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篇1
众多研究表明,在我国相对集中的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股东在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金字塔结构下终极控制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较大时,终极控制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拥有决策控制权,此时由于其控制权的存在,终极控制股东为了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同时也为了掩盖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所带来的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行为,其有动机也有能力通过控制管理层来影响或干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此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往往较低;反过来,内部控制也是终极控制股东治理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监督和制约终极控制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行为,进而保护企业中小股东的利益,而无效或者存在缺陷的企业内部控制则会有利于或掩盖终极控制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行为。
(一)终极控制股东设定了内部控制的环境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很多,有交易层面的,也有公司层面的。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股权结构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Michelon等(2009)对欧洲的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和米兰四个不同股票市场的16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与企业股权集中情况、机构投资者拥有股权的比例、管理层持有股权比例呈负相关关系,与董事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关系。Fan和Wong(2002)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当公司所有权集中程度很高而且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较大时,控股股东有动机又有能力采取措施来获取控制权私有利益,此时控股股东为了追求自身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就可能会依靠自身控制权严格控制公司对外部的信息披露,这就会使得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大,进而使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降低。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都通过金字塔、交叉持股等形式存在终极控制股东,也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实际上处于终极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马忠等(2007)实证研究了我国家族控股民营上市公司,认为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的披露程度就越低。邓德强(2011)实证研究了2007年沪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发现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严重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状况:总体来说,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越倾向于不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信息。如果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即现金流权按照数值大小分成两组,就会发现有如下两种不同的情况:当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相对较低时,公司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越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信息,因为这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利于终极控制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利益;而当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相对较高时,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的大小并不显著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的自愿披露,因为当现金流权比例较高时,终极控制股东更关心公共收益部分,也就是说,较高的现金流权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终极控制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利益的动机。李育红等(2010)对2007年我国深市所有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经营成果目标(Operation)、财务报告目标(Reporting)、合法合规性目标(Compliance)三个方面设计了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即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ICEI)。研究发现当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发生分离时,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越大,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越有效;和民营终极控制股东相比较,当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为中央政府时,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较低。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当的控制权约束机制,以有效地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从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内部控制是终极控制股东治理的手段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共同的根源是委托,二者互为手段、互相促进。一方面,公司治理设定了内部控制的环境,是影响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只有公司治理是有效的,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运行;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公司内部治理中的关键治理机制,它可以有效地监督各利益相关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终极控制股东在我国上市公司又普遍存在,成为股权结构中需要考虑的一个要素。因此,内部控制必然也是终极控制股东治理的一个手段。毛洁(2012)通过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年和2010年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抑制终极控制股东的资金占用。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终极控制股东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约束其利益侵占行为,进而降低成本。当资本集中度较高时,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有权决定企业内部控制,他们往往会通过操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甚至监督机制等攫取私人利益,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进而影响公司绩效;当资本集中度较低时,内部控制往往能很好地发挥其监督制约功能,此时大股东的机会降低,公司治理效率随之提高,进而企业绩效也会提高(钟玮等,2010)。
二、资本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影响
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企业通过吸收投资者投资和向债权人借债而形成的企业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制衡关系。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措施以及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职责分工制度等的总称,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本结构和内部控制息息相关,互相影响。DeumesandKnechel(2008)通过对荷兰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越明显,就越有必要加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林钟高等(2009)通过对我国2006年沪深股市30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同样发现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
