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1
钦州市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南临北部湾、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集沿海沿江优势于一体,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然而,钦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占经济比重大。据钦州市副市长金大刚介绍,目前钦州市有人口371万,其中近320万是农民,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0%以上。2009年钦州市GDP为398亿,其中第一产业占106亿,这说明钦州市作为典型的农业市,农业不发展,钦州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农民不增收,钦州的经济就不能稳定发展。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加快广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钦州市委、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意见》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思路,打造亮点,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工作重点,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钦州的火龙果实验和种植开始于1997年,多年的种植实践和技术准备,使该产业的发展具备了坚实的根基。2002年7月,马来西亚的刘亚烈先生来到钦州,被该市火龙果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自然条件所吸引。刘先生说,钦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火龙果种植的黄金地带,这里生态环境好、无污染、霜期短、日照时间和降水也符合火龙果生长条件。经过一番筹备后,当年九月,“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引进火龙果优良品种,开始标准化栽培。2004年12月,公司承担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火龙果示范”任务,于2007年底通过验收。2008年,公司的火龙果基地再次成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认监委GAP(农业良好行为规范)示范点。到2010年,钦州高丰农业已经拥有8500亩有机火龙果种植基地,已开始建设的3.5万亩GAP火龙果种植项目,是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标准化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
刘亚烈先生在30余年农业经营和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基础上,开创了“高丰自然动力栽培法”。该方法源于先进的“生物动力农业”,又称生物动力平衡农业,自然活力农耕,是有机农业中最科学最系统的方法。该方法认为土壤是人类健康之本,土壤实际上也有一个生命体,必须保持其健康和平衡。高丰生物动力栽培法主张根据星象、季节和自然规律,进行计划性的耕种,并极力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激素,同时以顺势疗法的原理唤醒土壤自身的肥力和免疫力,由此发展了一系列特定的耕作方式用于保护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3R,REDUCE(减量化),REUSE(再生),RECYCLE(循环利用),是实现高丰生物动力栽培法的基本方法。高丰公司运用“高丰自然动力栽培法”建立沼气池,利用绿肥等有机肥源,建立零排放的综合利用体系,形成火龙果产业良性循环;完善建立湿地和水体,形成鸟、虫、草与火龙果的共生环境,保持高丰区域生物多样性;推行并规模实现人工授粉,在有机栽培的基础上实现丰产栽培;研发并推广有机加工技术,塔式品质管理模式,无勾调生产、手工生产工艺,首创有机工业技术,形成火龙果优势品牌的高品质特征。
2009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高丰农业有限公司视察火龙果产业化生产和带动农民致富的情况时指示:“要把火龙果这个特色产品,变成特色产业。但光有特色没有规模不行,光有规模没有档次不行,有特色有规模有档次了,没有品牌也不行。希望你们瞄准市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措施,用特色+规模+档次+品牌的办法,把火龙果这个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这个目标,高丰在钦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以有机基地和GAP基地两条线组织生产实施。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2
关键词红肉火龙果;种植表现;栽培技术;广东东莞;道滘镇
中图分类号S66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9-0108-01
