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研究篇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使用国,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上,投入的化肥施用量约占世界的30%。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水环境污染的“元凶”。例如,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总氮和总磷贡献率中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9%、30%[1];在进入滇池的总氮和总磷负荷中,农业面源污染物分别占53%、42%[2]。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用于点源污染控制的末端治理技术,对面源污染治理不适用。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制订和执行限定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对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源头控制。国外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借鉴。安全农产品生产是中国政府从源头治理农业污染的政策举措,旨在引导和鼓励农户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减少氮素、磷素等营养物以及农药等污染物的排放。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执行主体的行为,是主体行为的客观结果。同样,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环境保护效应如何,需要考察农户在安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农户的环境意识支配着他们的环境行为,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状况[3]。因而,要从根源上探讨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环境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关键在于了解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环境意识状况。环境意识可以分为生活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环境间关系的认识,称之为生活环境意识;对生产过程中的人与环境间关系的认识,则是生态环境意识。生态环境意识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对其有解释和预测作用,因此本文只对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进行调查和分析。江苏省是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典型省份,其安全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达62.7%,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因此,本文选择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实地调查,了解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现状,对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进行测评,分析安全农产品户的个体社会经济统计特征对生态环境意识的影响,以为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提供思想和心理依据。
2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2.1问卷设计
环境意识是人类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主观反映。洪大用和李强将生态环境意识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1)对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2)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认识;(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三个层次构成了环境意识金字塔,其底层是对“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顶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本文以洪大用和李强对环境意识的理论界定为基础,结合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文的“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问卷。
2.2调研过程
安全农产品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统称,从安全农产品的构成来看,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占到安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76.1%,因此本文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户为样本来研究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为了控制不同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成本投入差异、不同无公害农产品经济回报差异等因素对农户生态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影响,同时又要保证在苏南、苏中、苏北都能够取得足够的样本,所以本次调查选择了无公害韭菜种植基地的农户进行入户调研。本次调研从2010年8月上旬开始到2010年10月中旬结束。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调研阶段,在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友联村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进行试调研,继而修改、完善调查问卷;第二阶段为正式调研阶段,共调查了苏南、苏中、苏北3地,12个无公害韭菜种植基地,321户无公害韭菜种植户。
2.3样本描述
在321个调查样本中,从性别看,男性179人占55.8%,女性142人占44.2%;从年龄看,无公害韭菜种植者以老年人为主,其中55岁以上的为142人占44.2%,而4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占全部样本的26.2%;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较低,57.6%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而高中级以上水平的仅占全部样本的9.3%。
3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测评
3.1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现状
3.1.1一般环境知识层面的环境意识现状由表1可见,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般环境的认知水平不高。对三个问项而言,平均回答正确的只有84个人,占总样本的26.1%,相反,回答错误的人数多于回答正确的人数,达125人,占总样本的39%。在这三个问项中,农户能够的农业生产固体废弃物的环境负效应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回答正确率达52.7%,共有169人回答正确,回答错误率较低,仅有66人回答错误,占总样本的20.7%。
