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研究(6篇)

时间:2024-06-01 来源:

空气质量研究篇1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65.2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2)12(c)-0155-02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在我国中心城市发病率约为11%[1-2],是由IgE介导的鼻腔变态反应性疾病,其诱发因素是各类变应原。多种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参与了AR的发生与发展[3],患者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鼻痒、喷嚏[4-5],发作时非常痛苦。AR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有学者认为这与工业化进程及环境改变相关[5-6]。本文对近年来扬州市区环境空气情况和AR发病情况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统计学方法

2结果

3讨论

本院耳鼻咽喉科是扬州市区几家有影响力的科室之一,近4年来总门诊量无明显变化,面对患者人群比较恒定,诊疗区域研究期内无大量外来人口,因而可认为本科面对AR发病人群基数不变,可近似以本科AR确诊人数代替扬州市区AR发病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扬州市近年来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主城区汽车保有量已由10年前的3万多辆增加到15万辆,这是导致PM2.5增多的常年性因素,而扬州市5、6月份闷热、潮湿,雷雨等对流天气少,空气污染物积聚于城市,且此时又逢麦收季节,焚烧秸秆屡禁不止,严重时整个地区烟尘弥漫,是PM2.5增多的季节性因素。变应性鼻炎是变应原与鼻黏膜接触导致发病。朱华明等[4]研究表明,各月度变应原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M2.5浓度是否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从2008~2011年SO2、NO2、PM10年浓度平均值与AR发病率无相关性来看,是否空气中更小的微粒是导致或加重AR的重要因素。可惜的是扬州市PM2.5数据直到2012年3月底才由省环保厅,在此前无法进行比较研究,但2012年4月1日~9月30日的数据表明AR发病率与PM2.5浓度呈明显正相关,分析原因:(1)是否PM2.5可携带尘螨分泌物、花粉等变应原长时间悬浮于空中,导致空气中变应原密度增加,暴露水平增高,患者吸入较多的变应原,从而导致AR发病率增高。(2)PM2.5颗粒较小,不易被鼻毛阻挡,容易滞留在鼻腔和气管内,可单独或与进入人体的SO2、NO2等有害气体联合刺激和腐蚀黏膜,损伤黏膜、纤毛,破坏鼻黏膜黏液毯结构,使变应原更容易与肥大细胞等靶细胞接触,诱发变态反应,从而使患者更容易发生AR。总之,本研究数据表明,环境空气中PM2.5污染与AR发病率可能相关,提示控制环境空气中PM2.5污染,或许有助于减少AR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张罗,黄丹,等.我国11个城市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调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5):378-384.

[2]杨酉,赵岩,王成硕,等.变应性鼻炎患者10030例吸入性变应原谱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1):914-919.

[3]王晓杰,郝悦,赵大庆.IL-5、ET及CGRP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9-10.

[4]BousquetJ,VanCauwenbergeP,KhaltaevN,etal.Allergicrhinitisandit′simpactonasthma[J].JAllergyClinImmumol,2001,108:S147-334.

[5]朱华明,张玉君,张维天,等.变应性鼻炎患者4637例变应原特点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1):933-935.

空气质量研究篇2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是以环境破坏和污染为代价的。中国也不例外,在不断加快的经济建设中,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京津冀等工业发达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雾霾便是现在人们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种种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危害都说明改善环境状况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要改善环境问题,就要通过空气检测来了解环境现状。本文就围绕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控制的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质量控制

1前言

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出现的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现今,通过检测和控制环境和空气的质量,随时掌握环境变化动向,是我国目前大范围内实施的环保措施。通过对空气和周围环境的质量检测,分析检测数据,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此来改善空气质量。因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差等问题引起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所以改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工作刻不容缓。下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以及我国目前的空气检测质量控制的现状。

