入抗生素,发挥其最大作用。

3.2注重水生动物的自我免疫力

抗生素并非唯一控制水生动物疾病的方法,水生动物自身具备一定的自我免疫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病菌的侵害。在养殖过程中要加以重视,确保动物自身的免疫功能没有受到影响,各项机能正常,才能够将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发挥到最佳。此外在水产养殖中加入免疫刺激剂到饲料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能力。

3.3休药期严格禁止使用药物

由于药物在动物体内有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再加上各种水生动物的种类差异,药效的差异等,药物在动物体内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所以对每一种药物都会设定一个休药期,如果动物的休药期没有结束,则不能够进行捕获和售卖。这也是为了防止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太高,引起食用水产品的消费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并且为了进一步实现对药物残留的控制,往往需要对药物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测,确定其符合食用标准之后,才能够上市。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加入抗生素能够发挥其良好的抗菌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水生动物体内残留的药物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规范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合理用量,重视水生动物自身免疫能力,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国,等.乳酸菌代替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J].中国水产,2014,(7):66-68.

[2]王敏,等.5种典型滨海养殖水体中多种类抗生素的残留特性[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5):934-939.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4

一、池塘环境

1.池塘消毒。池塘是水产养殖动物栖息的场所,也是病原体滋生的场所。池塘环境是否清洁,直接影响到鱼类等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可在价格合适的时候上市。

1.1干塘清塘,加固塘基。在冬季捕鱼后,将塘水排干,挖去一层污泥,然后让阳光曝晒,可达到清除虫害的目的。若因生产需要养过冬鱼类,未能做到冬季捕完后干塘,可用排污机将塘堤埂披上的杂草清除,以减少昆虫等产卵的场所。同时加固塘基,预防渗漏。

1.2药剂清塘,杀毒消菌。生石灰清塘在池塘修整后,选择晴天进行生石灰清塘,将干粉均匀干撒到塘底或池底及塘基上,再故入4-6厘米清水,次日用长柄耙将池底淤泥和石灰浆调匀,发挥生石灰的杀毒作用。有些鱼类池塘,若清塘清池前无法排水,或原池水排出后又无法补入新水,可以进行带水清塘。

1.3净化水质。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利用质量平衡原理进行设计。该原理是:“在某个单元中,某一物质的累积量,等于该物质的进流量减去出流量,再加上增生量。”利用该原理,可以准确地分析出被养殖水产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比如氨氮、溶氧、亚硝酸氮、弧菌数、生菌数以及BOD等)下,可以放养的水产品数量,并以容许放养的最低量作为实际设计放养量,(1)光合细菌艋水质。光合细菌投入池塘中,能迅速消除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酸等有机物质,平衡酸碱度,改善池水质量。投放光合细菌要注意:多菌种混合比单菌种投喂好有机物腐败程度越高、污染越严重的池底投放效果越好,可与麦饭石、沸石等合用,效果更佳不能与消毒剂合用,以免被杀死。(2)净水活菌净化水质。净水活菌是由多种化能异样菌组成,具有改善水质的功能,它们克服了光合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大分子有机物、不能分解生物尸体及残饵粪便等不足,兼有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的作用。不仅能净化水质,还为单胞藻的繁殖提供了大量营养。而且鱼类的肉质鲜美,市场价格高。

二、调整放养密度。

实行轮捕轮放和轮养:1.是鱼类实行轮捕轮放,改变过去年底一次干塘起捕的习性,常年根据市场鱼价适时起水销售,卖个好价。可一次放足,捕大销售。也可多次放养大规格鱼种,捕大补小。时刻保持水体有足够多的载鱼量,常年保持均衡上市,根据鱼价波动情况,灵活上市,提高效益。2.是各种鱼、虾等轮养。这样不仅可根据市场灵活地选择水产养殖品种,还可减轻池底质恶化程度,减少病害传播机会。如有的养殖户同一口池塘上半年养南美白对虾,下半年养鲤鱼,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病害的发生,效果好,值得借鉴。

