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体育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场馆管理;学术梳理;动态分析;运营成本
一、外文文献来源
(1)从《2010年SCI收录体育期刊目录》和百度提供的《国外体育类核心期刊》选取12种英文期刊:《Researchquarterlyforexerciseandsport》《Journalofsportssciences》《Journalofthephilosophyofsport》《Thesportpsychologist》《Quest》《Sociologyofsportjournal》《Journalofteachinginphysicaleducation》《Journalofsportmanagement》《Sport,educationandsociety》《Internationalreviewforthesociologyofsport》《Journalofsporteconomics》《Journalofsportandsocialissues》。通过查阅以上英文期刊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有9篇内容涉及体育场馆运营成本。
(2)国外出版的有关体育场馆管理方面的著作3部,内容涉及体育场馆运营成本。
(3)国内的学位论文和出版的专著2部,内容涉及美国等国外体育场馆的运营成本。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一是较早意识到体育场馆的环境成本问题。1993年丹麦的SorenNagbol就在《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上撰文指出,哥本哈根新建的国家体育场改变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以后,JudithGrantLong(2005),JaySchererandMichaelP.Sam(2008),SebastionUhrichandMartinBenkenstein(2010)等均在各自的论文中提到体育场馆运营的环境成本问题。
二是对体育场馆运营的各个环节均有较深入的研究,涉及体育场馆运营成本的所有研究内容。EricC.Schwarz,StaceyA.HallandSimonShibli(2010)认为,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包括设施运营管理、设施服务管理和风险管理三部分。其中,设施运营管理包括设备和场地运营、保养和维护、更改管理、库存管理、能耗管理、垃圾管理及回收、环境管理等;设施服务管理包括安全、票务、停车、内务、特许、前台、业务管理等。JohnL.Crompton,DennisR.Howard(2013)认为将纳税人的钱用到体育设施上的成本分为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和外部成本。其中,显性成本是政府的实际支出,它包括活动成本、土地和基础设施成本以及经营和维修费用。隐性成本是纳税人看不到的花费,如预先决定的房地产税款、资本成本的战略性低估、置换成本、纳税人与受益人之间不公正的联结。外部成本是地方管辖权界限范围之外纳税人所承担的成本。
三是体育场馆运营成本内容的界定各国不一致。美国罗切斯特边界运动场的运营成本包括运动场的租金、管理费、保养和维护费、能源费、保险费、外部服务、折旧、停车、纯净水税、活动、办公与其他、职业费等。新西兰西太平洋体育场的运营成本包括活动运营支出、维护费、人员费、托管费、资产处置损失、审计费、运营租赁支出、其他运营支出等(陈元欣,2014)。
四是体育场馆运营成本降低的方法均很专业。美国的体育场馆大多引入专业体育经理公司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场馆维护;少雇正式工,多雇临时工;场馆运营专家就场馆的节能、降耗、环保等与场馆建设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等(刘冬梅,2009)。
五是根2006年SSCI收录的国外会计学专业的期刊目录,查阅《TheAccountingReview》《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等五种英文期刊2010至2016年发表的论文,尚未发现专门研究体育场馆运营成本和闲置成本问题的文章。
六是国外体育科学前沿主要集中在运动成绩、运动心理、儿童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健康、运动疲劳、运动恢复、运动生物力学、橄榄球运动损伤等领域(王琪等,2010)。因而,国外对体育场馆运营成本的研究也是附属性的,即论文主要论述如何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附带提到运营成本问题,国外对体育场馆运营成本的研究依然表现为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AmberWiest&RyanKing-White,“Sellingout(in)sportmanagement:practicallyevaluatingthestateoftheAmerican(Sporting)Union,”Sport,EducationandSociety,vol.18,no.2(March2013):200-221.
[2]RickEcksteinandKevinDelaney,“NewSportsStadiums,CommunitySelf-Esteem,andCommunityCollectiveConscience,”JournalofSport&SocialIssues,vol.26,no.3(August2002):235-247.
[3]JudithGrantLong,“FullCount:TheRealCostofPublicFundingforMajorLeagueSportFacilities,”JournalofSportsEconomics,vol.6,no.2(May2005):119-143.