3.1.2环境保护措施法规层面的生态环境意识现状根据表2的数据,不难发现,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环境保护措施与法规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就四个问项的整体回答情况而言,平均正确率为37.23%,平均错误率为18.98%,其回答正确率高于错误率。在四个问项中,除了“我国已经出台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法规吗?”这个问项的答对率偏低,仅有9.4%外,其他问项的答对率均在42%以上,都远远高于其答错率。
3.1.3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生态环境意识现状表3的数据显示,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认知水平相当低。所有测量项目的答对率都远不及答错率。四个问项的平均答对率不足10%,只有9.18%。也就是说,在321个被访者中,仅有29个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答错率高达40.28%,共有129人答错。在四个问项中,“我们人类应当统治所有动物、植物和资源吗?”这一问项的答错率尤其高,共有181人答错,占总样本的56.4%。结合表1、表2和表3,发现在环境意识的三个层面的测量项目上,答对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对环保措施法规层面的认知能力>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水平>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情况;答错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水平>对环保措施法规层面的认知能力。
3.2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评价
3.2.1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整体水平评价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上述生态环境意识量表中各个测量问题的回答结果有三种情形:“错误”,“正确”和“不清楚”。为了对环境意识水平进行定量测量,分别给这三种情形赋值为“0分”、“50分”和“100分”,然后计算各测量项目的平均值。具体得分情况见表5。借鉴已有的环境意识水平的评定标准,确定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评价等级,若得分为85~100分,75~84.99分,65~74.99分,55~64.99分和55分以下,则分别给予“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等级。从表4可以看出,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整体生态环境意识水平较低,得分均值为45.17,没有达到及格标准,距及格水平55分还有10分的差距;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环保措施法规层面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分最高,为57.09分,而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分最低,仅有34.46分,两者之间分值差达23分,认知差距表明,安全农产品生产户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提升了环保措施层面的生态意识水平,然而,对于抽象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则较为浅表,具有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
3.2.2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年龄差异分析由表5可知,不同年龄受访者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被访者的年龄越大,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分越低。45岁以下群体的环境意识水平得分为48.95分,而55岁以上劳动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得分只有42.4分。可能的原因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在思想观念方面比较落后,对新生事物不敏感,在环境知识、信息获取能力和获取机会方面较年轻人更为逊色,因而其环境意识水平更低。
3.2.3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教育差异分析如表6所示,教育水平是影响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的积极因素。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其环境生态环境意识水平也越高。例如,在环保措施认知层面,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受访者的得分达62.08分,而只接受了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受访者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分仅为54.80分。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农民所接触的环境问题相关的信息更丰富,接触渠道更广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水平也更高,所以能够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表现出更高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
3.2.4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表7的结果表明,苏中、苏南和苏北三地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有明显差异,苏南、苏北地区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明显高于苏中地区。可能的解释是,与苏中地区相比,苏南地区的经济更发达,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更高,因而苏南地区安全农产品生产户会具有更高的环境意识水平;与苏中地区相比,苏北地区对第一产业的依存度更高,其农业生产的集约度更高,单位耕地面积的化学投入要素更多,由此带来更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所以苏北地区的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具有更高的环境意识水平。
4结论与启示
生态环境研究篇2
关键词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23-0254-02
1国外研究动态
早期的研究是关于河道枯水流量(low-flow)的研究[1-2],这个时期主要是为了满足河流的航运功能对枯水流量进行研究。随后,由于河流污染问题的出现,开始对最小可接受流量(minimumacceptableflows,mafls)进行研究[3],其最小可接受流量除了满足航运功能外,还要满足排水纳污功能。随着河流受人为因素影响和控制的加强,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生态可接受流量范围(ecologyacceptableflowregime,eafr)的研究逐渐展开[4],其主要是为了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为满足不同的环境要求而进行生态可接受流量范围的研究。
