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研究意义范文篇1
民俗民谣音乐作为艺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我国《学校艺术教学工作规程》强调,艺术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和地方艺术文化传统,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辽宁本溪这块热土历史悠久,民俗民谣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谣艺术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如评书、二人转、东北大鼓、秧歌、乡村乐队、喜歌等,以家乡特有的文化底蕴在这里酝酿生根。由于时展的今天通俗流行的音乐重金属元素占据初中生音乐思想意识,初中学生对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有抵触现象,这确实透视出本地区音乐教学与民俗民谣音乐传承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理解每况愈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音乐元素,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文化资源作为学校音乐课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增强学生对民俗民谣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因此,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音乐文化教学融合乡土的民俗民谣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曾指出的:“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学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综合的具体体现,是各地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地方的民俗民谣音乐教学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学的需要。大教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本地区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生活化,让鲜活生动的文化来达到教化的目的。挖掘、传承、弘扬本溪音乐文化,给我校音乐课堂注入鲜活的文化灵魂。我们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逐步实现教学文化传递功能。让农村学生体验挖掘,收集民俗民谣音乐文化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民俗民谣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让学生喜爱家乡的民俗民谣,在音乐课堂上达到顺畅民俗文化,传唱民谣精髓的目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音乐教学浪潮迭起,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显著。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音乐教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世界各国研究成果浏览电子资源库可以发现,大量的研究以高校校园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学术问题,且以教育调查,教学实践等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的占大多数,研究的结果较为客观、可信。由于我国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特别是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薄弱。从目前检索收集到的资料看,我国民俗民谣音乐教学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思辨为主,针对民俗民谣研究具体实施欠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乏地方音乐文化的挖掘,音乐教学缺少民族和地方特色。研究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文化只有少数研究者投以关注的目光,较少有学者参加研究队列,全国核心期刊也少有音乐教学渗透民俗民谣文化方面的论述。笔者认为,以农村民俗民谣音乐文化为切入点,站在优秀教育专家的高位,着力突破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融合音乐教学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实施音乐教学民俗民谣的有机结合:
1.确定目标和依据
通过研究,以“民俗民谣文化”为依托,结合当地音乐文化资源,运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有效实施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教学,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汲取精髓,提升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对“民俗民谣音乐”的鉴赏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得民俗民谣音乐文化信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有特点的个性品质的学生。在了解欣赏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分析我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宣传民俗民谣音乐知识,发挥师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实践体验,形成适合我校特色的音乐教学。
2.学科教学与收集、挖掘民俗民谣二者有机结合
调查了解本地区民俗民谣发展情况,对即将失传的民谣进行抢救和发掘;透视和补救学生惯性漠视乡土音乐的现状;通过收集、实践、筛选、整理四个实践过程,转变激活音乐教学。在音乐实践中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组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每周一歌”,“乡俗乡音展演”,“校园民族风音乐文化讲演”等,逐步渗透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如:东北大秧歌,二人转小调,节日祝福民歌民谣等),寓教于乐感染学生民俗民谣音乐的熏陶。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利用乡土音乐资源,弥补音乐教学需求,把课外实践策略地转化成课堂教学正能量的渗透。
3.综合性内容提高要求
将音乐教学作为融合地方民俗民谣文化的平台,并确实收到实效。让过程体验作为提高农村学生对民俗民谣音乐鉴赏和创造的主要学习方式,利用各种渠道(如,调查、采风、音像、杂志、网络等)广泛收集做铺垫,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经典音乐为学生乐于接受,易于传唱,拓展音乐文化教学空间也是研究的实质所在,具有鲜明时代烙印,亟待深入发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区域性音乐文化教学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和经验。我们音乐教育者应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地方与学校的音乐教学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地区民俗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也是补充完善音乐教学中民俗民谣的缺失,使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从而丰富了教材内容的多元化。
