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护视力(收集3篇)

时间:2024-06-29 来源:

怎样保护视力范文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安全教育有效途径

幼儿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生命体,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但是近年来,幼儿园重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已经严重威胁到幼儿的人身安全。所以,有效进行安全教育成为幼儿园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上讲解必要的安全知识

首先,幼儿园老师应该不断更新安全教育理念,根据经典的安全事故案例、上网百度、看视频等,加强自己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和了解,也可以请专业的安全教育人士到幼儿园对安全事故的防护和处理进行讲解,提高老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理念及卫生保健、突发状况的处理等,这样老师就有足够的安全教育知识和积极的态度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其次,老师可以根据幼儿安全意识缺乏、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缺点进行安全教育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要太简单,根据实际情况,难易适当,循序渐进,通过讲故事、看视频、唱儿歌、绘画、看图讲故事及集体讨论等轻松、愉悦的方式,一步一步地给学生渗透安全意识和处理安全事故的方法。比如交通安全、用电用水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卫生安全等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安全事故,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地提高幼儿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二、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安全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教育最容易让幼儿树立一种安全保护意识,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这种安全意识特别深刻,所以应该结合日常生活,对安全意识进行渗透式教育。老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针对他们生活行为中出现的小意外和问题,时刻提醒,并且进行现场教学,教会小朋友怎样防范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安全事故,小朋友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非常高的教学教材,而且在他们发生小的安全事故的同时进行安全教育,他们会更深刻,牢记在心。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当幼儿过马路时,老师应该教他怎样过马路最安全,教他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当小朋友在踢球时,老师应该教他怎样踢球最安全,或者发生意外时应该怎样防护,当撞伤或者流鼻血时应该怎样做好第一步的卫生处理工作,以避免感染伤口;当上下楼梯时老师应该教给学生要集中注意力,靠右行,千万不要在楼梯里打打闹闹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好的安全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开展课外游戏活动进行安全教育

幼儿处在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适合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能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游戏,老师亲自参与游戏,将安全教育的知识适当地融入游戏设置中,观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设置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并且让他们独立思考或者分组讨论应该怎么处理遇到的安全事故,让他们在愉悦、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完成安全教育任务,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频繁的相关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幼儿的安全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安全演习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演习可以通过模拟危险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处在真实的“危险”中,激发他们自救的意识,并且结合演习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给他们在事故中应该怎样应对和逃生,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训练学生迅速、准确的和防范处理相关安全事故的能力,从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恶化。比如幼儿园可以适当地进行消防演习,模拟发生火灾时学生应该怎样自救,教给学生正确、适当的自救方法,例如用湿毛巾捂住嘴巴鼻子;或者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消防的工作,小孩子对这种工作一般都非常崇拜感兴趣,老师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适当的安排演习,让他们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学到更多安全教育知识。幼儿园可以更多地通过这样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实地演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总之,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对于幼儿人身安全的保障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清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课堂上讲解必要的安全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安全教育、开展课外游戏活动进行安全教育及通过安全演习进行安全教育等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桑小红.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安全教育[J].考试周刊,2011(56).

[2]李爱萍.幼儿园如何开展安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3]刘馨,李淑芳.我国部分地区幼儿园安全状况与安全教育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

怎样保护视力范文篇2

一、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拓展课程的时空,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占有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不但知道人应该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在紧急情况下怎样呼救吗?你知道本地区的急救电话、报警电话吗?房屋着火了,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吗?遇到溺水者,你知道如何救助他吗?遇到泥石流时,该怎样逃生?遇到地震时,该怎样自救?”在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作了扩展,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不仅学会了最基本的自防自救方法,还懂得了珍爱生命,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能够承受挫折,勇敢坚强。

二、懂得敬畏

生命是人存在的状态,如果生命不存在了,对人而言的一切价值都不复存在,所以,敬畏生命是教育最神圣的职责。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生命负责,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人的其他问题。而生命又是脆弱的,未成年人的生命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娇弱得经不起风雨冲击。因此,初中政治老师既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自我保护的意识,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技能以及处理生存危机的方法,满足生命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应当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予重视。诸多青少年自杀的案例告诉我们,知识和成绩至上的教育,摧残了孩子脆弱的心灵。他们的情感、个性被忽略,他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迷惑和怀疑,感觉生命失去了意义。敬畏生命就要让学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