2空气质量的实质和标准

我们可以把空气质量比作环境的温度计,它能够如实反映出当地空气受污染的程度,是衡量空气污染等级的重要指标。一般通过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的含量来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空气质量中包括很多环境空气质量指标,例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雾霾(PM2.5)、二氧化碳、悬浮颗粒等都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我国根据空气中这些污染物的含量将空气质量分为了三个等级:优(空气质量值<50)、良(空气质量值为51到100之间)、差(空气质量值在100到150之间)。有的地区的空气质量值已经远远超过150的,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我国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关环保部门可根据这两部法律开展实施合法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的工作。

3国内环境空气检测和质量控制现状

环境空气的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开展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抛开经费原因不说,现在国内受污染地区不断增多,而不同的地方造成污染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给环境空气质量检测增添了一些障碍。现有的环保部门编制人员根本来不及处理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现在采用的自动化的环境空气检测系统,取代了以前人工采集、检测、分析等方式,大大提高的了工作效率和环境空气质量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4自动环境空气检测和质量控制系统

环境空气检测自动化指的就是通过在检测点安装自动检测仪器,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样品采集、样品处理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这就在原来人工操作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支出。自动质量控制总站和子站构成了环境空气质量的自动检测系统。质量控制总站是整个自动系统的核心,就像计算机中的CPU(中央处理器)。在各个子站上安装计算机系统、传感器和网络连接功能,这样一来每个站点都具有检测、采样、数据收集的功能,各站点根据空气质量检测的要求,又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总站,总站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得出结果。自动检测系统的优点在于能够进行一天24小时的全天候监测,并且每个子站点都具有自主运行功能,这就大大的提高了系统运作的速度和效率。总站必须将各子站上传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分析结果。除此之外,总站还要随时检查各子站的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发现存在的问题时,及时修复,避免造成空气质量数据参数错误,影响对空气质量评估错误。

5自动检测系统的弊端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的出现,大大改善了目前我国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并且减少了很多方面的开支,但是该系统本身和空气质量检测部门的治理制度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空气质量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工作开展。下面主要从这两方面展开详细论述。(1)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引进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的时间相对较晚,并且在环境空气治理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所以我国的环境空气自动检测系统的功能尚不完善,子站具备的功能太少,这大大加大了总站的工作量。例如,当各子站采集污染物样品数据之后,不能够自行简单处理之后再上传总站,而且当出现空气重度污染时并不能及时地发出报警信号。(2)环保部门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制度问题。首先,我国的环保部门不具有行政权力,当检测系统处理数据得出结果以后,必须将数据结果上报给上级,这样层层上传,根本不能及时解决环境污染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让得之不易的检测数据失去了真正的作用,变成了一堆没有任何用处的数字。我国的环境空气检测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最后在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6提高环境空气检测工作效率的措施

提高环境空气检测工作的效率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在自动检测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子站点的检测功能,增加数据分析功能和自动报警功能,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要逐级上报而造成时间差的问题。改善以后的自动检测系统,能够大大地提高环境空气检测的工作效率,同时提高检测标准。子站将收集到的数据上传到总站的过程是很关键的步骤,如果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数据的丢失和混乱,将造成最后数据结果的错误或者偏差。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可以将数据打包加密。环境空气自动检测系统的工作和空气质量检测人员的操作是分不开的,系统的正常运营需要人工维护,最后的数据需要人工核对。所以应该挑选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担任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方面的工作,以便解决系统出现的问题和突况。可以对环境检测人员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

7结语

总之,我国的环境空气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很多方面需要提高,这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改善环境空气自动检测系统,需要环保部门环境空气检测人员的尽职尽责,更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从而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保卫蓝天。

参考文献:

[1]易小华,李晓江.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控制[J].绿色科技,2016(16):62~63+64.

