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周围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而“环保工程”则主要是通过运用高新技术设备,对局部污染进行防治和保护,以此来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尤其是自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针实施以来,国家的各项建设和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环境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也为绿色发展、文明发展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最终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概述
在当前市场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也对国家的整体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1]。因此,要想在当前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国家发展状况下,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环境工程建设工作是极为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工程建设不仅能保障生态循环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水体生态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水资源保护工作能否落实到实处,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也对工农业和社会整体发展紧密相关。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分析可知,由于近年来经济贸易往来的愈发频繁,在多元化市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部分企业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在不同地区水资源污染问题都极为严重,整个水体生态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水体生态环境工程,有效改善我国水体生态环境是现阶段国家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心发展方向。
2.2建筑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企业作为当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建设规模和建设数量在不断扩增的同时,资源消耗量也在持续上升,最终对企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而言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据调查,近年来建筑行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却也严重地破坏了周遭的生态环境,给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加剧了资源污染现象的产生,为经济的持续化运行带来更多的挑战[2]。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在建筑工程领域进行环境工程建设是极为必要的,不仅能有效地减少建筑环境工程造成的污染现象,也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农业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工作能否落实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也具有深远的影响[3]。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粮食作物产量需求的不断提高,部分地区为获得更多的耕地往往会开垦山地,破坏周遭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最终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要想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是农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
3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统筹建设的优化策略
3.1水体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概述
自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针提出以来,环境保护不再是一个名词和发展口号,而是与人类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周遭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现象极为常见。其中,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水资源环境问题也较为常见,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破坏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同时,也为生态持续化发展带来了诸多阻力。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加强水资源环境工程建设是极为必要的。具体而言,一方面,国家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对区域内各种水污染现象和问题原因进行思考,在找到污染根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期通过应用合理的净化技术,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还需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即通过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和惩治策略,组织各地水产户进行科学养殖,最终在加强水体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4]。
3.2建筑环保环境工程建设的概述
从目前来看,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此同时导致了粉尘、噪音及水土一系列污染问题的产生,长此以往,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更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保障建筑工程经济建设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做好环境工程建设工作是极为必要的。相关单位需从能源消耗的科学处理以及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处理两方面进行思考。具体而言,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一方面,施工单位需提高对建筑环境保护功能和节能功能设计的重视程度,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空调进行全面思考,从节能角度进行设计,从而不断地提高施工作业过程中空调的利用率,规避资源浪费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在传统施工作业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未能高度重视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在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5]。所以国家和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针对不同的垃圾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为资源循环利用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3.3农业生产环境工程建设的概述
作为农业生产大国,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业生产环境工程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为逐渐提升环境保护的整体力度,需要让各种生态工程在农业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首先,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需加强对环境保护意义的宣传力度,从而在提高各级各部门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基础上,使其明确了解农业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清楚地认识到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从而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从根本上实现了农业的科学发展;其次,相关产业机构还需不断地完善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加大执法力度,运用具体手段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充分的开展[6]。