民俗文化研究意义范文篇2
2.民俗与身体——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彭牧
3.柳田国男与日本民俗分类乌日古木勒
4.多民族地区村落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思考——以贵州荔波水族村寨研究项目为例李松
5.以年节和清明为例看传统节日的传承高占伟,叶涛
6.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申报制度陈华文
7.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魏崇周
8.真武信仰在近世中国的传播王见川
9.论隋唐五代民间神灵崇拜的整合民俗研究李浩
10.上海接财神习俗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黄景春
11."满洲国"的孝子——国家、宗教以及守墓行为的适应性变化杜博思,王乙
12.论皇会与清代天津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中心的研究姚旸
13."影"、家谱及其关系探析——以陇东地区为中心刘荣
14.村落艺术活动研究:问题意识与文化视野吴晓
15.《民俗研究》来稿须知
16.民间工艺传承中的家族、市场与展演——以山东菏泽穆李面塑工艺调查为例杨帆
17."秃尾巴老李传说"的结构与意义祝秀丽,黄泽香
18.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末清初山东乡村日常饮食习俗魏红,郭新洁
19.山东方志所见岁时饮食习俗的文化解读秦炳贞
20."民俗学"入华考——兼谈近代辞典对学科术语的强化作用彭恒礼
21.周作人关于《广笑府》的一封佚札王鲁娅
22.民俗学研究的想象力与洞察力——从《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一书谈起于洋
23."牛鼻子"张从军
24.卢里的《永远的男孩女孩》刘宗迪
1.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沃尔夫冈·卡舒巴,安德明,WolfgangKaschuba,ANDeming
2.朝向民俗学的新视角安德明,ANDeming
3.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十三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与政治风俗的札记赵旭东,ZHAOXudong
4.西晋"二十四友"集团交游方式探析张爱波,ZHANGAibo
5.民俗研究新疆哈萨克族女性民俗变迁韩慧萍,薛洁,HANHuiping,XUEJie
6.汉人的丧葬仪式:基于民族志文本的评述张佩国,ZHANGPeiguo
7.祖先何在:人类学视野下的坟墓风水观之争温春香,WENChunxiang
8."七七"丧俗考源刘铭,徐传武,LIUMing,XUChuanwu
9.吃与不吃:食物体系与文化体系彭兆荣,PENGZhaorong
10.乡土宴饮与民间规矩——山东滨州姜家街村"两道饭"宴饮习俗调查王东昕,姜志刚,WANGDongxin,JIANGZhigang
11.春节:中华民族的时间元点与空间元点陈建宪,CHENJianxian
12.民俗学视野下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意义张勃,ZHANGBo
13.劳动的意义:希腊神人分离神话的哲学阐释傅辰彦,FUChenyan
14.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的传播——兼谈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的本土化及女性化特色邢莉,XINGLi
15.盂兰盆节与日本人的祖先信仰邢永凤,XINGYongfeng
16.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澳门庙宇神祇研究述评谭世宝,胡慧明,TANShibao,HUHuiming
17.从民俗信仰的视角剖析历史上的会道门赵志,ZHAOZhi
18.从家屋到宗族?——广东西南地区上岸水上人的社会贺喜,HEXi
19.河南农村的仪式性人情及其村庄社会基础——深化理解村庄社会性质的新视域宋丽娜,SONGLina
20.《民俗研究》来稿须知HtTp://
21.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王加华,赵春阳,WANGJiahua,ZHAOChunyang
1.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民俗研究高丙中,GAO,Bingzhong
2.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吕微,Lv,Wei
3.关于民间信仰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马新,MA,Xin
4.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甘满堂,GAN,Mantang
5.从华府到洞天——东晋南朝墓葬形制解读张从军,ZHANG,Congjun
6.红枪会与近代乡村自卫(1912-1937)——以鲁东地区为中心杨焕鹏,YANG,Huanpeng
7.近代大泽山老母信仰与地方社会的构建——以日照庵香会碑为中心任双霞,REN,Shuangxia
8.论日本原始信仰中巫女的主体地位李广志
9.《民俗研究》来稿须知
10.从近世走向近代:华北的农耕结合与村落共同体张思,ZHANG,Si
11.宗族与乡村社会"自洽性"研究——以明清时期苫山村落为中心吴欣,WU,Xin
12.神鬼信仰意义域在仪式实践中的凸显与强化——以辽宁岫岩"太平香"祭祖还愿仪式为例邵媛媛,张登国,SHAO,Yuanyuan,ZHANG,Dengguo
13.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徐天基,罗丹,XU,Tianji,LUO,Dan
14.声音的再发现:《捉季布传文》的知识考古冯文开
15.《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女性用名探析许浩
16.民俗艺术传承人的界说黄静华
17.民俗镜语与影像建构——民俗在中国影视艺术中的运用及其审美价值张玉霞
18.中国人的民族性与孔子的典范人格简涛,JIAN,Tao
19.民俗研究端午枭羹考陈连山,CHEN,Lianshan
20.从爱尔兰的布卢姆节谈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王湘云,申富英
民俗文化研究意义范文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潮汕地区
中图分类号:K890;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121-04
