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当小学生从低年级走向中年级时,小学生的心智开始逐步成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课本知识已经难以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相关的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感悟世界。本文将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对阅读教学进行以下策略探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通过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以下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们解决。
1.阅读教学“重答题,轻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将如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当做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学生通过阅读所产生的感悟,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更没有通过学生阅读的所感所悟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让学生的阅读变成了答题,同时也让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2.阅读教学“重答案,轻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通过自身的主观引导,让学生得出统一的制式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个体,学生应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甚至有经过自己思考后的答案。但是通过教师的牵引教学,就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无法思考,进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遏制。
3.阅读教学“重片段,轻整体”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常常带有“功利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常常将一些大纲要求的片段和一些考点给学生圈出来,让学生着重阅读,而对其他部分的阅读内容相对比较忽略。然而,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明确阅读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为主,通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让学生对感悟进行分享等教学策略,让阅读起到真正的作用。
2.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应与学生形成民主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让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与教师的“平等对话”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课堂学到的知识受益是一时的,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受益是终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教学,更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阅读中,教师应针对阅读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并根据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步进行阅读练习,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上是我根据小学阅读的教学现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相关探究。同时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通过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让阅读教学的真正作用得到相应体现。
参考文献: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2
主发现、自我探究、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品尝到的
是文章的滋味、语文的营养,获得的是探究的苦恼、发现的喜悦,养成的是阅读的能力、
语文的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悟自得自悟自得是一个学习、探究的过程,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说到底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问题,也是思维能力、探索意识养成的问题。而这些方面都不是学生自然而然所完成、达到的,需要教师有意识训练、培养,使学生由不会自悟自得,到学习自悟自得(学会),再到能够自悟自得(会学)。这其间,起主导作用、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策略。所以,聪明的教师、有头脑、有思想的教师,不仅关注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关注怎样学,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学,把自己在钻研教材时的所悟所得埋藏在心里,想出一个个巧妙的办法,引领或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建构、生成,以期达到与教师在钻研教材时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达成共识,产生共鸣,或者超出教师的思考、想象,启发教师的思考,丰富教师的理解、认识。
自悟自得,应让学生“悟”些什么,“得”些什么?就阅读教学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感悟内涵。就是在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研读它背后的含义,作者的用意等。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关键,也是难点。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这两个“沮丧”,其内涵也不一样,前一个“沮丧”,是写在“我”遭受到家人打击时的沮丧,此时“我”还没有完全失去练琴的信心,而后一个‘沮丧”则是来自心灵的自我打击,此时,“我”己完全丧失了练琴的信心。”
以上,关于词句内涵的解读,是走到了词句的背后,有深度的理解。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走到它们的背后,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2.体会情感。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内含着的,即间接抒情;二是直接抒发某种情感的,外显的,即直接抒情。这两种方式,前者是感悟、体会的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那些叙事、写人、状物、描景的句段,去体会、揣摩内含的情感。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写的:一阵沉玖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这句话写了阮恒“举——放——举”三个动作,透过这三种动作,我们可以体会到阮恒的三种不同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开始有点害怕、犹豫,但想到能救朋友,就犹犹豫豫地举起手;忽然又放下,害怕、犹豫:我死了怎么办;然后又举起手,态度比较坚决,大概在说:为了救我的朋友,我豁出去了……教学中,就可以抓作这三个动作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才可以看作是“悟”到深刻处,“得”到真收获。
3.领会表达。在阅读教学中仅有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不够的,这仅仅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任务;如果不去领悟语言表达,不弄清作者怎样写的,以及这样写的作用、效果,阅读教学就失去丁一半的美。而且,文章最具魅力的,恰恰是它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既理解其内容、内涵,体会其情感,还要领会其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让学生从这两个层面上感悟语文,感受语言、语文的魅力,达到文意兼得。
例如,《第一场雪》一课中描写雪后的景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这段话的特点是,运用了一些“银条儿”、“雪球儿”等“儿化”的词语和“毛茸茸”“亮晶晶”这样的叠词。作者为什么运用了这样的词语来描写雪后景象呢?其表达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只要反复品读,即可发现,作者是在运用这些词语表达对第一场雪的喜爱、赞叹之情。这种语言表达的特点能使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情感,这种目的。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3