4结语
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篇2
人类社会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为此付出了生态危机的惨重代价。现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2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及内涵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威胁,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二战以后,各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发展观,这种观念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顾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出现全球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并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既要满足本代人的公平,又要满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的分配有限的自然资源。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离开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社会就无法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为日后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力。共同性原则是指生态环境危机是全球性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目标,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受自然力的操纵,很少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且人类对这种环境问题没有控制能力,主要有地震、滑坡、台风等。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引起的生态破坏,主要是因为社会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环境结构变化,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总之,当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表现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威胁了后代人的生存。
4可持续发展观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4.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
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不仅极具生态意义,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效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氛围。一般来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可以在全社会开展,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应组织相应的宣传人员讲解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4.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它具有持续性、协调性、系统性和低耗性的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外,还要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方面,但又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突破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将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统一大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根据我国国情,把发展、资源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4.3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污染防治、点源污染、两端控制,轻生态保护、区域治理和全过程控制。所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然是重要任务,要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步伐,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5结语
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篇3
1农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往往指的是进行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而每种生物凭借其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对于自然环境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而全球不同的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故而,农业生产必须要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等处罚,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2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业生态一般指的是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具体来说,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保护农业环境的生产安全。(2)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的安全。(3)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安全。(4)保护农业生产产品的安全。
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是人类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2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受到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之后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根据标准进行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三废”对土地、大气和资源的污染无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农民自身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肆进行农药和化学药品的释放,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随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水资源污染且紧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的是总量丰沛平均紧缺的情况。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据了总用水量近70%作于。而且,我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的情况。所以,上升到农业生产层面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将面对严重缺水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
2.3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接近了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近4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将会持续上升。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已经造成我国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最终,我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水土沼泽化、盐渍化以及肥力缺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4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现阶段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重点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推广,逐步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也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没有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国水污染的频发。所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故而,我国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4结语
