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对青少年的好处(6篇)

时间:2024-07-02 来源: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的好处篇1

青少年阶段运动员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身体和心理都显为不稳定状态。其神经系统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兴奋占优势且容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兴奋好奇、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点。因此训练中应注意适应青少年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趣味性的手段进行训练。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培养,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并有效调动青少年的训练积极性。

心理训练的方法

1、提高重视程度

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对比赛目的任务是不够明确的,因此,在赛前加强参赛目的、任务的教育,能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可通过赛前训练的动员会,并结合训练课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赛前训练实践,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参赛的认识,激发青少年运动员参赛的热情和训练的积极性。

2、模拟训练

是根据比赛任务和对手情况,进行实战心理训练的方法。模拟训练是为制造比赛环境和可能发生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和比赛,以便适应实战要求,使青少年运动员在正式比赛时不胆怯。

3、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是青少年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4、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青少年运动员通过自我暗示来实现的,暗示是通过语言影响进行心理调节的手段,它使疲劳的机体得到迅速和充分的休息,使情绪得到迅速的调整,信心倍增地准备下一轮的比赛。其做法是运动员闭目静坐或仰卧,聚精会神地想象自己的放松情景,也可用语言进行暗示放松。

5、增强自信心训练法

自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相信自己的能力能战胜各种困难而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情绪状态。大赛前帮助运动员增强自信心的方法有:信心树立法――用成功实例和情境激励运动员;积极思维法一面对临赛前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和主观感受,指导运动员用积极的思维方法来控制思维内容,防止消极思维的干扰和对情绪的破坏;正面词语暗示法――词语暗示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自信心的有效方法,积极的、正面的词语暗示能带来良性的条件反射,唤起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

6、集中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的调节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教练员有意识地安排青少年运动员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青少年运动员通过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术动作,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通过青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努力随时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训练。教练员安排计划后。有意识地在同一训练课中变换训练内容,要求青少年运动员迅速从一种方法、手段上转移到另一种训练方法、手段上,这样可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调节注意力的能力。

7、加强技术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技术训练。从教育的观点看,就是掌握充分发挥青少年运动员机体能力的最合理、最有效果的技术动作方法的教育过程。一系列心理过程控制着技术动作的准确、强度和可靠性。因此,技术训练过程实际上也是心理训练过程。青少年运动员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对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情绪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应结合技术特点进行心理训练。

8、表象训练法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的好处篇2

关键词有效消除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疲劳

消除疲劳是中长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与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有效消除他们的疲劳,将会对其身体健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中长跑训练中的消除疲劳与负荷同样重要,没有负荷就不会产生疲劳。因此,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需考虑到他们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消除疲劳。

一、训练后搭配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

青少年在高负荷、紧张的中长跑训练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是恢复体力和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在中长跑训练中机体的物质能量在进行着新陈代谢,随着身体负荷的不断增大会对肌肉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增大能量的消耗,在训练之后给身体及时补充各种营养与能量就显得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消除疲劳。对于青少年中长跑训练者而言,他们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体内的新陈代谢本身就比常人旺盛,在训练后对各种营养的需求量也更大,包括蛋白质、糖、电解质、维生素和水分等。同时,青少年在中长跑训练后身体能力大量消耗,如果缺乏营养或营养不良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只有的补充足够的营养才能够让训练正常持续下去,而且营养合理对于他们的身体恢复能力、机体状态、抗负荷能力、训练水平均有着积极意义。另外,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的青少年需要较多的蛋白质,在日常膳食中应尽量多摄入蛋白质,多吃高蛋白食物,像豆制品、蛋类和鱼类等,以及部分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而且他们在中长跑训练后应注重进餐的规律性,确保训练时间与进餐时间存在适当的间隔,从而消除疲劳。

