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收集3篇)

时间:2024-09-19 来源: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篇1

一、义务教育

小学招生规模略有下降,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继续减少。20*年全省共有小学5233所,比上年减少435所;招生64.23万人,比上年减少0.96万人;在校生4*.07万人,比上年减少21.1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0%,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达到99.88%和99.92%,女童高出男童0.04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数85.91万人,比上年减少7.69万人。

小学教职工和专任教师略有减少,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全省小学教职工282805人,比上年减少3514人;其中专任教师254717人,比上年减少3600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69%,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6.02:1,比上年的16.61:1有所降低。

初中学校数略有减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明显下降。全省共有初级中学22*所,比上年减少46所;招生86.58万人,比上年减少8.*万人;在校生278.28万人,比上年减少19.90万人;毕业生102.43万人,比上年减少9.*万人。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98.48%,初中三年保留率97.9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00%。

全省初中专任教师187646人,比上年减少1540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24%,比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生师比14.83:1,比上年的15.76:1明显降低。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770.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3.37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78.10%;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81.77%;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80.05%;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78.25%;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80.*%;建立校园网学校数的比例为55.34%。初中校舍建筑面积2560.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5.34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9.2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3平方米。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87.82%;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90.13%;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87.87%;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86.83%;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90.81%;建立校园网学校数的比例为72.48%。

二、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展。20*年全省在园幼儿177.64万人,比上年增长8.85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65748人,比上年增加6191人。幼儿园数继续减少,20*年全省幼儿园数为4241所,比上年减少723所。

20*年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13所,比上年增加6所。招收残疾儿童4785人,比上年增加653人;在校残疾儿童30135人,比上年减少268人。其中在盲人学校就读的学生3375人,在聋人学校就读的学生7669人,在弱智学校及辅读班就读的学生19*1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8.58%和57.72%。残疾儿童毕业人数5173人,比上年增加592人。

三、高中阶段教育

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数、招生数继续减少,但学龄人口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继2007年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后,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继续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共有学校1150所,比上年减少116所;招生86.97万人,比上年减少3.44万人。在校生263.40万人,比上年减少9.8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00%,比上年提高4.30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省普通高中737所,比上年减少44所;招生48.29万人,比上年减少2.59万人;在校生149.87万人,比上年减少3.25万人;毕业生49.91万人,比上年增加2.33万人。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8918人,比上年增加1154人,生师比15.15:1,比上年15.66:1有所降低,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11%,比上年提高2.4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校舍建筑面积2657.23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7.7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5平方米。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92.27%;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91.99%;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91.45%;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91.99%;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94.17%;建立校园网学校数的比例为88.74%。各项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共有学校413所,比上年减少72所。招生38.68万人,比上年减少0.85万人;在校生113.53万人,比上年减少6.59万人。

全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55所,比上年增加2所。招生25.49万人,比上年增加2.12万人;在校生74.15万人,比上年增加0.20万人;毕业生16.68万人,比上年增加1.22万人。教职工27454人,比上年增加3118人;专任教师20364人,比上年增加2622人。

全省职业高中173所,比上年减少45所;招生10.40万人,比上年减少2.89万人;在校生33.29万人,比上年减少6.33万人;毕业生12.26万人,比上年增加1.15万人。教职工22698人,比上年减少7*人。专任教师18205人,比上年减少144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6.56%,比上年提高4.99个百分点。

全省成人中等专业学校85所,比上年减少29所;招生2.79万人,比上年减少0.*万人;在校生6.*万人,比上年减少0.47万人;毕业生1.61万人,比上年减少0.22万人。

四、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大众化进程稳步推进。20*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13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20所,与上年相比未有变化;成人高等学校13所,比上年减少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44所,高职(专科)院校76所。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42个,其中高等学校28个,科研机构14个。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

全省招收研究生3.50万人(其士生0.49万人,硕士生3.01万人),比上年增加0.14万人。在学研究生10.47万人(其士生1.92万人,硕士生8.55万人),比上年增加0.82万人。毕业研究生2.60万人(其士生0.34万人,硕士生2.26万人),比上年增加0.20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41.11万人,在校生157.26万人,比上年增加10.03万人;毕业生38.*万人,比上年增加7.1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和成人高校招普通班)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校平均规模由上年的10346人提高到1*58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13.15万人,在校生36.55万人,毕业生11.*万人。