不得不说,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生存危机。而这种农业生产危机的源头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故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加强治理,积极防范,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篇4
关键词: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环境问题;生态帝国主义;阶级分析
Abstract:TheclassanalysisofJ.B.Foster,anAmericanscholar,onenvironmentalproblemsisnotonlyanimportantcomponentofhiseco?Marxismtheory,butalsothetheoreticalbasisofhisecologicalrevolutionthoughts.Fosterholdsthattherearecomplicatedinteractionsbetweenenvironmentalproblemsandclassproblems.Hierarchicalenvironmentalinjusticecausedbythemetabolismriftofbothnatureandsocietyhasbeenincreasinglyserious.Itisshort?sightedandincorrecttoresearchenvironmentalproblemsorcarryonenvironmentalmovementswithoutclassanalysis.Notcouldtheenvironmentalmovementswithoutconsiderationofclassprotecttheenvironment,norcouldtheyunitesocietalforces.Undertheviewofclassanalysis,athoroughecologicalrevolutionmustbeathoroughsocialrevolutionorientedtosocialismandgivenstrengthbyproletariat,especiallyworkingpeoplefromthethirdworld.Fostersclassanalysisonenvironmentalproblems,contributingtothebreakof“greenfantasy”whichtranscendsclasses,isenlighteningtoenvironmentalsociologyandenvironmentalpolitics.
Keywords:J.B.Foster;eco?Marxism;environmentalproblem;ecologicalimperialism;classanalysis
面θ找嫜暇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众多“红”、“绿”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美国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BellamyFoster)的思想理论极具见地,但他对环境问题的阶级分析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福斯特认为,环境问题与阶级问题相生相伴,特别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自然与社会日益严峻的新陈代谢断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保护环境的阻碍背后都有深刻的阶级因素,在环境运动和环境问题研究中摈弃阶级分析是错误的。忽视阶级问题而独立开展的生态运动至多只能转移而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甚至会分化和瓦解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在力量。因此,实现生态革命所依赖的根本性变革,必须唤醒阶级斗争的力量。福斯特对当代环境问题的阶级分析,有助于我们抛却超阶级的绿色幻想,对推动环境社会学和环境政治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一、阶级分析介入环境问题的缘起
“大多数当代社会科学对环境问题的分析都集中在人类与地球关系中存在的一种全球性危机”2,因而,环境问题通常被理解为关乎全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没有人能在支离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独善其身。诸如1994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这样的号召已然成为人们的常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保护它。既然如此,福斯特为何还要打破将人类视为整体的视角,对环境问题进行阶级分析呢?这种阶级分析不会瓦解人们在环境问题上的团结与共识吗?考察阶级分析介入环境问题的缘起,就不难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第一,从理论取向来看:福斯特对现实生活和现存社会具有强烈的改造精神和干预意识。福斯特对他的同事保罗?斯威齐(PaulSweezy)和哈里?迈格道夫(HarryMagdoff)的信念深以为然:“今天的历史虽然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意志,但却是人类斗争的结果。”1这种强烈的实践倾向使福斯特注重理论的现实性和斗争性,并对富于革命精神和环境意识的工人阶级寄予厚望。福斯特还亲身参与工人阶级的环境斗争,“在美国的主张社会主义与生态政治的重新结盟运动中发挥着领导性作用”2。实际的斗争促进了福斯特的理论工作。在《生态革命》序言中,福斯特向工人运动领导者卡丽?安?瑙莫夫(CarrieAnnNaumoff)致敬:“作为工人斗争的捍卫者,以及作为教师、共同体组织者和家庭成员,她在传奇色彩的植树集体‘镐锄(Hoedads)’组织中的终生奋斗,都体现出对可持续性、共同体和平等的责任和义务――构成了我在本书中所称之为‘生态革命’的本质内容。”3工人阶级参与的环境运动正是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
第二,从理论生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身包含对阶级问题和生态问题的考察,并被福斯特发掘出来4: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分析了大工业和大农业对土地肥力、“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的破坏,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破坏土地和工人的基础之上。5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再度批判大工业和大农业的“携手并进”严重滥用和剥削了人类的自然力(即劳动力)和土地的自然力(即土地肥力)。6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判视角促使福斯特从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出发考察环境问题,发展出“自然―社会唯物辩证法”和“社会―生态的新陈代谢概念”,揭示和分析环境问题中渗透的阶级问题。
第三,从阶级问题与环境问题的理论关系来看:一方面,通过在《脆弱的星球:环境经济简史》等著作中对环境史的考察,福斯特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但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便已存在,而且与经济剥削、政治压迫等一般意义上的阶级问题密切相关。阶级社会中的统治和剥削关系是环境恶化和阻碍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在前资本主义时代,阶级统治就开始威胁环境。复活节岛古文明的消失,就是因为酋长为维系阶级统治而大肆伐木以运输和树立雕像,最终导致社会与生态的双重崩溃。1当前的地球文明,则在发达得多从而破坏力也强得多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危机。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本身具有阶级属性。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运动在美国d起,人们就认识到,不论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恶果还是治理环境的种种措施,首先承担代价、做出牺牲的是穷人、少数族裔等社会中的弱势群体。2由一些绿色分子和资产阶级理论家臆造的超阶级的虚假共同体回避了环境问题中显而易见的事实:处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下的人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存状况,这种生存状况的差异往往与其所属的阶级相关。
