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引导范文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了解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影响。2.分析、理解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解决对策。3.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分析、整理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2.以探究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研究。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3.通过分组合作探究与小组竞赛,学会团队协作,加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2.帮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3.帮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二)难点
引导学生寻求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沈阳雪景图两幅:郊区、城区。(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城市热岛效应有一个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提出问题]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
[读图思考]展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从图表资料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提炼一]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为什么城市中的温度会高于郊区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活动一]展示市区景观图与郊区景观图。1.从地面覆盖物大气环境、人为热量等几方面,对比城市景观图和郊区景观图。2.从放热和吸热两方面,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景观图片探究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在分组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习。)
[知识提炼二]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二是城市大气污染,三是人工热源的影响。(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与归纳的能力。)
[承转]在以上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设计意图:起承上启下作用,导入课堂重点。)
[探究活动二]学生从正、负两方面,分组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影响,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知识链接]请一名同学根据以前所学的热力环流的原理在黑板上画出城市热岛环流,其他同学在下面画。(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学会把已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提炼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负面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正面影响:有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承转]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我们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三]对照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从吸热和放热两方面,分组角色扮演讨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从问题的产生原因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提炼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
一是增加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二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三是降低建筑物密度;四是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环流圈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世博成果,德国日本美国案例。(设计意图:提高地理学习积极性。)
城市设计引导范文篇2
在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中,法规层面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对城市的理性分析和量化控制管理,缺少在三维空间形态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次系统化的控制和引导手段。而总体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控制与引导的目标使其成为一种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而作为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部分,当前总体城市设计进入到了指定具有指导作用的技术性文件和具体编制实践的阶段。在实施应用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合理程度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使用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讨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形成与具体应用。
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
2.1明确总体城市设计目标、确定研究方向
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凸显城市空间特色。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意图强调建立地区内的空间结构框架与设计引导。通过对城市自然山水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把握,明确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与发展思路1。
总成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的塑造贯穿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众多环节之中。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与之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为城市宏观空间布局提供城市设计角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是为具体城市设计、详细规划以及规划管理层面提供宏观的控制和引导原则。这种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使得城市的特色,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得以维系、延续与强化。而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工具,在确立哪些城市设计要素能够建立起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如何控制这些城市设计要素的问题是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工作的核心议题。
2.2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明确控制对象
⑴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在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中,应首先注重对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和统筹布局。研究得出的框架结构在总体城市规划中,通过用地规划布局、设施建设、开发容量等技术指标规定,实现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在具体空间范围的存在和大致的空间范畴和几何形态。其中,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可以涵盖城市道路、自然环境、广场公园等各种形式的物理空间资源,同时也应该将城市形象、建筑风貌、等视觉资源以及社会文化、人文特色的城市要素纳入其中。
⑵控制标准的建立,明确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开发、保护、特色建设的各项要求、以及城市各种资源与公共空间控制点之间质、量的关系。采用指标体系、管理措施以及设计指引等以量化和法规化的技术手段来构成建设控制标准,融入到城市的日常建设当中。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形成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具体内容的技术规定。
⑶结合城市形象的塑造,协调城市特色空间整体发展框架的合理建构。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公众共同的稳定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总体形象定位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结合城市意象理论、社会人文理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分析,提取城市中的重要特色空间,使其成为城市建设实施中需要重点把控的对象。
⑷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并将所有的设计策略转化为管控措施(法规+导则),积极的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或自成体系,以规划管理的语言和工具来实现和操作框架的控制引导作用。因此应将管控的内容、要点、方法等各种元素统一整合,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这种工具,来形成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具体行动指导。