空气质量研究篇3

关键词:示踪气体浓度衰减自然通风换气次数

AbstractPresentssomeequationsdescribingtracergasconcentrationdecayasabasefortheexperiment,analysesvariousfactorsinfluencingairchangesintheroom,effectivenessofthetechniqueanditsproperimplementation,andconcludesthattheroomlayoutandopen-and-shutstateofwindowsanddoorsinthespacemeasuredhaveamajoreffectonairchanges.Keywordstracergas,concentrationdecay,naturalventilation,airchangerate

1引言

由于空调的能耗和室内外环境问题,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自然通风可以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而且经过合理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温度较低时的室外空气对房间进行自然冷却,减少建筑的冷负荷以达到节能的目的。特别是在某些昼夜温差较大的北方地区,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冷却效果就有可能满足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基本要求。因而研究自然通风与建筑结构的关系对指导民用建筑设计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

早在50~60年代,我国已有学者对自然通风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空调设备的普遍应用,自然通风由于其控制困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忽视,仅仅作为空调的一种补充。近年来随着空调应用中各种问题的出现,特别是21世纪社会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自然通风的研究又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自然通风情况下风速较小、流向变化不定、通路多,很难用一般测量仪器准确测定。另一方面,研究自然通风的目的是了解室内外空气交换情况,这也不能仅仅通过测定风速得到解决。国外广泛应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是示踪气体技术,而我国还没有人进行过这项技术的研究,因而对示踪气体实验方法的探索对于自然通风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2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的基本原理

利用示踪气体研究建筑物空气渗透透与通风特性在国外已有大约40a的历史[1],并且发展了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2,3],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未见报道。示踪气体应具有的特性包括可测性、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不与空气及其他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无毒性及在自然环境空气中含量较少[1]。对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是一种研究单一建筑物渗透通风特性的常用方法[4]。

示踪气体测量方法都基于示踪气体质量守恒方程。取定一个控制体,假设周围环境中示踪气体含量为零,并且在控制体内示踪气体与空气迅速而完全混合,控制体内示踪气体浓度可以用单一值代表,则控制体内示踪气体质量守恒方程来[1]:

(1)

式中:V--控制体体积;

C--示踪气体质量浓度;

t--时间;

F--示踪气体质量释放率;

q--空气流出控制体的体积流量。

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是在被研究空间释放一定量的示踪气体,然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再释放,即F(t)=0,则方程(1)可简化为

(2)

其解为

(3)

式中C0为初始时刻示踪气体浓度,当q(t)=const时,

(4)

上述表明在空气交换量恒定的条件下,示踪气体浓度应按指数曲线衰减,指数值与换气量成正比。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基于以上方程式进行实验设计及数据整理。

3实验方法

综合多方因素考虑,选择甲烷(CH4)为示踪气体。甲烷常温下比较稳定,无色无毒,并且相对分子质量①较小,易于扩散与空气混合均匀。当体积分数②在5%和15%之间时,甲烷具有爆炸性,因而控制体积分数在0和100×10-6之间,可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选择08-b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为测量仪器。此气体分析仪可以连续测出甲烷的体积分数,测量范围0到100×10-6,精度为1%,输出为电压信号,经A/D板转换输入IBM-PC486微机进行数据存储及显示。数据采集软件用TurboC2.0编写,有于完成I/0口地址设定、输入输出通道选定、输入口数据读取、数据存取显示以及采样间隔控制等功能。

选择一位于3层楼上的小型会议室为实验房间,房间尺寸:长7.9m、宽4.5m、高3.0m、单个窗面积0.7m2、内门面积1.7m2。内门外是直通楼梯间的短走廊。取出房间内物品,便于准确测定房间体积以及示踪气体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把房间沿纵向等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几何中心设一测点。

4自然通风研究中的应用

4.1不同条件下的房间换气次数

4.1.1研究目的

研究不同的门窗开启情况及门窗相对位置对自然通风换气次数的影响。

4.1.2实验结果

空气质量研究篇4

关键词:旅游业;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

进入21世纪,人们体验自然、关注生态,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索取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日益显现,出现诸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生物资源减少等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旅游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已成为热点话题,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是旅游环境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研究现状

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与环境质量评价相结合,开始对自然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进行研究。崔凤军首次解释了旅游地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的含义[1]。钟林生等根据生态旅游的理念[2],也提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的概念和原则。从研究内容来看,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旅游地环境质量多从大气、土壤、水环境、气候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3,4];对旅游地环境旅游适宜性主要涉及的区域有自然保护区[5]、森林公园、城市绿地[6]、森林植物园[7]。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学者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法[3,4]、数学模糊[8]等对旅游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