第四,从环境运动的客观现实来看:无阶级倾向的环保运动的碰壁证明了阶级斗争仍未过时且不可或缺。当代许多绿党和绿色组织认为,在环境问题面前,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应受到谴责。因此他们既不致力于分析具体环境问题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也不考察不同阶级在环境问题中的处境差异,而是试图采用一种超越传统的阶级局限的“新范式”。这种脱离阶级视角的环保运动在现实中难遂人愿。在美国保护西北太平洋沿岸原始森林的环境运动中,自诩无阶级倾向的环保组织不顾现实地制定环保运动的方案,激怒了当地伐木工人,使林业资本家获得了政治周旋和舆论造势的时间和空间。最终,保护环境的方案落空,伐木工人的形象被抹黑、利益受损失,垄断资本成为唯一的赢家。事实证明:“忽视阶级和其他社会不公而独立开展的生态运动,充其量也只能是成功地转移环境问题。”3
福斯特认为,科学界、经济学界、众多绿党及绿色组织为当代环境问题开出的药方之所以没有疗效,关键在于他们只将环境问题视为经济问题、技术问题或者理念问题,忽视甚至拒绝承认环境问题中的阶级不公和阶级压迫。以不变革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秩序为前提的绿色工业革命既无法根治环境问题,也无法解决现存的社会不公。全面认识环境问题并以此展开彻底的生态革命,必须将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纳入理论和实践的视野。
二、环境问题的阶级病征
在福斯特对当代环境问题的批判中,环境问题的阶级病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责任与环境成本的阶级不公。这种阶级不公表现为不同阶级在环境问题上应承担的责任与实际付出代价的不对等。福斯特引用威廉?莫里斯的文章《有何不可》(WhyNot?)来说明19世纪英国的这种阶级不公:约克郡的绝大部分人通常认为绵羊天生就是黑色的,约克郡和开夏郡的河流常年流淌污秽和染料;作为“污秽的组织者”的资本家却生活在环境清洁的乡间官邸之中。1当代,这种阶级不公变得更加广泛和顽固。“2008年,全球10%的最富裕人口消耗了全球59%的产出,与之相对的是,全世界10%的最穷人口只消耗了0.5%的产品(50%的最穷人口消耗了7.2%)。”2与商品消费截然相反的是,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垃圾和污染被穷人“消费”了:他们不得不在工作中承受更多的噪声、吸入更多的废气、接触更多的工业垃圾,有毒废料也更可能倾倒和填埋在他们的居住地附近。资产阶级则住在环境舒适的郊区,拥有清洁的工作环境,还能支付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环境政治和环保运动中政治影响力和舆论话语权的阶级差异。在美国,资产阶级结成的大财团和利益集团,作为两党的金主,对政府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力。2001年,正是在美国汽车工业集团的一贯反对下,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再次明确坚持克林顿执政期间的立场,绝不重返《京都议定书》。资本通过支持两党竞选来“购买”政治影响力,从而使美国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和决策被资本操纵。不但如此,资产阶级还借助对媒体和舆论的掌控,制造出一种意识形态幻象,使既得利益集团被“塑造成对社会负责、善待环境的形象”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了生计而卷入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和农民不但缺乏有效影响政府决策、保护自身就业以及保护生态―生产可持续性的能力,而且要承受道德上的谴责。在保护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原始森林的斗争中,伐木业的巨贾躲在幕后,煽动伐木工人对抗环保主义者,并靠政治游说为不顾环境的伐木活动谋求法律屏障。资本与环境的对立被偷换成工人与环保主义者、工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好像资本反而“缺席”,政府反而保持了中立,伐木工人则被刻画为反环境的形象。
第三,世界体系下的环境剥削。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早期,生态帝国主义对国家尤其是国家工人阶级的压迫就已凸显。福斯特考察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在秘鲁抢购海鸟粪及开采硝石的历史,揭示了生态帝国主义对自然和工人的掠夺:海鸟粪贸易和硝石采矿使秘鲁统治阶级暴富,成千上万的工人却在恶劣的环境下如奴隶般工作。不仅如此,在外国资本的干预下,秘鲁还因硝石产业爆发战争。广大人民遭遇不幸,获利者却是当地和国外的资本势力。4时至今日,处于世界体系的第三世界国家早已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垃圾倾倒场,成为最先遭受生态灾难冲击的地方5;第三世界的工人和农民则是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以至于产生了“环境无产阶级(environmentalproletariat)”的概念1。我国正是发达国家倾倒电子垃圾的重灾区,作为世界电子垃圾集散中心的广东贵屿镇更是被称作“全球最毒地”。拆解、焚烧电子垃圾产生的污染严重损害拆解工厂工人的健康,污染了空气和地表水,并使当地居民深受其害。2
三、对环境问题阶级病征的病理诊断
当代美国的环境社会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对环境问题进行政治经济批判的主要理论有三个:(1)踏轮磨坊式的生产方式;(2)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3)新陈代谢断裂。其中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主要来自于福斯特及其同事的理论贡献。福斯特对环境问题的阶级分析,以自然―社会辩证法为基本方法论,主要立足于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同时也吸收了踏轮磨坊生产方式理论。或多或少基于对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重视,福斯特对詹姆斯?奥康纳(JamesO’Connor)所主张的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理论颇有微词,甚至不乏片面的解读或批评。3
福斯特反对非辩证地拆分自然和社会,他把对环境问题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对自然和社会的辩证考察。福斯特认为,在马克思那里,阶级视角和生态视角是共生的:在对劳动的理解基础上,马克思秉持一种“社会―生态的新陈代谢概念”4,新陈代谢断裂不仅发生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还发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与社会都遭到资本逻辑的压制和破坏,造成二者的双重异化。因此,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是认识环境问题、分析环境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重要的古典理论基础”5。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两重意义上使用“新陈代谢”概念,一是指自然和社会之间通过劳动进行的物质变换,主要用于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对环境的破模欢是“用来描述一系列已经形成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总是被异化地再生产出来的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依赖的需求和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自由问题”6,主要用于考察环境问题中的阶级问题。这样,新陈代谢概念就被置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整体的辩证理解之中,从而使对环境问题阶级病征的病理分析得以展开:
第一,新陈代谢断裂的内在逻辑。福斯特认为,新陈代谢断裂的首要原因不在于生产技术或环境理念,而在于资本逻辑。“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世界经济制度――划分为诸多阶级,并被竞争所驱使――体现出一种逻辑,即认可其自身的无限扩张和对其环境的无限剥削。”1资本逻辑“只为了以阶级为基础的利润和积累”2,以对自然和劳动的剥削为代价,通过无休止的经济扩张不断驱动自身。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史,福斯特分析了资本逻辑对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剥削: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历史过程中,资本主义为了发展自身就需要在变革劳动者与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变革生产关系并使之制度化。伴随着资本主义与自然的关系的确立,资本借助暴力切断了劳动与土地之间的直接联系。在英国,失地农民流入城市并无产阶级化;在殖民地,土著居民被剿灭或沦为奴隶。在永不停息的资本积累的驱动下,自然和社会的异化加剧并伴随着资本扩张而产生全球破坏性。在当代,资本主义对自然和社会的控制日益深化,对二者的破坏也日益深化,福斯特指出,这种控制与破坏之间的矛盾正在全球范围内失控:“在经济方面,世界体系的中心与国家之间的全面不平等正在增强,而且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不平等正在加剧。在生态方面,失控的全球变暖进程正在改变世界气候和整个地球的生命保障系统。”3
资本逻辑驱使生产不断扩大,不知疲倦地创造新的需求、刺激新的消费。日益扩大的生产消耗大量资源、造成大量污染和垃圾,却主要被用来满足世界等级制度下居于顶层的少数人的奢侈生活。并且,基于资本逻辑的核算方式,将垃圾填埋在穷人社区的附近,将污染排放至第三世界国家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正当”选择。福斯特讽刺道:“按照自由市场的逻辑,有毒废料的污染与其说是需要克服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如何处置的问题。”4处置垃圾和污染的方式,就是“让人们吃下污染”。5被迫吃下污染的人,并不是在现行社会经济秩序中受益最多的人,而是无产阶级及其他穷人,特别是世界体系之下众多国家的广大穷人。