3、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
3.1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等级
从城市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来看,框架是由整个地区环境内重要的城市设计要素组成的。内容多种多样,规模巨大,系统繁复。城市建设实践需从这些设计要素的重要程度、意象作用以及建设安排进行序列组织,具体行动。
从控制概念的构成来看,控制行为由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三部分组成。对城市这个巨系统内的空间物质要素的控制,除了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多个控制因子,或是平行的各种系统要素)这三部分外,还应该突出对控制因子具体的控制机制的考虑,包含控制集合点,控制因子排列两个组成。
①控制集合点——城市整体的广袤性要求了城市中被控制空间实体的有限数量和主次之分,超过了这个标准,会导致面广体大,控制力度的减弱。
②控制因子排列——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要求了不同物质要素各自的有限数量和权重,模糊了这个标准,其间产生的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导致对于一个具体空间点的控制目标混沌,同样使控制力度减弱(一身兼数职的尴尬)。控制机制的关键点在于理解城市空间是这些控制因子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各种因子的机械叠加。
3.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由前面论述可知,城市总体设计确立的城市特色空间框架是一个层级式物质构成体系,需要建立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才能保证其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的控制指引。因此,总体城市设计导则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控制对象,形成不同控制力和限定作用的导则分类。结合城市空间层次的划分以及控制程度的深浅,设计导则被分为四类
⑴强制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政府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强制性导则针对的具体城市物质对象,需要结合城市的空间发展框架进行对应,主要依据以下一些要素: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空间与景观、城市形体的量化控制(建筑高度、密度)、重要公共空间等。
⑵说明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规划主管部分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
⑶建议性导则:这些内容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执行。执行批准书必须提交给规划主管部门并得到批准。
城市设计引导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家具;引导行为;行为方式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拥有一个和谐、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无疑是城市中人们强烈的愿望。它们不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应能在满足城市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物质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上的,在系统的谋求“人―――物―――环境”和谐统一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城市居民在公共空间中找到“家”的温馨感受,从而产生城市主人的意识。
1城市家具的概念
“城市家具”一词源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是英文“StreetFurniture”的中文解释,是从街道家具发展而来的称呼,它是指在城市外部空间中满足人们进行户外活动需要为目的的用具,是对应于城市外部空间生活需要的产物,它不仅是城市环境的重要主城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整体化元素[1]。之所以称之为“城市家具”,是因为它准确地诠释了人们渴望把城市变得像家一样和谐、整洁、舒适和美丽的美好企盼。它们形成街道和广场的环境特点,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体现城市景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2城市家具的功能
一些设计出色的城市家具能在满足人们使用的基本属性之外,还能诱导人们行为的发生以及愉悦人们的精神。根据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各方面对人的行为,心理起到的刺激和导向作用也不同。例如:为满通需要的城市家具不仅是规范道路交通的信号,更是提醒和引导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标志。也就是说城市家具在城市空间中不仅要承担人们休息、信息的引导,满足人们需求,同时还要提高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
3城市家具改变人的行为方式
意大利家具设计大师索特萨斯说:“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产品本身具有改变和影响人的行为的能力,使得它必然承担起一个合理的使用该产品,并向人们传达正确的思路,以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自身价值,寻求和谐使用环境的职责[2]。强调人―――物―――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内心中的共同愿望。
设计对行为的引导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这种引导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去认识,概括来讲主要包括限制和刺激两种方法[3]。
3.1限制―――引导人的行为
要避免选择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用户做多样的选择。同样地,可以通过产品来限制用户以此来引导用户行为。
或许大家都看到过这样一个现象,公园或者广场的座椅经常只有一两个人坐在上面,尽管都是为三人或四人设计使用的座椅,仍然有很多人徘徊,使得座椅的利用率都很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得从人的心理出发来分析,因为很多人需要私密的空间,从而本能的会对陌生人有所排斥,而传统长椅的形式让他们觉得同其他人太过于亲密。如果将长椅木条的横向排列改成纵向的,或者仅仅是在长椅上加一些小的隔断,事情就大为改观,同样长度的长椅的利用率便会上升。
我们传统路障的设计,虽然也能够引导和警示人们,但这种类型的路障一旦被撞散后就会带来很多麻烦,需要人工一个个的安装,非常费工费时。图1是来自HoyoungLee,YoungwooPark&JunkyoLee三位设计的充气式路障。这种路障在摆放的时候可以直接充气,安装非常方便。即使不小心被撞到,也不会和普通路障一样散落开,从而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4]。
在能很好的用来引导和警示过往车辆提前注意避让,防止发生事故,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这类型设计也让一些原本强制性的规范变得人性化,这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规范的教化,无声却有效。这就是设计无形的作用,它看不见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些行为。
3.2刺激―――引导人的行为
通过产品形态、色彩、质地甚至是声音等来刺激用户激发思考、从而引导用户行为的变化朝着预定的方向改变。好用的、易用的且是美观的产品是用户都期望的。坂茂的卷筒卫生纸设计在我们一些公共厕所可以见到。中间的芯是四角形的,卫生纸自然也是以四角形的方式被卷上去。
和平常的圆筒状卫生纸相比,在抽取卷在四角形纸管的卫生纸时,因为会产生阻力从而会发出“喀哒喀哒喀哒”的声音。这个设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造成的不便:四角形的卫生纸卷筒与上盖的接触会产生阻力,这个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通过听觉来刺激用户,以此达到节约能源目的。此外,由于圆形的卷筒卫生纸在排列时,彼此会产生很大的间隙,但是四角形的卷筒卫生纸就不会产生这一问题,这就使得人们在搬运或收藏卫生纸时也可以节省空间[5]。
4结语
归根结底,人和物的关系是通过行为发生的,也就是说设计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设计的宗旨是满足人的根本利益。城市家具设计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居住环境,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设计师必须立足于服务人类自身,必须以优良的设计来正确引导人们积极行为,克服不良行为,引导人们健康消费,以健康向上的设计融入到和谐的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李丽君.论城市家具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生关系[J].包装工程,2012(20).
[2]陈准,胡玮.谈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家具的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08).
[3]范圣玺.行为与认知的设计―――设计的人性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8).
[4]漆平.城市“家具”的环境意识―――日本的公共设施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1998(05).
【城市设计引导(收集3篇) 】相关文章:
逛超市日记精选[15](整理9篇) 2024-06-19
端午节日记精选(整理8篇) 2024-06-19
[精选]三年级日记(整理5篇) 2024-06-18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6-16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6-15
[精选]小学三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14
[精选]小学生日记(整理9篇) 2024-06-13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整理4篇) 2024-06-21
城市设计引导(收集3篇) 2024-06-21
真的好想你作文(整理8篇) 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