目前,国际上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使用较为广泛、通用的概念是枯水流量。近10年来,为了促进水文水资源研究,国际之间加强了合作,其中包括对河道枯水流量的研究[5],如frend(flowreg-imesfromexperimentalandnetdata)行动计划,第一个行动计划由水文组织(instituteofhydrology(uk))倡导,并为1985—1988年的国际水文计划方案ⅲ(unesointernationalhydrologicalprogramme-ⅲ)做了部分工作[6]。这个组织包括13个欧洲国家,主要是应用国家水流量(水文)数据库及不同的研究方法,预测河流的洪、枯水流量,分析和研究了欧洲西北部1350条河流的的枯水流量状况[7]。研究集中在应用水力学参数研究枯水流量与流域河床组成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不同频率不同时段年均流量(mean)与最小流量(annualminima)和枯水流量(low-flow)之间的联系等,第1个欧洲frend行动计划采用了西欧国家网络提供的精确的日流量和相应的流域资料数据库。随后,frend行动计划开始向横向(包括东欧国家)和纵向(扩大到大尺度问题、方法问题、枯水流量和洪水流量条件下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水质等问题的研究)的研究方向发展[8-9],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目前,frend组织很快扩展到欧洲及世界其他许多地区和国家,如西非、中非、北非、地中海地区及中亚地区,印度及南亚地区等,最近正在进行的frend行动计划将其研究成果概括在frend报告中[10],最新成果有:北欧地区枯水流量和干旱研究;南非区域水资源和干旱评估方法研究;西非、中非地区雨量减少对枯水流量长期影响研究;枯水流量时间系列与断流分析;地域性生态水文学理论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论述等。总之,国际上在水资源领域的合作使得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更多的具有水文数据库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流域枯水流量的研究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国外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内容概括为:河道流量与鱼类生息环境关系的研究;河道流量、水生生物与do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水生生物指示物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水库调度考虑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水量的优化分配的研究;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用水关系研究等[11-13]。
国外较为通用的研究方法可分为3类[14]:一是传统的流量计算法(标准流量法);二是基于水力学基础的水力学法;三是基于生物学基础的栖息地法。
(1)标准流量法。一是7q10法[15]。采用90%保证率最枯连续7d的平均水量作为设计值。二是tennant法[16]。是美国目前使用确定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一种方法,河道流量推荐值以预先确定的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数为基础。该法通常在优先度不高的河段研究中作为河道流量推荐值使用,或作为其他方法的一种检验。
(2)水力学法。一是r2cross法[17]。在计算河道流量推荐值时,由河道几何形态决定的水深、河宽、流速等因素必须加以考虑。有4项指标:湿周率、河流宽度、平均水深以及平均流速,具有2个标准,即枯水月、丰水月。r2cross法以曼宁公式为基础,由于必须对河流的断面进行实地调查,才能确定有关的参数,因此这种方法比标准设定法难以应用。二是湿周法[18]。该法的依据是基于以下假定:即保护好临界区域的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湿周,也将对非临界区域的栖息地提供足够的保护。利用湿周(指水面以下河床横断面的线性长度)作为栖息地的质量指标来估算河道内流量值,通过在临界的栖息地区域(通常大部分是浅滩)现场搜集河道的几何尺寸、流量和数据,并以临界的栖息地类型作为河流的其余部分的栖息地指标。河道的形状影响分析结果。该法需要确定湿周与流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从多个河道断面的几何尺寸—流量关系实测数据推求,或从单一河道断面一组几何尺寸—流量数据中计算得出。推荐值依据湿周—流量关系曲线中的变化点的位置来确定。
(3)栖息地法。一是ifim(增加法)[19]。ifim(instreamflowincrementalmethology)法是应用比较广泛的计算环境需水量的方法[20],ifim根据现场数据如水深、河流基质类型等,采用phabsim(physicalhabitatsimulation)模型模拟流速变化和栖息地类型的关系,通过水力学数据和生物学信息的结合,适合于一定流量的主要的水生生物及栖息地。orth等[21]认为由于ifim法所需要的定量化的生物资料的缺乏,使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king等[22]指出,传统的ifim法将其重点放在一些河流生物物种的保护,而没有考虑诸如河流规划以及包括河流两岸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由此计算出的推荐流量范围值并不符合整个河流的管理要求。二是casimir法[23]。casimir(computeraidedsimulationmodelforinstreamflowrequirementsindivertedstream)法是基于现场数据—流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采用fst[24]建立水力模型、流量变化、被选定的生物类型之间的关系,估算主要水生生物的数量、规模,并可模拟水电站的经济损失。
2国内研究动态
在我国,系统研究生态需水量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等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其计算方法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完善,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和宏观定量分析阶段。其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探讨河流最小流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河流最小流量确定方法的研究。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的《环境用水初步探讨》是其典型代表。二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水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指出:在水资源规划时,要保证改善水质所需的环境用水。主要集中在宏观战略方面的研究,对如何实施、如何管理处于探索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黄河断流、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水利部提出在水资源配置中应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如在全国水功能区划中考虑了生态与环境用水问题。刘昌明[25]提出了我国21世纪水资源供需的“生态水利”问题。