第二,新陈代谢断裂的外在表现。新陈代谢断裂是在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双重断裂。在19世纪,新陈代谢断裂的突出表现是城乡对立。在城乡对立的体制之下,人口汇集至城市,一方面,农村土地和殖民地的土地沦为处于城市的工厂的原料来源地,工厂无休止的生产同时破坏了土地的肥力、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所有文化转移至城市,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和分散、土地与社会的传统联系的消失――作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步的副产品――使农村生活与资产阶级文明相隔绝。6在当代,新陈代谢断裂以更成熟也更具破坏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福斯特在自然―社会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导下,融汇了施奈伯格(AllanSchnaiberg)提出的“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理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体制下的阶级性环境不公。
踏轮磨坊式的全球体制根源于高能耗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1一旦被纳入资本自我增殖的逻辑之中,任何对象都无法置身事外。这一体制下的每个人都身处脚踏轮上,不愿意也不可能从中脱离:资产阶级是踏轮磨坊体制下最大的受益者,为了财富积累而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占大多数人口的普通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也不得不在踏轮上“越跑越快”。踏轮磨坊生产方式驱使自身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日益严重,并破坏地球的基本生态循环。因此,保护环境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势在必行。然而,忽视资本主义核心体制而片面追求道德变革的运动既不能阻止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无法解决其他社会不公。福斯特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尽管都身处这种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之中,却并不是所有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和相同程度的义务与其联系在一起”2。资产阶级主动而间接地破坏环境,却拥有清洁的工作生活环境;工人阶级被动而直接地破坏环境,却要承受最多的污染和最大的批评。在所有人都不得不依赖踏轮磨坊的生产方式的同时,又形成了赢者通吃的局面。
四、阶级视角下的生态革命
福斯特对环境问题的阶级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于环境问题和阶级问题的根源性,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之内解决环境问题而拒绝阶级观点的尝试,是注定碰壁的。自然―社会唯物辩证法指向自然与社会协同进化的革命,这种革命不仅包括根本性的技术变革,而且强调变革人类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关系的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只有通过社会和生态上的双重革命才有可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3,这种生态―社会革命的方向必然是社会主义。“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4
首先,生态革命与阶级革命是一体两面。福斯特将生态革命的基本阵营划分为两种:一是绿党和生态资本主义主张的绿色工业革命,二是社会主义方向的生态―社会革命。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领域:绿色工业革命是一种局限于技术的、自上而下的自我变革,不致力于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秩序,“改革一旦触及体制的本质,就会被利益集团扼杀”5。这种变革的根本目的是压制和消解由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并继续追求无限扩张的资本增殖。“这意味着限制社会对这种变革的直接参与,而使其主要掌握在技术专家手中。”6由于绿色工业革命被资产阶级精英所领导,因此这种革命从一开始就将可能动摇资本主义根基的阶级运动排除在外。这种看似超阶级、无阶级的技术革命,不但其实质仍然贯穿着阶级压迫,而且还会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破坏。因此,彻底的生态革命必然也是彻底的阶级革命。福斯特致力于“一种更加根本的生态―社会革命,它吸收必要的替代技术,但是强调必须变革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植于现存社会生产关系当中的社会结构。……这意味着要果断地走向平等和公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方式,从而打破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秩序的逻辑”1。
第二,生B革命必须与阶级革命联动。环境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二者在社会变革中的联动性。保护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原始森林的环境斗争为生态革命提供了令人深省的反面案例:拒绝阶级观点,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框架下,甚至秉持资本主义市场思维而推进环境保护,不但无力对抗资本与政府权力的合流,而且迫使伐木工人站到了环境的对立面,分化了本可以联合起来推动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福斯特认为,生态革命的正确路径必定是以人为本的,审视环境问题的同时,不能忽略阶级间的社会经济不公。因此,生态革命必须基于一种结合环境关注和社会公平的“环境公平”概念,这样才能“避免与那些从社会角度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个人阶层相脱离”2。
第三,生态革命的阶级动力来源于全世界的底层人民。在赢者通吃的全球体制下,现存秩序下受益最多的少数人最不愿意改变现状,因而生态革命的阶级动力不在于社会金字塔顶部的资产阶级,而在于那些不得不卷入“踏轮磨房”以谋求生计的社会底层人民;其力量源泉不在于个体而在于社会运动。由于底层劳动人民为了生计而被束缚于“踏轮磨坊”,因此,从斗争策略来看,要唤醒生态革命的阶级力量,就必须将环境不公与富人剥削穷人的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3从斗争范围来看,福斯特秉持一种类似于马克思的世界革命观,主张超越地理疆域的全球生态革命,以打造真正的平等、自由和可持续的社会。这种世界革命必须从处于全球资本主义等级制度的最底层群体,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劳动人民那里汲取力量,因为他们最先受到生态灾难的冲击。正如马克思笔下19世纪的无产阶级一样,21世纪的环境无产阶级在环境危机中已没有什么还可以失去的了,所以他们可堪重任,是生态革命的主力军。4
五、结语
福斯特强调的是一种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进步”,而不是追求纯粹的“绿色”或“红色”。得益于此,福斯特能够克服绿党的无阶级遐想,也能兼顾传统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反抗。福斯特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问题的阶级分析告诉我们,环境问题及其中的阶级问题的首要因素不在于生产技术或者某种错误的道德自然观,而在于特定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具体于当代,就是制度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不但最直接地承担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代价,而且在资本的压制下缺乏改变现状的能力。
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篇5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
1问题的缘起
1962年,美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公开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客观上促就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由此以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愈发地强烈。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和国际组织代表首次在一起共同探讨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共同努力。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该文件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出发点,制定了一份内容详实的行动计划,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基于此,美国于1993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理事会,负责制定并执行相关战略,欧盟也于1996年通过了一部关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基本法。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纷纷为治理环境问题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努力,虽然部分国家和地域的生态环境得到相应的好转,但是总体情况仍是不容乐观。如何从根本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难题。