(一)资本结构决定了内部控制的侧重点资本结构决策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包括企业选择何种筹资方式以及各种筹资方式所筹得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两个方面。各种资金来源的比例又决定了债权人和所有者等各利益相关主体对企业的控制权大小。企业资本结构决定债权与股权的力量对比,就会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各种控制规范,也就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因此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所关注的重点。所以企业的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就要明确由企业资本结构所决定的公司治理结构状况,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最终要依据企业的资本结构(王雪慧,2004)。ShleiferandVishny(1997)认为,一定集中度的资本结构或者债权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管理层侵占所有者利益,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集中的资本结构是相对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相关。在股权集中程度非常高时,存在绝对控股的股东,而绝对控股的股东通常会直接参与董事会,进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这时,所有者和经营者具有高度一致的共同利益,会对经营者产生内在的经营激励。因此,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效率(方莹,2007)。钟玮等(2010)以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内部控制指数与资本结构中资本集中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截至2009年12月所有在我国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14家银行共70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资本集中度与其绩效显著负相关;银行规模与银行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显著正相关,与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也显著正相关;内部控制水平和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对银行类上市公司来说,过高的资本集中度可能会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或者产生隧道效应。
(二)内部控制是实现资本结构各方权力制衡的措施企业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就会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就是企业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和关系,而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两大类,债务资金和所有者权益资金。因此,只要负债资金所占比重确定,企业资本结构也就确定了。所以,资本结构决策主要就是权衡负债筹资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收益,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进而确定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以达到一方面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企业价值。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宏观的经济发展状况、利率、税率,又包括资本市场状况、所在行业特征,还包括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公司治理状况等。企业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一个方面,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影响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的程度,也即影响企业的负债筹资规模,因此也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降低成本,因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利益各方权力制衡的基本措施(杨雄胜,2005)。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比较高,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控制权效应主要通过内部控制的形式得以实现(方莹,2007)。企业的资本结构决定了债权和股权的比例关系。股权所有者,也就是股东,关心企业的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和长久的竞争优势;债权所有者,也就是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由于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同,因此他们对待企业经营等方面风险的态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要实现债权人和所有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就需要有健全而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协调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效实现各方的权力制衡。
三、资本结构与终极控制股东相互影响
资本结构理论表明,管理者的行为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终极控制公司一般通过金字塔控制和交叉持股等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控制,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较大,为了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其有动机也有能力对管理者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行为施加影响,以使管理者的利益与终极控制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不同的资本结构反映了企业的不同利益主体与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反映了企业的权力分配状况,代表了企业不同利益主体对企业的控制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手段之一。我国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股东普遍存在,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资本结构又必然成为终极控制股东制衡的手段之一。
(一)资本结构是制衡终极控制股东的手段Williamson(1986)
认为,股权和债权是企业的两种资金来源渠道,代表两种不同性质的资金,同时也代表着企业不同的控制权结构。资本结构既是企业各种资本来源的构成以及比例关系,同时又决定了企业不同利益相关主体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也就是说,资本结构既影响到企业的权力分配,又制约着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因此,企业通过进行不同资本结构的选择往往可以作为企业控制权分配的一种途径。根据控制权理论,资本结构的实质是控制权结构,资本结构的变动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控制权的分配。而融资策略决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策略也就决定企业的控制权结构。也就是说,企业有什么样的融资策略,就决定了其会有什么样的控制权结构模式(方莹,2007)。大股东控制权是衡量企业控制权结构的替代变量之一,也就是说,大股东可以通过变动资本结构来调整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权。在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比较低时,通过负债进行融资,不会分散老股东的控制权,可以保持原有大股东的控制权地位。当公司被活跃的大股东控制以后,其绩效也长期稳定上升(Bethelet.al,1998)。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而且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王雪慧,2004)。吴晓求(2003)针对上市公司在不同股权结构下选择何种融资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的资本结构、融资方式显著相关。韩亮亮和李凯(2008)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我国91家民营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和企业资本结构的关系,认为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一致性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关系,而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则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资本结构决策本身也存在着委托关系问题。
(二)终极控制股东影响融资策略的选择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企业资本结构是公司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的一种结果,代表了公司相应的控制权结构,必然会影响公司相关财务政策的选择和实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资本结构的一个方面,必然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从根本上决定着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性质。在终极股东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不同的股权结构必然会影响大股东的融资策略选择。最优资本结构实际上是股权的成本和债权的成本之间的权衡,是总成本的最小化,而公司治理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Harris&Raviv(1988)认为,管理者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优资本结构实际上是管理者通过权衡控制权私有利益和从收购中能获得的资本利得而采取的一种资本结构。大股东由于具有决策权,可能会对管理者加强监督,一旦管理者的行为与大股东不一致,就可能被更换,因此管理者的利益和大股东的利通常是趋于一致的。方莹(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当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要比第一大股东为非国有股的高一些;流通股持股比例与流动负债率呈负相关。杨翠霞(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倾向于采用负债筹资,主要考虑的是当采用负债筹资时,不会稀释原有老股东的控制权,而很少考虑负债筹资是否会造成企业资产的转移以及负债筹资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破产威胁;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性质不太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企业终极控制股东为国有股东时并没有更强的负债筹资动机;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链层级与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链层级的增加将导致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提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终极控制股东的责任和加强对终极控制股东的行为监督和权力制衡,除了正常的经营性资金占用之外,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应当全部返还其在其他方面所占用的公司资金。从这个角度来说,增加债务融资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综上,终极控制股东、内部控制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相关研究述评及展望
