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收集3篇)

时间:2024-08-07 来源: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重要性教学方法教学反思

经过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我深深感到文言文教学的确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焦点。在整套新教材中,文言文的篇幅占了三分之一,而五本选修教材又以《先秦诸子文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为重。在从2010-2013年这四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来看,文言文的比重有增无减。以今年的高考为例,古诗文阅读总共三十六分,其中文言文阅读就有十九分,占了二分之一的比重。但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境地。其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三种:

(1)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某学校对该校的8000名高中生进行文言文兴趣调查,持不喜欢的占调查人数的11%,喜欢的占调查人数的21%,一般的占到78%.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严重不足。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离我们时代较远,语言理解有障碍,文言知识琐碎。同时,对作品的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缺乏了解,使得学生在作品解读上困难重重。解读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文言文教学模式老套、陈旧。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大多雷同,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然后是逐段分析,讲解;最后是总结全文的内容、主旨及其写作特色。不少学生都备有文章的翻译资料,上课时放在课桌上,自己根本不会去试着翻译文章,老师讲解时也听不进去,碰到提问对照译文回答即可。久而久之,一本古文翻译书就取代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文言文教学课堂就成了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堂。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更是让学生反感,教师的滔滔不绝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困倦,而一切服务于高考的功利思想更是禁锢了文言文教学的勃勃生机。学生感受不到作者的真情情感,体会不到文章的丰富内涵,从而也就无从陶冶情操、获得启发。

(3)文言文无用论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人认为学习文言文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文言文创造不出“金钱”。片面地认为古人离我们太遥远,他们的思想已陈旧,不适合现代社会,更何况早就不使用文言文了,还学它做什么呢。在这种文言文无用论的影响下,学生对文言文既无兴趣也不重视。上课不用心,一知半解,恍恍惚惚,浑浑噩噩,书一关,脑袋一片混乱,什么都没记住。课后,也不温习文言知识,作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实际上文言文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形成的典雅而简洁的书面语言。起于周朝,盛于汉唐宋,一直延续到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源远流长。文言文为我们创造的是一笔超出金钱之上的无形的却受用终生的财富,只是我们忽视了它,不懂得将它由文字转化为财富。

高中新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以应对高考为目的来组织教学,而是要客观地对待文言文教学,意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呢?

1.开拓视野,增长智慧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把我国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来。新课改后,高中文言文选编本着“形神兼备,文质兼美,富有特色”的原则,选编了许多富于启迪、耐人寻味,幽默风趣、发人深思的古文作品。就拿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作品来说吧,《论语》,《孟子》相继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五德在现代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追求仁爱、仁慈;宣扬正义、正气;注重以礼待人;主张知人善用;强调信誉、信用等等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赋予了时代的气息。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道理深刻,其见解主张有助于高中生开拓视野,增长智慧。

2.提升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古文学习能让学生提高炼字和阅读的能力,能让学生增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古文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若是能够恰如其分的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并加以拓展延伸,就一定能增加学生作文的美感和可读性。同时古文作品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如重情至孝的李密,深明大义的烛之武,侠肝义胆的荆轲,忠贞不移的屈原,豁达超脱的坡,才调无伦的贾谊,忧国忧民的杜甫,人淡如菊的陶渊明,诙谐善辩的庄子,温文尔雅的孟子更是可以成为高中生标榜学习的对象,有利于促进其思想品德的成长与进步。

3.了解历史,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古文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北大教授陈晓明在博客里写道:“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关怀中。它首先通过教育来传承,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自我修炼来提升的”。因此,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将古文教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将古文教学的过程看做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的过程,把我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传播开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所花的时间和功夫都不少,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文言文读不懂,翻译题几乎是全军覆没,文言文选择题也是是是而非。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必须调整或改变文言文教学方法,加快文言文教学创新的步伐。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古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反复朗读法。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精神的熏陶。在朗读古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处理好停顿、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以便其读出感情,读出体会,读出兴趣,读出深度。

3.2合作探究法。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古文教学是鲜活的,教师应采用师生互教互学的模式,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合作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积极的,具有探索、开拓精神的个体,而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推动者,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发现问题、结合语境分析鉴赏并自主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3融会贯通法。语文知识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古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好现代文,才能更好的理解古文的深刻含义;而学好古文,就能提升现代文的写作水平。因此古文教学的前提是要完善现代文教学。语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带领学生对古文知识点进行点面结合的概括总结,并将现代文知识穿插其中,融会贯通。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篇2

关键词:教学方法;古诗文;诵读;语感;知识系统;创作素材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文教学历来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古诗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力求使学生能够轻松阅读古诗文并将之变成他们继续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发扬。过去的古诗文教学,重在教师的“讲”,老师不厌其烦,逐字讲解;学生如闻天书,不知其味。如同吃饭一样,讲完之后,学生会感觉吃得很饱却感觉不出什么滋味。古诗文就如那些美食,不自己亲自尝试,自己去品读感悟,就不能体会它的美妙滋味。那么,教师又该如何与学生一起发现古诗文的魅力所在呢?