早在十九世纪,生态环境问题就已经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学术创造的年代,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德、俄、日等国也纷纷通过资本主义革命或者改革加入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地提高,但是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真考察了工业革命后工业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并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社会问题之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提出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近年来,社会上总是充斥着一种“马恩过时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已经不能用来处理目前的现实问题。然而,笔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诸多事物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思入了时代深处,突破了时代的局限,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并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指出其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有效驳斥“马恩过时论”,而且对于指导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也十分必要。
2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都星散在他们各个时期创作的经典文本之中。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主题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关注几乎为零。直到上个世纪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日益兴起,学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挖掘和阐释才逐步走向正轨。发展至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学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反复阅读,梳理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脉络,归纳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他们普遍认为,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与生态环境是天然对立的,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具有明显的“增殖获利”原则,其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而非货币,正是因为资本要求将集中起来的货币不断地投入到生产和流通之中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其运行路向可简化为:“生产――流通――获利――生产”。这种循环过程,使得资本不断地被投入到生产,尽可能地去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所以,资本无时无刻都处于增殖变化的运动过程之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海德格尔将资本这种增殖逻辑称之为资本的“进步强制”,资本的“进步强制”一方面从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但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必然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得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但是,资本在发展过程当中却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有着深刻的内在危机:资本逻辑使得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毫无止境地盘剥自然,引起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2]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的增值逻辑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其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带来多少利息,每年总共积攒多少钱”,资本家成了“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而“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3]。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曾对德国有机化学家李比希的著作进行了认真的考量,并创造性地吸收了其“物质变换”的思想。所谓“物质变换”,就是指两种不同物体之间物质、材料的相互交换,“在说明生产的‘自然’过程时,我也使用了这个名称,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5]。事实上,资本的扩张往往以牺牲自然和劳动力作为前提,人们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将自然资源变为增殖的载体。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本是无可厚非,但是,资本增殖逻辑主导下的开发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人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不断地掠夺自然,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较长的循环恢复时间决定了人们无止境地盘剥只能是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治对策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积极探寻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行途径,部分发达国家还取得了一些成绩,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不少好转。但是,仔细考察这些国家的治理措施后,不难发现其治理思路无非只是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虽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却无法遏制生态环境问题的反复出现,长久以往,势必又会造成人力和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要使得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解”,就必须得“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去改变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性冲突的根本因素。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笔者认为,要根治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克服资本的偏执性增殖。资本的增殖逻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得人与自然关系不再和谐。因此,要克服资本的偏执性增殖,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的道路。那么,是不是社会主义就不会有生态环境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也出现了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社会主义道路所导致。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驾驭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所以,“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6],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二,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到资本增值逻辑的驱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堪忧。而今,要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就必须转变过去的发展方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完善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管理职能,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探寻并制定一系列对生态有益的规章制度。各级的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遏止。