火龙果(Hylocereusspp),属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或蛇鞭柱属植物,又称仙密果、青龙果、红龙果等,原产于中美洲热带地区,后传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台湾省,现在我国南方的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区也有一定规模的种植[1-2]。火龙果作为一种低热量、高纤维的水果,经常食用能降血压、降血脂、润肺、解毒、养颜、明目,对便秘和糖尿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红肉火龙果的风味比白肉果佳[3-4]。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推广红肉火龙果种植具有更广泛的市场,笔者于2010年3月开始在东莞市道滘镇南丫滨涌试验基地以台湾祥龙红肉火龙果为材料进行引种试验,此次试种的台湾祥龙红肉火龙果植株长势良好,病虫害较少。试种第1年基础投入(立水泥柱2625根/hm2、购买种苗10500株/hm2)15.75万元/hm2,肥料农药投入2.427万元/hm2;第2年肥料农药投入1.746万元/hm2,产量为29.1t/hm2,按收购价格为8元/kg,收入23.28万元/hm2;第3年进入盛果期,肥料农药投入1.773万元/hm2,产量为35.7t/hm2,按收购价格为9元/kg,收入32.13万元/hm2;从种植第1~3年,每年地租约1.5万元/hm2,3年的纯收入约为29.214万元/hm2(未扣除人工费)。火龙果盛果期有10年以上,预计每年产量可达37.5t/hm2左右,年均纯收入约30万元/hm2(未扣除人工费),未来效益颇丰。因此,在试验地所在地区推广种植台湾祥龙红肉火龙果具有广阔的前景,既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又可以补充当地对优质水果的消费需求。另外,笔者经过多年的试验,虽然已经总结了一套成功可行的栽培技术,但从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来考虑,未来应注重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种植模式[5],引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6-7]。现将试种结果总结如下。
1试种概况
试验地位于东莞市道滘镇南丫村滨涌组,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3℃,年平均降雨量1819mm,年无霜期360d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1834h,气候温和多雨,试种地为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园土,pH值6.5,适宜火龙果的生长。通过几年试种的观察,台湾祥龙红肉火龙果在试种地具有抗逆性强、抗虫抗病、产量稳定、采摘期长(6—11月)等优良性状,其果实表现出外观鲜红亮丽、果肉细腻甜爽等优质果品,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性状表现
所试种的红肉火龙果属攀缘肉质灌木,易分枝,肉质茎深绿色,粗壮,长可达7m,粗10~12cm,具3棱;棱扁,边缘波浪状,茎节处生长攀援根,可攀附墙壁、水泥柱以及其他植物的主干;茎节凹陷处具有小刺。开花期5—10月,花蕾着生于茎节处,初为小圆粒状,逐渐长成长筒形;一般18:00后开花,日出后凋谢,花萼黄绿色,花瓣纯白色,倒披针形,直立,花长23~32cm;花两性,雄蕊多而细长,多达700~960条,与花柱等长或较短,花药乳黄色,花丝白色;花柱粗0.7~0.8cm,乳黄色,雌蕊柱头裂片多达24枚。从开花至果实成熟,约40d,果实长圆形或卵圆形,果皮深红色,具卵状而顶端急尖的红色叶状鳞片;果长9~11cm,单果果皮薄,有蜡质,果肉鲜红,肉绵,无渣,味浓,甜度均匀,平均单果重423g,挂果时间从每年的6月延续至11月。
3栽培技术
火龙果一年四季均可栽种,但以3—11月为好,栽后12~14个月开始开花结果,4—11月为产果期,栽植后第2年每株产果20个以上,第3年进入盛果期。火龙果种植方式多种多样,以柱式栽培最为普遍。
3.1扦插育苗
以春季扦插最适宜,插条选生长充实的茎节,截成长约15cm的小段,待伤口风干后插入沙床,15~30d可生根,待根长3~4cm时移植苗床[8]。育苗床宜选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通风向阳的田块,整细做畦,施腐熟鸡粪22.5~30.0t/hm2,掺入谷壳灰15t/hm2,在整地时施于畦面以下10~20cm深的表土层;其后再施钙镁磷肥1500~2250kg/hm2,施于4~5cm深的表土层中,然后把小苗按株行距3cm栽于苗床,浇透水,并喷洒多菌灵500倍液1次,每隔10~15d施复合肥75~105kg/hm2,等长出第1节茎肉饱满的茎段,即可出圃。
3.2整地立柱
采用柱式栽培,移苗前要先立规格为10cm×10cm×150cm的水泥方柱,水泥柱入土深约30cm,并用铁丝在水泥柱上方固定1个废旧轮胎,以支撑火龙果枝条攀缘,并防止枝条负重过大或被风刮断。一般立水泥柱1950~2700根/hm2,每柱栽4株苗。因红肉火龙果根系透气性强,移苗定植时不可深植,植入约3cm深即可,初期应保持土壤湿润。
(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08页)
3.3土肥水管理
土壤要保持疏松,松土可结合施肥、除草进行,不要伤害根系。施肥主要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肥量视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而定,一般每年施用2次腐熟有机肥,每次施11.25t/hm2。在新枝生长和开花结实阶段可适量追施速效氮、磷、钾肥料,施肥方法多采用淋施。挂果后的植株一般分春、夏、秋、冬季4次施用复合肥,每株25g左右为宜。开花结果期间要增施钾肥、镁肥和骨粉。火龙果较耐旱、忌渍水,但其迅速生长仍需充足水分,所以要浇足水,向根部浇水,不要整株淋水或田间浸灌[9]。
3.4合理修剪
火龙果幼苗期需剪除侧枝,宜维持单枝生长,以便集中营养,快速上架。枝条攀缘至水泥柱顶后再摘心,促进分枝,增加侧枝数。生长良好的火龙果自然发芽力较高,每枝可抽发3~5条新枝。每年的营养生长期,每条老枝可视生长空间酌留4条生长健壮的枝条;在生殖生长期间,新萌发的枝条应全部疏去。
3.5人工授粉
火龙果具有自交结实性,但自花授粉坐果率较低。种植红肉类型火龙果时,要间种10%左右的白肉类型火龙果,以提高结实率。而且火龙果花多为夜间开放,其雄蕊与花柱等长或较短,当昆虫数量少及环境条件不良时,虫媒传粉的成功率也较低,因此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人工授粉方法主要是人工点授,即将傍晚花开后或清晨花凋谢前采集好的花粉充分混合均匀,再用毛笔蘸花粉点授柱头,使花粉均匀涂抹在柱心处[10]。
