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论文篇1
收入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增加农民的预期收入是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不稳定,增长缓慢,且预期支出逐渐增加,这都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首要任务。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民增收。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良田建设。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四是提高农机化水平。五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六是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监测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2.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由一产向一、二、三产的融合,按照“优化种植业、发展养殖业、突破加工业、活跃流通业、拓展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加速改造传统农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延伸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推进农区工业化,形成比较合理的粮经结构、种养结构、贸工农结构和城乡结构。第一,应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二,严格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当前,一些城市严重缺少有一定技能的工人而广大农村又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政府牵头组织和规范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及认真审查劳务输出机构的资质,扫清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等障碍,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城市的“用工荒”顺利对接。首先,政府要要采取“外输”和“内化”方法来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输出组织化程度,变“体力型”劳务输出为“技能型”劳务输出。其次,政府要壮大区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4.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中低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是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启动农村消费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消费能力,而且可以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因此,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将收入分配更多的倾向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并综合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各种调节手段,不断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缩小农民收入差距,使中低收入者充分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5.完善支农惠农政策,补贴农民收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建立完善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必须解决好的一大课题。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种粮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母猪补贴、奶牛补贴、小麦、水稻等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支农惠农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适应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建立政府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投资补贴、代建制等多种投资方式和建设方式。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制度,深化征占地制度改革,协调解决土地征占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子女教育、建房、红白喜事,看病等支出逐年增加,又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农民只能捂紧口袋,减少消费,增加积蓄,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做到后顾无忧,进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和宣传工作。由于广大农村的信息传播的渠道还不是很多,导致很多农民对国家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缺乏必要的了解,加之一些基层干部责任心不强,使得农民本应享受的国家的社会保障的优惠政策没有享受到。因此有必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农村社会保障,使农村社会保障更加有法可依。2.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全面实施的根本困难在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保障资金全由财政支出不太现实,因此要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3.加强各项福利制度的建设。“仓廪足,而知礼仪”。说明人们只有在生存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礼仪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未成年人福利制度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目前,我国农村大致有合作医疗、统筹解决住院费等不同种类的医疗保险形式,以“新农合”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医疗是被广泛接受的形式。我们既要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又要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真正使农村居民无后顾之忧。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但凡经济发达的地区其金融业也一定是最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就相对滞后,由此贷款难在农村普遍存在。一方面存在农村居民有借贷需求却无正规渠道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有正规渠道却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消费提供资金支持已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农村居民个人信用体系。其次,要简化信贷手续,完善的金融制度。第三,要扩大信贷的业务范围。
四、深化国家鼓励农村居民的消费政策
国家鼓励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导向可以为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引导,也为农村消费者增强消费信心。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就要加大政策引导。自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以来,有效地拉动了农村市场的家电需求,各“家电下乡”“节能惠民”品类的产品销售量均较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率,空调和冰箱原来在农村的奢侈品现在已经渐渐普及,电视在农村也掀起了平板风暴—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家电下乡”“节能惠民”政策在提升农村消费信心的同时,也在改善着农民生活质量。
五、创建农村居民集中消费场所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农机、家用电器,电动交通工具等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仍需增加投入,继续扩大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对互联网,使用信息网,物流网,农业技术网等支持性网络工程的建设,提升消费软环境,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其次,扩大农村商业网点,逐步建立规范,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行国家“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并鼓励有实力,讲信誉的连锁商业网点进驻农村市场。大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宣传引导农民注意消费维权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对损害农民消费者的欺诈行为要严加处理。彻底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