2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内容2.1气候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我国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标对旅游地的舒适程度和适宜旅游期进行分析评价[9~11];②对冬季旅游气候的研究[12];③旅游气候区划分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对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定量研究主要是舒适度和旅游适宜期等方面。各位学者采用的评价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①使用比较多的是温湿指数[13,4]、人体舒适度指数[15~17]和风效指数[18,19];②考虑旅游活动的相关性采用适合不同旅游时间的不同舒适度指标如各月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平均着衣指数[20]。

2.2空气质量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空气质量是决定旅游适宜性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空气质量旅游适宜性的评价主要从空气负离子效应、空气粉尘含量和空气细菌含量等因子考虑。

2.2.1空气负离子的研究

空气中的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21]。空气负离子与人的体感舒适程度密切相关,是衡量旅游地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始于1978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个负离子的研究发展高潮[22]。我国关于空气负离子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人为干扰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空气负离子的分布规律[23,24]。

目前,对不同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监测总结得出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是在爆布、海滨、河谷附近[25~28]。日变化规律一天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有两个波峰值07~09时和22~24时[29]。年变化规律一年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夏、秋季高于冬、春季;且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9]。还有研究人员发现空气负离子浓度在近地层一般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室外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高于室内[30]。乔灌草复层结构负离子浓度最高,草单层结构浓度最低[26]。

2.2.2空气粉尘浓度的研究

粉尘浓度过大会对大气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危害,所以空气粉尘含量是评价一个旅游地空气质量旅游适宜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转贴于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得出乔、灌、草构成合理的绿化结构具有较好的滞尘效益[31,32],祝宁也得出此结论[33]。不同树种之间的滞尘能力存在着差别[34,35],滞尘能力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差异与叶片的表面特性(皱纹、粗糙、绒毛、油脂等)及其湿润性有密切关系,滞尘量的多少与树冠总叶面积、枝干分枝角度、树冠形状等有关[36]。

2.2.3空气细菌含量的研究

旅游地空气含菌量不仅是衡量旅游地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旅游地空气旅游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植物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37]。植物种类不同,对环境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也不同[38~40],不同的植物群落对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同[41,42]。

2.3生物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主要从多样性程度、植物景观季相美感度、植物珍稀度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区域分为高度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区、生物环境中度适宜区和勉强旅游适宜区。造成部分景点适宜性降弱的原因可能是旅游过度开发[43]、游客量的增多[44]、旅游活动等[45]。

2.4水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国内学者对旅游地水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主要选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指标进行衡量[45,46]。

近年来,在评价方法上人们常用综合污染指数[47]、内梅罗指数[47]、模糊综合评价法[48]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49]、灰色聚类法[50]等方法来进行水环境的综合评价。

2.5声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旅游地的环境噪声主要是由服务业、娱乐、交通设施和人员流动所引起的。丰富的植被条件,具有良好的隔音减噪效应,可以有效地衰减噪音,形成安静的休闲空间[51,52]。我国对植物降噪效果的研究开始于2000年。一些研究者测量了不同类型的林带的降噪效果[53,54],上海市率先进行了降噪绿地的研究和营造,对植物的减噪机理、降噪绿地的特征[55]进行研究。

3结论

通过总结得出我国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内容包括气候、空气质量、生物环境、水环境、声环境五方面,主要是对单个环境要素的评价有较大突破,且日趋完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地质地貌的评价相对较少,且不成熟。而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定性、定量或定性定量结合评价。总之,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需要更进一步发展。

空气质量研究篇5

关键词: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X17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632175

森林因其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作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但目前,我国对森林的各项服务功能考虑还不够充分。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层次的增长,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相关林业人员通过对森林的合理经营进一步提高其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功能。由此可见,对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功能监测与评价的研究进行已刻不容缓。