2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54001人,比上年增加8020人;专任教师96267人,比上年增加7699人。由于成人高校布局调整,成人高校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明显减少。20*年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2915人,比上年减少7539人;专任教师1652人,比上年减少5371人。

五、职业技术培训及成人基础教育

全省职业技术培训机构9243个,教职工41004人,专任教师27504人。

成人基础教育学校476所,比上年增加57所;毕业生2.17万人,比上年减少4.10万人;在校生3.20万人,比上年减少0.94万人。教职工2533人,比上年增加279人。专任教师1679人,比上年增加245人。

六、民办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篇2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则意见指导下,根据本地实际,根据专业的需要,进行调整和设计,而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这方面的内容很明显反映不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重视不够。在相关的理论刊物上,很少能找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文章,查找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评价的文章更加困难。这反映了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忽视。

二、明确中职教育专业质量标准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稳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无疑又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专业质量的正确客观评价,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质量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又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解决好以下基本问题[2]:第一,正确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明确中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是完善中职专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教育部2000年《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3]结合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实际生源对象,中职质量的核心是素质,包括达到中等教育要求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能够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就是学校最好的质量。其次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其中主要是职业技能。有的提出中职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事实上这是比较难的。能够在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方面获得初级技能,能够就业上岗就是成功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过于强调文化基础和过于强调学生技能都是不恰当的。在实际的中职学校专业教育中,上级的文件规范往往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如教育部门文件规定,在学校教学课时中,应该有50%的学时是文化基础方面的课程,而实际上在各中专学校,能够达到40%就不错了[4]。第二,明确中职毕业生合格的质量标准。教育部门的文件规定了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或标准,这个标准具体体现在学生方面有那些特征。特别是从学校自身来评价中职学生质量合格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作为中职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需解决的问题。譬如,在文化素质方面,中职毕业生在所学专业方向上要达到普通中学毕业水平。学机械的在数学物理方面、学护理的在生物化学方面等。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基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理解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在职业素质方面,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面对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在整理技能方面,具备用母语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流利交流的能力,现代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取得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根据上面的标准,结合专业实际,我们可以对不同的专业设计出中职学生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在明确中职毕业生合格的质量标准方面,目前不少的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往往过高,脱离了当前中职教育的实际,如就医学类中职毕业生,通过学校两年学习和一年实习,要求达到能够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这是非常困难的。第三,分析中职教育专业质量评价的外部标准。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质量评价占有重要的地位,就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虽然不能绝对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为转移(要考虑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企业等用人单位本身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其评价基本上能够反映中职专业教育的质量状况。因此,在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中,都将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作为重要的质量标准。有的将其引入到学校内部评价专业质量,有的直接就作为依据判定专业教育质量。中等职业教育肯定要重视用人单位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简单的有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就业薪酬等指标。这些指标往往都会纳入到其他各种对专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去。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获得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其中就包含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外部标准还有政府等机构对学校进行质量评价的标准。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来完成的。传统的政府评价主要是学校的基础条件层面的标准,如上面已经说明。不过,作为政府对专业质量的评价,需要重视的是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方面的评价应该引起重视。第四,研究学生和家长等主体对中职专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服务的实际接受者,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和相关经济成本的部分承担者(中职教育的教育成本中的一部分由国家承担),其对专业教育质量的关心和评价是必然的。虽然,中职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等制约了他们对专业质量的评价,但是,他们的评价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可以对专业质量作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价。事实上社会上的第三方评价,相当部分的指标就是来自对毕业生和家长评价的数据。特别是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后,反过来对学校教育的得失能够有比较客观的评价。从学校专业质量评价来看,可以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通过对家长的调查,得到他们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从而也得到了他们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甚至是指标体系。第五,细化中职教育专业质量评价的校内标准。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的能够深入教学过程,对专业质量进行内在的评价的还是学校内部的对各个参与专业质量形成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评价。因此,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总的标准为依据,分析影响专业质量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由专业质量目标,分析各个因素的标准,形成校内专业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譬如,对教师的教学,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因素,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对学生日常习惯形成的管理,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等,在专业质量形成中的作用,就可以进行定位和分析,确定相应的质量标准。上述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在实际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评价中,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专业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可能孤立的利用哪一个方面的因素,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主体参与,才能比较客观的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质量。

三、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篇3

1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的初步构建

根据国际专业认证的认可,中国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推进源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2002年教育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并组建“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研究与实践”课题组。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设立专门项目组建“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正式批准研究和制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2004年该课题组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基本完成和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办法》(讨论稿);2005年6月向教育部提交研究成果并正式出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标志着由两部委共同的首个中国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产生。中医学、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中药学等在其专业教指委组织下相继制定(详见表1)。至此,中国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初步构建。

