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优势范文篇1
【关键词】嘉峪关光伏产业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条件
嘉峪关市光热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就地消纳能力强,具备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比较优势。
(1)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嘉峪关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3316小时,平均太阳能辐射量612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非常有利于建设光伏发电产业。
(2)具备较强的新能源自我消纳能力。作为重工业城市和嘉酒电网负荷中心,对能源消纳能力较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嘉峪关市抓住西部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围绕打造“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制品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强化光伏产业与高载能产业同步发展,积极为新能源就地消纳创造条件。
(3)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嘉峪关市抢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时机,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嘉峪关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推光伏产业成为本市新兴优势产业。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嘉峪关市按照“高起点规划、多元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光伏电站、光伏应用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光伏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4年6月,开展前期工作和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已达1111.5兆瓦。
(1)光伏电站建设情况。“十二五”时期,嘉峪关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40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一期规划建设1000兆瓦。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484兆瓦,并网发电334兆瓦。核准待建项目2个100兆瓦,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1个427.5兆瓦。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6.2亿元,资金来源皆为公司自筹资金。已投产的光伏企业,发电成本不到0.7元/度,由于占有“先建少限”的先机,限电比率低,处于盈利状态。
(2)光伏应用情况。积极开展了光伏农业大棚的试点推广工作,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首例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项目,已建成3座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成为全省集新能源开发、绿色电力示范应用、有机农业观光、高效生态种植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打造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光伏发电配套设备生产能力。
二、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网接入系统薄弱,影响企业产效转换。区域变电及供电能力亟待提高,现有电力输送网架结构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需求。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可发电量为5.2亿千瓦时,但仅40%左右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其余新建的光伏电站受电网满负荷制约,无法完成并网供电,电站产能不能转化为产值,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和企业投资积极性。
(2)光伏产业链相对单一,多限于光伏发电。光伏产业的新衰主要取决于所具备本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本地不具备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其研发、创新能力更是一无所有;与光伏产业相配套的光伏生产企业较少,生产规模有限;与电池组件相关的重要产品生产还处于空白,光伏设备产业链急需延伸。
(3)高载能项目缓建,延迟了光伏电站建设进度。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以用产能过剩行业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不足作用,致酒钢公司电解铝项目和工业园区部分铁合金、铝材加工等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影响了光伏电站投资前景,使部分已规划、审批的光电项目缓建、停建,光伏企业观望情绪漫延,明显延迟了项目建设进度。
(4)政策扶持不到位。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是新兴朝阳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在当前技术、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是不够的,目前我省在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比较强的激励扶持政策仍然不足,部分企业国家核定的补贴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
三、对策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在产业科学谋划上求突破。科学规划是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确保光伏产业与全市经济发展共享共融,形成以太阳能光伏为主体、以风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2)强化招商引资,在产业集聚发展上求突破。依托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创新引资思路和引资方式,积极加快光伏产业上下游联结。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关键性、龙头型、补链型的光伏企业和项目,加快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光伏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转型与提升。
(3)强化项目建设,在产业化进程提速上求突破。把项目建设作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抓手,强化光伏电站项目和风电项目建设,不断扩展光电应用范围,围绕新能源产业配套要求,加快光伏产业配套项目进程,努力形成集光伏电站建设和风电、光电设备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强化协调作用,保障各项目协调并进。
光伏产业优势范文篇2
关键词:光伏产业;SWOT;新余
1、S:优势分析
新余市光伏产业具有市场地理区位分布优势。从江西省的的角度讲,江西省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中南经济区接壤;从新余市的角度讲,新余市境内不但有沪昆线贯穿全境,还有沪瑞高速公路贯穿东西,更有赣粤高速公路直通南北。新余至上海860KM,广州760KM,长沙280KM,武汉490KM,距省会南昌仅143KM,能为当地从事光伏产业的厂商提供广阔的市场潜力。
其次,新余市的光伏产业具有生产要素优势。硅是光伏产业的主要原料。作为硅原料的粉石英,江西储量十分丰富、品质较高,原矿洗选后SiO2含量可达99.5%以上。目前以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000万吨以上,居全国首位。江西的粉石英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宜春―萍乡一带,距离新余市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廉。
2、W:劣势分析
我国是光伏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依据EPIA的调查,我国(包括台湾地区)光伏厂商在太阳能级硅片,电池,组件和薄膜电池方面均表现不俗,分别占到了18%,59%,55%和22%。在世界十大光伏系统供应厂商中,就有包括中国尚德(Suntech)、中国英利(yingli)、中国晶澳(JASolar)、中国天合(Triansolar)和台湾昱晶(Gintech)5家中国在内。