综上,近年来终极股东、内部控制、资本结构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已认识到终极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效率,关注到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果,意识到资本结构是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的结果。但目前国内外研究还不完善,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终极控制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公司业绩、公司价值、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透明度等的影响方面,对于终极控制股东对内部控制、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分析也很不深入。
(2)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动机、效果以及内部控制缺陷方面,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标准研究较少,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内部控制管制效果评价标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够深入,也很少有研究把内部控制与终极控制股东和资本结构联系起来。
(3)对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公司绩效、治理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对资本结构与股权结构、内部控制的互相影响研究很少,也没有从理论上给出终极股东控制、内部控制与资本结构互动关系的逻辑框架。
进一步研究过程中,可以把终极股东控制、内部控制、资本结构三者联系起来,借助内部控制这一平台,以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动机和后果为基础,探讨终极股东控制、内部控制和资本结构的关系,探索三者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得出一些具有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丰富股权结构、内部控制和资本结构的研究内容;通过实证研究,在我国这样一个股权相对集中、国有股占优势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打开企业“黑箱”,分析三者的互动关系,同时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给我国企业和监管部门提出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的掠夺行为治理研究”(编号:11CGLZ0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经济危机下我国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治理研究”(编号:10YJC630024)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博士后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邓德强:《金字塔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2]钟玮、杨天化:《资本结构、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基于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5期。
[3]李育红、秦江萍:《终极控制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基于我国深市上市公司的一项实证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4]韩亮亮、李凯:《控制权、现金流权与资本结构――一项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5]林钟高、徐虹、唐亮:《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来自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论丛》2009年第1期。
[6]杨雄胜、李翔、邱冠华:《我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陷
一、引言
2001年爆发的“安然事件”等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事件,让全球资本市场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尤其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走在前列的美国,2002年率先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用来管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内部控制薄弱和内控信息披露不透明已在目前上市公司中产生一系列财务问题,使其陷入经营困境,更使众多投资者面临巨额损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内部控制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完善有助于内控体系的健全、执行并发挥应有职能,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比较。
二、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对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并集中在两个领域: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和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市场反应。
(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因素,现有研究认为有:公司业绩、控制环境、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1.公司业绩层面。Bronson等(2006)研究发现那些规模较大、利润增长较快、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较多、机构持股比例较高、销售收入增长较慢的公司有更强的动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2.控制环境。比如,Doyleetal.(2007)通过对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799家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控制环境与缺陷存在紧密联系。Klamm等(2012)指出控制环境中的特定要素或内容会促使企业未来发生重大缺陷。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
对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市场反应的研究主要是从股票价格和权益资本成本两个方面进行的。
1.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比如,如果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能带来显著的股价下滑,说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能使投资者重新评价公司管理层披露财务报告的质量,或者调整自己对公司会计信息系统质量的评估(Hamersley等,2008)。
2.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性研究。尽管SOX404条款的执行会增加公司的成本,但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降低信息不Τ扑平,减少信息风险,从而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国外主要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市场反应进行深入研究,能更好的在实务中帮助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出具更加完备的审计报告。虽然,国外学者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但也没有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国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研究
国内学者们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主要包括从以下两个方面,即披露内容、披露审核等方面来展开。
从披露内容上看,李明辉(2003)认为企业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之下,对企业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简要的描述。内部控制报告应保证披露信息的质量,以便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评价。