二、中长跑训练后的睡眠与心理恢复

青少年在参加完中长跑训练之后通常会感觉身体疲倦、大脑困乏,让他们拥有良好的睡眠可以更好的恢复身体机能与消除疲劳。原因在于人们在睡眠状态呼吸深长且次数下降、心率减慢,整个身体都处于放松状态。因此,青少年在中长跑训练后应安排8至9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睡眠环境需尽量保持安静和舒适,在适宜环境中提升他们的睡眠质量,使其在睡眠中重新恢复与积累物质能量,从而有效、快速的消除疲劳;或者采用呼吸常压氧气的办法对睡眠进行改善,从而达到消除疲劳与身体放松的效果。同时,青少年在中长跑训练中通常会遇到挫折或困难,产生情绪波动导致心理疲劳处于散乱状态,他们的抗疲劳能力与自身的意志品质、情绪状态、个性特征等关系密切。在中长跑训练过程中如果青少年的情绪良好、态度积极,能够有效延缓出现疲劳现象,反之将会增加疲劳状态。特别是他们在中长跑训练中的意志品质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青少年拥有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训练态度,努力消除由疲劳而产生的厌倦、痛苦等消极情绪。可使用娱乐、自我暗示、沐浴等方法转移注意力,冷静对待负面因素,促使心理疲劳尽快消除。

三、温水浴与推拿按摩消除肌肉疲劳

青少年在中长跑训练中腿部肌肉的负荷较大,可采用温水浴的方式来消除腿部肌肉甚至整个肌肉系统的疲劳。温水浴指的是利用温水所产生的刺激,实现放松肌肉、安抚神经的目的。温水浴的水温为42℃最宜,上下浮动为2℃,这样能够导致人体的体温上升,促进体液流动与血液循环,提升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尽快将肌肉系统中代谢物质通过尿液、汗液排出去,将营养物质提供给肌肉系统,从而恢复身体机能消除疲劳。不过青少年在中长跑训练后进行温水浴的时间应控制好,每天不能大于两次,每次不超过20分钟,以10至15分钟为最佳。同时,推拿按摩也是有效消除疲劳的方法,站在中医学的角度出发推拿按摩具有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作用,能够转变人体局部的血液循环,进而产生消除疲劳的效果。中长跑训练所产生的负荷大部分由下肢所承受,腿部肌肉通常会最先出现疲劳,消除下肢肌肉的疲劳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在进行中长跑训练后可使用的推拿按摩方法有很多,诸如气压按摩、机械按摩和人工按摩等。也可对下肢的重点穴位或足部进行推拿按摩,以此促进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快速消除疲劳。

四、总结

中长跑训练是一个运动量较大的体育项目,极易让身体产生疲劳,青少年又处于身体发育阶段需尽快的消除疲劳。所以,青少年在中长跑训练后可从搭配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睡眠良好、心理恢复、温水浴和推拿按摩等方面着手,真正有效的消除疲劳。

参考文献:

[1]徐继平.论中长跑训练后疲劳消除的营养恢复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6.15:36,38.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的好处篇3

关键词:青少年举重损伤预防方法

举重是一项相当古老的运动,也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运动。它需要运动员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最大力量,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容易受伤。举重分为抓举和挺举,抓举在于以一个连续动作将杠铃举过头顶并伸直,如果技术和方法不到位,往往会使腰部、肩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受到严重的损伤;挺举要求运动员先将杠铃送至肩际,再屈腿预蹲并用伸腿伸臂动作将杠铃举至两只手臂完全伸直,这种方法易损伤腰部、肘关节和膝关节。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时期,一旦发生损伤将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青少年举重的常见损伤

1.肌肉、韧带的损伤。在一般的体育运动中,肌肉、韧带的拉伤是很常见的损伤。举重运动更是牵扯到全身的肌肉,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肌肉的最大力量,身体可能还没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就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2.腰部的损伤。青少年腰部组织尚未发育完全,进行举重训练时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突然受到过度牵拉,容易发生急性腰扭伤,表现为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如果腰部持续处于疲劳状态,无形中容易造成腰肌劳损等疲劳性损伤。

3.脚部的损伤。女子举重名将穆爽爽,在2009年全运会的时候,杠铃连膝盖都没提过就掉了下来,结果被诊断为左脚外踝韧带损伤,遗憾离场。

二、举重中损伤的原因分析

1.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可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增加肌肉的弹性,促进各关节的活化,加强机体的灵活性。准备活动在举重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亚于项目本身。

2.身体状况不合适。这类是属于病理因素,有的青少年正值感冒期,或者因为失眠、病痛未愈等情况,机体的适应性下降,也就是说不是以往的最佳状态,力量、反应、平衡等方面跟不上来,此时进行举重运动,失去了原来的节奏,很容易引起损伤。