六、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要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农民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消费时注意有效原则,使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得以合理的安排,用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去引导农民,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通过农民经常接触到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农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其次,着重开发农村新型消费领域,挖掘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新兴的消费也慢慢进入农村市场,遍布乡镇的网吧、台球室和已经悄然出现的练歌房、瑜伽会所、书店、旅行社的大幅广告和旅游直发车已经切实的让我们感到互联网、旅游、休闲、健身等这些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城市人才享受的生活已渐渐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和巩固这种新兴消费增长的好势头,为农村市场开辟更多的消费领域。另一方面要通过建设乡村文化服务站和信息资讯站等网点,引导农村居民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与社会氛围。
七、调整农村消费品供给结构
居民消费论文篇2
关键词:VEC和VAR模型;劳动力负担;棘轮效应
一、引言
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有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有凯恩斯学派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等等,现在的大部分消费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些消费理论之上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发展。潘彬(2006)认为收入是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李春琦(2009)建立一个动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认为农村居民消费习惯非常稳定,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均有显著的负影响。刘伦武(2010)以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系数模型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对农村消费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胡东兰等(2013)采用1978-2010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认为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有一定的挤入效应,这种挤入效应效果不明显,且农村居民消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更好地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政府应从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
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学者从收入、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支出的角度研究农村居民消费,但从劳动力负担的角度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文献很少,本文尝试运用VAR和VEC模型,研究嵌入劳动力负担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以及居民纯收入、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二、变量、数据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是改革开放后1979-2012年湖南省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全部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以及wind资讯。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变量描述如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Y),本文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衡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受劳动力负担,收入,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个人纯收入(X1),从绝对收入假说到相对收入假说再到生命周期假说,收入都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因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负担(X2),本文的劳动力负担指农村居民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数(包含本人)。消费价格指数(X3),消费者价格指数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的价格变动本文用环比年度CPI作为消费价格指数的变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X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政府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了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影响的解释,选取人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变量。
将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化,不但没有改变原有数据的协整关系,而且能使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异方差现象。
(二)模型构建
居民消费论文篇3
关键词:收入差异率;变异系数;短视消费模型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01-04
众所周知,要讨论收入差异和总消费的关系就必须在消费理论的框架内进行,但现有的消费理论并未给出二者之间关系的明确结论,一般来讲,这种关系隐含在消费函数逻辑推理的后面。在直觉上收入差异对消费水平确有影响,该命题的支持者往往借鉴于凯恩斯(Keynes,1936)消费理论中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来说明,坎贝尔和曼昆(CampbellandMankiw,1989;1990;1991)的λ假说的理论核心也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本文将首先讨论收入差异的衡量方法,然后构建基于收入差异的消费函数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用中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数据对此进行验证。
一、收入差异的衡量方法
居民收入的差异的衡量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基尼系数法是经济学界最常用的研究收入差异的方法。张平(2000)在《收入差异、利率与消费》一文中对收入差异的衡量采用的是样本中所有研究对象的最高最低收入比,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指出收入差异拉大、收入增长与平均消费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和基尼系数相比,张平采用的最高最低收入比计算比较方便,更能直观地反映收入差异。
本文用以衡量个人收入差异的是收入差异率δi,即个人收入与总体平均收入的差距与总体平均收入的比率。如果以yi代表个人收入,以y代表总体居民即期平均收入,则收入差异率表示为δi=yi-y/y。若δi为正则说明个人收入高于总体平均收入,若δi为负则说明个人收入低于总体平均收入,δi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个人收入偏离平均收入的程度越大。另外,本文采用变异系数Vn=来衡量总体居民的收入差异,其中,表示收入为yi的居民数pi占居民总数p的比例。当变异系数Vn=0时,说明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公平;当变异系数Vn的值比较小时,说明居民收入差异比较小,收入分配比较均衡;当变异系数Vn的值比较大时,说明居民收入差异比较大,收入分配也不均衡。
二、收入差异与消费水平的关系论证
要研究收入差异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本文还必须分析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从而得到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对于消费函数的研究,本文直接引用叶海云(2000)的短视消费模型,即:
C0=1+r/2+r[A0+y0-R*+y1/1+r](1)
其中,C0表示消费者的现期消费,r表示利率,A0表示其初始流动性资产水平,y0表示现期收入,y1代表下期收入,R*是消费者本期的实际储蓄目标。
将δi代入Vn可以得到Vn=,在分析中国居民短视消费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对于消费者i来说,在假定利率r不变的情况下,其本期消费C0i主要取决于其初始资产A0i和下期收入y1i以及储蓄目标R*i,即消费者i的消费行为满足下式:
C0i=1+r/2+r[A0i+y0i-R*i+y1i/1+r](2)
将个人收入差异率δi(δi=yi-y/y)带入(2)式得到如下所示的消费模型:
C0i=1+r/2+r×y×δi+y1i/2+r+1+r/2+r(A0i-R*i+y)(3)
下面来寻找变异系数Vn和总体居民总消费∑C之间的函数关系。本文假设在整个经济体中每个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都不相等,即p、pi满足pi=1,p=n。那么,nV2n=δ2i成立。
又由δi=yi-y/可得:2δ2i=y2i+2-2yi?
