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小结(6篇)

时间:2024-09-12 来源:

隧道施工小结篇1

关键词:隧道小净距动态监测应用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operationofhighwaytunnelbetweenthetwoholewithanewfourlanestunnel,andthetwolanesexpansionforfourlanes,formedalargesectionsofsmallintervaltunnelgroup.Fujianqianzhou-xiamenexpresswayexpansionprojectoftaimoshantunnelconstruction,becauseitsimportance,particularityandfortherelevantexperienceandmateriallesscharacteristicsandtheattention.

Keywords:tunnelsmallintervaldynamicmonitoring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大帽山隧道概况

1.1隧道概况

大帽山隧道为福建泉厦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一座隧道,扩建方案为在原两洞之间新建一座四车道隧道,把右洞由二车道扩建为四车道,形成了大断面小间距隧道群,从左至右有:原左洞两车道隧道,新建四车道隧道和扩建四车道隧道。两车道左线隧道与新建四车道隧道的行车道中线间距为23.53米,新建与扩建四车道隧道的行车道中线间距为29.61米。新建隧道洞口段左、右侧壁距既有隧道侧壁分别为5.89m和8.83m,从小净距隧道分类可以判断为严重影响稳定的超小净距隧道。

1.2施工情况

大帽山隧道为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最大毛洞开挖跨度为21.67米,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复合衬砌。左线进口段为V级浅埋围岩,支护类型为Z5-1,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新建隧道和既有隧道间距较近,爆破作业对相邻隧道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拟开挖采用微震爆破技术,并通过爆破震动监测等监控手段严格控制爆破震动对隧道围岩和相邻隧道的影响,合理调整爆破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2.监测方案的设计

监控量测工作是为了掌握围岩动态及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量测结果优化设计并加以指导施工,预见险情及事故,以防患于未然。监测内容有多种,本文只讲述隧道围岩变形量测的收敛和拱顶下沉的施工监测情况。

结合现场监测方案优化分析如下:大帽山隧道左线进口采用双侧壁导坑的施工,最大开挖高度14.41m,最大开挖宽度21.67m,侧导坑设计开挖高度达12.90m,宽度达8.25m,与单洞两车道隧道全断面开挖面积接近,且因为隧道侧导坑高跨比较大,受力条件更为恶劣,左右导坑先行开挖,预留核心土,导坑开挖采用交替爆破掘进,这样对核心土及初支形成多次扰动,所以对导坑的收敛位移监测尤为重要。对于特大断面扁平隧道来讲,拱顶下沉测点测值的变化对于把握围岩动态变化趋势是相当重要的,故在侧导坑开挖时进行拱顶下沉监测。

3.监测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3.1净空收敛

左线断面位于管棚上,断面埋设时距右导坑掌子面3m。整个断面距掌子面20m后收敛测线变化已趋于平稳,45d累计最大收敛值只有2.02mm。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在Ⅴ级浅埋围岩段,隧道围岩最终允许相对变形量为0.2%~0.8%,断面水平测线长7.3m,最大允许变化量58.4mm,目前的测值只有允许最大位移量的3.4%,远小于规范允许值。

左线断面左、右导坑收敛测线,左导坑断面埋设时距左导坑掌子面2m,右导坑断面埋设时距右导掌子面4m。左导坑测线收敛位移略大于水平测线,但累计收敛值较小,最大值为1.82mm。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在五级浅埋围岩段,隧道围岩最终允许相对变形量为0.2%~0.8%,导坑断面水平测线长7.3m,最大允许变化量58.4mm,目前的测值只有允许最大位移量的3.1%,远小于规范允许值。

从量测结果看,左导坑收敛大于右导坑,横向水平收敛值一般都大于斜向收敛值,这与左侧壁距既有隧道侧壁距离(5.89m)小于右导距既有隧道侧壁(8.93m)的事实是相符的,也是和左导超前于右导开挖的施工工序是相符的,同时后行的开挖会对先开挖的围岩产生一定的影响。距离开挖工作面越近收敛曲线波动越大,距离开挖工作面超过1.5倍洞径的收敛测线趋于稳定。同时收敛曲线的波动性也反映出初始锚喷网支护极易受到局部地质条件的扰动影响。