与此同时,与生态、环境需水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主要的研究成果为:一是对非汛期最小流量、水土保持、冲沙水量等的河流系统的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如20世纪80年代赵业安、钱意颖总结了黄河三门峡水库运行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规律,同时开展黄河上游大型水电工程对下游冲积河流影响的研究,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型水库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对每年水库蓄水与中游高含沙洪水遭遇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水库调蓄与下游河道冲淤的相关关系[26-27]。二是对恢复湿地、城市河湖用水及地下水回补等生态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28]。三是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及河道环境的讨论与宏观定量研究[29-30]。四是刘昌明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用水量的关系,提出了“四大平衡”的原理[25],即水分能量平衡、水盐平衡、水沙平衡与水量平衡(含水资源平衡),从而丰富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内涵。五是钱正英等[31]从保护和恢复内陆河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和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础流量、回补黄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分析并估算了全国的生态用水。
截至目前,国内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陆地和河流2个方面,而陆地生态需水主要指“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31]所需水量。其研究方法主要针对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综合分析这些研究,不论是天然系统还是人工系统,不论是林地还是草地,计算方法大多为“面积定额法”或“植株定额法”[32],计算方法为传统的水平衡计算理论,因此计算方法比较成熟,一般不存在争议。从大的方面看,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包括3个方面:河道基本生态、环境需水、输沙需水量和入海量。与之对应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第1个研究方面,如:为达到水环境保护目标,满足河流纳污功能的环境功能设定法;为满足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证不断流的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法、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及假设法;为满足河流水量蒸发和渗漏要求的水量补充法等。输沙需水量的计算方法虽然较多,但主要是针对黄河,且大多是从水力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不便于操作和应用。实现水沙平衡需用的水量究竟如何计算,至今尚未见到令人满意的计算方法或计算结果。入海水量的计算方法基本上是宏观估算,没有定量计算方法。
3参考文献
[1]armbrusterjt.aninfiltrationindexusefulinestimatinglow-flowcharacteristicsofdrainagebasins[j].jresusgs,1976,4(5):533-538.
[2]mcmahonta,arenasad.methodsofcomputationoflowstreamflow[a]//parisinhydrology,1982(36):107.
[3]sheailj.‘historycaldevelopmentofsettingcompensationflows’,ingustard[a]//colea,marshallgdandbaylissb(eds).astudyofcom-pensationflowsintheuk,reprot99.instituteofhydrology,walling-ford.appendix(1),1984.
[4]geoffreyepetts.waterallocationtoprotectriverecosystem[j].regulatedriver:research&management,1996(12):353,365.
[5]smakhtinvu.lowflowhydrology:areview[j].journalofhydrological,2001(240):147-186.
[6]rend:flowregimesfromexperimentalandnetworkdata[m].i:hydr-ologicalstudies;ⅱ:hydrologicaldata,wallingford,uk,1989.
[7]gustarda,grossr.lowflowregimesofnorthernandwesterneurope[a]//friendsinhydrology:iahspublication,1989(187):205-212.
[8]friend’s97.regionalhydrologyconceptsandmodelsforsustainablewaterresourcesmanagement[a].iahspublication,1997:246,363.
[9]riend:flowregimesforminternationalexperimentalandnetworkdata[r].thirdreport:1994—1997,cemgaref,1997:432.
[10]王西琴,张远,刘昌明.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理论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40-246.
[11]martinp,andrash.conservationconceptforariverecosystemimpactedbyflowabstractioninalargepostminingarea[j].landscapeandplanning,2000,51(2):165-176.
[12]dakovas,uzunovy,mandadjievd.lowflow-theriver’secosy-stemlimitingfactor[j].ecologicalengineering,2000,16(1):167-174.
[13]willianw.aproposedtocoordinationof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regulations[j].journaloftheamericanwaterresou-rcesassociation,1999,35(4):73-89.
[14]jowettig.instreamflowmethod:acomparisonofapproach[j].regul-ationrivers:researchandmanagement,1997(13):115-127.
[15]bonermc,furlandlp.seasonaltreatmentandvariableeffluentqualitybasedonassimilativecapacity[j].journalwaterpollutioncontrolfiled,1982(54):1408-1416.
[16]tennantdl.instreamflowregimensforfish,wildlife,recreation,andrela-tedenvironmentalresources’,inorsborn[a]//jf,andallman,ch(eds),proceedingofsymposiumandspecilityconferenceoninstreamflowneedsⅱ.americanfisheriessociety.bethesda,maryland,1976:359-373.
[17]张建春,彭补拙.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2003(1):56-63.