3.训练水平不够。训练水平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反映了运动员的发展程度。训练水平越高,运动能力越高,所以对运动员就可分为很多不同公斤级的水平。对于青少年来说,能举的重量有一个最大值,超过了这个最大值就有可能引起多种问题。在没有达到相应的训练水平时,不可轻易去尝试突破自己的最好成绩。

4.技术动作错误。举重这项运动虽然是我国的夺金热门项目,但是在全国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器械和专业的举重教练。青少年若没有学习专业知识,没有使用专业器械,在实际训练中就会有技术动作错误等情况的发生。举重中的身体重心问题、手握杠铃位置问题、发力要点等也是必须了解的内容。

5.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参与举重运动的青少年心情不好、有心事、情绪不高,往往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的情况。再者就是有些人训练的时间不长,对该项运动的训练意识不强,不知道其中的利害程度,导致思想过于放松。

三、预防损伤的措施

1.重视准备活动。在进行日常的举重训练中,专业老师和训练员都要特别注重准备活动。所有的准备活动都是让机体有个“心理准备”,给身体预热。指导员要严格对待准备活动,矫正青少年的态度,认真进行。

2.合理安排训练。青少年的年龄、体重、身高、性别和健康状况各有不同,身体对重量的支持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科学的方法测算一个临界值,合理安排训练强度,不宜过度疲劳,也不宜超负荷。训练方法不要单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来逐渐加大运动量。这样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安全教育。仅仅进行举重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运动员不仅有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为了他们的安全,安全教育也势在必行。

4.宣传运动保健。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选在专门的场地上,使用标准器械及个人防护用具,身着举重服,系上举重腰带,禁止穿着不合适的服装和鞋子。要加强体育运动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骨骼没发育完全,软骨成分较多。在进行如举重这种力量训练时,如果超负荷、动作不规范、技术不完善,会对他们的腰椎、腿部、肩部等部位造成难以恢复的后果。认真做好防护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条件,可以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青少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广民浅谈举重运动性伤病的原因[J].新一代(下半月),2011,(11),9。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的好处篇4

关键词:新时期;青少年;田径运动;思考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扩大,一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田径项目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田赛、径赛、公路跑、竞走和越野跑组成,此外还包括部分田赛和径赛项目组成的“十项全能”。[1]新时期下,中国在田径运动上加大了投入比例,致力于培养出一大批以青少年为主的田径运动员,为国家的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一定人才。

新时期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的现状

随着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在江苏南京的胜利举办,青少年运动再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2014年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希望各国将青年运动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在新时期对青少年田径运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进行了大规模地青少年运动人才的招募,兴建了大批运动设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教练员的培训等等。中国的青年田径运动事业在蓬勃发展,必将在今后的体育竞技中再创佳绩。

然而,由于青少年具有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在田径运动训练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教练员采取传统的“低训练强度,搞训练量”的方法,难以充分调动青少年训练的积极性;一味地注重技术训练,而不注意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锻炼;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还有所欠缺,训练的效果不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占用大量的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没有一套合理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保障机制等等。

二、新时期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问题的策略

(一)采用新式的训练方式

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是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的关键要素,处理不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训练的效果很难体现出来。训练强度是按照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制定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要适中,否则强度太大极易造成青少年身体软组织受伤,强度太小则浪费大量的训练时间,而且效果不好。训练量指的是某段时间内的运动次数。运动量也要有所保证,太大太小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运动量太大,青少年运动员接受不了,容易疲劳,失去训练的积极性;而训练量太小则会让运动员感觉无所事事,难以保持高度紧张的训练状态。因此,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必须结合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予以科学的把握。[2]

通常采取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相结合的方式重复训练法是指将一组训练重复几次,每次训练之间有一定休息时间,从而保持身体最好状态的训练方式。间歇训练法是在每次训练之间休息的时间严格制定,科学合理,不宜过长或过短的训练方式。将这两种方式综合起来,可以根据青少年运动员不同的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每次训练的距离和歇息的时间。让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更加合理,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

制定奖励激励制度调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田径运动的训练非常辛苦,青少年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之外,还会感觉训练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练员采取一定的奖励激励措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通常在训练的时候采取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由分组、寻找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形式,让两个或者几个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比赛,谁完成任务的次数最多,教练员在训练成绩中给予适当高一些的分数,并进行相应的奖励。[3]同时,基于田径运动训练的特性,也要对在训练中勤奋刻苦但成绩不是太理想的运动员予以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坚持到底的态度也是有价值的。这样可以让整个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队伍的综合训练效果有所提高的同时,也让成绩不太理想的运动员不轻易放弃,仍然保持一定的积极性。