从披露审核上看,杨有红、汪微(2008)提出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对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出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建议研究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规范中规定,企业应将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提出的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并要求企业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国内学者才开始重视上市公司内控信息对外报告情况这一问题,因此,国内在内控相关方面的探索滞后于国外。总体来说,国内企业主动对外报告内控信息的动机较弱,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学者们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从强制性披露、监管执行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是强制要求特定主体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如:张立民等(2003)建议ST公司必须强制披露标准的内部控制报告,同时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核,有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外部监督和管理。
二是加强监管的严厉执行。如:王奇杰(2011)认为应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加大违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损失、降低内部控制信息违规披露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改进稽查质量、降低监管的稽查成本。
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愿性动机不强、披露不规范,内容及格式不一致等问题普遍存在,应根据公司特质制定对应的披露机制及外部监管政策,建立系统的披露体系并明确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
目前我国的研究尚不成熟,刚刚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研究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与改进方面步入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相关研究,而国外内控研究起步较早、较为成熟,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陷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所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如:借鉴国外强制性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监控制度,我国已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35-42
[2]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38-43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公司治理
一、引言
继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法案后,鉴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普遍存在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不强、强制性披露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我国于2010年相继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法规指引,以整顿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并要求上市公司对公司内控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和披露,对报告编制、审议和披露也作出了规定。
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体现;相反,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会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本文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基于公司治理角度探讨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的相关文献,并作出了梳理和展望。
二、国内外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自2002年美国颁布“SOX法案”后,各国陆续制定了相关规范以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国外内部控制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法案实施前的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缺陷的决定因素和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三个角度:内部控制披露现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综合来看,相关的研究可梳理如下。
(一)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国外,内部控制自愿性信息披露主要在法案实施前,分为管理层内控报告的披露和法案生效后内控缺陷的披露。Healy等(2001)认为外部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在原因。Goh(2007)提出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监督是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
在国内,学者们只是将公司治理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红星(2009)发现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是否海外交叉上市、是否聘请“四大”进行外审等,与外部审计意见类型负相关。赵阳(2013)发现多数上市公司并未遵循信息披露相关规定且未受到实质性处罚,一定程度上纵容持续假披露、少披露甚至不披露。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研究
在国外,Poel等(2011)在荷兰“遵循或解释”原则的内控制度下,发现盈余质量与内控系统的描述无关,与未经审计的内控有效性正相关。
在国内,张立民(2003)发现对ST公司必须实施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政策,同时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外部审核与监管。周勤业(2005)指出应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对内控设计运行有效性负责。
虽然我国法律法规要求强制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但未对其内容、格式等作出具体要求。因此,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提高报告水平意义重大。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
在国外,研究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治理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治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监督力量、业务复杂性和组织结构变动等。Jeffrey(2006)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经营环境复杂程度、生命周期等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概率相关。
在国内,相关文献研究也较少。蔡丛光(2010)指出报告分部数量、公司规模会影响披露的内控缺陷。刘亚莉(2011)发现报告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显著的公司治理特性。
针对我国现状,监管机构应考虑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着重考虑公司治理特性。
(四)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公司治理后续影响研究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联,会使内部控制缺陷促进企业改善治理结构,重塑声誉资本。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质量、审计收费、审计师变更等。
在国外,Goh(2007)指出公司发现重大内控缺陷后,对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具有财会专长的董事比例等均有所提升;发现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第二年,公司的上述性质已提升至与未发现缺陷的健康公司o显著差异。
在国内,池国华等(2012)发现内控缺陷严重程度与投资者风险认知正相关,但投资者缺乏差异化风险认知反应。余海宗等(2013)从投资者视角出发研究如何衡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出与其市场评价正相关。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及展望
2010年制定的与内控有关的相关指引,对上市公司内控有效性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等提出了要求。因此,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将逐渐规范;而披露质量能否真实、有效,仍需继续探索研究。
此外,我国研究仍主要讨论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自愿性披露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报告评价的影响等,缺乏对内控缺陷的研究。因此可借鉴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后续影响的较为成熟的研究,对我国情况进行探讨。
最后,鉴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十分重要,相关监管机构应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完善监督,同时监督考核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完整。另一方面,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影响程度的不同,上市公司可通过改进治理结构,促进自愿性披露、提高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享.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1).