[18]moselymp.theeffectofchangingdischargeonchannalmorphologyandinstreamusesandinabraideriver,ohauriver,newzealand[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82(18):800-812.
[19]lambbl.quantifyinginstreamflows:matchingpolicyandtechnology.insteamflowprotectioninthewest[m].islandpress,covelo,ca,1989:23-29.
[20]moselymp.theeffectofchangingdischargeonchannalmorphology[a].instreamflowinformationpaperno.12,fws/obs-82/26,coop-erativeinstreamflowgroup[c].usfishandwildlifeservice,officeofbiologicalservice.
[21]orthdj,maughanoe.evaluationoftheincrementalmethodologyforrecommendingintreamflowsforfishes[j].transamfishsoc,1982,111(4):413-445.
[22]kingjm,tharmere.assessmentoftheinstreamflowmethodologyandinitialdevelopmentofalternativeinstreamflowmethodologiesforsouthafrica[j].waterresearchcommissionreport,1994,295(1):590.
生态环境研究篇3
>>地方政府要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职能研究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管理自治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坚持以地方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陵县案例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中的创新研究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地方政府生态治理之路径探讨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地方政府实施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悖论及其治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行为治理研究地方政府介入集群治理模式研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公共治理变革研究PPP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研究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治理问题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治理研究提升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研究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CHENErhou,DONGJun,WANGYu,etal.XiJinpingspokeaboutecologicalcivilizationover60timessince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EB/OL].(2015-03-10)[2016-09-08].http://.cn/2015lianghui/2015-03/10/content_35006072_5.htm.]
[3]张纪.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政绩观转变[J].中州学刊,2014(7):25.[ZHANGJi.Transformation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andtransformationofpoliticalachievements[J].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2014(7):25.]
[4]张海柱.中国政府管理海洋事务的注意力及其变化――基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54-2015)的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5(11):2.[ZHANGHaizhu.Ananalysisofgovernment’sattentiontowardmarineaffairsanditschangesinChinabasedonthegovernmentworkreportsoftheStateCouncil(1954-2015)[J].PacificJournal,2015(11):2.]
生态环境研究篇4
1.三部分各自的功能定位
环境是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限定、范围。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现今形态下已经遭受到或深或轻层次的破坏的环境;另一部分是那些迄今为止还没有为人们的行为所涉及的,还完完全全保持原貌的环境。当然,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主体并不能对环境进行自主的选择,所以要做好面临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的心理准备。艺术性是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目标,在新时代下,艺术性应该是具有生态理念的艺术性,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性一直是环境设计人员的目标,但是真正达到这一目标的设计人员并不是十分丰富,所以设计人员在这一征程中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设计活动是环境达到艺术性这一目标的重要桥梁,设计活动是一种整体规划,是对环境这一主体的规划,其直接与根本目标是艺术性。
2.三者之间的联系
环境是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限定、范围,艺术性是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目标,设计活动是环境达到艺术性这一目标的重要桥梁,这三者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是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环节。
二、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在得到高水平的生活水准的同时环境也渐渐的承受其恶果,环境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差,特别是一些工厂及其附近地区。在此背景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现今的发展模式中也应该将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加入其中。生态环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直接与环境所接触的,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人们高质量生活的必需品;其次,生态环境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宝之一,经济发展是大部分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与社会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保障和后盾。最后,生态环境是个人和国家获得长远性发展的前提,个人和国家都是环境中的社会人与‘环境内国家’,人们和国家紧紧依附环境而存在。
三、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对生态理念的掌握与应用度不够
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是生态理念是否能够得到实践的关键与主导,也是生态理念能否得到长远性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在设计人员这一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设计人员对生态理念的掌握度不够合适,要么太过于重视生态理念的融入而忽视其本身的一些特性,要么就在设计过程中由于以前的一些惯性思维而对生态理念的融入有些忽视。
2.重视度不够