[4]TimothyB.Kellison,“BookReviews:Public/privatepartnershipformajorleaguesportsfacilities,”JournalofSportsEconomics,vol.15,no.4(August2014):420-423.
[5]JohnL.Crompton,DennisR.Howard,“Costs:TheRestoftheEconomicImpactStory,”JournalofSportManagement,vol.27,no.5(September2013):379-392.
[6]SebastionUhrich,MartinBenkenstein,“SportStadiumAtmosphere:FormativeandReflectiveIndicatorsforOperationalizingtheConstruct,”JournalofSportManagement,vol.24,no.2(March2010):211-237.
[7]SeunghwamLee,HyunJaeLee,WonJaeSeo,ChrisGreen,“ANewApproachtoStadiumExperience:TheDynamicsoftheSensoryscape,SocialInteraction,andSenseofHome,JournalofSportManagement,vol.26,no.6(November2012):490-505.
[8]“AnnualConferenceoftheBritishAssociationofSportandExerciseSciences2008,”JournalofSportsSciences,vol.26,Supplement2(November2008):s1-s143,Publishedonline:7May2009.
[9]JayScherer,MichaelP.Sam,“PublicConsultationandStadiumDevelopments:CoercionandthePolarizationofDebate,”SociologyofSportJournal,vol.25,no.4(December2008):443-461.
[10]EricC.Schwarz,StaceyA.HallandSimonShibli,SportFacilityOperationsManagement,ElsevierLtd.2010.
[11]RichardF.Mull,BrentA.Beggs,MickRenneisen,RecreationFacilityManagement,HumanKinetics,2009.
[12]AuditCommission,PublicSportsandRecreationFacilities:Makingthemfitforthefuture,London:AuditCommission,2006.
国外体育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转型期;教育史研究;国际化;本土化
2012年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长沙麓山宾馆隆重召开。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正平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成宪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国骥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的研讨。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转型期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史研究的新成果与新问题”,参加本次大会的代表共345人,其中教师181人,研究生164人;收到论文236篇,其中16篇进行了主题报告讨论会。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或观点鲜明,或理论扎实,或慷慨激昂,或内敛沉稳,整个过程现场气氛活跃,会议进程的圆满成功。研讨内容总的来说,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史学的研讨
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作了题为《教育史学科体系建设的新思考》的发言,认为在急剧变化的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史学的工作者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完成教育史学科的华丽转身,已成为眼下的当务之急。从教育史学学科发展、功能发挥、未来前景来看,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周教授明确提出,教育史学科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体系、研究体系与服务体系,其各自体系的功能与任务分别是培育人才、学术积累、普及知识,并指出未来教育史学工作者与教育史学科建设的任务是加强三大体系建设,全面而充分的发挥教育史学科的功能和履行教育史学科的任务。
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一文以李弘祺的著作《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为例考察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到书院的兴盛、大众教育的开展,均有论及。并高度称赞李弘祺先生为中国教育史研究走向国际化、将国际上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本土化架起了一座学术桥梁。刘教授认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的国际化与学术活动的国际化,并指出教育史学的研究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来选题、议题。
南京师范大学周采教授《论全球史视野下的教育史研究》一文提出开展教育史的研究可以通过全球史视野来推进,这是一个有别于旧的世界史的史学流派。随着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们对跨国的、全球的研究方法的持续关注,全球史在价值观、历史观、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等方面有许多新的观点,并对传统的教育史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和启示。最后,周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得推进中国教育史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于述胜教授《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教育史研究》认为目前中国教育史研究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的特点,但是对人文价值研究的反映显得相对不足。因此,于教授以孔子之“学”的阐释为例,从四个方面详细解说了“学”的韵味:
1、“学”之一字,于孔子重莫大焉。从于教授引用的大量原始文献,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精神世界中,有一个为他所特别看重、极其自信而又终身奉持的“学”。这个“学”到底是什么?紧随其后,于教授又全面解剖了何谓“学”?