【关键词】感悟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或“感受”“领悟”)是关键词。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具有体验感悟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新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语文体验感悟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感悟阅读的含意
1.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融合。感悟教学既要重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重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趣,也就是说在发展智商的同时又发展情商。新大纲强调:“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课标也说:“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2.感悟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观的和宏观的两个层面来考察它的积极进取意义。微观层面即是求知、得技和益智;宏观层面即是识妙理、体人情、完善人格、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增进对人类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一方面讲求狭义语文的成效,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力、悟性和灵气;另一方面又追求广义语文的成效,即本着树人、育人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部的智慧、全副的心灵和全面的素质。而第二方面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感悟阅读的误区
1.空泛阅读。在教阅读学中,经常出现缺乏指导的泛读。教师只追求课堂气氛,害怕阅读教学环节冷场,而忽视了感悟是一个由感而悟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些示范课和观摩课中,过分重视教学环节的紧凑和教学内容的丰富,而出现为阅读而阅读的阅读教学。
2.严格预设。与空泛阅读相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心“失控”,往往在阅读之前给学生预设特别严格的要求,设法引导学生得出特定的结论。当然,这也是“由感而悟”,但往往真课也给人假的感觉,更何况这种“预设”既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也扼杀了阅读的真谛。
三、感悟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感悟阅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阅读教学中,面对文本,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时须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悟。“过心”比“过身”更为重要。教师切不可满足于课堂上研讨的七嘴八舌、轰轰烈烈(实则喧闹浮泛),忽视学生自我的感悟和冷静的思考;也不可只顾自己发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之类的空洞说教。
2.设置阅读情境,唤起阅读感悟。通过设置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感悟生活,感悟作品的内涵。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用《春天在哪里》这首人们广为传唱的歌曲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把学生从歌曲中的“山林”“红花”“绿草”以及“会唱歌的小黄鹂”,引入课文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富有特征的春景画面中,让学生充分领悟春天的美。还可特别重视“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一句,抓住美丽的春天跟小朋友的感受融为一体这个重要特点,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人在春里,情在景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而体会到作者与其说是在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倒不如说是在用自己的感觉和春天约会。
参考文献:
[1]李桂燕.语文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3(10).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4
一、自读自悟,感悟语言
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差异,导致学生的阅读带有差异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然,也正是这种差异和个性化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活力四射。因此,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比如教学《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冬天烟台的海有着怎样的独特景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读自悟。
学生反馈如下:
A.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浪头多、声音响、速度快、来势猛、力量大)
B.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C.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
当然,这一层次的阅读体验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初步感受,但毕竟揭开了文章中心“面纱”,有了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悟,也为进一步的阅读体验打开了绿色通道。
二、入情入境,品味语言
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阅读体验难免会发生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唤醒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文语言产生碰撞,促成体验。但这一过程也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生成和提取问题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成的众多问题中提取关键问题作为探究对象,可以为深入探究导得基点。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为什么从此以后,这支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针对这些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可以围绕课文中心进行提取,然后对这些提取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的问题涉及课文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感悟的空间大,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借助语感整体,深入地探究课文。
(二)深究与教师引导
带着自己初次感悟的困惑,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教师可结合先期对文本的解读,智慧地预设学生阅读体验时遇到的难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顺利走到拐点,于语言文字的“曲径通幽”处豁然开朗,形成自己个性感悟。
如学习《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提取关键性的问题:既然那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杀他呢?教师如何智慧地引导学生解决呢?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体会杀它的原因。再读课文,检索出红军过草地的相关信息,体会当时这样做的用意,想一想:在那样的环境下,要生存下去,还有其他办法吗?接着学生通过读、想、议的方法,将阅读体验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建构自主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语感训练。
三、涵泳体验,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它们承载着圣洁的情感,人类的文明,唯美的意境,高尚的情操,其外在的语言美,内在的情景美,还需要用心品读感悟。我们应该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无论是从涵泳到感悟,还是从诵读到内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学生语言的积累,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促进语感的形成。
如在教学《夹竹桃》中描写“院子里的十四种花”这一部分时,紧扣“五彩缤纷”“满院生辉”“花团锦簇”这些词语组织教学:
1.读读上面的词语,想一想,院子里春、夏、秋花开时是什么样子?闭上眼睛,想想这样的画面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作者写院子里的十四种花目的是什么?