虽然现今的环境实际上已经受到了深重的破坏,但是一些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生活的人并没有机会亲眼见证到这些真实情况,导致一些环境建设人员和一部分都市人员在生活中轻视了生态理念的重要性,此外,生态理念建设不应该仅仅是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职责,更应该是每一个生活在环境中的普通人的义务,但是不管在宣传上还是在实际的行动中对生态理念的重视度都是不够的。
3.生态理念自身发展不足
生态理念是新时代下的一个产物,它的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它自身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此外,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尽管有些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已经足够完美的,但是有心人总能从其中找出一些弊端。生态理念也不例外,况且加上本身发展的时间就不长,所以其本身还有一些自带性问题。
四、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对广大群众的生态理念意识的宣传
一个人的行为与行动很大部分是由他的思想意识决定的,这一点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人员身上是很合适的,若一个设计人员真正是生态理念在他的思维意识中扎根发芽了,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是离不开生态理念的,但是若一个设计人员只是将生态理念作为一个可供参考的存在,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具有不确定性了。针对这种现状,政府或者是相关企业首先要加强设计人员的思想意识建设,使设计人员将生态理念贯彻落实具体的环境艺术性规划中。此外,还需要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态理念,我国的人口众多在很多时候也是一个优势,只要每个人为生态环境建设出一份力,大部分人树立生态理念意识,那么生态环境建设的前途是十分光明的。
2.加强深入研究与创新
针对不完善生态理念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的完善,而完善生态理念是离不开创新的,创新是现今时代与潮流下事物发展的关键命脉与根本动力,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也不例外,研究人员应该积极培养并强化这方面的思维意识,并要将这种思想意识随时应用到研究的实践中。此外,还有加大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研究力度,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深度研究是该理念获得革命性的进步发展的前提与关键。最理想的效果是将创新与研究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达到进一步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深度、广度与高度的效果。
五、结语
生态环境研究篇5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0引言
黄山市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般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环境适宜。近年来,环境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逐渐加大,也取得突出成绩。叶亚平等[1]对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省域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由环境质量背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组成,并分别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孙东琪等[2]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及其31个省市区、三大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目前大多数都是针对我国以及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研究,而针对于地方市级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研究甚少。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地构建了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环境治理与改善给出合理建议。
1理论基础
假设n个评价对象有n个p维向量,构成n×p阶的数据矩阵X: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3]可以得到的新变量为N1,N2,…,Nm(m≤p),该线性组合表示为:
2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2.1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分别选取自然环境指标:人均可用水资源量(X1)、人均耕地面积(X2)、C02排放强度(X3)、SO2排放强度(X4)、生活污水处理率(X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6)、工业废物利用率(X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8)、居住绿化的覆盖率(X9)。同时,选取黄山市2006年到2016年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2实证分析
2.2.1适应性检验
对于多层次、多指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进行适应性检验,如:巴特莱特球形检验、KMO检验[4]。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表1可知,KMO值为0.873,说明该指标数据可以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球形测试结果伴随着概率为0.000,小于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形测试,这被认为是非常合适的主成分分析。
2.2.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初步判定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见表2: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λi、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
由表3可知,主成分N1、N2、N3的累计贡献率为88.5%,说明这三个主成分足够反映生态环境系统体系绝大部分信息。因此利用N1、N2、N3对黄山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4)计算所选择的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写出主成分表达式。
(5)计算生态环境指数。
计算生态环境指数过程中,赋予每一个主成分不同的权值,则令指数计算模型为:I=w1×N1+w2×N2+w3×N3,运用熵权法对各主成分赋权,w1,w2,w3分别为N1、N2、N3的权重。结果如表4。
表4计算得到的生态环境指数存在正、负的情况。这仅代表生态环境某一年生态环境质量所处的相对位置既某一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近几年来的平均水平的位置关系,以平均水平作为零点,零点以上越远,则相对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越好;零点以下越远,则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越差。
3结论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从多个指标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上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黄山市的生态环境从2006年到2015年总体评价正处于良性发展趋势,处于生态市建设的发展阶段,各个指数值保持缓慢增长,这说明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已经处于较好的水平发展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1]叶亚平,刘鲁君.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3):33-36.
[2]孙东琪等.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空间分异分析[J].地理学报,2012(12):1599-1610.