3.6疏花疏果与果实套袋
授粉受精正常后,可用环刻法剪除已凋谢的花朵(保留柱头及子房以下的萼片)。当幼果横径达2cm左右时开始疏果,每枝留1个无损伤、无畸形、颜色鲜绿、发育饱满、有一定生长空间的幼果,其余的疏除。火龙果果实生长前期不需要套袋,当果皮开始转红时进行套袋,以保持果皮均匀着色,并防止飞鸟、果蝇等叮咬以及外界机械损伤。
3.7病虫害防治
火龙果果皮具蜡质层,病虫害较少。在多雨季节易感染黄褐病,出现枝条部分坏死及霉斑,最后腐烂,因此在阴雨连绵天气应及时排水,以免感染病菌造成茎肉腐烂,也可使用代森锰锌600倍液喷洒进行防治。幼苗期易受蜗牛危害,可用蜗克等杀虫剂防治。
3.8适时采收
当果实由绿色逐渐变红色,果实微香、鲜艳时,即可采收。对于长途运输或需长时间存放的果实,宜在果实软化、颜色变暗前采收。采收时,由果梗部位剪下,注意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挤压,严防机械损伤。
4参考文献
[1]张娜,李家政,关文强,等.火龙果生物学及贮运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0(1):229-231.
[2]李升锋,刘学铭,吴继军,等.火龙果的开发与利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3,24(7):88-90.
[3]张福平.火龙果的营养保健功效及开发利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23(3):49-50.
[4]陈丽娜,陈石,李润唐,等.红肉火龙果与白肉火龙果品质分析[J].中国南方果树,2011,40(4):69-70.
[5]李润唐,黄应强,张映南,等.湛江市火龙果绿色食品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3):175-176,190.
[6]夏敬源.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0):5-9.
[7]高鹏,简红忠,魏样,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250,257.
[8]周禄生,余小平,刘江华,等.红肉火龙果在赣中引试表现及栽培技术[J].中国果业信息,2012(9):59-61.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3
我喜欢火龙果是有原因的——一天,我刚吃完火龙果,正在回味他的味道时,电视里播放了火龙果的生长过程:火龙果是一种亚热带水果,它对土壤没有任何要求,不管是平地、水田、山坡或旱地,它都能与土壤和谐共处。
火龙果身上的一身红,更衬托了它的名字。火龙果不单单只是味道好,而它的营养也是非常丰富的,它的营养有:蛋白质、花青素、维生素B2、B3、膳食纤维等等,对身体起到抗氧化、抗衰老、抗自由基、减肥、降低血糖等等,真是让我忍不住还想再吃一个啊。
火龙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嫌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这也是我喜欢吃火龙果的第3个原因。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4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是最值得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农业成就。这其中,东北这块“肥得流油”的黑土地功不可没。“手一攥就能攥出油”、“插根烧火棍能长出叶子”,这种形象的描绘即指东北三省的黑土地。
在世界上,黑土仅分布于中国东北、乌克兰和美国的部分地区。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的东北黑土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90个市县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黑土层厚度在2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黑土是上帝赐予中国人的厚礼,因为地球上只有3块黑土区,中国能享其一实属幸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黑土既是东北人的命根子,也是中国人的粮袋子。由于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异常肥沃,所以20世纪50年代之前叫做的“北大荒”的地域,经过开发后很快便成为闻名遐尔的“北大仓”,如今提供了占全国总量30%的商品粮、40%的大豆和50%的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最大的储备“粮仓”,仅黑龙江省黑土区农田就有1208万公顷,近年来全省粮食总产量均在600亿斤以上,约占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商品率稳定在70%左右。
然而,由于风雨侵蚀、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缺乏有效治理和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仅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就达1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14万多条大型侵蚀沟横亘在广袤的田野上。2007年1月,长期从事“东北黑土退化问题与保育工程”研究的黑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孟凯发出呼吁:“保护黑土地,就是保家卫国。”
黑土流失导致粮食年减近2000万吨
孟凯教授指出,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百年的开发史,却走过了中原大地历时几千年的退化史。拯救和保护弥足珍贵的黑土地迫在眉捷!