第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在科学技术被资本“绑架”的时代,科技成了“资本化”的人的帮凶,使得自然不堪重负,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本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也可以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破坏“火上浇油”。科学技术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关键就是看人在怎样地运用科学技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作用,在他们看来,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历史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重要力量。所以,要改善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就必须要克服资本的偏执本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6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2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篇6
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体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将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仍处于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传统能源的高速发展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一方面,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有着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和当今世界的自然承载力已面临着重要的极限,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严重,而且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利益冲突也时有发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必需跨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中的某些阶段。因此,各级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势必面临着既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又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双重压力。如何针对当前我国传统工业文明追求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尖锐的问题,从创新驱动战略的视角认识生态文明理念,理清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发展模式,帮助地方和企业解决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快速跨越“生态改革”的阵痛期,步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道路,已经成为今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
2、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空气中的PM2.5严重超标、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灾难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而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迫切需要科技花更大的力量来解决产业发展和民生问题,为此我国的生态创新活动应紧紧把握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我国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积极推进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突破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治理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的科技瓶颈,加快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提升科技进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能力。第四,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基本前提,要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促进生态创新与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各地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低碳化进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低碳化生产、经营、消费新格局,使人民群众自觉践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更多地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和谐共存。
3、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
通过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挑战的分析,我们认为制定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应当重点解决以下4方面的问题:
3.1、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水平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目前人们仍然对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一些地方缺乏自觉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念,还就单纯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辙,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牢固树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当,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等结合起来考虑,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3.2、鼓励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发挥科技政策杠杆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相关产业的技术政策,科学制定生态标准的门槛,鼓励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限制产生环境污染、消耗能源较大的产业发展,有效克服生态创新过程中双重外部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杜绝水、大气、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
3.3、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所以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中。因此需要从环境和创新政策2个方面推动各地生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完善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而建立起来的创新组织与制度规范,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
3.4、尽快制定出台鼓励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优惠政策
【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消费水平概述(6篇) 2024-06-01
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6篇) 2024-06-01
公共交通的优缺点(6篇)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