3.2拱顶下沉

左线断面位于管棚上,断面埋设时距右导坑掌子面3m。右导坑先行开挖,位于该导坑内的G3测点下沉趋势明显,下沉量大于位于左导内的G1和位于拱顶中央的G2测点。G3测点历时49d后累计下沉8.59mm,测点埋设初期拱顶下沉增幅较大,随着掌子面开挖远离断面后下沉趋势逐渐减弱趋于稳定。依据JTJ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之规定,实测下沉量远小于设计允许值化。

左线断面G1、G3测点位分别埋设在左、右导坑内。G1测点断面埋设时距左导坑掌子面3m,距右导掌子面12m;G3测点埋设时距右导掌子面2m,距左导掌子面15m。G1测点历时19d后累计下沉4.71mm,埋设初期下沉趋势较大,远离掌子面后便趋于稳定,由于右导开挖滞后于左导,导致右导掌子面通过左导G1测点里程时,G1再次出现明显下沉趋势,通过后3d趋势逐渐减弱。右导G3测点历时19d后累计下沉2.43mm,测点埋设初期拱顶下沉增幅较大,随着掌子面开挖远离断面后下沉趋势逐渐减弱趋于稳定。依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实测下沉量远小于设计允许值化。

从量测结果看,左导坑拱顶下沉于右导坑,这与左导坑开挖隧道快于右导,右导坑开挖至过里程断面时另一导坑内测点时形成了二次扰动,也和左导坑超前于右导坑开挖的施工工序是相符的,同时后行的开挖会对先开挖的围岩产生一定的影响。距离开挖工作面越近下沉曲线波动越大,距离开挖工作面超过1.5倍洞径的拱顶下沉趋于稳定。

4.结语

通过上述对大帽山隧道左线Ⅴ级围岩地段双侧壁导坑施工的现场动态监控量,得出以下经验和意义:

4.1形成了大帽山小净距、大断面四车道隧道施工动态施工监控量测系统。形成了变形预警参考值、周边位移允许相对收敛参考值,对监测的指标的判定和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4.2在监测过程中,根据取得的相关监测成果,结合工程现场施工进度和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监测小组为大帽山隧道的建设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

4.3小净距、大断面隧道中夹层厚度较普通且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核心土和围岩受到多次开挖的扰动,结构的受力将较为复杂,对其薄弱环节和薄弱部位、现场监控量测的重点及量测项目的基准值较一般的分离式隧道也均不同。实际中要重视施工方案的选择,在对隧道安全性有把握的情况下尽量采取进度较快的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小结篇2

关键词:隧道施工;通风技术;通风方式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

随着以人为本工作本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工作中对人的重视日益提高,在隧道施工中,保证隧道通风是保证施工安全和工人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隧道通风效果直接关系到工人的生命安全。在较短隧道的施工中,基本上靠自然通风就可以满足安全和健康需要,而在长隧道施工中,则需要进行严谨细致的计算,结合实际确定合理的通风方式,使用切合实际的通风技术,从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隧道施工环境。

一、隧道通风方式和通风设备的选择

1、隧道作业环境的要求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洞身爆破、渣土运输产生的岩石粉末和车辆尾气、扬尘等大量存在,使隧道内空气质量下降,不利于施工安全和工人健康。为确保隧道施工的空气质量,需要采取通风措施进行通风,严格按照一定的隧道空气质量标准进行施工,一般要求隧道中氧气含量不低于20%,施工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有害气体、粉尘浓度和噪音等也有一定的要求。

2、隧道通风方式的选择

通风方式通常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大类,机械通风可以细分为风管式、巷道式和风道式通风三类,其中风管式通风又可以细分为压入式、吸出式和混合式通风三种类型。在具体的隧道工程施工中,要根据施工隧道的实际情况,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通风方式。各种通风方式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表:通风方式的分类、适用情况和优缺点说明