1为什么选择黑龙江省进行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与评价研究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林业大省之一,其林业总面积达到3126万hm2,占到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的68.9%。有林面积达到1919万hm2,活立木总蓄集15亿m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3.6%,森林相关数据位于全国首位,多年来对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林业大省开展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很有典型性,且如果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相关空气质量的改善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2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体系设置

采用群状圆形样地,并在样地中按照4km2的网格间距进行抽样,设置监测因子,通过监测因子对森林本身对空气环境带来的影响定期进行监测,从监测得出的结果中对不同林木种类及其自身状态对改善空气环境功能的大小进行分析,相关研究人员应在森林中心设置永久性观测样地,为长期进行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研究做好准备。在具体监测中,相关研究人员需要选择林分温度、湿度、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作为空气环境质量的监测因子,并在监测因子设置中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监测因子需要能够充分反映森林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在具体操作中,监测因子应具有可执行性,且较为便利操作。监测因子花费的费用对于经营单位应该是可以接受且合理的。

3关于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评价的方法

3.1监测中林分因子与空气环境质量关系分析

在监测中,选择不同的林分类型、林分发展阶段、林分郁闭度等主要林分因子,与通过监测到的负氧离子含量、空气湿度、温度等影响空气质量的相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在分析对比中了解森林不同林木种类及其自身状态的不同对空气环境质量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其中的相关规律。为了方便研究人员分析,可以根据黑龙江省林区特点将林区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未成林、灌木林、针叶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论等7种林木种类。在对林木进行分类后,研究人员应按照多功能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对黑龙江林区的森林发展阶段进行分层,可以分为无林地阶段、林分建群阶段、竞争生长阶段、质量选择阶段、近自然林阶段、恒续林阶段等6个阶段,研究人员可以采用相关计算机软件程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3.2监测中对森林改善环境质量功能进行评价

研究人员在对森林改善环境质量功能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温湿指数评价体系、安培空气质量评价系数、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等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从多种评价方法角度考虑不同森林对空气质量改善效果的不同。其中采用的评价方法不同,其参考的环境因素也有所不同。

3.2.1温湿指数评价体系

在温湿指数评价体系中,其主要从生理气候角度评价人体对空气环境的舒适度等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温湿指数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温度、适度和日照等气象相关因素对森林空气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人体体表对冷、暖、凉、热、干、湿等感觉的直接指标。温湿指数评价体系多用于森林空气环境评价、旅游气候环境研究中,在对森林空气监测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3.2.2安培空气质量评价体系

安培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森林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在我国也经过了较多的实践监测,其能够较好的反映森林的真实空气质量,在对森林空气监测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3.2.3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体系

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体系也是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森林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由于空气中的负氧粒子对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悬浮颗粒有着很强的吸附、聚集和沉降作用,所以说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体系中,将空气中的负氧离子的高低作为评价森林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在对森林空气监测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4结论

在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中,很多影响监测的关键性因素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建议相关人员最好在天气气候较稳定的夏秋季节进行监测,以此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邓成,张守攻,陆元昌.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与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5(01):84-89.

空气质量研究篇6

关键词:人造板状材料;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空气污染

引言:人造板材在我国建筑装修工程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化学胶粘剂,存在着危害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安全隐患,需要合理的策略进行控制。为避免人造板材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危害民用建筑室内居民身体健康,势必要通过合理的策略控制人造板材对于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保障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免受人造板材挥发化工物质侵害。

人造板材空气影响因素相关概述

胶合板、细木工板、刨花板、中纤板等人造板材是由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皮、碎料、刨花、木屑等废料制成,其中含有大量的化工胶粘剂,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甲醛的释放。人造板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向环境中释放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这些物质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IndoorAirQuality,IAQ),危害人类健康。由于人们日常的起居和主要活动均在室内进行,有研究表明人一天中有超过80%的时间待在室内,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自从2003年起,我国就一直是人造板生产第一大国,且装修装饰材料和家具产值均稳居世界前列。随着人造板材在室内的广泛应用,VOCs的释放量也逐渐增加,其对环境的影响、人体的危害越来越不可忽视[1]。人造板材化工胶粘剂一定条件下释放甲醛与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于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极大,更会危害到民用建筑室内居民的人身生命安全,人造板材的空气影响因素势必要重视起来。