[2]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5,(2).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经营业绩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由于近几年国内外上市公司丑闻不断,大多和上市公司内控失灵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缺乏有关。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已不能满足投资人的需要,人们需要了解上市公司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本文以此为契机,试图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研究拟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与研究假设
1.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2006年75家A股上市公司化工板块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本文中所用的财务数据均来自新浪财经网站提供的上市公司年报,相关数据的处理和检验都是通过eview统计软件进行的。
2.研究假设
假设经营业绩好的公司与内控信息披露为正相关。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的公司通过传递信号(披露信息)可将其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由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本身会向外界传递一定的信息,外界可以据此推断出披露信息的企业的质量。具体而言,内部控制越完善的公司,其经营越有效率,盈利能力越高。因此,笔者认为经营业绩越好的上市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概率就越大。
3.研究模型与实证检验
依据上述的研究假设,建立下列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
ROA=α+βZLJG+γDSHBG+ρJSHBG+νSJYJ+κNDBG+ε
其中,ROA为总资产净利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ZLJG为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的虚拟变量,若披露为1,没有披露则为-1;DSHBG为董事会报告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的虚拟变量,若披露为1,没有披露则为-1;JSHBG为监事会报告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的虚拟变量,若披露为1,没有披露则为-1;SJYJ为审计意见披露变量(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取1,其他取-1;NDBG为年度报告披露变量(虚拟变量),若年度报告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完善为1,没有披露为-1。
调查的75家A股上市公司化工板块中公司经营业绩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各变量的相关性如表所示:
二、结果分析
从表中可以发现,经营业绩比较好的上市公司会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二者显著正相关),同时经营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高,监事会报告披露变量及年度报表披露变量与公司经营业绩显著正相关。相反,被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通常会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且这些上市公司主要是发生亏损的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上述结论显然符合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
三、研究结论和建议
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着自愿性披露动力不足、流于形式以及隐瞒不利消息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规范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事项。第一,政府部门应颁布法规强制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进行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责任,要求董事会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结果报告给投资者。第二,证监会应当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做出详细规定,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为了降低公司的披露成本,提高公司披露的完整性,便于投资者识别公司的内控情况,监管部门可以制定必须披露条款和选择披露条款,如果内部控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须指出其缺陷所在,从而方便投资者理解。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9):43~48
[2]饶盛华:ST郑百文的警示――加强公司内部控制[J].经营营管理者,2001,(3):9~11
[3]刘秋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及改进[J].证券市场导报.2002,(6):38~43
[4]李明辉.何梅.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38~43
[5]张立民钱华李敏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2003,(5):10~15
[6]蔡吉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5,(7):31~35
[7]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J].审计研究.2003,(6):34~38
[8]李明辉: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J].审计研究.2001,(3):42~46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一、理论研究现状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五要素
1.控制环境
杨有红(2013)认为内部环境对其他要素具有刚性约束,要最大限度发挥环境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整合效果,针对相对稳定的环境、可重构环境和渐变环境,应分别采取环境主导、环境重构和环境诱导策略。
2.风险评估
宗文龙等(2012)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事业单位的风险程度最大的包括事业性业务收入的管理,风险程度中等的包括科研课题经费的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程度小的包括日常“三公经费”的开支。
3.控制活动
孙惠和朱小芳(2012)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控制活动包括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收入内部控制。
4.信息与沟通
刘永泽和张亮(2012)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应收集内外部信息并进行筛选核对整合,在内部管理层次以及有关单位之间进行沟通。
5.监督
田祥宇(2013)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外部监督应当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施保持适度推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EdwardCarney等(2008)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和政府内部控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后者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刘玉廷,王宏(2008)认为政府部门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并且呈现出企业先行、政府适时跟进和合理吸纳的基本特征。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必要
JudithKraines(1999)通过研究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对政府的发展和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周圆,宗新颖(2006)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审计风险加大,通过内部控制的实施,保证国有资产的正常运作,使得其更好地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刘永泽,张亮(2012)认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意识薄弱和内控的考核监督机制欠缺。周圆,宗新颖(2006)基于COSO框架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如内控环境不佳、内外部监督不到位等。郑萍(2011)以某省36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认为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控制薄弱,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宗文龙等(2012)根据问卷和访谈结果统计认为影响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社会交往无法避免、项目支出缺乏合理性评价标准。金江(2013)同样关注到管理者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淡薄,没有建立必要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权力控制超越系统控制,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文化建设。