3隧道通风设备的选择

在隧道施工通风设备的选择上,不必过于贪大求全,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建设,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分析风机性能和通风管能力的基础上对通风设备进行选择。合理选择风机和风管进行通风,既避免了因追求高效率、大风量通风设备造成的成本浪费,又避免了风管、风机与作业需要不匹配造成的通风效果差等问题。一般而言,可以按照实际数据和相关公式进行计算,选择合适的风机;风管一般选择较为常用的是便于储存运输、拆装方便、风阻和漏风率较低的尼龙胶布风管。

二、隧道通风相关数据计算

在一般的隧道建设工程中,压入式通风可以解决基本的通风问题,必要时可以与吸出式通风相结合,下面就以模拟数据对压入式通风方案的计算进行简要分析。采用压入式通风计算所涉及到的主要数据有隧道内允许的最小风速、一次爆炸需排出的烟尘量、隧道内允许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和机械设备总功率等,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取最大结果就可以作为通风的控制风量。有的隧道在施工中采用无轨运输的方式运出渣土,所以需要在计算中将内燃机机械设备的总功率计算在控制风量内,并考虑排风管道漏风等影响因素,最终得到通风设备所需要的最大供风量。

1、根据隧道最小风速计算风量

按最小风速计算风量,可通过Q=V*S*60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Q是通风风量,单位为立方米/分钟;V是隧道风速,在此模拟取值V=0.25米/秒;S代表隧道开挖的横断面面积,假设S=98.5平方米。那么,隧道的通风风量是Q=1477.5立方米/分钟。

2、根据隧道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风量

按可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风量,可通过Q=q*m*R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Q是通风风量,单位为立方米/分钟;q为每个正常人健康环境下所需要的新鲜空气量,可以取q=3立方米/分钟;m是隧道内可同时作业的最多人数,在此可取m=200人;R是通风风量备用系数,可取R=1.15,则计算可得出通风量为Q=690立方米/分钟。

3、根据隧道同时作业的爆破炸药量计算风量

按照隧道可同时爆破的最大炸药用量,可通过Q=5Ab/t的公式计算,其中Q是通风风量,单位为立方米/分钟;A是隧道内同时作业的最大爆破炸药用量,在此取A=284千克;b是每千克炸药爆破后产生的一氧化碳体积,用升作为其单位,可模拟取值b=35;t是指通风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可取t=30分钟,则经过计算可得出Q=1656.67立方米/分钟。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隧道施工由于内部空间狭小,非常不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存在一些施工安全隐患,只有对其进行通风,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才能保证安全健康的施工环境,本文正是对隧道施工通风技术和方式进行的探究,并通过模拟数据对影响通风的各个因素所需风量进行了计算。

参考文献:

[1]高玄涛.山岭隧洞施工中的通风与防尘[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04).

[2]武金明.关角隧道施工中隔板与压入式通风组合方案通风设计参数的确定[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03).

隧道施工小结篇3

关键词:监控量测施工应用

1工程概况

翠华山隧道是西康二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起讫里程为D1K65+807~D1K77+078,全长11271米。翠华山隧道介于既有线K64+300~K67+700之间。隧道进口段在D1K66+298处下穿既有西康线小峪隧道,(交叉点在既有线隧道内的里程为K64+910),隧道中线与既有小峪隧道中心线夹角为29°23?蒺28”,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间岩层净距约8m(详见平面关系图和断面示意图)。

既有线小峪隧道K64+710~+780段位于半径R=800m曲线上,隧道净宽5.5m,左边墙离左边钢轨1.8m,右边墙离右边钢轨2.14米。(见下图)

新建秦岭翠华山隧道下穿既有线小峪隧道段围岩为Ⅲ级围岩,离既有隧道岩层净距离较短(约8米)。新建隧道下穿既有线隧道交叉段长度为26.1米,新建隧道下穿既有线隧道施工时,围岩受运营列车振动影响,造成洞身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较差,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新建隧道在下穿既有线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围岩监控量测,以精确掌握既有隧道沉降,确保既有线路运营安全。

2监控量测应用

新建隧道临近既有隧道施工,为保证新建隧道及既有隧道安全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及有关要求对新建和既有隧道做好监控量测工作,以指导施工,及时排除隧道安全隐患。