人造板材对民用建筑空气质量影响问题

在当下人造板材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的民用建筑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迫在眉睫。人造板材生产会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挥发后的有机溶剂,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高温情况下会产生油烟、油膏等物质,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还会危害人体健康。人造板是建筑装饰和家具制作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材料,这种材料在人工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胶粘剂等化学制剂,因而含有大量的甲醛,人造板家具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释放出甲醛,并且有机溶剂挥发后还会吸附在其他家具或衣物上,对建筑室内居民造成二次伤害。甲醛容易致癌,会导致产妇流产和胎儿畸形,并且还会进一步诱发白血病,给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2]。甲醛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60~70μg/m3;时,呼吸道敏感的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100μg/m3;时,成人也会感觉到异味与呼吸道不适感;达到500μg/m3;时,可直接刺激人的眼睛,引起流泪现象;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达到600μg/m3;时,则会引起呼吸道的严重不适甚至疼痛;而当浓度更高时,会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严重气喘,肺部水肿,甚至死亡。

除此之外,

人造板材对空气质量影响问题控制策略

降低人造板材甲醛排放量

大多数降低人造板甲醛排放量的措施应用于工业产生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3]。降低人造板材甲醛排放量的第一个关键点就在于人造板材胶粘剂的选取,尽量避免使用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高的化工胶粘剂,尽可能减少人造板材在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甲醛排放量。其次应当选取密度较高的木材废料进行人造板材的制作,密度越小的木材材质其甲醛挥发能力就越强。最后应当确保人造板材的制作工艺足够完善,板材热压过程中应当确保胶粘剂彻底固化,避免化工胶粘剂中有机化合物结构不稳定发生分解从而产生甲醛的释放。通过此项策略控制了人造板材对于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免受人造板材挥发化工物质侵害。

加强有机化合物挥发防治

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防治措施为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物理回收与生化销毁。物理回水即通过改变废气物理性质,并选择吸附性较强的物质对废气进行吸附,或者通过冷凝技术或者膜分离技术对废气进行吸附处理,例如活性炭纤维吸附技术。而生化销毁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与水等无害物质,例如蓄热氧化燃烧处理方式。通过此项策略控制了人造板材对于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免受人造板材挥发化工物质侵害。除此之外,人造板材企业还应当全面推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建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制订并下人造板材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控制标准;出台人造板材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治理最佳技术实践。最大程度上避免甲醛释放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危害民用建筑室内居民身体健康。

人造板甲醛危害知识普及

普及人造板材释放甲醛的危害相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建筑装修相关人造板材空气污染防治意识,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人造板材胶粘剂挥发甲醛以及苯系物等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空气质量保护以及有机化合物污染防治相关单位应当大力推广普及人造板材释放甲醛的危害等相关知识,加强甲醛防治工作顶层规划,保证甲醛防治知识普及贯彻的系统性;把控困难知识点,加强普及贯彻的针对性;紧抓甲醛防治落实,保障甲醛防治贯彻的实用性。结合互联网手段,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多种平台,通过短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建筑装修相关人造板材空气污染防治意识。此举措结合新媒体传播推广形式,控制了人造板材对于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免受人造板材挥发化工物质侵害,防患人造板材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危害室内居民身体健康于未然。

结束语:综上所述,人造板材含有的大量化工胶粘剂,在一定情况下会释放甲醛以及苯系物等可挥发有机化合物,极大的影响民用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危害民众建筑室内居民居民的人身健康,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到民众建筑室内居民的人身生命安全。势必要采取合理的策略控制人造板材影响民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最大程度上避免人造板材释放出的有机化合物危害居民身体健康,为民众建筑居民的人身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我国生态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蒋利群.人造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限量初探[D].东北林业大学,2019.

【空气质量研究(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6篇) 2024-06-01

空气质量研究(6篇) 2024-06-01

关于对双减政策的看法(6篇)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