2、“学”:学事乎?学道乎?明心乎?通过于教授向我们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详细的解释,孔子的“学”似可向我们进一步敞开了。
3、“学”:充满张力的乐境。于教授从“学”境中的时空张力和乐感韵律两个维度阐释了为“学”之境的极致。
4、“学”与“诲”:在境中言且引人入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提出让世人永远记住了孔子,因为他最早道出了为师的真谛。
最后在余论中,于教授把孔子的“学”引申到了教育史的研究,这不失为一个创新的思想角度研究。
二、中国教育史的研讨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方晓东研究员在其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提出与进展》中从宏观的视角向我们论述了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处于21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以总书记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为楔子,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是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现代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及各种形式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衔接而构成的整体。
在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特征之后,作者向我们抛出了关于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进展与问题,其取得的进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即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正规学历的教育规模、普教与职教的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但是面对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我国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教育体系还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学习的的学习需求;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尚有沟通与衔接的障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均衡问题仍旧突出;教育体系的开放型有待提高。
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作者从宏观的视野向我们论述了实现目标的七大战略任务,分别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的对外开放七个维度进行了论述。总之,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需要全国人民为之共同努力奋斗的。
与上文方晓东研究员宏观的研究视角相反,陕西师范大学栗洪武教授则从微观的角度切入来研究中国的教育,即《学校教育高于生活的品质及其教育学意义》。本文以历史的脉络来追溯学校教育的意义,作者从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发展两个维度来论述学校教育高于生活的品质及其意义,然后作者指出了学校教育高于生活品质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中,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既然六个要素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内容以及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整体把握教育活动,以期在教育实践上不会迷失道路。
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那么关于“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的早期论争就形成了“社会教育”与“教育社会化”的缘由。沈阳师范大学王雷教授《转型期中国“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的论争及其破解》一文分析了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作者首先从论争的源头:“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开始行文,在考察与分析了其他学者的观点之后,作者指出“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主张。“社会的教育”逐渐形成了教育社会学的一种流派,而“社会教育”则在实践层面上影响着我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作者又探讨了论争的特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功能”。再次,阐述了论争的形态:“社会即教育”与“教育即社会”。最后,作者指出全社会为什么关心教育即是论争尚未破解的难题。
三、外国教育史的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王保星教授《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碎片化”与“整合”》一文指出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碎片化”现象,并直接影响到了外国教育史学科基本目标的实现,其基本目标是:充分展示人类教育史的整体画卷,再现不同的文化面貌、不同的地域风情、不同的种族特色。并以再论全球史观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意义为副标题,希望可以凭借全球史观的理论与方法,整合并修正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碎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努力与实践:第一,变革外国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叙事单元,树立全球性的教育史观。第二,回归教育历史的合作与交流本性,加强教育交流史的研究。第三,客观的评价不同文化与文明对人类教育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
国外体育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外语教育中国文化文化失语
一、我国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及作用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华文化尤其是汉语日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开办孔子学校,形成了一股汉语热潮,并且形势日渐高涨。然而,与目前国外的汉语热潮相反,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概念较为模糊且意识缺失,同时,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断层与缺失,加上当今对外交流的增多凸显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性,使得英语已然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以致中国语言一定程度上遭到漠视,导致我国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大学生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时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不仅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等许多优良传统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反而盲目崇拜西方社会的价值观。
造成我国某些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发展和变革造成的影响。如上世纪初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中国文化的精髓都是以文言文为载体进行保存和传播的,白话文虽然易于接受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保留和传播。(2)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造成的影响。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各种文化思潮及价值理念如潮水般涌入,一些利益、金钱等意识夹杂其中冲击某些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对物质的追求更突出个体利益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成金钱关系。导致某些人传统文化衰落,精神世界空虚。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利益追求个体化泛滥和商品意识泛化的侵蚀。这些都阻碍某些大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使其一味追逐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3)中国文化在当今教育中有所缺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竞争和学校间竞争日益加剧,高校更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某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政治理论和国学、历史等人文类课程,但仅作为考查课、选修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中国文化对外语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趋于频繁,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与此相关,我国外语教育中文化因素越来越受重视,外语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国际意识,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文化教学的研究成果颇多。很多学者对文化因素作为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达成共识,认为在外语教学时进行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植入目的语文化是必要的,并探讨了文化导入内容、原则和方法等。如王海英在《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一文中指出,如果不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习俗,就会影响交际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外语教育中除了目的语文化外,母语文化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母语文化尤其是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外语教育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更是这种中国文化缺失严重的具体体现:首先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无知。