2.1围岩监控量测流程

2.2测点布置和量测方法

2.2.1既有隧道监控量测

既有小峪隧道K64+710~K64+780上跨新建隧道段每10米边墙设1对净空收敛量测点及在隧底左右两侧各设一个隧底沉降监控量测点(局部必要时进行加密)。

2.2.2新建隧道监控量测点

净空收敛量测断面间距根据围岩类别、埋置深度等具体情况,结合规范要求确定,5m设一个量测断面。每个断面设两条测量基线,其点位布设见图2.2。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收敛量测在同一断面内进行,测点设于拱顶中部。(见图2.2)

2.2.3监控量测方法

①净空收敛量

净空变化测线在横断面上,以水平基线量测为主。斜基线量测作为辅助测试手段,量测方法按下列程序:

a装设测点,测点可用自制专用接头钢筋埋入砼中,保证牢固,并在施工时保护,防止损坏。

b初始观测值量测:在测试点安装完成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第一次测试;测试时,收敛仪与测点连接好,拧紧钢尺,压紧螺帽并记下钢尺孔位读数,旋紧螺旋加力至某一刻度,记下百分表读数,然后将旋松螺旋,再旋紧至同一刻度复测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观测值。

c日常监测:隧道施工过程中,按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日常监测工作,及时收集围岩变形信息,指导隧道施工。

②既有隧道隧底沉降及新建隧道拱顶下沉量测

既有隧道隧底沉降、新建隧道拱顶下沉量测与相应的净空收敛量测在同一断面内进行,新建隧道拱顶下沉量测测点一般设于拱顶中部,用水准仪测定其下沉量。当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较大或存在较大偏差时,还可在拱腰和基底布设测点,作为辅助控制量测。拱顶下沉量测方法见图4.3。

③监控量测频率

既有线隧道及新建隧道在开挖爆破后必须进行监控量测,当无爆破作业时监测频率至少1次/1天。

2.3数据分析与反馈

2.3.1监测数据的处理

现场监控量测所得数据,及时进行分析计算,绘制出净空收敛、拱顶下沉、隧底沉降时态曲线及与开挖面距离之间的关系图,判断变形趋势,与控制预警值的比较,判断、评价结构的安全性。对于超过安全预警值的,及时采取措施,修正施工参数和优化设计。

2.3.2信息反馈

将上述计算分析结果及时反馈于与施工有关部门,指导施工。信息反馈程序见图4.4。对于监测中总结形成的成果,要向监理及设计单位提交书面成果报告和技术总结。

2.3.3根据反馈信息所采取的措施

量测结果作为确定施工方案的依据,对隧道的正常施工和日常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施工中除了根据所反馈的信息修正施工方案和支护参数外,还对制定施工现场管理计划有关。工地施工管理等级参照表。

2.3.4既有隧道监控量测处理

既有隧道净空变化0.2mm以上及隧底下沉2mm以上时立即采取临时钢架加固。

3总结

由于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隧道围岩的不确定性,对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进行监控量测是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量测,及时对新建隧道及既有隧道围岩失稳趋势的区段提供了预报,为现场施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以及合理确定二次衬砌时间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大量量测发现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后围岩基本上稳定,于是建议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同时由于监控措施得当,及时的指导施工,从而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经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监控量测工作是一项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实际过程中尚需不断积累经验和完善相关理论,因此,对隧道监控量测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应用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①监控量测内容的选择,量测断面位置选择和量测测点的布置;②监控量测数据的采集和施工状态变化情况紧密结合,分析数据变化和施工状态的关系;③量测数据的应用,量测数据变化的准确分析和判断,量测的及时反馈,指导设计、施工和修改支护参数;通过监控量测保证隧道安全,预防隧道塌方。

参考文献:

[1]全志强.铁路测量[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S].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S].