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至少需要200~400年时间。黑土垦殖指数高,耕地比重大,自然肥力强,素有“高产土壤”及“农业黑金”之美誉,足见其珍贵。但根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调查统计,东北黑土区现有侵蚀沟46万条,每条侵蚀沟侵占土地都在10亩以上,侵蚀耕地约600万亩,如按坡耕地生产玉米计算,到目前为止,东北黑土区每年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粮食减产量达到1921万吨。
调查显示,目前东北黑土区的黑土层厚度在16~72厘米之间,平均厚度为43.7厘米。黑龙江省水保所的定位观测则表明,现在该省坡耕地年土壤流失厚度0.6厘米到1厘米,黑土层厚度在40厘米以下的约有50%,许多地方的黑土层已经消失,坡耕地年流失厚度超过1厘米,土壤有机质也从开垦前的8%至10%下降到如今的3%左右;吉林省黑土层厚度在20~30厘米的薄层黑土面积占黑土总面积的25%,黑土层厚度小于20厘米的“破皮黄”黑土占12%左右,完全丧失黑土层的“露黄”黑土占3%。而在历史上,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应在30~70厘米左右,深者可达100厘米以上,腐殖层小于30厘米的比较少见。
初垦时,东北黑土层平均厚度为60~100厘米,远高于目前的16~72厘米,并且以平均每年3~3.5毫米厚度的速度流失,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地力明显减退。黑土层有机质大量减少,使东北地区大量优质高产田变成中低产田。
化肥使黑土地“越种越馋”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基础的物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土壤质量和肥力功能。近20年来,黑土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0%以上,而有机质活性下降30%以上,有机质含量和质量的下降使黑土贫瘠化,导致土壤功能衰退。
东北的“农业黑金”为何“肥水”外流如此之快呢?专家认为,直接原因是对土地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方式以及长期不合理的耕作。令人担忧的是,黑土地流失退化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因为如今东北黑土区农作物仍算高产,但这种高产主要是靠大量施用化肥来维持的――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加之农民急功近利,有机肥施用量大大减少,仅以大量化肥来维持当季作物生长,而且种植体系单一。目前,东北农村作物秸杆还田比例很低,仅在5%以下,有机肥的投入更低。在单一作物体系下,土壤有机质的“收”和“支”严重失衡。每公顷黑土每年可矿化的有机质量为1300公斤,但是在大部分黑土区,农作物根茬是补充土壤有机质的惟一有机物料,而根茬只能补充约1000公斤的土壤有机质,远远低于土壤有机质自身的矿化量。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及土壤结构破坏的严峻后果之一,就是土壤抗蚀能力减弱,导致水土流失,而黑土退化又严重影响黑土生产力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
东北农民普遍反映黑土地“越种越馋”。也就是说,必须超量使用化肥,才能达到增收的效果。那么,又是什么东西使黑土变“馋”呢?是化肥。据调查,黑土区85%的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如果不施化肥,单靠土壤自然肥力,农作物产量将远低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黑龙江省为例,“九五”期间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267公斤,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高出6.5%,是美国的2.8倍。化肥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是60%。化肥在上世纪70年代初每标吨可生产粮食0.61吨,到了90年代末降至0.42吨。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紧实,硬化加重,导致土壤急速酸化及养分不平衡,且严重污染环境。
恢复黑土肥力任重道远
农业对维护生态环境的贡献,包括水源的涵养、地力的改良、自然生态的维护以及空气质量的维持等。而土壤又是农业的基础,在适当的耕作下,作物根系分泌的养分,可以为微生物繁衍提供“粮食”,有助于土壤微生物产生大量菌丝及胶结物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构造,对土壤的生物及物理性质均有重大助益。若进一步将作物残株翻耕入土,更有助于土壤生物、物理性质及肥力的改善,提升土壤地力。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5
关键词:柳河;火山岩稻米;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4-2
吉林省柳河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东经125°17′-126°34′,北纬41°53′-42°35′之间。这一带在第四纪晚期,由于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凝结成大面积的火山岩台地。经过年久的风化浸蚀作用,台地上积聚了一层厚厚的腐殖土,土质松软、肥沃,加之多条河流横贯其中,水源极为充足,最适宜种植水稻。近几年来,柳河火山岩稻米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名牌农产品、吉林省人民放心产品、长春农博会金奖等荣誉。2009年柳河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
1柳河火山岩稻米基本特点
1.1柳河火山岩稻米的生态条件
1.1.1农业生态环境柳河县地处长白山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第二松花江源头,是一个“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半山区。山清水秀,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7%,水资源充足,水质清澈,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农业生态环境优良。柳河县生态环境经地质矿产部吉林省中心实验室测定:土壤、农田灌溉用水和空气质量分析测量结果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标准。
1.1.2水资源状况柳河县境内有大小河流60余条,流程10公里以上河流29条,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8亿m3,其中地表水11.2亿m3、地下水1.6亿m3。全县现有各类水利设施1558项,蓄水工程384项,有中型水库3座。全县的水利设施能够充分保障水稻灌溉用水需要。
1.1.3产地气候条件柳河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736.3mm,5-9月份降水量620mm。年平均气温5.5℃,极端最高气温为37.5℃,极端最低气温为-37.2℃,年大于10℃有效积温2800-3000℃。全年日照时数2560h左右。无霜期为130-140d。8-9月水稻出穗至成熟期平均气温17.7℃,平均温差12.8℃。半山区日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柳河县出产的大米的甜度要大于平原地区所产的大米。