一、加强诵读,养成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反复诵读是学习、品悟古诗文的重要方式。过去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先给学生疏通串讲,解决生字词,然后再总结归纳文章中心、写作特点等,至于读熟或者背诵的任务往往不做重点,留给学生自行在课下解决。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回归传统,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我一般会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朗读,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在初步诵读的时候学生就会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将文章读熟乃至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文章就会有更加深入的掌握。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障碍。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比如,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劝学》一文的第三段时,我就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的要点,要求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齐读、全体齐读、优秀学生范读、再自读等多种方式,把“诵读”落实到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读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达到背诵的目标。在古诗文教学当中,加强诵读训练非常必要。要想学生真正提高古诗文的学习水平,教师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与学生一起进行大量的诵读。

二、打好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古诗文知识系统

在教学高中古诗文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常讲、常用的重点知识,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必要时应当进行集中的整理、甄别,形成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词汇是古诗文学习的重难点,往往零散分布于文章的各个章节、段落,这样给学生的集中记忆造成了困难,效果比较低下。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迁移记忆,即横向的对知识点进行对比记忆掌握,缩短了记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及时归纳,由点到面进行横向联系,做到举一反三。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当中,句式是一个教学重点,教师应带领学生逐渐认识各种句式,如,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倒装句等常用的文言文句式,了解这些句子的构成及使用方法。对于这样的知识,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指导学生随时对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归类总结,将零散知识系统化掌握,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当学生掌握好了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不断地巩固练习,面对种类繁多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陶冶感情,为学生的创作积累素材

语文课除了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以外,还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一目标。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更是要通过优美的文章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来体会、感悟文中所体现的情感。沉浸于作品之中,与作者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悲喜,或喜或忧,同乐共愤。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学生体会文章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就会更加容易。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认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通过学习文章与作者对话,使学生的性情受到陶冶,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高中阶段所学的古诗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古典文化精华,很多的名言警句也是经过时间的挑选所留下的精粹。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些古文化经典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将之进行分类积累,如,格言、诗句、历史典故等分门别类进行记忆,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本知识,又为学生写好作文积累了宝贵的理论依据,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将古诗文运用到学生的作文当中,使学生的文章富有灵气、文气,提高学生的习作

水平。

总之,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高中古诗文的教学最根本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核心任务是引领学生记忆诵读,关键是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只要注意了这几方面,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学好古诗文。

参考文献:

[1]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2]潘保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篇3

一、弄清考纲,关注考点,这是其中最亮的珍珠,可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我们从考试说明来看,可以分为理解、分析综合两个大的考点。

1.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近五年来山东卷的情况来看,文言文的考察比较稳定,四个选择题的考察方式几乎一致,甚至在题干的设计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训练方向主线就是人物传记。这样文言文的备考主线就确定了。

二、落实一轮复习,砸实课本的知识点,做好知识串联,实现有效迁移

砸实课本的知识,做好知识串联,实现有效迁移,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首先:在一轮复习中整理出和高考密切相关的实虚词,配合例句,进行整理。

以必修一《劝学》《师说》为例:

虚词积累(扣合高考18个虚词来积累)

A.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译为“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后面引出对象)

(2)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表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

实词(扣合高考120个实词积累)

1.故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所以)

2.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急速)

3.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

4.就金就砺则利(靠近)

5.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6.致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7.劝劝学(劝勉)

第三:选修部分史记选读的复习,也可以有效的补充和拓展文言实虚词,最后形成庞大的文言文的知识树,这样,几乎可以涵盖高考规定的知识点。

三、重点掌握与高考密切相关的语法知识,使知识点能够正确运用

以山东卷高考题为例: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考察的是使动用法。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考察的是名词作动词。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考察的是名词作动词

这几年的高考题目显示,在文言文考察题目,除了选择题,在句子的翻译上,依然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综上所述,语法知识是主要指各种句式和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整理:

对句式的理解,就是对文意的理解,所以,准确的判断句式,就是读懂的前提。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一个备考的难点,如何更好的吃透这个知识点呢?关键在于记住古代汉语基本的标志性的词语和规律。

1.判断句一定是符合“什么是什么?”

在这期间,有些添加常见的判断句式标志“……者……也”,有些是用“乃、则、即、皆、诚”等替换判断词“是”;有些没有判断词,仍然符合“什么是什么”的句式!

2.被动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一定是“什么被什么”

这个句式的基础上,“被”可以替换成“于、见、为、为……所、见……于”等,有些没有被动词,但是翻译成现代汉语一定是符合“什么被什么”。

3.宾语前置句

这是古代句式表达疑问和否定的句式时,固定的表达形式。按照我们的语法习惯,一个句子应该是“主语+谓语+宾语”,古代规定是“主语+宾语+谓语”,所以从我们现代汉语的角度叫做宾语前置句,依据这个出发点就能帮助我们有效的判断出是否前置。有时也有难点: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是一个宾语前置,首先从我们的语法角度分析,如果把它看成一个主谓句,它缺少宾语,翻译成“句读不知道,疑惑不解决”,感觉不符合我们的语法习惯,而且它准确的主语应该是人不知道句读,不解决疑惑,所以判断主谓语不是最好的解释,应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为“(有的人)不了解句读,不解决疑惑。”所以,这个句式很多教参定为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还要记住特殊规定:“唯……之”的固定用法和“是”做代词充当宾语也要前置。

4.定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是:(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古代汉语的结构特点是:主语(定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

根据现代汉语的标准叫做定语后置,一般加“之、者”等标志性词语。

5.省略句

这种句式比较简单,根据主谓句的基础句式,判断即可,主要见于主语和宾语的残缺。

宾语包括主宾和介宾,准确的判断,有助于准确的翻译。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收集3篇) 】相关文章:

过年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05

精选写人的日记(整理1篇) 2024-08-04

精选笑猫日记(整理2篇) 2024-08-02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8-01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合作伙伴(收集3篇) 2024-08-08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收集3篇) 2024-08-07

健康扶贫先进个人主要事迹(收集3篇) 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