3.用这几个词写一段话。
在反复诵读感悟过程中,将品词析句与涵泳体悟融合在一起,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积累教材中优美的语句,真是简约又实效。
四、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俗话说:“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将积累的语言进行运用、表达。比如,一教师在教学沙白的诗《秋》之后,要求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写法,写一写“春”“夏”“冬”。因为学生都有自己独特额感悟和体验,所以都很容易地写出来。如,一学生写道:“大地上,盖着积雪一片,如一床棉被,上面睡着冬天。”如果能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感就会有高速的发展,“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也指日可待。
教师可以将阅读体验与文本挖掘出的语感训练资源结合起来,适度拓展语感训练的空间,如学了《爱如茉莉》一文,体悟了父母之间平淡无奇的爱后,让学生依照文中“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素雅温馨”写一句话,谈谈你对爱的理解,要求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写出爱的特点。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也可以预设某个生活场景,将本课的阅读体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5
一、以读为本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凭借的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很多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而“有体验的读”恰好又是完成理解的佳径。
有体验的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感受体验到阅读过程带来的愉悦和乐趣,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如《在花山》一课,课文通过描写在花山与人民群众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几件往事,突出表现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感情的基调,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有感情地加以朗读,以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学生的体会和感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悟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象,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传情达意的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阅读课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阅读“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二、读中悟情
读书不能死读,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以读促情,声情并茂,学生的感悟才更加深刻,课堂才更充满活力和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该巧辟蹊径,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
阅读课入题时,教师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谁草船借箭?他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结果又怎样?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悟,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三、以读导写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是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积累丰富的材料,对于学生的写作至关重要。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6
一、问题引导,默读静思
语文教学应当以语文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引起自我的心灵感悟。读书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而手脑并动,读思结合,又是读书的最主要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和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并仔细推敲在指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意旨时,要求他们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融会贯通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细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边读边想:1.通过阅读文本,你明白了什么?这是感知性的要求。2.通过阅读文本,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3.通过阅读文本,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通过问题导读,为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提供一个能阅读思考的时空,让孩子们的思维自由地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手脑并动,读思结合,潜心会文,促进他们思想的生长和智慧的生成。这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也是各种“有声朗读”不可企及的境界,更是小组合作不能代替的学习方式。
阅读时,应大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当学生面对文章题目时,我们采用“激发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的策略,大胆让学生想象,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词语。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解放思想,解脱顾虑,敏于发现。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想象和预测,无论价值大小,都予以肯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十分重要。记得一位身有残疾,曾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加拿大小女孩,因老师的一句“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而激动不已,从此改变对人生的看法。如果我们更多的关注那些敢于大胆探究和想象的学生,势必会使这些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二、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的科学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含语文能力又包含情感价值观。语文能力中的阅读能力,也不同于以往的以抽象概括为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悟,离不开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章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思。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提高悟性,悟性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语文素养的高低。
悟,即悟心。悟,是要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悟,根据其深浅,有感悟、参悟、顿悟之分。感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初步领悟;参悟,是在探究过程中对其规律的一种认知;顿悟,是在认识发生飞跃的瞬间所产生的茅塞顿开式的通透状态,它往往伴随着灵感的闪现。然而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悟,都离不开阅读,离不开积累。
(一)自读自悟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初步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课文老师可以以读代讲,学生可以以读代答。切实做到了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引人进入“得意者越乎语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真正显示了阅读课的本色。
(二)导读悟法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这一教学境界。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中有童话故事、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习得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那么就为其进行课外阅读以及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手脑并用,彰显个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正确有效、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学生的手,发挥好手的功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动手操作,可以使他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遇到不懂的词语,打开工具书后,发现词语的意思不一定是一个,怎么办?当然是联系上下文思考,让手脑并用,充分发挥作用。理解句子含义时,教会学生理解的步骤:①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特别是将句子中的难理解的词语揭示出来。②联系上下文说出写作背景。③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四、评价阅读,品味课文
评价阅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的内容和价值、表达技巧和风格、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等做出评价。看重的不是阅读客体DD作家和作品,而是阅读主体DD学生。评价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老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评价阅读对于发展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爱学会学,归纳整理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新生儿红臀的护理措施(6篇) 2024-07-05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6篇) 2024-07-05
无线局域网的技术要点(6篇) 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