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学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分子影像学范文篇2
【关键词】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淋巴、静脉逆流;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8-0059-03
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使妇科疾病显著增加,不当流产甚至多次流产,造成女性不孕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多[1]。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HSG)是判断子宫形态、输卵管通畅程度最常用的重要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偶见的并发症是碘化油可逆流入间质淋巴、淋巴管、静脉等征象,较粗大的静脉逆流可造成碘油肺栓塞、脑梗死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2]。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影像科自2009年5月-2013年5月在数字胃肠机上完成的175例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患者,对其中发生淋巴、静脉逆流12例患者的临床病史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探讨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175例患者,年龄23~46岁,平均(28.6±2.6)岁,均由不孕症就诊。其中原发不孕71例,占40.6%;继发性不孕104例,占59.4%。
1.2方法
175例患者HSG前均常规3d口服碘番酸或华素片碘试验阴性,选择月经干净后4~7d进行,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1000MA数字胃肠机下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严格外阴、阴道、宫颈口消毒,采用宫颈塞法或双腔球囊导管法封堵宫颈口,注药速率相同,约0.6~1.0ml/s,宫颈塞法推注40%碘化油5~20ml,双腔球囊导管法推注40%碘化油5~10ml,在电视透视下实时监控造影注药进程,同时观察子宫形态和输卵管充盈状况,及时摄片获取数字化图像资料并存储PACS系统,并于24h摄骨盆平片了解碘化油盆腔弥散情况。当一旦发现淋巴、静脉造影剂逆流时立即停止注药,并立即撤离金属通液管或双腔球囊导管,让宫腔内碘化油自行流出体外,减轻宫腔压力[3]。患者取仰卧位安静休息,个别患者视恶心、下腹痛等症状分别给予吸氧、静脉给药地塞米松10mg、肾上腺素1mg等缓解不良反应措施,较粗大静脉造影剂逆流患者常规摄全胸片了解肺部碘油沉积情况,部分由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选择性头颅CT平扫除外碘油脑梗死。
2结果
175例HSG患者中,12例发生淋巴、静脉造影剂逆流,发生率约6.9%。其中技术原因4例,占33.3%,子宫输卵管本身原因8例,占66.7%。
2.1子宫原因
175例HSG患者中宫腔形态正常170例,2例幼稚型子宫,1例单角子宫,1例单阴道双子宫,1例子宫肌瘤。其中1例幼稚型子宫HSG出现逆流。
2.2输卵管原因
175例HSG患者中双侧输卵管正常显影通畅88例(图1),见97例通而不畅或炎性梗阻积水患者中11例发生逆流,一侧通而不畅或炎性梗阻积水37例中发生逆流4例,双侧通而不畅或炎性梗阻积水58例中7例发生逆流。
2.3逆流分型
12例逆流患者中,淋巴逆流3例,发生率25.0%;静脉逆流2例,发生率16.7%,淋巴逆流合并静脉逆流7例,发生率58.3%。
3讨论
3.1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逆流影像学表现
分3类,(1)淋巴逆流:碘化油通过内膜进入子宫间质淋巴网,在宫体及输卵管周围形成斑片状、斑点状、网格状影像分布[4];进入淋巴管、结则间盆腔出现索条状及油珠状影像分布(图2),碘油移动缓慢。(2)静脉逆流:碘化油通过壁间静脉丛,表现宫腔周围出现网状、蔓状分布影像(图3);如进入盆底、卵巢静脉丛、髂内静脉支,则出现线条状、串珠状、枯枝状、蚯蚓状影像分布(图4)。较粗大静脉碘油移动较迅速,可瞬间消失。(3)淋巴合并静脉逆流:大部分患者发生淋巴逆流同时合并静脉逆流形成混合型逆流,则出现两种影像并存分布[5]。
3.2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发生逆流的机制
(1)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发生逆流是指造影剂异常压入子宫间质及盆腔淋巴管、淋巴结、静脉回流体循环,最严重到肺循环、脑循环系统[6]。(2)子宫器质性病变,如慢性炎症、结核使宫强腔组织脆性增加,子宫糜烂、水肿、粘连容易形成逆流的发生。(3)患者HSG选择时间欠妥,如选择月经干净后3~4d内检查,子宫内膜尚未完全修复,血管,发生逆流几率增加,而选择5~7d内检查则可减少或避免逆流的发生。(4)先天发育异常,如幼稚型子宫、单角子宫、单阴道双子宫、子宫肌瘤患者由于先天宫腔容量小或输卵管狭窄,在造影中推注常规剂量碘油时,由于压力过高,剂量过多,使碘化油渗入子宫间质淋巴网、淋巴管、静脉丛而发生逆流[7]。(5)各种原因造成的输卵管梗阻、宫腔粘连,而在进行HSG时为了达到比较满意显影效果,甚至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患者为了达到通液治疗的目的,有时会选择增加碘油剂量,加大推注药物的压力,这样就容易造成子宫逆流的发生。(6)不洁性接触、药物性流产、刮宫性流产,特别是重复多次流产,造成子宫内膜永久性损伤,溃疡创面得不到修复,血管,包括操作时医用器械性损伤,均使得造影剂容易进入子宫间质淋巴、静脉形成逆流[8]。
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子宫输卵管造影碘油逆流机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造成,子宫输卵管自身病变是主要因素。HSG关键在于逆流的预防:(1)严格掌握HSG适应证,详细了解病史,有无发育异常及各种器质性妇科疾病;(2)操作过程切忌粗鲁,导管不宜过深,推注造影剂压力要循序渐进,注药速率恰当,药量要根据显影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采用5~10ml;(3)正确选择HSG时间,以月经干净后5~7d较合适;(4)推荐使用浓度48%进口超细微颗粒碘化油,其流动性更好,几乎无不良反应;(5)在造影时推注造影剂的全过程要实时动态透视监控,一旦发生逆流第一时间立即停止操作,取仰卧位休息,个别患者静脉给药,预防不良反应;(6)密切警惕较粗大静脉造影剂逆流患者,应常规动态全胸片了解肺部碘油沉积情况,防止碘油肺栓塞,部分神经系统有症状患者,必要时选择性头颅CT平扫除外碘油脑梗死。
参考文献
[1]赵霞.子宫输卵管造影静脉回流30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1):1000-1001.