隧道施工小结篇4

[关键词]监控量测;信息化施工;小净距;偏压

中图分类号:U4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121-0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进入了空前的“爆发”期,而隧道工程作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工程,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越来越得到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新奥法(NATM)施工也受到广大隧道设计和施工人员的亲睐,而信息化施工技术作为新奥法施工的核心技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同时,信息化施工技术的研究成果还能为类似工程的建设积累经验,因此开展隧道施工过程的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有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凤凰山隧道为开县北环路改造(二期)工程的主要工程,凤凰山隧道设计为双向分离四车道的一级公路隧道工程,设计速度为60km/h。由于一期工程已基本实施完成,为与一期工程平顺相接,进洞段轴线无法偏移导致凤凰山隧道进口右洞偏压严重,且左右洞之间间距最小仅为8.3米,属于典型的小净距偏压隧道工程。

凤凰山隧道工程区属低山、丘陵剥蚀地貌,拟建隧道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区内未发现区域断裂及褶皱构造,区域稳定性较好。

1监测及信息化施工技术

1.1监控量测技术

为及时提供施工所需的围岩稳定程度和支护结构的状态,以确保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修正支护参数。凤凰山隧道监测项目组结合该隧道进口实际情况,特制定适合该复杂工程环境的监测方案。

(1)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隧道掌子面每次爆破开挖后通过肉眼观察、地质罗盘和锤击检查,判断围岩类别是否与设计相符;观察并记录支护效果。

(2)地表下沉量测:小净距、偏压隧道的洞口段地表沉降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地表沉降监测结果直接反映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的变形情况。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

(3)拱顶下沉量测:拱顶沉降直接反映上覆岩层对初期支护的作用情况,可以通过对现场监控量测实际数据的回归分析,判断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安全情况。

(4)水平收敛量测:水平收敛的监测可以实时反映周边围岩对支护结构的作用情况,通过对水平收敛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掌握围岩变形情况。拱顶沉降及水平收敛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

凤凰山隧道洞口段监测断面沿隧道轴向布置情况及监测频率为: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间距为5~10m,监测频率为1~2次/天;地表沉降监测点横向间距为2~5m,纵向断面间距为10m,共布设两个断面,监测频率为1~2次/天。同时,在凤凰山隧道监控量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要求执行,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并及时反馈的原则,确保凤凰山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1.2信息化施工技术

通过对隧道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的监控量测技术,可以及时的把握隧道围岩的变形及其发展动态,可以对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程度做出精准的评价,检验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与否,这是信息化施工最主要的技术手段。将信息化施工技术应用于隧道施工的全过程,动态反馈隧道开挖及支护的设计和施工,进行隧道工程的预测和评价,同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最后检验预测结果。

凤凰山隧道监控量测项目组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并遵照监控量测方案,按时对隧道实施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业主、设计及施工单位,作为施工参数的优化依据,将信息化施工技术贯穿于隧道施工全过程。

2监测结果及分析

2.1地表下沉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凤凰山隧道洞口段施工过程对地表下沉量的回归分析,将累计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生成曲线,如图4所示。

通过对回归曲线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测点从开始沉降至沉降值达到最大并稳定,历时20天左右,与实际开挖进度至3倍洞径时间相接近。

2.2拱顶沉降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凤凰山隧道进口端左右线洞口段的拱顶沉降监测结果的回归分析,并将拱顶沉降累积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生成曲线,如图5所示。

通过对曲线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拱顶沉降测点在监测开始8天内变形速率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稳定后沉降量最大值5.9mm出现在YK4+723断面,小于规范要求安全值,表明隧道支护结构满足承载要求,隧道处于安全状态。

2.3隧道水平收敛

隧道施工过程的水平收敛值可以及时反映隧道施工过程的围岩变形情况,通过对本隧道水平收敛的监测数据分析并生成曲线,如图6所示。

通过对曲线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围岩在隧道开挖后即产生变形,并于15天左右后变形趋于稳定,收敛最大稳定值3.4mm出现在YK4+713断面,满足规范安全值要求,表明隧道支护结构满足承载要求,隧道处于安全状态。

3施工参数优化

凤凰山隧道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项目组根据监测结果,将监测结论和建议及时反馈,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优化施工参数并指导施工。