(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CorneliusTierney等(2009)提供了一个COSO版本的政府内部控制框架指南。刘永泽,张亮(2012)以政府部门为例,具体说明了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机制需要国家立法、内外部审计和信息披露相结合。金江(2013)认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必须要适应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挑战。宗文龙等(2012)提出构建ORCA模式形成事业单位的可循环的良性预算内控系统。
二、实践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较早,尤其是英、美等国家的实践经验比较完善和成熟,如RonaldJPoints,BruceMichelson(1983)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一般标准、特定标准和审计决议标准,从而进一步完善政府内部控制。DavidKidera,StephenMFletcher(1991)调查了美国50个州的内部控制的经验,发现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程序的14个州的相似的结构与要素,从而为政府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域,从2008年前后才开始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周圆,宗新颖(2006)通过实际的审计经验和对一地级市7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调查发现,需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其加以规范。刘永泽,唐大鹏(2013)对属性和业务特点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具体分析了其推动力来自于外部的监督和推动,因此结合美国的实践经验,其最佳方式为内部控制法制化。
三、结论及展望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其内控目标是加强其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应注意结合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循序渐进的发展我国特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同时,虽然我国财政部已经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文件,但是各地实施的效果和力度不一,而且有流于形式现象的存在,正因为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合作,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符合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田祥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综述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13,(9)
[2]孙惠,朱小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探究[J].财会通讯,2012,(29)
[3]郑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2)
[4]EdwardCarney,王光远译.联邦政府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5]周圆,宗新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6,(1)
[6]杨有红.论内部控制环境的主导与环境优化:基于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与持续优化视角[J].会计研究,2013,(5)
[7]刘玉廷,王宏.美国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有关情况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8,(3)
[8]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5)
[9]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篇6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本文选取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化工板块年报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样本。样本合计为75家,其中包括6家ST公司。本文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截面数据,数据来源有两处:一是根据新浪网站的财经网上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资料;二是沪、深两市公开发行A股的化工板块,是依据中信健投股票交易软件对板块的划分。
本文选择年度报告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年报中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报中的重要事项、审计报告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本文选取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化工板块作为研究样本。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采用了Eview3.0软件。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进行实证分析目的是克服描述性分析只能简单地揭示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本文研究克服了己有研究的缺陷,用逻辑回归(logisticregression)方法来分析并引入了相关性分析。
(三)研究假设具体如下:
假设一: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报、审计报告这四个报告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资产净利率相关性较高。经营业绩好的公司越有动力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区别于经营业绩不好的公司。
假设二: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高。这说明,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较高,公司愿意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假设三:被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低。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被特别处理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及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低。
参考文献:
[1]蔡吉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2]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第3期。
[3]张立民、钱华、李敏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4]贾宗武、夏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第1期。
[5]李少轩、张瑞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3期。
[6]陈晓剑:《我国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商业文化(学术)》2010年第7期。
[7]秦冬梅:《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探讨》,《财会通讯》2007年第11期。
[8]李晴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进建议》,《财会通讯》2008年第10期;
[9]吴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基于沪市2006年报的调查》,《财会通讯》2008年第4期。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6篇) 】相关文章: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安全防控演练方案(6篇) 2024-10-04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6篇) 2024-10-04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6篇) 202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