生态环境研究篇6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市地处长江中下游东部苏、皖两省的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地理位置在31°14''''~32°37''''N,118°22''''~119°14''''E,是江苏省省会,长江三角洲的副主城市,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南京市下辖11区2县,全市总面积6582.13km2,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624.4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3814.62亿元。南京市农村地区是指南京市域范围内、城区以外的农村地区,2008年农村户籍总人口为315.8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0.58%;农村地区土地面积5811.5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8.29%;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对全市的贡献率为33.67%。
1.2研究方法
1.2.1评价单元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单元主要有点状的栅格评价单元和基于面状的矢量评价单元二类。面状评价单元包括行政单元、小流域和景观单元等类型。具体评价单元的确定,主要根据工作所需达到的目标来确定。为了便于获取评价统计数据以及农村环境管理,该研究以行政单元区为评价单元,选择2007年南京民政局最新行政区划方案,并结合城镇用地占镇域面积比例,确定研究范围涉及39个乡镇和10个涉农街道。
1.2.2分区方法
以农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目的,以乡镇(街道)为评价单元,基于两大类、三级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空间分析功能支撑下,对农村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分区,并确定重点环境整治地区。技术路线为,首先,对单要素表征因子进行分级,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然后,对单要素表征指标进行标准化统计处理后,根据熵权法对各指标赋以相应的权重,并通过专家评分法对权重进行修正,加权求和,计算环境压力和状态综合值;最后,对每个乡镇(街道)单元采用矩阵聚类方法,结合评价单元的实际进行修正,把各乡镇(街道)分为综合环境优良区、较好区、一般区3级。
1.2.3指标选取
生态环境分区的实质是以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价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6,7]。市域尺度的生态环境分区,因区域空间差异较小,应选择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最为胁迫、最便于度量、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该研究结合南京市农村环保实际,选取污染源分布与强度(含工业集中区面积、耕地面积)、城镇发展水平(含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比例、路网密度)作为压力指标,选取农村河道水质(水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大气环境质量(含SO2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土壤污染综合指数作为状态指标。压力指标评价农村环境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状态指标评价农村现状环境系统质量状况。
2结果与分析
2.1南京市农村生态环境评价
污染源分布与强度由工业开发区面积、耕地面积(反映农田面源污染)分指标组成。鉴于南京市乡镇工业发展产业趋同度较高,工业集中区面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评价单元工业污染的强度,南京市农村地区工业开发区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区为永阳镇、汤山街道、禄口街道、古柏镇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镇街;南京市受农田面源污染约束性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六合区北部以及高淳、溧水县的绝大部分地区。城镇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引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将对局地气候、流域水文过程及环境污染带来影响[8]。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表明,2007年,南京市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为543.5人/km2,其中六合区农村人口密度最大,溧水县农村人口密度最小;建设用地比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城镇化水平,位于江宁区的秣陵街道和江宁街道以及六合区的横梁镇建设用地比例较高;路网密度是指城市中所有的道路总长度与城市总面积之比,城市近郊区以及高速公路穿越的乡镇(街道)路网密度较高,位于江宁区的多数镇街以及104国道穿越的浦口区永宁镇和宁连高速穿越的六合区少数乡镇(街道)路网密度较高。图2南京农村生态环境分区方案农村生态环境的状态分析表明,南京农村区域地表水水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离主城区越近,水质污染越严重;重化工业较为聚集的六合区农村地区SO2浓度较高,而溧水县农村地区和路网密度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江宁区农村地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南京市农村地区土壤污染超标点位置主要在周岗、雄州、八卦洲、傅家边、长芦、东屏及玉带等地。南京市局部地区土壤已被检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特别是矿区、工业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地区污染检出频率较高,部分区域土壤已不适合农作物种植[9,10]。
2.2南京市农村生态环境分区
综合上述单项因子的分析,考虑各因子正负关系,在加权求和的基础上计算环境压力和状态综合数值,选择采用Q型样本(乡镇、街道单元)聚类并结合矩阵聚类方法,把各镇、街道分为综合环境优良区、较好区、一般区三级(图2)。
