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专题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对策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我国开始发展于1991年,截止至今已有25年的发展历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种类不断增多,社会影响不断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培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全方位发展我国高层次专业学位人才的教育水平,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水平,建立完善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国家应大力推动从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培养模式的转变。从2009年我国开始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量明显大增,同时专业型硕士的生源主要还是以往届毕业生和在职硕士研究生为主。在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公布的39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统计中,仅以“专业学位”为例,2011―2015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数分别为148724,187491217350,237237,252272及2007―2011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领域数分别为:2012,2036,2186,3131,3174。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与发展在我国已经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了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我国教育系统需推出新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基于校企联合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涵及意义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中规定:“在学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须保证半年以上的实践教学,要确保开展实践的空间和条件,建立多形式、多专业的实践基地,提高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所占的学分比例,注重吸收社会资源,全面开展联合培养基地的双方合作,革新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主要是以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要目标,利用学校和企业单位的不同环境和资源以及各自的培养优势,把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在实践基地获取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充分结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经过生产环节与市场实践,在科技创新与应用上实现活动。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主要是创建特定的培养模式,制定先进的管理方式,运行科学的体系机制等,实现物质与资源的共享,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校企联合培养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培养模式,可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选择对口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实践基地,同时还可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参与学校方面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还可以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提供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推进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另外,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生产实践基地的建立,可将理论教学、专业实践与生产实训相结合,全面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对企业而言,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可以利用高校的科技、人力资源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管理问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能让企业对参与实习实训的研究生有了全面了解,为企业考察毕业生提供了平台和充足的时间,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储备优秀的人才资源。
2.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推进导师专业素质提高,增强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生产实践基地,以定期派送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培养基地进行生产实训的模式,使得研究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的优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为研究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同时,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增加了校内教师与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交流的机会,校内教师也可以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深入企业一线,接触实际工程案例,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际科研能力,弥补自身实际工程经验不足的短板,同时还可以解决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师资不足
在我国高等院校内,大多数专任教师尤其是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自身也很少得到企业实践的历练,实践与实际生产方面严重不足,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讲授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为了改变实践教师资源紧缺的现状,可以通过将青年教师送入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生产过程的锻炼,和学生、企业人员一同参与实际工程,提高工程实践经历,增强专业素质。另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培养基地合作企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他们的实际生产与实践经验为校内青年教师进行讲授与培训,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校内兼职导师,从专业实践与工程生产上弥补校内研究生指导教师师资不足的现状。
2.实践基地的安全法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进入到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学习与工作都有企业进行负责,校内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和合作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由于无法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和交流还是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真是的学习动态,尤其是自治力稍差的学生,更是会利用在校外实践且受学校管控力较弱的机会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浪费培养资源,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同时,没有实际企业经验的研究生,又由于缺乏生产安全意识,从校园进入企业一定会面临诸多安全风险。研究生导师作为学生主要负责人,应明确职责和义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合理安排指导学生的时间,定期到合作单位检查、督促学生的实训实践情况,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完善健全的安全保障与培养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学业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杨文斌,何汉武.工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基于教学体系及运行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3,2:65-67.
[2]许斌,汤爱君,马海龙.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7:60-62.
[3]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6-19.
[4]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课题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较,专业硕士更注重将学术价值转变成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因此在培养过程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其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使其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运用,而这种培养过程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的定位不明确
当前高校在教育观念上“重学轻术”的思想依然为主流,未能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管理思想,很多高校未能区分全日制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使得专业型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因此未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1.2“双导师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按照教育部规定,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施行“双导师制”,因此很多高校都设立了校内外双导师。但由于校外导师,忙于自身的岗位,无法投入更多的经历到研究生培养中,对研究生的实践过程、论文撰写过程指导不多;另一方面,校内导师的指导也仅限于实验室,与校外导师的沟通较少,因此造成很多高校的校外导师的设置只处于表面形式,“双导师制”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1-2]。
1.3实践效果不明显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践,但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仅停留在参观见习、完成实践报告的层面,研究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其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大部分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因此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并没有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其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质量也很低[3]。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入岗就能及时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专才”,因此必须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无疑是其实践教学的最佳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对提升其职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有着很大的帮助。