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做出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在一些地区甚至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险。文化多元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的多元化是体育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因此,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应该引起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民俗体育受到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进行探讨,产生了颇具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而言,民俗体育应该具有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特征,不同地区民俗体育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为它与特定地区的民俗、民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民俗体育研究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民俗、民情的个案,通过对各地区不同特色的民俗体育进行挖掘与整理从而形成我国的民俗体育体系。潮汕文化是我国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潮汕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移民文化、凝聚力、记忆文化、商业精神、主动性等方面[1],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潮汕民俗体育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发展轨迹、表现形式和价值。
1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简介
对我国现有的民俗体育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是推进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重要前提。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自1991年至今的20年间,“民俗体育”的相关研究文献有240余篇。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内容:(1)民俗体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王俊奇[2]认为:民俗体育是指那些与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特点。王铁新等[3]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的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使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具有类型性、继承性、传布性和非官方、非正式特征的体育活动事象与活动。”李艳茹等[4]认为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活跃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我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提高”等社会功能。(2)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刘旻航[5]认为,必须认真研究民俗体育的认知过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民俗体育的发展规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知、了解民俗体育;才能够让民俗体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张国栋等[6]指出,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的结合,民俗体育发展道路越发宽广;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郎勇春等[7-8]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全面发挥多元功能、内容形式保持地域特色、科学传承并且和所依附的社会形态与时俱进。(3)区域民俗体育研究。如王俊奇等[9]的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此外还有浙江、湖北、天津、、闽台、河洛等地区的民俗体育研究,各个地区的民俗体育均呈现出不同的特色。(4)民俗体育学研究。如柯玲等[10]指出,民俗体育学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和现实意义。王铁新等[3]也指出关于民俗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民俗体育研究的当务之急。此外,还有关于民俗体育资源开发、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当然,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如民俗体育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科学发展模式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民俗体育的经济效益开发及发展前景研究、民俗体育发展历程研究等比较缺乏。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尚未发现有关潮汕民俗体育的系统研究。为此,进一步深入了解以上的研究内容,增强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的理性认识,无疑将有助于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开展。
2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必要性
2.1有利于丰富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
潮汕地区主要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潮汕地区不仅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有“省尾国角”之称,在环山面海兼具封闭与开放的地理环境中,勤劳朴实的潮汕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尤其以潮汕饮食文化(潮州菜、功夫茶等)、潮汕戏剧文化、潮汕方言、潮州工艺美术等著称。潮汕民俗体育也别具一格,包括强体健身抗暴作用的武术、防病益寿作用的气功、南方水乡娱乐功能的龙舟、娱神娱人的节庆游行体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体式情绪广场体育舞蹈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共同构成了潮汕民俗体育文化体系。潮汕民俗体育文化既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是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潮汕民俗体育的整理与挖掘,有利于丰富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
【民俗文化研究意义(收集3篇) 】相关文章:
校园生活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09
实用的日记作文精选(整理6篇) 2024-08-08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3篇) 2024-08-08
过年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05
精选写人的日记(整理1篇) 2024-08-04
精选笑猫日记(整理2篇) 2024-08-02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8-01
高一暑假日记(整理8篇) 2024-08-09
民俗文化研究意义(收集3篇) 2024-08-09
那一次我哭了优秀作文(整理7篇) 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