1.1.4种植土壤特点柳河县水田土壤主要是在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岩台地上,经过年久的风化浸蚀作用所积聚的腐殖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在2-8%左右,比长春地区高1-5个百分点。水稻生长主要三元素:氮含量0.01-0.37%,磷含量0.07-0.26%,钾含量1.79-2.81%,基本满足水稻生长的基础肥力。土壤中还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中微量元素钙、镁、硫、硅、锌、铁、铜、锰等,其中镁的含量很高,有利于水稻脂肪的合成。土壤PH值在5.0-6.8之间,属偏酸性土壤。土壤肥沃而且又属偏酸性,中微量元素丰富是柳河火山岩稻米独特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
2.1柳河火山岩稻米的质量特色
2.1.1物理指标柳河火山岩大米米粒半透明,有光泽,垩白小,垩白率低,外形呈短圆或长椭圆,整米率≥97%,糠粉<0.15%,矿物质<0.02%,带壳稻谷<4粒/kg。
2.1.2食味品质柳河火山岩大米以其米饭特有油亮、口感柔软、滑顺、粘而不粘口、凉饭不回生、气味清香、甜味适口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1.3理化指标柳河火山岩大米水分<15.5%,直链淀粉含量15-18%,胶稠度>75mm,蛋白质含量5-7.5%,垩白粒率<10%,垩白度<1%,碱消值6-7级。
2柳河火山岩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2.1火山岩稻米产销量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水稻种植面积只有22万亩,年产量4.4万吨。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广大农民种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比1990年增加了近10万亩。稻米单产由1990年的亩产1000斤增加到2010年的1200斤,特别是超级稻单产突破1500斤,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近年来,随着稻米加工企业直接介入稻米的市场化经营,稻米产品质量得到明显优化,销售地区不断扩大,从原来的本地销售,到现在的销往广州、上海、宁波、北京、天津、大连。“圣水”牌火山岩大米还曾远销日本。
2.2品种品质不断优化,火山岩稻米品牌逐年增加。
多年来,我县在稻米品种结构优化方面大力调减劣质品种,发展优质品种。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有:吉粳83、吉粳88、通育217、通禾837、秋田小町、松粳173、稻花香等,这些品种产量适中、米质较好。
目前,柳河火山岩稻米已有“圣水”、“禾畅”、“蛙田”、“一统河”、“姜家店”、“五福门”、“珍吉粒”、“三统河”、“老管家”、“香当帅”、“岩穗”、“芳谷”、“全胜香”、“基成”、“净月泉”等23种注册商标,其中“圣水”牌火山岩大米1998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2000年获长春农业博览会金奖,2005年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2006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吉林名牌农产品”。2007年在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柳河火山岩稻米独特的生态环境、先进的栽培技术、高精的加工工艺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给予高度评价,并且欣然题词“祝吉林柳河稻米产业兴旺发达”。
2.3加工转化能力日趋增强,“订单生产”逐步推广。
据统计,柳河县现有通过QS认证稻米加工企业26户,企业总资产1.6亿元,拥有年加工能力42.3万t。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星泰米业、禾兴米业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圣水绿色食品、蛙田米业、丰田米业、三统河米业、聚鑫源米业、腾龙米业6户。26户企业中,年加工能力最小的企业也在250t以上,最多的柳河聚鑫源米业有限公司,年加工稻米能力达4.5万t。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仅2010年,全县稻米加工企业就投资近1400万元进行企业改扩建。新建库房、车间6380m2,征地2.9万m2,建晒台1.1万m2,购置色选机、抛光机、提升机等加工机械32台。
近几年,为了保证品牌优势,提升稻米品质,全县稻米加工企业正在逐步推行“订单生产”。去年全县“订单生产”规模达到7873户,带动农户增收2526万元,户均增收3200元。
3当前制约柳河火山岩稻米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火山岩稻米产业化程度不足,产品品质亟需优化
目前,我县火山岩稻米种植面积基地化规模相对较小、标准化程度低。全县标准化基地面积仅有13.4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41.9%,年产量7万t左右,占总产量的40%。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稻米加工企业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不得不对千家万户的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稻米混合收购、混合仓储、混合销售。在实际上形成了稻米产品“产量多、品种杂、品质差”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到柳河火山岩稻米的社会信誉,乃至长远发展。
3.2火山岩稻米种植品种有待规范
我县在火山岩稻米种植品种上存在“多、乱、杂”的现象,2010年,全县种植的品种有50多个,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也只有8万亩左右,有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下。优质水稻品种短缺,特有品种尚未确立,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声誉的名牌火山岩稻米产品。
3.3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2010年,我县通过QS认证的26家稻米加工企业年实际加工生产量仅为6.33万吨,利润620万元,上缴税金只有144万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企业整体规模小,除几家龙头企业外,其他企业均没有建立生产基地,缺乏优质稻米来源;二是企业与农民之间多为松散型的关系,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稻米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缺乏紧密的联结机制。三是缺少稻米深加工项目,产业链条短。当前我县稻米产业还处在“粗加工饱和,深加工短缺”的阶段,产品基本都为食用米,还未有其他高附加值产品。
3.4品牌建设滞后,经济效益不高
我县火山岩稻米产业的核心问题是“品牌建设”问题。柳河县地处北纬41°-42°之间的世界黄金水稻种植带上,生产的火山岩大米品质和口感均优于黑龙江和辽宁两省的产品,但我县火山岩大米的知名度远远不如黑龙江五常大米和辽宁盘锦大米。由于品牌建设的相对落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使柳河火山岩大米在京、沪、杭和长江以南地区不被大多数人了解。