隧道洞口施工过程中,右线隧道掌子面开挖至YK4+724左右时,监测结果显示水平收敛速率较大,连续两天速率近4mm/d,现场监测项目组及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业主及施工单位,在业主的指示下施工单位及时暂停掌子面的继续掘进,并在已做初支的基础上增设系统锚杆,有效地减小了水平收敛的变形速率,使处于复杂工程环境条件下的洞口段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4结束语

(1)隧道监测技术是信息化施工技术的基础,牵涉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的相互协调配合,应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让隧道监测及信息化施工技术更好的服务于隧道建设。

(2)通过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三方,调整支护参数,对确保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很好的效果。

(3)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充分应用信息化施工技术有助于确保施工过程安全、节省工程造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4)推进信息化施工技术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有其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由于设计参数与实际工程情况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差异,加之动态反馈技术较差,预报准曲率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参考文献

[1]王道良,刘新荣等.山岭隧道群信息化施工监测技术研究[J].公路,2012(6):287~290.

[2]王国喜,王祥瑞,余红,黄锋.中柱岩墙联合支护暗挖法与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2014(11):45~48.

[3]陈勇鹏.监控量测与信息化施工[J].铁道建筑技术,2004(5):67~68.

隧道施工小结篇5

关键词:隧道施工;地层预加固;技术应用

Abstract:thispapercityintunnelconstructionformationpre-reinforcementtechnologypracticeandapplicationanalysis,andputforwardsomevaluableSuggestionsforcityintunnelconstructionformationpre-reinforcementtechnologyconstructionunitsforreference.

Keywords:tunnelconstruction;Formationpre-reinforcement;Technolog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准备阶段

1、地层地质及施工环境调查全面,方案选择合理

在城市隧道施工中的地层预加固技术之小导管技术施工时,小导管技术虽然有它自身的优点,但并不是任何施工环境和地层地质对于小导管施工技术都能够适合,笔者在这里提出小导管技术方案的合理选择。在进行城市隧道施工时,由于隧道所处的环境和地层地质不同,所以在进行城市隧道施工中的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施工环境和地层地质选择不同的方案。小导管技术适用于砂层浅埋暗挖隧道的施工,但是需要施工单位注意的是,砂质地层的施工一定要遵守“严注浆、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管超前”这一施工原则,不能够盲目的进行施工。

在城市隧道施工中的地层预加固技术管棚技术施工时,需要注意所施工的隧道工程地质情况,管棚技术施工适用于隧道出口附近出露地层,由于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残坡积层、冲洪积层以及古生界志留系地层,所以应该在隧道出口附近使用城市隧道施工中的地层预加固技术管棚技术。

在淤泥质土、粉土、砂土、素填土、碎石土、流塑、处理淤泥、软塑等等地层中,应该使用水平旋喷注浆技术。但是水平旋喷注浆技术的使用还应该慎重,对于碎石土中的块石、漂石呈骨架结构的地层、卵石以及基岩,应该慎重使用,由于地下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水平旋喷注浆技术的应用时,对于那些地下水流速度过大和已经涌水的地基,应该谨慎。

2、地层预加固实施分工到位,全程监控

为保证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实践和应用效果,准备阶段的工作很重要,不可忽视。在进行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之前应成立领导小组,对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各环节、各工序,应责任分到每个相应的岗位上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以降低突发事件的频率,有利于保证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实践和应用。

3、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到位,加强施作人员安全培训

由于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的特性,城市隧道施工中的地层预加固技术的实施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和所有施作人员高度重视施工安全问题。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施工中,安全、质量问题频频发生。因此,应在城市隧道施工前,对地层预加固技术的实施情况、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杜绝由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造成的质量安全问题,使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实践和应用顺利进行,排除一切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实践和应用。

同时,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之前,必须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安全培训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安全培训教育,既可以加强施工人员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又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岗位安全技能水平,为避免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中的施工安全等事故奠定本质安全基础。

4、地层预加固应用材料把关严谨,提供实施保障

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实践和应用施工中,务必运用有保障的相应性能材料。在使用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之前,应对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测、试验,检查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中小导管、锚杆、管棚、水平旋喷注浆等施工技术施工材料的有关资料,有关证件,以降低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应用材料的敏感性,保证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实践和应用施工的安全,减少对生命安全的威胁和造成的财产损失。