(三)加大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如今田径运动的比赛不仅是技术、体力、体能的比拼,更是同等条件下心理素质的竞技。青少年正处于身体不断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青春期。他们往往具有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保持高度集中,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往往其他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作用;意志力不够坚定,对自己的信心不够;容易产生害怕、紧张的心理状态等等特征。[4]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必须加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模拟训练的方式,引导青少年运动员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参加每一次比赛,在心理上更胜别人一筹。心理素质的提升是在各种训练以及比赛中积累起来的,因此,教练员要不断总结和评价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表现,确保在以后的比赛中沉着应对,正常发挥。

正确处理训练与学习的关系,确保青少年综合发展

青少年田径运动的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议论。很所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加入到体育行业就是因为训练占据大量的学习时间,孩子今后难以上一所好的大学,影响孩子的未来。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保障机制,用制度来减轻家长的困扰,从而发掘更多有天赋的青少年加入到田径运动中来。[5]同时,文化课和田径运动训练之间关系的合理协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让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总之,青少年田径运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朝阳”,引领着我国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青少年运动的发展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和鼓励,更需要教练员和相关组织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出能够激发他们全部力量的训练方式。

参考文献:

[1]肖伟君,李峰.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科学化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

[2]张丽娜.青少年业余田径训练存在的若干问题[J].科技资讯.2009(21)

[3]马超,鄢先友.浅析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的好处篇5

[关键词]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

1青少年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心理训练分析

(1)心理学的重要性。无论你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你从属于任何职业,良好的心理都是你制胜的必备条件。现代体育训练更是离不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靠平时的锻炼所积累的,而在青少年体育运动中,教练的角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必须善于运用心理教育这把万能钥匙去打开运动员心灵的窗户,紧扣运动员心弦,正确地引导、教育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自觉积极地投入练习,以提高训练质量。

(2)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心理训练的内容。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与专项运动有关的心理因素,由于在训练全过程均可安排又称为长期的心理训练。

“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是针对具体比赛而进行的心理准备,一般在比赛前两三个月开始练习,并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便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2青少年心理特点及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

(1)青少年心理特点:8岁~10岁儿童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性、模仿性。11岁~12岁儿童心理特点是幼稚向成熟迈步,表现在开始认识自我,但容易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13岁~15岁的少年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半幼稚是指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往往出现违规的自我主张。

(2)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目前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4.7岁,最小为11岁,最大为17岁,从年龄结构来看我队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基本上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已能认识自我,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让运动员通过“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调查卷的形式把自己所想所感写出来。“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答题说明

一、需要你做的事情

1)你在比赛、测验、唱歌、文化考试等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哪些信息(或事件)?请写出来。

2)你对这些信息有哪些反应?在每个信息之后,写出对这个信息的真实反应。

3)你会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写出2-3种处理信息的方式。

举例:

信息:今天训练一号落差,难度大。

反应:啊,又那么大的浪,怎么划啊,不要翻艇了。

处理方式1:不要紧张,一定可以成功。

处理方式2:翻就翻,管不了那么多了。

处理方式3:千万不要啊,我不希望翻啊。

……

(3)心理调查卷的整理与分析。在参加调查的近50名运动员200多条信息中,通过分析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

a.在某个场景中心理状态失衡,过度紧张或者过度放松(7.41%)

b.对某种特定场景产生心理变化(47.22%)

c.对某种结果产生心理变化(0.92%)

d.在特定场景中出现突发状况(43.52%)

e.在特定场景中因外界比赛条件产生心理变化(0.92%)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青少年运动员所能参加的比赛较少,因此将测验、唱歌和文化考试这三项也列入调查卷的范围,通过侧面制造比赛的氛围。

这五类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大致有紧张、胆怯、情绪、意志、自信心等。

(1)心理过度紧张:青少年运动员在投入某种特定场景之前需要一定的心理紧张以便把肌体的各组织、器官、系统动员起来,特别是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但是,心理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尿频,这必然使运动员心理活动失常影响其发挥。