3.5自有资金短缺,银行贷款艰难,是我县火山岩稻米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我县稻米加工企业大多数是季节性企业,每年秋季新粮上市后,都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收购和储备,而大米销售一般都是售后付款,导致企业资金流动缓慢,造成了资金严重短缺,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金融部门贷款标准高、手续繁琐、企业有效抵押物少,也导致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困难。
4对发展柳河火山岩稻米产业的几点建议
4.1制定标准、重点扶持,逐步形成产业龙头
柳河火山岩稻米产业的发展,有赖于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而龙头企业的壮大要靠品牌、市场、技术、质量、管理、资金等条件的支持。因此建议制定有关标准,对全县稻米加工企业进行评比,选择发展定位准确、有资金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从政策、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实现基地的发展、品种的统一、质量的提升,品牌的做强、效益的提高,真正实现火山岩稻米产业的大发展。
4.2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强火山岩稻米园区建设
在农业生态县建设和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火山岩稻米基地建设。以火山岩稻米产业发展规划为目标,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确定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使企业从标准化生产中得到更快的发展、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使火山岩稻米产业真正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
4.3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植品种优质化
根据火山岩稻米市场需求,以实施水稻良种补贴为重点,加快优质水稻种植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优质品种种植覆盖率。同时加强与吉林农业大学、通化农科所等科技资源的合作,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步伐,促使水稻品种不断更新、产量不断提高、品质不断优化。
4.4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延伸火山岩稻米产业链条
把稻米精深加工作为火山岩稻米产业中带有方向性的一件大事来抓,重点扶持大中型稻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化工、酿造等高耗稻、高附加值的综合加工产业,提高加工规模的深度和档次。在常规加工食用稻米的基础上,对主产品(稻米)和副产品(碎米、米糠、米胚、稻壳)进行再加工提炼,制成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4.5努力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篇6
关键词: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56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60
土壤是人类生产食物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累积吸附在土壤中。由于重金属迁移程度小,在土壤中很难去除,通过蔬菜根部到植株中,严重影响品质,同时对人体健康带来较大隐患。因此,深入了解重金属污染对蔬菜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重金属对人类的危害十分必要[1]。
2000年初,对蔬菜产地重金属污染状况开始了研究。自2004年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来,人们对食品安全更加重视。农业部门积极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工作,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作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开展产地环境评价和产品认证检验工作。对“三品一标”产地环境的评价工作,可以更进一步掌控蔬菜基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如吉林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龙井市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Cu、Zn、Pb、Cd含量进行调查,重金属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元素为Cd[2]。重庆市曾对永川区近郊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调查,其主要污染元素为Pb;从综合污染指数方面来看,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级和轻污染级[3]。
近几年来,湖北省城镇化的进度加快,多地遭受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曾有黄石市和大冶市关于重金属污染整治方面的报道[4,5]。但关于湖北省蔬菜基地重金属污染的系统研究报道却不多。2012年张媛媛等[6]对武汉市蔬菜基地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选取武汉市江夏区、洪山区等地的24个蔬菜基地,分别对土壤的pH、EC、有机质含量以及Cu、Zn、Cd和Pb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24个采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在《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7]限量标准以内,为蔬菜安全生产基地,但同时也提出采取多种措施控制重金属污染源,高度重视土壤酸化比较严重的部分蔬菜基地。
湖北省是蔬菜种植大省,为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本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宜昌、荆门、荆州、恩施州、十堰、咸宁和黄冈8个地区的45个主要绿色食品蔬菜基地为调查样点,通过实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和重金属元素(Cd、Hg、As、Pb、Cr、Cu)含量,分析并评价了8个地区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旨在为保障湖北省蔬菜基地的土壤安全和防治等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由于《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限量要求比较宽泛,可能会放松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预警。为了与目前高品质的食品安全要求相适应,同时采用《NY/T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8]标准对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与处理