5、地层预加固实施前应急预案编制到位,确保安全

保证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的实践和应用,还应高度重视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实践和应用的风险问题,由于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危险性比较大,因此,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实践和应用之前的准备阶段,在施工之前应该组建安全小组,部署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以便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

6、地层预加固技术实施前试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运用

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正式全面投入施工前,应根据预加固技术方案,结合地层实际情况,首先进行试用施工。试用施工完成后,及时依据一套完整的验收体系,严格的验收标准,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对施工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每道工序进行检查验收,对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的质量进行客观、有力地分析与评价。为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质量提拱有力保障,为修正和完善预加固技术方案提拱科学依据。试用成功后,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才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二、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运行阶段

在进行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小导管技术时,应该注意坚持小导管施工技术的“管超前、严注浆、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短进尺”这一重要的施工原则,进行小导管技术施工时,要保证小导管注浆工作时注浆机械与作业面的施工间距要在二十米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小导管技术施工的最佳效果。在进行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管棚技术时,要注意管棚技术施工中在钻孔完成之后要进行钻机退位,在钻机退位完成后再次钻进进行清除孔内浮渣,这样能够确保孔径、孔深,更加能够有效的防止堵孔现象的出现。在进行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的水平旋喷注浆技术施工时,需要施工单位注意水泥浆的浪费问题,由于垂直与水平旋喷施工的要求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施工单位没有注意水泥浆浪费的问题,就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还可能使施工中水泥浆流出以后,出现岩土失稳坍塌,造成较大的波及范围,从而影响了城市隧道施工。

做好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一切前期准备工作,在对施工材料进行很好的监督后,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进入正轨,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运行阶段,需要保证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实践和应用的质量,由于隧道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的施工作为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的首道也是重要的一道防线,是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的最有效的加固技术,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实践和应用质量的监督、控制直接关系到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的质量。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的实践和应用质量决定于施工环境、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使用的正确方法、以及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后的保护、施工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的环节。因此,在这些环节中,必须严格把关,施工人员要有很高的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极强的动手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与实践相结合。

在保证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实践和应用的同时,要注意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安全问题,只有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充分注意安全问题,才能使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施工安全措施,以防止发生安全事件。

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是个大工程,所以,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同时,要注意施工现场的细节问题。总结过去所发生的在建城市隧道施工安全事件,究其原因,就有施工现场管理不得当,成为了场场悲剧的原因之一。在进行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时,应有小组专门负责施工现场的管理、细节问题,主要对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现场的各项规定进行检查,只有按照规定体系进行施工作业,才能更好的完成施工任务、阻止悲剧的发生。一场悲剧一场事故的发生必有其原因,借鉴已发生事故的原因,才能更好的避免新的事故的发生,从过去发生的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安全事故原因的解析中,明白了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所以,要保证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的实践和应用,必须重视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的安全管理制度问题,必须制定一个完整、周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使施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保证城市隧道施工中地层预加固技术施工实践和应用的目的。

三、结束语:

隧道施工小结篇6

关键词: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在公路隧道施工形式中出现了一种相对较为特别的隧道布置方法及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这一种新型的隧道技术是小净距隧道。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净距隧道得到修建,相关人员也加强了对这种隧道的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使得小净距隧道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目前这种隧道施工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文对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小净距大跨度隧道施工方法简介

为了减少征地面积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小径距隧道作为一种新型的隧道施工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由我司承建的云南小龙高速公路马鞍山隧道是一种双向四洞八车道小净距隧道,开挖过程中拉开左右线掌子面的距离,及时对隧道中间岩柱进行加固支护,防止先行洞及后行洞之间产生影响。先行洞二次衬砌超前后行洞开挖,超前距离控制在20m以内,用控制爆破的施工方法,在开挖以后进行喷锚支护,及时进行监控量测。在受力特点方面小净距隧道比分离式隧道更为复杂,如果从施工方面小净距与分离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时对于质量更易控制,成本更小。