对于含有n个消费者的经济体来说,求和可得:2yi=y2i+ny2-y2δ2i
将nV2n=δ2i带入上式可得:
2yi=y2i+ny2-y2?nV2n=y2i+ny2(1-V2n)
上式中的yi代表消费者i的可支配收入,本文用y0i表示消费者的本期可支配收入,则对于含有n个消费者的整个经济体而言,他们的本期可支配收入满足:
2y0i=y20i+ny2(1-V2n)(4)
由(2)式可得含有n个消费者的经济体的总消费:
C0i=y0i+A0i+-R*i
将(4)式带入上式得到如下所示的收入差异和总消费的函数关系:
C0i=+?(1-V2n)+A0i+-R*i(5)
通过对上式的分析可以发现,整个经济体居民总消费∑C和变异系数V2n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也就是说如果V2n变小,则居民消费水平将增加。
三、中国居民收入差异与消费水平关系的验证与分析
通过上面的讨论,本文论证了居民收入差异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就是:收入差异和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将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为了使上述论证更具可靠性,本文将对下式所表示的收入差异和消费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进行验证。
C0i=+?(1-V2n)+A0i+-R*i
居民消费论文篇4
关键词:股票市场;消费性支出;协整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步走向规范的过程。2008年沪深股市总市值23.57万亿元,占GDP比例约为95.4%,流通市值11.67万亿元,与国内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相当。那么,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引导消费拉动内需成为政府调控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股票市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
理论模型
刘建江(2002)提出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它通常是指由于股价的趋势性上涨(或下跌),导致股票持有人财富增长(或减少),进而产生扩大(或减少)消费,扩大(或缩小)短期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特定时期消费时与他们在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相联系。弗朗科•莫迪利安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人们会在更长时期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LC-PIH模型将持久收入理论对未来预期的强调和生命周期理论对财富和人口统计变量的强调结合起来,并将财富当作总消费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论文。
R.霍尔和M.费莱文对股市促进消费需求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并提出LC-PIH模型,简化如下:
C=αWR+βθYt+β(1-θ)Yt-10<α,β,θ<1
其中:C为消费,Yt和Yt-1,分别是现期和前期的可支配收入。WR为消费者在某一时刻拥有的资产存量,股票和储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β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当股市持续繁荣,WR将变成WR+WR,而θ也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θ,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共同作用下,消费支出扩大,进而产出扩大,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模型如下:
C=α(WR+WR)+β(θ+θ)Yt+β(1-θ-θ)Yt-10<α,β,θ<1
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1991-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是城镇居民,所以选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XF),股票市场选用A股和B股流通股市价总值(SZ),本文不选择A股和B股市价总值,是考虑到非流通股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无实质影响。
(二)实证过程
为了使数据更加平滑,本文采用变量的对数形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LXF=β+β1LSZ,在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的过程中,结合Engle&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对模型进行协整分析,以确保回归结果的真实性。值得指出的是,以AIC和SC的值达到最小为标准,本文对各序列的分布滞后期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发现均存在高阶相关的情况,故采用PP检验法作为协整分析的基本方法。
1.序列LSZ的单整检验。从变量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1)可看出,对于LSZ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t统计量的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这说明可以在99%的置信度下接受原假设,LS的原序列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但LSZ在二阶差分以后,t统计量的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这说明可以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LSZ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因此,序列LSZ为二阶单整序列I(2)。
2.序列LXF的单整检验。从变量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2)可看出,对于LI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t统计量的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这说明可以在99%的置信度下接受原假设,LI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但LI在二阶差分以后,t统计量的值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这说明可以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LI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因此,序列LI为二阶单整序列I(2)。
3.序列LSZ和XF的协整分析。LS对LI的回归结果为:
LXF=6.046240+0.280106LSZ
(29.73307)(11.80404)
R2=0.902809F=139.3354
DW=0.913742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t值很显著,拟合优度较好。流通市值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弹性为0.280106,即流通市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就会增加0.280106个百分点,充分证明长期股市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影响显著。这个结果很有意义,因为国内大部分研究均认为我国股市对消费的作用较小并且不明显,如骆祚炎(2004),李振明(2001),杨新松(2006)。综观他们的研究,笔者认为,可能由于他们的样本选取有些不足,他们大多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反映消费,而真正反映居民消费应是居民的消费性支出。