例如,在教七年级下册“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教导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作斗争。如在回家路上被坏人敲诈怎么办?遇到被人拐卖、被抢劫、被绑架等危险情况时该怎么办?遇到歹徒行凶时该怎么办?通过讨论、辩论、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切实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

三、善于宽容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者,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关怀生命,首先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具有生命情怀,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以平等、宽容、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的缺点和过失,既不能以强制和粗鲁的态度、方法加以阻止,也不能漠视不理,姑息纵容,任其自生自灭。真正的宽容就是“严出于爱,爱出于严,严而不纵,严而不凶”。每个学生都有活着的尊严,即使犯了错误,他也有维护自己生命尊严的需要,不容许任何人轻视、践踏它。老师要理解宽容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纠正,使其正确发展、健康成长。事实证明,宽容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教师必备的一种修养。

四、充分发掘政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以思想品德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

怎样保护视力范文篇3

一、设景巧妙,提高环保意识

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保的东西去教育,这是教育最微妙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教师应巧妙创设充溢情感、饱含激情的教学情景,将环保理论知识具体化,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比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老师可以在课前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图片或者视频,直观的教学情景,严重地环境破坏现实给学生巨大震撼,自然而然就能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再比如《桂林山水》一课中,笔者课前播放乐曲《桂林山水美》,同时向学生展示多幅桂林山水风景画,创设欢快怡人教学境界,笔者也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力,用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魅力,感悟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琼浆玉液,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愿望,提高环保意识。

二、采用有效地渗透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语文教学渗透环保教育过程中,读写结合法是其有效地渗透教学法之一。读写结合法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出课文所蕴含的环保因素,体会到保护环境对于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在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写作,把自己对环保现状的所思所感写出来,把自己以后如何保护环境的行动写出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为学生亲身为环境保护出力提供预案和行动指南。例如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中提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近二千年来也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成为一条祸河。这说明恶劣的环境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但是,怎样向学生说明“人为破坏”是导致“黄河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长达二千年的人类活动,很难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为此,笔者采用多媒体播放黄河遭受破坏的现状、黄河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人为乱砍滥伐等视频,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为破坏”是“黄河变化”的一个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抓住“黄河变化的原因”这条主线,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明确“人为破坏”是“黄河变化”的主因;最后,老师应该要求学生精读最后一段,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设计方案中,关键措施就是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破坏森林无疑是自杀行为,而且要数管齐下,将各种措施付诸实施,才能治理好黄河。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非常重视阅读,尤其是精读,他认为精读是进行细琢细磨的研读,把握文章的精髓,使得阅读后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保留得更加深刻,更为重要的是,精读能够使学生形成日后实践更加科学运用这些知识的志向。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为破坏”,老师可以以情促情,将“人为破坏”的恶果迁移到学生的身边环境,引导他们将自己怎样保护环境的想法写出来,还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到网上,与他人分享。通过采用有效地渗透教学法,使学生因环境恶化形成忧虑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冲劲。

三、拓宽空间,培养环保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其教育过程不是封闭式,而应该以教材为媒介,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积极拓宽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渠道。第一,综合其他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不同内容与方法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比如在讲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要让学生明白“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老师可以综合语文,科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构建空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校外为辅。学校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只有运用于生活空间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同样,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也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保护环境,真正体现学以致用。例如讲授《林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森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以及价值,笔者向学生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一次性筷子还能用多久”,视频播放完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讨论。课后,老师还要求学生对本学校以及学校周边餐馆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展开调查,通过学生切身经历,让学生明白:少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资源,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学生更应该实际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四、结语

【怎样保护视力(收集3篇) 】相关文章:

打羽毛球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6-28

[精选]包饺子日记(整理9篇) 2024-06-26

四年级日记5[精选](整理3篇) 2024-06-26

[精选]六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25

精选劳动的日记4(整理2篇) 2024-06-23

小鸡的成长日记精选2(整理2篇) 2024-06-23

逛超市日记精选[15](整理9篇) 2024-06-19

怎样做个好老师(收集3篇) 2024-06-29

怎样保护视力(收集3篇) 2024-06-29

怎么写自我介绍(收集3篇) 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