三、池塘养鱼的管理

1.经常巡塘,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

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前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的程度如何;日间可结合投铒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严重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及时制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

2.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用时防除病害。

3.掌握池塘注排水,保持适当水量、防涝抗旱、防止逃鱼。根据情况,10~15d注水1次,以补充蒸发消耗,使鱼类有充裕舒适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4.科学投饵,科学投饵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投饵的时间和数量。以往根据“两头精、中间青,粪肥施两头,化肥施其中”的投饵施肥原则。但在其它条件正常情况下,吃食鱼平均生长速度和相对增重率和温度正相关,且饵料系数在低温时偏高。因此在6-8月鱼体增重黄金时期不能全靠青料,而必须辅助投饵,更新观念、肥料需求量预算和分配。在一定条件下,投喂饵肥料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池塘养鱼的产量,大力推行种草养鱼,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资源。建立稳定的精饲料和肥料供应渠道。

5.其它措施。合理使用增氧机,投饵等渔业机械,搞好维修保养和用电。注意市场行情,及时安排出塘,有条件的地方可搞好轮捕轮放。做好池塘日记记录和统计分析。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5

(1.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1;2.福建新闽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8)

摘要:以鲫鱼苗为研究对象,考察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生长的影响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将复合微生态制剂以不同添加量加入各实验水箱中,测定养殖过程中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并计算最终的存活率和平均增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最佳添加量为5~10mg/L,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说明本复合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提高鲫鱼苗的生长性能,同时可对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鲫鱼苗;生长性能;净化水体

中图分类号:S963.7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水体中排泄物、有害藻类及病原菌大量繁殖,使养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在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严重损害了水产动物的健康,导致了动物中的药物残留和水体环境的生态失衡等问题[1]。因此,如何减少水体污染是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饲料添加剂,在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预防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其他添加剂不可替代的作用[2-3]。目前微生态制剂在国内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6]。特别在水产养殖中,微生态制剂能快速降低水体中有机物,有效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化学物质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善水体环境,并且有助于提高水生动物的存活率和生产效率,降低饵料系数,增强机体免疫力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率[7-8]。

本实验采用一种由多种益生菌在固态基质上发酵后制备的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该制剂中含有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与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本实验考察了其对鲫鱼苗的生长性能和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COD)和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复合微生态制剂,本实验室制备,产品主要成分(每克含量):地衣芽孢杆菌2.0×109,酵母菌1.5×108,嗜酸乳杆菌1.2×107,乳酸含量2.1%。

1.2试验动物分组与管理

选择体长为(5.0±0.5)cm的鲫鱼苗300尾,平均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试验鱼置于室内玻璃水箱(100cm×50cm×50cm)中,每箱放养20尾,水源采用水产养殖池塘养殖用水。实验组1~4为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组,添加量分别为:1、2.5、5、10mg/L。试验用气泵增氧,饲养周期为28d,每天投喂2次,时间为8:00和16:00,温度控制在20℃左右。

1.3样品采集和水体分析

每周取养殖水体进行分析检测:氨氮的检测采用奈氏试剂比色法,亚硝酸盐的测定采用对氨基苯磺酸及α-萘胺比色法,COD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法,硫化物的测定采用碘量法。试验结束时,统计所有鱼数量,计算存活率;并从每箱随机取10尾鱼进行称重,并用生物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2结果

2.1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

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动植物尸体及排泄物和剩余饵料的积累及腐败,氨氮主要侵袭粘膜,特别是鱼鳃表皮和肠黏膜,其次是神经系统,使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肝肾系统遭受破坏[9]。本实验每周取水,测定在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实验组2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都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都有所上升,饲养到28d时,对照组水体中的氨氮值比初始增加了44.89%,实验组1比初始增加了25.95%,实验组2比初始增加了5.49%(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但其氨氮含量的增幅低于对照组。而当添加量为5~10mg/L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当饲养28d后,实验组3和实验组4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均低于初始值,分别降低了19.32%和20.08%(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添加量为5~10mg/L时,可较好地对水体中的氨氮起到降解作用。