2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制度化

建设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有效推进是以认证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持续化为主要标志的。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制度化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制度化的认证标准和办法。除了专业性的专业认证标准以外,各医学专业还制定了配套的专业认证办法。如《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办法》、《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办法》和《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章程》等。②制度化的原则和程序。一般而言,医学专业认证遵循自愿申请的原则。认证程序主要分为申请认证(或认证申请)、学校自评(或专业自评)、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察(或入校考察,包涵实地考察、各类座谈会等)、专家审议和做出结论、认证状态保持(或认证回访)等阶段。我国医学认证原则、程序与国际通行的医学专业认证基本一致。③制度化的组织机构。一般而言,各专业认证机构都由教育部委托各医学专业行业学会(或协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专门的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和认证工作委员会,并配备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专家组成员一般来自各行业学会(或协会以及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部分上级主管部门代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经验的专家。专家队伍组成保证并凸显了专业认证评估的专业性,而非行政干预性或指令性。体现了多元主体或多利益方共同参与医学教育管理与发展的办学理念与模式。④制度化的认证结果认定与方式。目前各专业认证结论基本分为完全认证、有条件认证和不予认证(不通过认证)三种。考虑到专业办学标准的差异,三种认证结论的有效期略有差异。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通过有效期一般为8年,年,5年不等;药学专业认证有效期一般为6年,3208年或不通过。论证结果公布主要通过专业认证网站面向全国。⑤制度化的监督反馈运行机制。部分专业认证的监督反馈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实施中。

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逐步实施

我国第一个接受全球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试点的医学院校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此后,国内医学院校药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和口腔医学等专业认证陆续实施。除了一批正在筹备2012年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院校外,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护理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已经通过认证的院校分别有7,5,9,1,6,3所,共31所(详见表1)。

4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效应

促进现代医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无论是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还是我国国内的医学教育标准都促进了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不仅是教与学的双边主体,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主体。医学院校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二是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的医学教育评价理念。三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多利益方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管理与保障理念。

促进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由教育部委托相关行业学会(或协会)和各专业教指委具体组织实施的外部医学专业认证必然带动学校内部各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促进院校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医学专业认证能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各行业协会(或学会)、用人单位、家长、学生、医学院校等多利益方参与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管理及其人才培养工作,将院校发展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行政干预的管理和发展模式转变到多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学校医学教育发展及其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轨道上来。

促进医学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发展。医学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促进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快学校全面建设与发展的新契机,必将为院校发展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新动力、注入新活力。医学专业认证中行业专家的参与,能够充分发挥专家对院校发展的诊断与指导作用,为院校发展注入新的思路,确保学校投入有的放矢,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医学专业认证可以规范院校及其专业办学行为,确保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医学专业人才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医学专业认证是国际专会、学校,还是专家等多利益方都必须对专业认证定位业质量保障的整理做法。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和实质、专业认证结果都有明确的认识与把握。逐步认证采用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聘用国际医学教育专家让医学专业认证成为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积极的做法便是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有效尝试。我国中医学落实,不懈怠也不夸大。随着院校多个专业认证的逐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开展,则为《世界中医学本科步推进及各专业认证有效期之后还面临重新认证的问(CMD前)教育标准》的制定及其认证工作的推定做出题,各医学院校可根据本校品牌和特色专业等实情制了努力和贡献,促进了中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掌握专业认证投入力度的均衡性,5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实施的思切勿让专业认证成为压力源,而是学校和专业发展的考与建议新契机和新动力。

促进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医学专业认证是国际专业质量保障的整理做法。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认证采用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聘用国际医学教育专家的做法便是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有效尝试。我国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开展,则为《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的制定及其认证工作的推定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促进了中医学教育的国际化。

5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相比,我国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认证工作的实际效应,但其发展完善和良性机制的形成还面临许多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专业资质的认定及其特色的保持和发展。医学专业认证的结果能否完全作为专业资质认定的依据?目前来看,专业认证结论表述不是很多,单一的认证有效期的认定难以概括医学院校专业办学的资质,尤其是院校专业办学特色的保持以及专业办学的未来发展。

这些仍需要院校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办学条件等综合考虑加以确定。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中等义务教育(收集3篇) 2024-09-19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收集3篇) 2024-09-19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收集3篇) 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