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对于研究生适应未来的职业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外实践基地能使研究生获得理论课堂中涉及不到的知识,增强研究生与社会的交流,能全面深入地与产业对接。此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参与业务实践的机会,让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人才资源于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将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3浙江万里学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其功能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在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选取上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地位;二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强烈,能为研究生提供课题与实践岗位。基于这两个原则,本领域选择了如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23家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23家企业基本涵盖了本领域水生生物种质工程与海洋牧场、海洋生物资源与生物制品和食品化学工程与安全控制三个方向的所有研究内容,在研究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3.1入学初让研究生熟悉企业运作
在研究生入学生物工程初领域即按照方向选取20个左右校外实践基地,统一组织研究生进行参观考察,让研究生在入学阶段就了解生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在整个研究生阶段及以后的工作中所面临的整个生产行业,了解行业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使得研究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理论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使其研究生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2为理论学习提供现场教学场所
本领域理论课程中部分专业课选择进入企业进行现场授课,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海洋生物健康养殖”、“生物制药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海洋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等五门课程分别在鄞州清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波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象山县东盛水产有限公司、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象山宏森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宁波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进行授课。事实证明,进入企业现场授课让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内容的同时实践技能、创新能力、职业水平都有所提高。
3.3提供项目研究课题与研究条件
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企业需要进行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后,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向研究生提供研究项目还提供设备与研究场所。如,2012级研究生王斌同学进入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研究,根据企业需要开展了题为“河蚬微波喷动床干燥传质特性及工艺研究中”,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其提供研究设备微波喷动床,最终,克服了河蚬微波干燥对物料加热不均匀性问题,使一次干燥成品均匀度达到90%以上,提高了脱水速率,比单纯热风干燥节能20-25%,干燥时间缩短50-55%。
3.4为研究成果提供应用环境
研究生形成科研成果以后,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应用环境,检验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如,2013级研究生路春玲的研究成果“海藻活基空心胶囊的研发工艺”进入宁波市鄞州区江南胶囊有限公司进行中式,江南胶囊有限公司为其提供中式设备,经过中式发现以海藻胶为主要原料研制的海藻基消化道空心胶囊制备操作简单、成本低,目前已进行放大型实验与产业化示范。
4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契机构建“产-学-研-用”的基本培养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一直遵循“企业实习在先、理论学习随后、项目研究对接、实践应用贯穿”的培养方式,将本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环节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生一入学便进入企业进行参观,主要目的是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和模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确定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即企业见习阶段,对应于“产”;在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下,研究生完成不少于27学分的理论课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理论学习阶段,对应于“学”;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研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项目解决方案,即项目研究阶段,对应于“研”;研究生进入企业,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际,检验项目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实践应用阶段,对应于“用”。自2012年第一届研究生至今,逐步构建了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的“产-学-研-用”递进的培养模式。
5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产-学-研-用”模式的成效
5.1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让社会重新认识全日制专业硕士
校外实践基地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研究生进入企业的科研团队,以解决企业某个关键技术难题为主要目标开展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学习环节,学校和企业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也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此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职业角色和专业技能均得到提高,丰富了其职业实践经验,符合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理念,保障了其培养质量。
5.2推进了校企合作,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形成了“校地共建、校企共育”的协同培养机制,并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机制,学校和企业共享研究资源。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的评价、监督和保障的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齐力共建,互惠互利。达到学校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人才服务产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社会(行业或企业)、学校和研究生的利益共赢。
6“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展望
6.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下一步将重点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科研平台的共享以及校企共同培养人才队伍的长效机制。本领域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后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择优建设好一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的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协同校内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与企业健全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合作双赢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这部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拟在两年内扩增高质量校外实习实践基地9个,每个培养方向各3个,以充分满足实习实践环节的需要。
健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成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积极探索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与合作就业的模式,使企业参与研究生的全程培养环节,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岗位的同时,也提供具有生产实际背景的课题,提高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加强研究生在校外实习实践过程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与生产实际的工程对接。
6.2加强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
目前本领域虽然聘用了一批较高理论水平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任课教师和导师,但青年博士实践的经历尚欠缺,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鼓励教师进企业、进基层锻炼;另外,企业的部分专家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但理论知识较为欠缺,学校将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强相互学习,提高指导研究生的水平。计划每年增派2-3名青年教师在企业或研究单位锻炼,开展“教授讲课到企业”的活动,并不定期组织校内外导师交流学习。
完善校内外导师的考核制度,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对校外导师进行全面考核,建立适合校外导师的遴选、培训、激励等机制,引入淘汰制和动态选聘。对连续2年没有研究生选报的导师取消其招生资格,下一年重新参加遴选。
【参考文献】
[1]陈沛,王处辉.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吸引力偏低的原因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3):51-59.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篇3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迟缓的根源之一,在于制度化短期主义。它体现为公共决策行为中短期理性替代了长期理性,个体理性替代了整体理性。这种短期主义根源之一,在于任期制和以GDP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这些制度或多或少地激励一些官员追求短期化政策效应,并漠视这些短期化政策所导致的长期性的负外部性。而产业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恰恰是长期理性和整体理性。
制度化的短期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决策的行为取向。一方面,它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重视器物而轻视制度,重视物质而轻视文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硬件、器物、物质是可以在短期内做成的,而软件、制度和文化,则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培养和形成。短期化政策取向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往往是某种文化、制度或软件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政策行为中,制度化短期主义体现在为了短期经济指标的增长而不择手段,如:透支资源、破坏环境、轻视法制、漠视人权、纵容腐败。“不择手段”其实就是不讲规则或破坏底线价值。而一个不讲规则或底线价值的国度,经济发展只能长期陷入低端水平。
显然,我们不能仅仅从产业本身来谈论产业转型升级,而必须从更宏观的制度和文化以及更深层的认知模式角度来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少有两个步骤要走。第一,用制度化长期主义克服制度化短期主义;第二,通过重构目标体系,从而重构“手段-目标”的逻辑;不但要改变把经济发展当作唯一目标的做法,而且要把经济发展降格为手段,使其服从于更高的目标,把那些让人感到幸福、和谐和舒适的东西置于经济发展之上,并用它来衡量经济发展这个手段的整体性效率。
【产业专题研究(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开学第一天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7-04
[精选]暑假旅游日记20(整理12篇) 2024-07-03
万圣节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2
初二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1
打羽毛球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6-28
有一种温暖来自自身作文(整理11篇) 2024-07-10
产业专题研究(收集3篇) 2024-07-10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收集3篇) 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