2.2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水体中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就能使鱼类中毒,鱼类容易形成类似缺氧症状。这主要是由于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从而造成血液输送氧能力的下降[8]。每周取水测定在养殖过程中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的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1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初始增加了78.12%和48.96%(P<0.05,差异显著)。而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在2.5mg/L以上时,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其中添加10mg/L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实验组4效果最好,降低了38.54%(实验组2、3、4与对照池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可见,本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的降解能力较强,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2.5~10mg/L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3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COD含量的影响

COD是表示水体中还原性物质量的指标,COD值越大,表示水体受污染越严重,COD的超标会使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升,从而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法测定了养殖过程中水体的COD值,结果如图3所示。

水体中COD含量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水体中的COD含量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养殖到28d后,COD含量分别8.21mg/L和7?82mg/L;而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2.5~10mg/L时均能降低水体中COD含量,虽然实验组2在养殖20d后期水体中的COD含量有上升,但仍比对照组降低了35.36%;而实验组3和4则能显著降低COD含量,分别比初始降低了14?20%和28.52%,也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59?76%和67.03%(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当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含量在5~10mg/L时能有效地降低COD的含量。

2.4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硫化物是水质恶化最重要的污染指标之一,硫化物是高密度、大量投饵的掠夺性养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和弱化水体自净能力的产物[10],本实验考察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4所示。

养殖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对照组的养殖水体中,硫化物的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养殖28d时,水体中的硫化物达到0.42mg/L,比初始提高了31.25%。而添加了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实验组,水体中的硫化物均比初始有显著降低,当添加量为1mg/L时,养殖后期水体中的硫化物略有上升,但仍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3?2%;当添加为2.5~10mg/L时,则随着养殖过程而逐渐降低,当养殖到28d时,比初始降低了56.25%~61.46%(各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添加剂当复合微生态制添加量为2.5~10mg/L时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硫化物。

2.5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饲养生长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束时,统计各养殖水箱中所有鱼数量,计算存活率;并从每箱随机取10尾鱼进行称重,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实验组的鱼苗存活率均比对照组提高,当添加量高于5mg/L时,均未有鱼苗死亡。从平均重量上来看,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鱼苗的平均重量均比对照组提高,当添加量为10mg/L时,比对照组提高了3.25%(P<0.05,差异显著)。可见,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加有助于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5~10mg/L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微生态学和动物营养组学的深入研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活性菌体为主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以其对提高水生动物生产性能、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存活率、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以及无污染、无残留、安全可靠的优越性愈来愈受到重视。

目前,微生态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水产养殖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常用的微生态制剂主要由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一种或者几种组合在一起,而单一一类菌只能对水体的某一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王彦波等研究中以鲫鱼为对象,单独添加光合细菌能有效地降解水体中氨氮含量,而单独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显著同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而二者的复合制剂无论降低氨氮、亚硝酸盐还是COD均优于单独制剂[8]。温茹淑等将1%由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与乳酸杆菌等组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投喂草鱼,结果表明能有效促进草鱼的生长与提高消化能力[11]。本实验采用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用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和嗜酸乳杆菌接种于固态基质发酵成生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虽然未加入光合细菌,但其发酵产品中不仅含有活性菌体,而且含有大量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在鲫鱼苗的饲养中能够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并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4结论

本实验以鲫鱼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生长的影响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最佳添加量为5~10mg/L,当添加量为10mg/L时,平均重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25%,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0?08%、38.54%、28.52%和61.46%,对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施大林,吕惠敏,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4,14(4):63-64.

[2]海存秀.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52-55.