4.对残差序列RESID进行PP检验。通过残差序列RESID的PP检验结果(见表3)发现,t统计量的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这说明可以在99%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RESID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
综上所述,序列LSZ和LXF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所以,流通市值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之间的相关性长期稳定。
5.误差修正模型(ECM)。通过协整检验后,知道变量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调整下得到的,所以在研究长期的同时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其短期过程。定义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为μt,令误差修正项ecmt=μt,建立下面的误差修正模型:
DLNXF=β0+β1DLNSZ+β2DLNSZ(-2)+ECMt-1+ε1,其中DLNXF,DLNSZ分别是LNXF,LNSZ的一阶差分形式,DLNSZ(-2)为LNSZ的二阶差分形式。通过回归得出的误差修正模型是:
DLNXF=0.046198+0.037095DLNSZ+0.018332DLNSZ(-2)+0.033403ECMt-1
T=(1.33741)(1.24187)(0.018332)(0.033403)
R2=0.729581
这个误差修正模型拟合度较高,整体的F值为27.03879,R2也较大。误差修正项ecmt的系数反映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调整系数的估计值0.033403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以0.3340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有显著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强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有长期稳定趋势。
基于此,本文认为要充分发挥股市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必须打破只要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发挥的障碍。文章建议:一是切实保护好投资者利益,完善投资者利益保护制度,使广大投资者能够切实感受到股价上涨对其财富持有的影响;二是坚持不断壮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基本方略,树立资本市场长期快速发展的市场预期,保证股市作用消费发挥乘数效应的长效机制;三是努力创建相对稳定的、繁荣的股票市场,期望以股市刺激消费,必须建立一个有市场声誉的、较长时间内持续繁荣的、稳定的证券市场,力争让投资者形成长期“牛市“的预期,形成股市和宏观经济的良性互动循环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建江.财富效应、消费函数与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02(7)
2.骆祚炎.近年来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7)
居民消费论文篇5
(一)ECM模型分析通过上文对各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我们发现五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接着本文运用ECM模型进一步研究这些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经估计得具体ECM模型为。从模型中可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44,符合反向修正原则,这表明变量之间的短期非均衡状态会不断向长期均衡状态趋近。从结果上看,收入差距变动在短期内对消费差距的影响显著。滞后一期的收入差距对于当期的消费差距作用为正,系数为0.67,说明短期内消费差距主要受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扩大了消费差距,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影响的短期动态变化和长期稳定效应一致,均扩大了消费差距。除此之外,其他变量的滞后项对消费差距的影响系数均不显著,说明短期内影响消费差距的主要因素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他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的传递才能显现出来。ECM模型反向修正系数的值较大,说明本模型的反向修正机制比较强烈,因此短期的非均衡状态将较快的向长期均衡状态不断趋近。
(二)脉冲响应分析本文以前面的ECM模型为基础,结合正交化方法以及Choleski分解技术,建立消费差距和其他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分析结果见图1至图5。图1为消费差距对自身的冲击效应。从中可知,消费差距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反应一直为正,但变化幅度较大。初期对冲击的强烈反应,而后在第四期后迅速下降,在第八期开始趋于平稳。图2为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的冲击效应。图中显示消费差距对来自收入差距的冲击反应较为迅速,开始即产生正向效应并且一直维持为正,即收入差距的拉大逐步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这与前面的模型分析也是相符的。图3为政府财政支出对消费差距的冲击效应。该图表明初期时FE对消费差距的冲击为正但较小,在第三期转为负向效应,且此后持续为负。这说明我国财政支出在短期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经过一段时间后,财政支出对消费差距的负向作用显现出来,明显缩小了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图4为货币供应量对消费差距的冲击效应。由图可知,货币供应量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冲击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且持续为正。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拉大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这与协整分析和ECM模型分析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图5为通货膨胀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冲击效应。图中显示通货膨胀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冲击一直为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向冲击变的更为明显,即长期内通货膨胀能够促进消费差距的缩小。
(三)方差分解分析Sims(1980)的方差分解方法为,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冲击,来预测模型中各个因素对均方误差的贡献度。在此,我们运用方差分解法来了解各类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冲击作用,方差分解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知,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的影响力度逐渐增强。除了消费差距自身的变动影响外,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也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重要因素,分别解释20.81%和18.17%的消费差距的波动。方差分解中,各个变量对消费差距的影响程度也和协整分析中相应变量系数的大小相对应。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居民消费论文篇6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西宁市城镇居民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性体育消费仍占主要地位;制约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人水平、观念、价格等。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以青海省自身的要素察赋为依托,建立外向型为主的、集约化的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对策。