根据《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9]标准布设监测点并采集0~20cm耕层土壤,每个蔬菜生产基地采集3个不同位置、不同点数的土样,即每个基地抽取3份土样,共采集土壤样品135份。采集的土壤样品经自然风干后,研磨过100目尼龙筛后混匀,保存于采样袋中,待测。
1.2样品分析方法
土壤浸提后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H(PHS-3C型酸度计);土壤镉、铅的测定方法采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1997)[10];汞的测定方法采用原子荧光法(GB/T22105.1-2008)[11];砷的测定方法采用原子荧光法(GB/T22105.2-2008)[12];铬的测定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491-2009)[13];铜的测定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38-1997)[14]。
1.3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价
以《NY/T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旱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标准值作为评价标准(表1),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罗梅(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15]对土壤污染现状进行评价。
单因子污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Pi=Ci/Si
式中,Pi为土壤中第i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指数;Ci为第i种污染物的实际浓度;Si为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
式中,P综为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Pimax为测定点的单项污染指数中的最大值;Pave为测定点的所有污染物单项污染指数的平均值。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常用于评价土壤被某一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而综合污染指数法是一种兼极值的综合评价方法,既考虑了单项元素的作用,又突出污染最严重元素的重要性,可以评定每一个测试点的土壤综合污染水平。根据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法,将土壤的污染情况划分为5个等级,污染等级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地区蔬菜基地土壤pH和重金属含量比较
湖北省武汉、宜昌、荆门、荆州、恩施州、十堰、咸宁和黄冈8个地区的45个主要蔬菜基地土壤的pH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pH分布范围为4.59~8.42。在45个蔬菜基地中,19个基地pH
如表3所示,湖北省8个地区的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没有超出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1-2013)对旱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参照湖北省土壤背景值[16](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45个基地中有6个基地的Hg、As和Pb含量超出湖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Hg的累积最明显,宜昌市有3个基地、黄冈市有1个基地Hg含量超出背景值;另外荆州市有1个基地的Pb含量超出了背景值,恩施州有1个基地的As含量超出背景值;但总体来说,超标率都不超过20%。被调查的所有基地重金属Cd、Cr和Cu含量均低于土壤背景值,无明显累积;武汉、荆门、十堰和咸宁被调查的蔬菜基地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土壤背景值。
2.2不同地区蔬菜基地重金属的含量差异
如表4所示,宜昌和十堰市蔬菜基地的Cd含量平均值最高,荆州市的最低;黄冈市蔬菜基地的Hg平均含量最高,是荆门市的3.8倍;恩施州土壤As含量高,是十堰市的2.6倍;黄冈市的Pb平均含量最高,咸宁市的最低;黄冈市的Cr平均含量最高,比恩施州的高出28.84mg/kg;黄冈市蔬菜基地的Cu平均含量最高,咸宁市的最低。但相同市区不同取样地点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比较大,如黄冈市编号为J44基地的Cd含量是J45的3.6倍,而J45基地的As含量是J44的3.2倍。
2.3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
2.3.1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湖北省各地区蔬菜基地土壤中Cd、Hg、As、Pb、Cr和Cu6种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评价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湖北省8个地区45个被调查的基地上述6种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说明8个地区蔬菜基地的Cd、Hg、As、Pb、Cr、Cu含量均未超恕5荆州地区的Cr和黄冈地区的Cr、Cu的单项污染指数均超过0.7,表明这两个地区的Cr、Cu污染处于警戒线级别,需要及时预防。
2.3.2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仅使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不能反映土壤的整体污染情况。而综合污染指数法是一种兼极值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评定土壤综合污染水平。从表5还可以看出,湖北省8个地区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可以判断这些地区的蔬菜基地污染水平处于尚清洁状态。但是黄冈市的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大于0.7,表明该地区的蔬菜基地污染水平虽然处于尚清洁状态,但重金属污染达到了警戒线。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宜昌、荆门、荆州、恩施州、十堰、咸宁和黄冈8个地区的45个主要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进行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试验结论如下:
1)所调查的45个基地pH
2)武汉、荆门、十堰和咸宁地区被调查的蔬菜基地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土壤背景值。另外4个地区有6个基地的Hg、As和Pb含量超出湖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Hg的累积最明显,表现为宜昌市的3个基地、黄冈市的1个基地Hg含量超出背景值。但总体来说,超标率都低于20%。