[3]孙瑞峰,陈沈.高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作用及在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5):265-267

[4]李军.动物微生态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9(3):274-275

[5]曹国文,曾代勤,戴荣国,等.畜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J].饲料工业,2009,30(10):10-12

[6]石军,陈安国,张云刚.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饲料博览,2002(2):38-41

[7]付天玺,魏开建,许国焕.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和应用概况[J].水利渔业,2007,27(3):102-104

[8]王彦波,周绪霞,许梓荣.微生态制剂养鱼对水质影响的研究[J].饲料研究,2004(4):6-8

[9]张进风,李瑞伟,刘杰风,等.淡水养殖水体氨氦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渔业,2009(6):41-44

[10]张文革.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硫化物的控制[J].河北渔业,2011(4):50-52

[11]温茹淑,郑清梅,刘兴隆,等.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草鱼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80–3881

Applicationofaprobioticscomplex

onthecultureofCrucianCarp

LIYongning1,ZHUHongyang1,WUKun2,LIANJianyun2

(1.FujianHealthCollege,Fuzhou,Fujian350101,China;2.FujianXinminkeBiology

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Co.,Ltd,Fuzhou,Fujian350008,China)

Abstract:Inthestudy,theeffectsoncrucianfrygrowthandwaterpurificationof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wereresearched.Differentconcentrations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feedingtrialswereconductedtoestimatethecontentchangesofammonianitrogen,nitrite,CODandsulfide.Thesurvivalandweightgainswerealsomeasured.Theresultsshowthat,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contentchangesofammonianitrogen,nitrite,CODandsulfide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in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feedinggroupswiththeoptimallevelof5~10mg/L.The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inthestudywerehelpfultoimprovegrowthperformanceofcrucianfryandefficientlypurifyaquaticwater.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6