从经济区划看,青海省处于西部地区,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江河源”之称;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一青海湖。青海省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特征、风俗习惯等,对体育消费意识、观念、价值取向、消费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据人日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53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3.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达38.180,%。城镇人口是发展体育产业的主要群体,体育产业市场的培育要围绕这一群体来展开。通过对西宁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及研究,旨在优化西宁市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促进青海的体育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调整青海的产业结构,为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梯度推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研究对象
青海省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对象为性别、年龄、消费额、体育项目、消费价格等因素。
2研究方法
2.1文献综述法
查阅青海省及全国2003年统计公报和国内相关课题等文献资料50余篇,相关专著5部。
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90.2%;问卷的设计中涉及了体育消费额、体育消费项目、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影响体育消费因素等问题,问卷的设计均符合社会学调查要求。
2.3访谈法
走访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了当今的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现状及存在和问题‘
2.4数理统计法
问卷收回后,请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0级学生协助统计和整理所有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全部数据用EXCF;I.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统计处理。
2.5逻辑分析法
对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推理、演绎等分析,力图全面、客观地了解西宁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西宁市城镇居民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反映人们在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中所能够承受的物质与精神的支出能力。也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商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通常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是衡理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从表I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年体育消费额也比较低,年体育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占50.78;年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的占22.48%;年消费额在100一200元之间的占26.74%.,可见年消费额高的较少。而且性别差异也比较大,其中男性占74.41%,女性占25.59%。从年龄段上看,20岁以下的占32.56%;20一60岁年龄组的占52.70%,60岁以上的占14.73%;可见中年人比较能接受较高的体育消费额。
3.2西宁市城镇居民总体能接受的体育消费价格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总体能接受的体育消费价格比较低。有24.81%的人能接收10元以下的消费价格;27.13%的人能接受10一30元的消费价格;有32.17%的人能接受30一50元的体育消费价格;西宁市城镇居民能接受一次体育消费的价格在50元以下的占84.11%,其中男性占55.05%,女性占29.06%;20岁以下的占39.54%,20-60岁的占32.55%,60岁以上的占12.02%;能接受50元以上的一次体育消费额的人群中,20岁以下的占4.26%,20-60岁之间的占11.63%;能接受高价体育消费额(100元以上)的仅占6.2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年人能接受的体育价格比较高。
3.3西宁市城镇居民主要消费的体育项目
从表3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项目的选择按照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跑步和散步、游泳、太极拳、球类、健身操。年轻人比较喜欢激烈、有对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球类、轮滑等项目,20岁以下选择球类的占43.02%;中老年人比较喜欢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如游泳、太极拳等项目,60岁以上的选择游泳和太极拳的分别占23.63%和46.51%;选择球类的男女各占65.50%和5.040l0;选择健身操的男女各占7.36%和44.9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较喜欢如球类、游泳等项目;而女性比较喜欢散步、健身操等能表现身体曲线美的运动项目。西宁市城镇居民选择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比较单一、传统,制约了居民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
3.4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
从表4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居民用于购买体育服装器材的占89.93%;代表居民参与性体育消费的体育锻炼占37.21%,而且性别差异较小;购买体育作为新兴的一种体育消费方式占到了71,31%,男性占56,12%,女性占15,19%,其中20一60岁的人群占46,12%;观赏性的体育消费仅占6.98%。可见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改变。
【居民消费论文(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6篇) 2024-05-30
居民消费论文(6篇) 2024-05-30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6篇)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