2.2.1农村环境优良区
这些地区主要特征:污染源及强度小,来自城镇发展的环境压力弱,同时现状环境质量良好。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浦口区西南部和六合区的西北部,秦淮河上游的溧水县以及高淳县的固城湖附近地区。上述地区主要采取保护与防御兼备的环境战略:首先是在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基础上,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和管制措施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和原生自然地理条件,根据不同生态功能空间类型,因地制宜实施分类保护措施;其次预防来自周边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在地理交接地段设置与建设生态缓冲带,通过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与交通网络既能满足周边地区发展的需要,又能实现这些地区环境保护的要求。
2.2.2农村环境较好区
这些地区主要特征:各项指标均较好,但相对环境优良区而言相对较差,即污染源及强度较小,来自城镇发展的环境压力较弱,现状环境质量较好。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在环境优良区的,包括六合区的东北部、浦口区的西南部、溧水县和高淳县的大部分地区,但某些乡镇在部分指标上有所差异:六合区的新簧镇、横梁镇、东沟镇、龙袍镇及靖安街道以及溧水县的晶桥镇、高淳县的漆桥镇和古柏镇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其他指标较好;而其他地区在污染源和环境压力上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些地区主要采取保护与整治为主的环境战略: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空间实施严格保护,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整治措施,对污染压力较大地区进行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城镇发展布局,对环境质量较差地区加强环境整治投入,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2.3农村环境一般区
这些地区主要特征:各项指标相对上述两类地区较为一般。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在各县区的行政中心所在镇或街道,大体为城市地区的外延地段,但在某些指标上有所差异:六合区的程桥镇、马鞍镇、新集镇及江宁区的谷里街道、湖熟镇等地区的污染源与强度相对较弱,但来自城镇发展和交通的环境压力大,现状环境质量也差;其他地区污染源强度较高、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较大且现状环境质量差。这些地区主要采取整治与生态建设为主的环境战略:对这些地区污染源分布较多的地区实施优化改造措施;现状污染较重的地区采取整治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对重要的生态空间实施保护和管制措施,限制大规模城镇与产业的发展,大力提倡生态产业建设。
2.2.4重点整治和保护地区
(1)重点整治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环境较差区中各项指标得分最低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主城(图3)。对重点环境整治区分布特征及主要环境问题,明确环境整治的主要方向与途径:对于主城周边农村地区,包括汤山、龙潭、秣陵等街道,处于都市发展区范围,是城市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城镇发展和交通压力大,工业污染源强度大,因此,需要对主城扩展及城镇布局进行生态引导以及对乡村发展实施生态调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与措施;对于县城地区,包括淳溪镇、雄州镇及江浦街道,城镇发展压力和工业污染强度大,是城镇化重点优化地区,因此,需要促进产业生态转型,合理调控城镇发展规模、方向和布局,在实现城市功能扩散的同时维护周边生态敏感空间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将自然引入城市,构建环境优美乡镇;对于其他乡镇街道,包括盘城、江宁等街道工业污染强度大,城镇发展压力也大,同时处于生态敏感地带,因此,需要从生态基础设施网架搭建的需要来重新衡量城镇布局,合并、集中过于分散的小村落,可以视其所处区域生态敏感性高低,确定由弱而强的生态引导模式,同时依据乡村的分区特征,确定各自的发展道路,重点解决农村饮用水源及抗旱灌溉用水的保障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2)重点环境保护区。主要集中在老山地区和六合北部,以及秦淮河上游江宁段和石臼湖-固城湖流域地区。该类区域为主要水系源头和分水岭,有保护完好的核心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组分比例高,是区域性自然生境和乡土物种保留地,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控制性和生态源的作用,具备区域生态流通的源功能。这些地区的主要整治措施:限制开山采石,积极开展采矿破坏地的生态修复,严格保护和积极营造山区水源涵养林,积极保护和改良丘陵、草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有效保护沿江各个区域供水水源地;控制高密度房地产开发及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原生态状况,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保护基本农田为主线,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产业。
3结论与讨论
(1)以乡镇(街道)为评价单元,选取压力和状态两大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矩阵聚类分析方法,将南京市农村地区分为环境质量优良区、环境质量较好区和环境质量一般区。分区结果显示,农村环境质量优劣与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程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生态环境研究(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电力生产安全的重要性(6篇) 2024-05-31
生态环境研究(6篇) 2024-05-31
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6篇)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