硫化物的变化池塘水硫化物的质量浓度波动于0.010~0.049mg/L,平均为0.027mg/L,最高值出现在3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图略﹚。在整个检测周期,刺参养殖池塘水硫化物的质量浓度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要求﹙<0.2mg/L﹚[10]。营养盐的变化池塘水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在0.023~0.051mg/L变化,平均为0.038mg/L,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10月。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图略﹚。池塘水中氨氮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在0.002~0.156mg/L,平均为0.096mg/L﹙图1d﹚。氨氮质量浓度随着刺参养殖进程而变化,刺参夏眠结束后排氨量升高,并且开始投饵,因而自10月起水中氨氮质量浓度呈现上升趋势,直到12月出现最高值。此后进入冬季封冰期,水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投饵停止,刺参排氨量降低,氨氮质量浓度下降,在3月出现最低值。4月开始投饵后,氨氮质量浓度又迅速上升。池塘水总氮质量浓度在1.941~3.813mg/L变化,平均为3.056mg/L,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11月﹙图1d﹚。总氮质量浓度除2011年11月份较低外,其他月份都高于2.5mg/L。池塘水活性磷质量浓度波动于0.024~0.047mg/L之间,平均为0.034mg/L,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11月﹙图略﹚。活性磷质量浓度较低,变化范围较小。池塘水中总磷的质量浓度波动于0.031~0.111mg/L,平均为0.060mg/L,最高值出现在5月,最低值出现在10月﹙图略﹚。总氮与总磷质量浓度的平均值之比为50.9:1。2.1.7COD的变化池塘水COD的质量浓度在6.17~47.73mg/L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3月﹙图略﹚。COD的变化趋势与水温相同,与溶解氧相反,说明刺参养殖池塘COD的升高也是溶解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异养菌数量的变化刺参养殖池塘水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见图2。由图2可知异养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91×103~2.71×104菌落形成单位﹙CFU﹚/mL,平均为1.31×104﹙CFU﹚/mL。异养菌数量在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最低值出现在12月,最高值出现在5月。5月是刺参生长的旺季,养殖池塘开始投喂人工饵料,随之残饵和排泄物也开始增加,此时池塘内营养较为丰富,为异养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营养条件。同时,5月海水温度的升高也为异养菌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弧菌数量的变化弧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2.92×10~4.50×103﹙CFU﹚/mL,平均为1.18×103﹙CFU﹚/mL。在11月出现最高值,4月出现次高值,10月出现最低值﹙图略﹚。弧菌数量比异养菌数量变化幅度大,其变化趋势与异养菌不同步。从变化趋势可看出,刺参养殖池塘全年内弧菌数量是变化不定的。弧菌数量占异养菌总数的比例在11月和4月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22.92%和21.60%,其他月份一直保持较低的比值。刺参养殖池塘水各理化指标和细菌数量相关性分析养殖池塘水中各理化指标和细菌数量相关性分析见表1。将各理化指标和细菌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O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H值与氨氮及CO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溶解氧与CO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异养菌呈显著负相关﹙p<0.05﹚;活性磷与硫化物、亚硝酸盐及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亚硝酸盐与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弧菌与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刺参养殖池塘水理化指标变化的特点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养殖池塘水温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COD呈极显著正相关。从变化趋势也可看出,随着春季水温的升高,池塘pH值和溶解氧逐渐降低,溶解氧质量浓度在4月份开始低于5mg/L,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要求﹙>5mg/L﹚[10]。与此同时刺参池塘开始投饵,COD质量浓度明显升高,5~7月份COD质量浓度居高不下,在44.67~47.73mg/L范围内波动。由此可见,在刺参的春季生长期和夏眠期,应考虑提高溶解氧,降低COD,否则刺参长期处于低氧的环境,其活力、生长速率和抗逆能力均会降低。对于水产养殖水体,氮的循环非常重要,一方面氮是鱼类等养殖对象重要的营养成分,另一方面氮表现形式中的氨和亚硝酸盐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鱼类产生明显的毒性影响,并且氮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11]。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水中氨和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但是总氮质量浓度一直呈升高的趋势,可见氮的输入大于输出,氮在刺参养殖池塘中不断积累。研究发现,刺参池塘里的浒苔在高温季节会迅速繁殖,它们在底层缠绕刺参,阻止其活动摄食,导致部分刺参缺氧死亡。某一营养盐元素质量浓度过高或营养结构失调,可引起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变化或富营养化,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甚至引发赤潮、绿潮等极端生态现象[12]。刺参养殖池塘水中N和P的比值为50.9:1,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质,此种高氮低磷的营养盐结构会导致喜氮的浒苔大量繁殖[13],这可能是刺参养殖池塘浒苔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刺参养殖池塘水细菌数量变化的特点在养殖池塘中,异养菌是环境中的主要分解者,能降解生物无法利用的有机物。郭平等[14]和晏荣军等[15]报道异养菌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水温越高细菌繁殖越快。相关性分析显示异养菌数量与水温虽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刺参池塘各种理化因子均与细菌数量有密切关系,而水温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非决定性因素。异养菌的数量与溶解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细菌的繁殖耗氧是刺参池塘溶解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弧菌是一类主要致病菌,是引起养殖生物发病的主要原因[7,16]。研究发现刺参养殖池塘的弧菌数量在全年内是动态的,与异养菌变化不同步,这与其他报道相一致[17]。吴建平等[18]报道弧菌与部分环境因子存在相关性,且相关性较为复杂。倪纯治等[19]认为水体弧菌数量与总菌量的比值越高,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研究结果表明,弧菌与异养菌比值在4月份和11月份较大,这也与刺参在春季和秋季发病率高相吻合,这期间更应重视刺参弧菌病的防治工作。刺参养殖池塘水质的不稳定性与海洋、湖泊等自然水体相比较,养殖池塘属于半人为控制的小生态系统,系统内部群落结构简单,养殖密度高,决定了养殖系统的相对不稳定性[20]。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水质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各理化指标之间以及和细菌数量之间关系复杂,细菌数量波动范围较大,外界影响因素稍有变化,都会导致池塘各指标的连锁反应。刺参作为底栖动物,趋避不良条件的能力较弱,在不稳定的水质条件下,刺参受到不断变化的环境胁迫,会长期处于“应激”的状态,不仅影响其生长,而且抗病能力也会减弱。随着养殖的进行,环境不断恶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刺参发病。因此,在刺参养殖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养殖的具体情况,包括放养密度、投饵、防病及改善环境等进行综合评估,尽可能为刺参的健康生长提供稳定的外界环境。

作者:迟爽曾勇赵振军崔龙波单位:烟台大学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6篇) 】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行政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08

司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3-31

智慧医疗核心技术(6篇) 2024-05-18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6篇) 2024-05-18

企业信用管理解决方案(6篇)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