(2)出现胆怯心理:这是每个青少年运动员具有的普遍特征。而对于参加比赛、测验或者其他需要变现自我的活动中的运动员来说,都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对自己估计过高,一心想比赛好,害怕失利,比赛不好同学和教练埋怨,思想负担重。看起来很镇静,往往若无其事,但内心却显得比较空虚,通过同学、教练打听对手实力和成绩,这期间有些无心的同学和个别教练把对方成绩告知,如果听说对方发挥很好便会造成心理压力,背上包袱。

(3)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较强的情感,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并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情绪能引起人体内部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变化,对人体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糖浓度上升、肌肉紧张增加,对人体的生命起到良好作用,为神经系统增添力量,动员和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潜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当人的情绪适当高涨时,往往能克服不良的身体条件,作出当时根本无法办到的事,甚至创造出奇迹来。而消极的情绪一般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对肌体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易导致急躁、紧张、动作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

(4)意志品质:意志,这一克服困难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意志坚强可以使条件并不优越的运动员通过艰苦的磨炼登上冠军的宝座;意志薄弱,也可以使条件好的运动员经不起各种困难的考验而半途夭折。

(5)自信心不足:能够取胜的运动员大都在比赛中充满信心,而失利的运动员则往往信心不足。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自信心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①明确目的、良好的动机,以及对周围环境和自身情况的正确判断。②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基础上,熟练掌握技术动作,是运动员具有比赛信心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平时训练中成功率很低的动作或一定的高度,比赛时就很难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即使身心状态良好,自己感到有信心,这种信心也往往是不坚定的,一旦碰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③运动员参加比赛时正常的心理活动是树立自信心的保证。自信心是心理品质的一种,它与心理活动的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有的运动员平时训练很好,一到比赛就精神紧张,平时很有把握的高度也感到信心不足,因而导致失败。

3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

(1)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复杂,大体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观方面:由于运动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同,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的理解、消化程度也就不同。智力水平及运动员所属神经类型的差异,同样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挥。客观方面:赛场环境、气候、器材、时差、教练员水平、对训练的组织安排、训练的方法手段等也都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2)心理训练的提高途径。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制约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更是如此。显而易见,长期的运动训练势必造成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时间的限制。如何在有限条件内提高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提高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大选材对心理遗传因素的重视和运用,正确面对在训练和比赛中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运用一些“胜不骄、败不馁”的比赛事例激发运动员热爱集体、维护荣誉、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3)多用“激励评价法”。多给运动员一些奖励,哪怕运动员在掌握技术动作方面还有不足,教练员都要主要帮助、不过多责怪,要给运动员一种自信和肯定。这对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4)训练计划多样性,指导因人而异。训练计划安排内容要丰富,指导要因人而异,方法灵活、对每一堂课、每一个人都要明确的要求。使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明确。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用影像学手段分析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提高运动员良好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5)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尽可能避免运动员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的出现,保证队员能够按预期目标完成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教练在安排训练时,应对运动员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运动员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等要做好充分准备。赛场瞬息万变,各种可能都会发生,因此,赛前切忌过多布置任务目标,同时,运动员不可带着“想赢怕输”的思想上场。真正做到“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尽可能多安排能够变现自我的活动,让运动员参与其中,让其产生适度的紧张情绪,并让运动员学会自行调整。

4小结

心理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长期性,心理训练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教练员既要避免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又需在其他方面制造紧张焦虑情绪,让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并运用到今后的比赛或训练中。根据“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关键,从提高运动员的自身调节能力、分析能力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调整—完善、再障碍—多种手段调整下更加完善的心态良性循环。心理素质训练是运动员比赛取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教练员加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引导,使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的好处篇6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短跑项目赛前状态

【分类号】G822.1

引言:赛前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比赛前自身生理以及心理的一种调节状态,赛前竞技状态的波动将会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竞技水平。赛前竞技状态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均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技战术发挥出色,精神状态兴奋且易控制。经过多年带教经验发现,赛前竞技状态的有效调整将会决定运动员的水平发挥,尤其是青少年短跑运动员,青春期发育期的运动员容易出现生理快速发展、发展过程不稳定且起伏较大等特点。而产生这一系列影响的因素为:比赛前心理上的紧张与焦虑、比赛过程中对手的状态、观众的表现、场地环境的影响,往往都会给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状态施压。如何通过自身的调整与教练员的循循善诱将会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田径短跑运动员的赛前状态影响因素