譬如,很多学生谈到外国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和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时滔滔不绝,而很少有学生熟稔中国的京剧、太极、八卦图、文房四宝和《论语》、《庄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事实上,很多外国友人十分钟情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中国外语学习者能够借助外语优势,展现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就能更好地完成中外交流的任务。更严重的是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譬如,一些来自孔孟之乡的外语学习者根本不知道孔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ous,孟子的英文译名是Mencius,甚至一些文化学者也会犯错。1998年,安东尼?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出版中译本,译文中很多译名极不规范,最广为人知的要数将孟子(Mencius)译为“门修斯”。此后,“门修斯”成为一个典故,用来指代错误的译名。2008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中,译者把英文中的“ChiangKai-shek”()译为汉语“常凯申”而贻笑大方。为此,对于中国文化对外语教育的影响亦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丛发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3]一文,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张为民、朱红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4]、刘世文在《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5]、肖龙福等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6]等论文中,从实证角度论证了中国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欠缺;马百亮在《英语教育与中国文化自觉》[7]一文中借用美国朋友的反问:“你认为他们用汉语可以表达多少(中国文化)?”说明中国学生文化缺失的可悲性,得出“提高学生本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将其表达出来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的结论。严明主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8]是对国内外近一个世纪外语文化教育研究的总结,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目的和教学策略的问题,力图为我国英语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因此,切实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更可有效改变外语教育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大大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三、通过外语教育构建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提升平台
文化作为一个繁复的系统,教育便是其中一个构成要素。从人类学观点看,教育是文化传递与传播的过程,是人类文化延续与发展的必需手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也是文化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因此,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它表现为文化通过其构成要素相互作用支配和控制教育,教育通过与文化的其他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反作用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产物,是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得以继续进行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文化是不能通过体内遗传的,而只能通过教育一代一代地传递。教育是文化传输最重要的手段,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鉴于我国某些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通过教育提高中国文化素养是最有效的解决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与方案:(1)通过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和举办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方式,重视和强化中国文化教育。(2)运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如网络资源和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积极性。(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端正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并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及运用。(4)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中国文化教育。然而,这些手段虽然都是提高大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很好的手段,但由于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空前繁荣的社会,信息以爆炸形式在递增。对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大学在内的学校教育完成以后,还是继续教育的延伸,各种形式的教育仍不能满足现实生活工作的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求学阶段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他剩余时间则用于一些技能培训,很难将时间和精力用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接受,导致上述中国文化教育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与当前英语在中国的地位相对应,外语教育已受到高度重视,整个教育体系非常完善,虽然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外语(英语)学习是造成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考虑到外语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若能在外语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教育,则几乎全部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都能得到提高。因此,外语教育本身就是学习和提升中国文化的理想平台,而该平台真正能在实际中得到利用的关键是结合外语和中国文化教育的特点,建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中国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育过程中。在外语教学的一定阶段,引入英文版中国文化资料作为英语教育内容,可实现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习中国文化。另外,由于学习的是英文版的中国文化资料,今后在文化交际时可正确运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有合适的英文版的中国文化资料,目前尚未发现完整的系列专用教材,有待整理编写。其次,对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是通过英文版教材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如果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不高,教授过程就难以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提高中国文化素养的目的就会落空。最后需通过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方式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如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专家学者)针对所学中国文化内容进行专业角度的讲授和解读,纠正因使用英文版资料对中国文化理解造成的偏差,并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最终达到提高中国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英.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2):61-62.
[2]孙永,张伟伟.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失语”之辩[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113:147-149.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9日/第C01版.
[4]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5]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3:29-32.
[6]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7.
【国外体育论文(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开学第一天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7-04
[精选]暑假旅游日记20(整理12篇) 2024-07-03
万圣节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2
初二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1
门诊病案管理制度(收集3篇) 2024-07-14
国外体育论文(收集3篇) 2024-07-14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整理10篇) 202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