2小净距隧道的相关问题分析

(1)规范规定:如上文所说,小净距隧道是相对于分离式隧道来说,也就是不大于分离式隧道的最小净距要求的一种公路隧道。小净距隧道有别于连拱、分离式隧道。净间距在20m~2m的隧道都可称为小净距隧道,但是不一样的净间距的隧道类型对于中间岩柱的相关加固操作以及在双洞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较大。所以,应尽可能地将小净距隧道的研究工作进行细化,应对小净距隧道的相关施工方法理论知识以及关键施工与设计技术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分析,进而满足施工的实际目标。

(2)主要依照分离式隧道的相关判断标准以判断小净距隧道内的围岩稳定性的有关指标,结合具体的工程,利用现场监测综合分析小净距隧道能否真正适应工程的实际情况,对于小净距隧道的特点以及相关优势,相关的人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3施工技术分析

3.1开挖过程

开挖的过程中,主要有开挖的先后次序、方法措施及断面开挖滞后距离等有关问题。在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隧道的开挖技术进行选取时,应对工程的安全性进行考虑,再分析施工的能力大小、隧道围岩的问题、工序的转换方面以及施工及其设备等因素。目前在我国公路隧道公路中,应用最多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侧壁导坑法一般是应用于破碎以及节理发育的Ⅳ与Ⅴ级围岩,把开挖断面分割成几个部分,有效地减少开挖跨度,对导坑实行先行施工,加固中间岩柱,在小净距隧道施工的中,侧壁导坑法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台阶法由于工序较易组织,同时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机器设备简单、费用相对较低,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此方法应用于侧壁导坑法、Ⅲ与Ⅳ级围岩先行洞的开挖,预留光爆层法;CD法、CRD法的中心隔墙可以稳固地面支撑,防止地面沉降,此方法应用于Ⅴ与Ⅵ级软弱围岩,地面出现沉降的地区,Ⅴ级围岩后行洞的开挖;而对于全断面法来说,一般应用于围岩较为完整、具有较强自稳能力的Ⅰ与Ⅱ级围岩中,其优势是具有较快的施工速度。

3.2对中间岩柱进行加固

中间岩柱体受到双向爆破振动的影响较大,受力也比较复杂,并且岩柱体在相邻的隧道开挖时,对围岩和掌子面的稳定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时,如何保障中间岩柱保持稳定,是小净距隧道施工和设计的核心技术。加固中间岩柱的措施主要有:长锚杆、注浆预加固和对拉锚杆加固。综合分析岩柱厚度、围岩类别和爆破影响等各影响因素来选择具体的加固办法。注浆预加固是采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不仅能够单独的应用在较大的间距隧道,加固中间岩柱,还能够和对拉锚杆、长锚杆相结合,来加固近距离的小净距隧道中间岩柱。一般情况下,对拉锚杆适用在6m以下厚度的中间岩柱。

3.3监控量测

由于双洞间的相互效果作用,对于围岩来说,具有较为复杂的受力,在小净距隧道进行施工时,应重视现场监控量测的重要性,不但可以对检测先行洞结构的相关安全性问题进行检验,与此同时还可以对隧道的加固措施是否有效以及后行洞施工过程是否妥当等问题进行检验。所以,依据小净距隧道的相关特点,不仅要对规范规定的重点项目进行详细的监控检验,还应对监控测量中间岩柱的内部产生的位移、相关支护内力以及围岩松弛的范围大小和后行洞的爆破振动速度情况等问题进行检验。在隧道的施工时候必须确保隧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而必须对监控量测方法与技术进行足够的重视。

结语

小净距公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施工难度,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隧道开挖的时候,围岩有足够的稳定性,使两隧道间因为净距较小所导致的爆破震动以及围岩变形等影响因素有效地得到控制。在应用于小净距隧道的过程中,应注意相关的问题,有效地应用关键技术,同时重视监控量测的作用,确保隧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使隧道修建起到经济、合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隧道施工小结(6篇) 】相关文章: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社会保障基金的作用(6篇) 2024-09-12

隧道施工小结(6篇) 2024-09-12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6篇)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