田径短跑项目作为体育比赛中持续时间最短的运动项目具有时间短、能量消耗快的特点。青少年田径短跑运动员往往会在比赛前产生非常强烈的兴奋因素,如场上的比赛氛围与环境、观众的齐力呐喊和最重要的自身比赛兴奋度。前两项影响因素属于客观影响因素,具有不可控制性,而最后一项自身比赛兴奋度则是运动员主观可训练可控制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起来在一次比赛中会对运动员产生压力,这一压力也就是赛前状态的影响因素。优秀的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懂得如何控制主观因素并转变客观因素为己用,这是长期训练与比赛经验累积的成果。

2运动状态与技战术水平是赛前状态的物质基础

赛前状态虽然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来说心理影响层面高过于生理影响层面,但是就体育运动而言,运动水平与运动能力永远是项目的物质基础,根本保障。

2.1训练能力与比赛能力的相互协调

为保持运动员赛前的运动状态,在训练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先前制定的周期性训练方案,保证运动员在比赛前进行适度强度的训练与适度量度的训练。在训练时要专项训练能力与比赛参赛能力两手抓,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就制定符合运动员自身特点的比赛技战术方案,如体能的分配与途中跑的战术等等。训练过程中两者要紧密联系,不可脱离实际,让运动员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就逐步适应比赛强度,提升赛前状态,为比赛打好基础。

2.2训练过程对个人要有针对性

人体在各个方面皆有差异性,因此在短跑训练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也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针对性的训练就犹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运动员采用相适应的训练计划、训练手段与训练时间,在日常教导方面亦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躁与反抗的情绪,教练员要多与运动员进行交谈,让其全身心投入训练过程中,提升训练效率,达到训练效果。

2.3练过程中注重比赛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短跑项目训练过程中,教练组要时刻给运动员灌输比赛的经验,如比赛时的体能分配、自己如何克制自我的不利因素、对手的能力剖析等。由于田径短跑项目的比赛时间稍纵即逝,如何控制好每一次技术动作达到效率最大化也是平时训练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日常训练中可以阶段性的模仿实战比赛,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赛前状态的精神基石

赛前状态的研究其重点就是在于心理素质的研究,尤其是田径短跑项目。几十秒的短暂比赛时间根本容不得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半点马虎,在比赛的前一秒就必须快速进入比赛状态,集中注意力,想好每一个技术动作与战术安排,如此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3.1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调整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运动能力快速进步的阶段,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最浮躁的阶段。如何处理好青春期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将是能否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关键。青少年运动员在赛前往往容易产生精神上的抑扬,导致情绪不稳定,赛前心理状态差。教练员在赛前要努力协同运动员一起干预自己的心理状态,让运动员的情绪得到振奋且容易受到控制,在比赛前不骄不躁,比赛过程中运筹帷幄,沉着冷静。良好的比赛状态情绪能够有效的发挥大脑对于人体运动神经的调节与支配,从而获得保持更好的运动能力。

3.2日常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锻炼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教练员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应多加强对运动员自信心方面的培养,让运动员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至于比赛时不会过多的产生焦虑情绪。训练之余的交谈中,要引导运动员正确看待比赛的输赢,消除不正当的胜负观念,引导运动员认识比赛,对自我产生自信。

3.3比赛前做好赛前动员工作

赛前激励工作不仅仅适用于成年运动员,更适用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教导工作。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正确对待比赛,正视比赛动机,明确比赛目标。让运动员自身乐于去参加比赛,从内因引导青少年运动员,使其在训练态度上认真,完成高效率的训练任务。赛前动员也是让运动员放松的一种方式,通过与运动员的一些交流与洽谈,安稳青少年运动员对于比赛的紧张与焦虑,不要过多思考比赛的成绩,努力发挥自己的真正水平,帮助运动员在比赛前建立良好的心态。

3.4赛前奖励机制的开展

青少年运动员处于青春期阶段,教练在日常训练过程中不能采取过激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否则容易出现不可控制的情况。就此而言,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以朋友的角色来进行教学工作,尤其是赛前准备阶段,“亲民”的教练往往会受到运动员的好评。赛前奖励机制,是多年带教的经验,运动员往往会因为教练的奖励而放松自己的身心,在比赛中较容易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的好处(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6篇) 2024-07-02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的好处(6篇) 2024-07-02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6篇)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