3)不同地区蔬菜基地重金属的含量差异比较大。黄冈市蔬菜基地的Hg平均含量是荆门市的3.8倍,Cr平均含量比恩施州的高出28.84mg/kg;相同市区不同取样地点的重金属含量差异也比较大,如黄冈市2个蔬菜基地的Cd和As含量差异达到了3倍以上。
4)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8个地区的Cd、Hg、As、Pb、Cr和Cu6种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虽然均小于1,含量未超标,但黄冈Cr、Cu和荆州Cr的单项污染指数均超过0.7,表明这两个地区的Cr、Cu污染临近警戒线。
5)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黄冈市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大于0.7,土壤等级为2级,临近警戒线。其他地区的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土壤等级为1级,均处于安全状态。
3.2讨论
所调查的湖北省45个蔬菜基地中有19个基地土壤pH小于6.5,占比42.2%,接近50%,一般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有3个方面:①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钾等碱性盐基大量流失;②施石灰、烧火粪、施有机肥等传统农业措施的缺失,使耕地土壤养分失衡;③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Singh等[17]认为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pH大小有关,pH越小,重金属被解吸的越多,活性越强,越容易被植物吸收,因此土壤酸化会导致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迁移和累积。应结合不同蔬菜对土壤pH不同要求采取合适措施改良土壤的酸碱性,例如对于酸性土壤,可增施熟石灰、草木灰等[18]来中和土壤的酸性;对于碱性土壤,可施用沸石[19]和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20]等减少土壤的碱性,并且每年应对土壤pH进行跟踪调查。
8个地区蔬菜基地重金属Cd、Hg、As、Pb、Cr和Cu含量均没有超出绿色食品环评标准的限量值,适合发展绿色食品。但是根据湖北省土壤背景值的要求,有个别蔬菜基地的重金属超标,特别是宜昌市有3个基地的Hg超标。由于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是多途径的,根据该地区所处的环境推测原因主要有:①基地多处于山区地带,地矿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地质背景的原因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②该地区的蔬菜种植基地多属于传统蔬菜种植基地,常年施肥(肥料中含有一定量重金属元素)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虽然Hg含量超标率不到20%,但是还是要引起重视。
被调查的8个地区只有黄冈市的综合污染指数达到2级,处于警戒线,其他地区均处于安全状态。可能原因有:①该地区被调查的蔬菜基地太少,数据离散程度过大;②蔬菜基地位于山区地带,地质背景的原因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由于综合污染指数计算时只是依据pH分级,没有科学地细分,当综合污染指数大于0.7时,酸性和碱性土壤对重金属吸附水平差别较大,特别是土壤pH0.7时,重金属活性将会大大增加,很容易吸附在土壤中最后被植物吸收;而另一方面不同植物可能对重金属吸附水平也不同,故P综>0.7时,蔬菜中重金属含量也不一定超标。因此如何更加科学评价基地污染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军兰,张浩波,赵国虎,等.兰州市安宁区蔬菜地土壤酸度及重金属的测定和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47(2):115-119.
[2]金成俊,金明姬,元灿熙,等.龙井市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33-20434.
[3]郑耀星,阮永明,张黎蕾.永川区近郊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9):167-170.
[4]湖北S石整治重金属污染[J].黄金科学技术,2011(4):58.
[5]李丽.关于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的探析―以大冶市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6):97-99.
[6]张媛媛,朱林耀,王孝琴,等.武汉市蔬菜基地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J].长江蔬菜,2012(24):83-86.
[7]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
[8]NY/T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S].
[9]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
[10]GB/T17141-1997,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S].
[11]GB/T22105.1-2008,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S].
[12]GB/T22105.2-2008,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S].
[13]HJ491-2009,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S].
[14]GB/T17138-1997,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S].
[15]向仲香.成都市近郊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以2个蔬菜基地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212-214.
[16]黄敏,杨海舟,余萃,等.武汉市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污染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4):135-139.
[17]SINGHBR,KRISTENM.CadmiumuptakebybarleyasaffectedbyCdsourcesandpHlevels[J].Geoderma,1998,84:185-194.
[18]王宁,李久玉,徐仁扣.土壤酸化及酸性土壤的改良和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3):48-51.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火龙果的栽培方法和步骤(6篇) 2024-05-22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6篇) 2024-05-22
对数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6篇)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