[2]韩丽萍.子宫输卵管逆流400例原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8(2):270-271.
[3]陆笼辉,王莉.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的逆流原因分析(附3例报告)[J].白求恩医学院学报,2007,5(4):208-209.
[4]杨爱萍.子宫输卵管造影发生静脉或淋巴逆入的征象分析[J].甘肃科技,2008,24(22):176-177.
[5]漾峰,周静然,赵传军.两种子宫输卵管造影方法发生对比剂逆流的比较[J].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51-1353.
[6]翟健坤,黄亦梅,胡文军,等.不孕症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的逆流原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9):45-46.
[7]朱炜炜,刘洪,祝丽颖.子宫输卵管造影逆流18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27.
分子影像学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探讨
近十几年来,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随着社会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国内众多本科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影像专业。而随着我国社区医疗的发展,填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影像专业学生录取人数由每年一个班提高到两至三个班。不论各院校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专业人才,还是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强调了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以下简称影像物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本科院校还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始开设影像物理学为选修课程,目的就是让临床医师具备医学影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后续专业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或医学影像学的开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现在招收高中文科和理科学生及中职生。在课程开设上,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医学电子学基础这一门理工科课程,相关高等数学知识缺乏,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理论的物理学基本原理、规律;了解医学成像的物理理论知识;为深刻理解成像过程,评价图像,以及读识图像、挖掘图像蕴藏的生物信息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核物理学、量子物理、超声波物理等许多知识来做铺垫。当然更多需要成像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面对这些必要的知识,影像专业高职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时里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事实。其实,影像物理学是伴随影像专业的建立而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在国内存在尚不足十年。因此,从教材到教学,各校都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如何让高职生在无基础的前提下有效学习该门课程,我将自己在几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目前各院校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物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承担。但是,物理学和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为理科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从事影像物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必须树立专业思想,才能将物理学知识和影像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授课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利用临床进修的机会学习影像知识和实际技术,尽力做好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把握知识的深度
影像物理学是先期开设影像专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而建立的。它是将高等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成像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于超声成像技术、X-CT成像技术、同位素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一门交叉学科。知识的起点很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把握教材知识的深度,讲解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超声场的描述部分,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场的分布性质、描述场的量的物理意义,等等,尽量避免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少而降低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磁共振部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核自旋的能级、跃迁等概念和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一些资料,尽量用较通俗的、经典的、宏观假说进行解释,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4.注意把握影像物理学原理与成像技术、影像设备学有关知识的权重关系
X-CT成像、超声成像、同位素成像、磁共振成像每一部分都有两项主要内容:物理基本原理和成像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解物理学基本原理上,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最容易做到的,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集中在成像原理上,对涉及的成像技术、成像设备等知识更表现出浓厚兴趣。虽然成像技术和成像设备在后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会详细讲解,在这里我们对这部分做简要的介绍,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历届学生都表现出对影像物理的极大学习兴趣。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5.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普遍觉得难懂难学。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陀螺进动实验给学生做演示,讲解原子核中核子的自旋与自旋磁矩的相关知识;借助于声波的传播与反射知识对超声测量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分配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参观学习。邀请超声,CT临床诊断教师和技术教师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诊断等,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实现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
由于该课程属于应用型的知识,学起来难度更大,我们进行了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尝试。课程是教材的基础,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中要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实现多样化、配套和协调化。我们的做法是:文字教材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紧密结合。
教材体系包括:(1)传统的纸质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教师授课用的独创的电子教案,其中配以大量的自制和临床实拍图片和自己研发的动画,并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3)辅助学生自学和研究的学习软件,如《CT与磁共振成像原理》CAI课件(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4)网页形式课件2部。初步形成了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以教学服务为目的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总之,影像物理学是一门新课,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一方面学生看到了现在所学的就是将来所用的,提高了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对后续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淑莲,李石玉,马新超等.关于医药学院校物理课程的思考[J].大学物理,2005,24,(5):53-56.
[2]包尚联,唐孝威.医学物理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7-13.
【分子影像学(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书的魔力作文(整理6篇) 2024-09-08
分子影像学(收集3篇) 2024-09-08
买菜记作文(整理4篇) 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