与中国光伏企业巨大的产能相矛盾的是国内尚未启动的市场。由于光伏发电在现阶段相对传统火力发电方式而言具有成本劣势。因此,光伏市场的扩大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激励的强大的推动力。
3、O:机遇分析
世界光伏产业自从2004年,德国“上网电价法“公布之后,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Solarbuzz最新年度光伏市场报告,2010年全球光伏市场安装量达到18.2GW(=18200MWp),相较于2009年增幅139%。以产值来看,2010年光伏产业全球营收达到820亿美金,相较于2009年营收400亿美金增幅105%。同时光伏产业链企业在过去的12个月中成功的募集到了超过100亿美金的股票与债券[15]。在世界光伏产业经历2010年的繁荣之后,若干新兴市场将蓬勃发展,将与德、日、美成为世界光伏市场未来重要的推动力。
从最新政策上来看,2010年开始,由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联合文件,对“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有关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设立12个太阳能示范开发区,2012年以后每年国内应用规模不低于1000MW,并到2023年实现总装机容量20000MWp,一旦国家的“新能源产业规划”和“上网电价政策”出台,形成对新能源产业长期的、持续性的政策扶持,将给新余市光伏产业带来爆发性发展的机遇。
4、T:挑战分析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原料依赖进口,国内光伏产品98%依赖出口,两头在外,光伏贸易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汇率风险和贸易保护主义两方面。
所谓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欧洲是世界的主要光伏市场,是我国光伏厂商的主要出口地,其市场规模在2010年占到全球光伏市场的81%。欧元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厂商以人民币或美元计价的利润。
5、政策建议
新余市作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其第二、第三产业应该协调发展。新余市政府应该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服务业,使服务业能给工业提供急需的配套服务和有力支持。尤其是新余目前比较缺乏的咨询和中介服务业。要加强金融服务业,改变原来单一的传统低腰贷款融资方式,引入风险投资集群,为中小光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发展契机。
同时,新余市还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打造专业的光伏交易市场,为新余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光伏厂商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
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余是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光伏基地需要大量各个层次的人才。因此,新余市应该以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为契机,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两个方面推进人才战略,综合推动新余光伏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江西看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但要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N].决策信息领导,2008年6月
[2]江西光伏产业[D].江西:南昌大学
光伏产业优势范文篇3
国光伏产业正在重塑格局,代表着光伏产业新势力的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华为等几家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超越或接近细分领域的前期领跑者。
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光伏组件出货量为1.6吉瓦,净利润3.133亿元,同比增长514.31%,首度成为全球单季销量冠军。在光伏逆变器领域,华为跨界入场,仅用3年时间,就成为行业第一。一直专注上游的隆基股份,一季度净利润2.61亿元,同比增长417.59%,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产品制造商。
光伏新势力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光伏产业的整体回暖。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光伏产业迅速回暖,2015年国内新增装机量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714万千瓦,同比增长41.7%。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光伏新势力的崛起,一方面受益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企业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结果,有利于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躲过一劫
光伏新势力能够迅速成长并实现赶超,后发优势是一个重要因素。最典型的是晶科能源,2006年晶科能源成立并以一个跟随者的姿态先后进入硅锭、硅片、组件领域中。彼时,受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在2005年成为首富效应的吸引,国内一大批企业进入光伏领域,晶科能源只是其一。
2008年,多晶硅价格一路疯涨,现货市场价格突破500美元/公斤。这让光伏产业的下游企业苦不堪言,一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进入上游,以获得主动权,另一部分则通过签订长期订单来稳定多晶硅供给价格。当年,英利斥资24亿元投资成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进入多晶硅领域,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当时有太多的企业涌进上游,虽然政府提供了优惠的电价,但晶科能源没有很强的项目经验和竞争优势,决定还是要“等一等”。不仅如此,2010年,晶科能源还将已经签订的长单中的一半转让给其他企业。
但恰恰就是这个“等一等”的决定,让晶科能源规避了日后多晶硅价格的暴跌风险。2011年,光伏市场风云突变。由于多晶硅、光伏组件产量增加太多,而太阳能市场却有所萎缩,供给远大于需求,以致全产业链库存严重。当年10月,多晶硅现货报价25万-30万元/吨,跌破成本价。
同月,德国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公司的美国分公司(SolarWorld)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与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于2012年10月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及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同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此项裁定,做出最终裁决。
多晶硅行业于是重新洗牌。部分前期投入多晶硅的企业不得不停产,签订大量长单的企业则背上了沉重的成本负担。比如,当年砸下重金的英利,受多晶硅投资拖累影响至今。而曾经红极一时的江西赛维则因豪赌多晶硅,最终破产重组。
晶科能源不仅成功躲过一劫,还先后拓展了南非、印度、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避免了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2011年,11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光伏企业中,晶科成为仅有的两家盈利企业之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2015-2016年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晶科能源光伏组件出货量4200兆瓦,全球排名第三。
【光伏产业优势(收集3篇) 】相关文章:
逛超市日记精选[15](整理9篇) 2024-06-19
端午节日记精选(整理8篇) 2024-06-19
[精选]三年级日记(整理5篇) 2024-06-18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6-16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6-15
[精选]小学三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14
[精选]小学生日记(整理9篇) 2024-06-13
教师集中培训心得(整理9篇) 2024-06-23
光伏产业优势(收集3篇) 2024-06-23
放风筝优秀作文(整理11篇) 202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