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方式篇1
关键词:碳排放;LMDI分解;脱钩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8-0042-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09
一、引言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环境问题被做为一个议题提了出来,说明中央在抓机遇促发展的同时,已经注意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中国将选择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之路。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类的重视,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峻的挑战。甘肃省正处于发展加速阶段,能源需求量增大,出现了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碳排放量的增加。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结构演进实现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众多的研究发现,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并且随着对碳排放问题的深入研究,更多的影响因素被发现。B.W.Ang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因素分解法(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method,简称LMDI)对加拿大1990—2000年的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总共有23个工业部门,14个能源因素,结果经济效应导致加拿大碳排放增长了3倍,而消费结构的改变和能源强度的减少是使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1]。宋德勇和卢忠宝分解了我国对1990—2005年的碳排放有影响的因素,得出能源强度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减少起关键作用的变量[2]。徐国泉等采用碳排放的基本等式和对数均值迪氏因素分解法对我国1995—2004年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是增加我国碳排放的主因[3]。徐盈之等运用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和脱钩指数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出效应为正向效应,而能源强度是负向效应,并且存在脱钩效应。
回顾已有关于碳排放的文献,绝大部分是关于国家层面碳排放的,也小部分对发达省份碳排放做研究的,但缺少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本文通过对1990—2011年甘肃省碳排放量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分解,找出对碳排放量减少产生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并再次运用LMDI分解法,将此因素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对碳排放量增加起主要影响作用的经济规模因素,利用改进后的脱钩指数,对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甘肃省实施节能减排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三、甘肃省碳排量现状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1990—2011年能源数据,对甘肃省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甘肃统计年鉴》能源表,将甘肃省主要能源消费品分为九种,即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本文采用如下公式进行碳排放量估算:
其中,Ei表示第i类能源消耗量,Fi表示第i类能源折算为标准煤的换算系数,Ci表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各类能源消耗量数据由《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甘肃统计年鉴》整理获得,各类能源标煤折算系数采用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附表4给出的数据,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4]给出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
碳排放强度计算公式为:Ii=CCi/Yi,其中,Ii表示第i年碳排放强度,CCi表示第i年碳排放总量,Yi表示第i年以1990年为基期不变价格生产总值。
(二)碳排放总量现状分析
由2012年《甘肃省统计年鉴》得到1990—2011年甘肃省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二十多年间甘肃省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生产总值和碳排放总量由1990年的242.8亿元和1254.1吨,增加到2011年1694.1亿元和6437.1吨,分别增加了约597.74和413.3个百分点。其中,1990—2000年,碳排放量从1254.1吨增加到2360.1吨,碳排放总量增加了约88.2个百分点,2001—2011年间碳排放量增加了3915.1吨,增加了约155.2个百分点,说明甘肃省碳排放量增长迅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甘肃省进入工业化中期,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增加更快。
根据钱纳里工业阶段划分标准,从人均GDP看,甘肃省产业结构发展第一阶段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起步阶段;第三阶段,甘肃省经济迅速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增长较快,到2005年,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基本完成,并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首次超过2400美元,甘肃省工业化发展到中期完成阶段。
对比甘肃省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甘肃省碳排放量与生产总值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甘肃省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见图1)。
四、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及脱钩指数
1.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法
目前,我国针对研究碳排放问题可以采用的模型很多,例如灰色关联度模型、迪氏因素分解法、拉氏因素分解法、STIRPAT模型等都可以对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的数据为1990—2011年,时间跨度为二十多年,不属于大样本数据,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本文选取两阶段LMDI分解法来研究甘肃省碳排放问题,采用此模型更能全面准确地衡量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大小。
对甘肃省CO2采用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根据整理得到的数据,首先将对CO2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分解;然后,判断哪些影响因素是正向的,哪些是负向的,并据此得到判断矩阵;最后对主要负向影响因素再次分解。
第一阶段基本公式为:
在式(1)中说明了影响碳排放的5个因素,其中,C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E代表能源消费总量;Ei代表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C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Y代表甘肃省生产总值;P代表甘肃省总人口,即人口规模;Ei/E代表能源消费结构;Ci/Ei代表碳排放强度;E/Y代表甘肃省能源强度;Y/P代表甘肃省人均GDP,即经济规模。
在基期和报告期的碳排放量差异可表示为乘法模式和加法模式(B.W.Ang*,F.L.Liu,E.P.Chew,EnergyPolicy31(2003)),并且乘法模式和加法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本文中,我们只列出加法模式的模型:
C=CT-C0=CS+CU+CE+CI+CP(2)
其中,C为第T年相对于基年的二氧化碳变化量,CT和C0为T年和基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CS、CU、CE、CI和CP分别是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
式(2)各因素进行分解,总结成一般式为:
假定碳排放系数固定不变,即CU=0。
通过第一阶段LMDI的分解结果,得到对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强度,为了研究产业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引入产业结构因素并进行分解。
第二阶段分解模型如下:E=■EiY=■■·■(4)
其中,E代表第i种能源强度,Ei代表第i种能源消费量,Yi代表第i产业的产业值,Y代表总的生产总值。
其中,Ri=Ei/Yi,代表产业能源强度;Ki=Yi/Y,代表产业结构。
2.脱钩分析方法
20世界末,“脱钩”(decoupling)最初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是指打破环境压力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且被逐渐应用到环境能源问题中来。脱钩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倒U曲线脱钩方法、DPSIR框架下的脱钩方法、物质消耗总量脱钩方法、Tapio脱钩方法等。本文采用Tapio指数,是因为它分各阶段的层次,更能清楚的反应问题。在前面的分析中得出,经济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增加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而且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
(6)
其中,CO2T、GDPT代表T年的CO2排放量和国内生产总值,CO20代表基年的CO2排放量和国内生产总值。
传统的Tapio脱钩将脱钩指数划分为8个层次,但是通过方法对比之后,发现(0.8-1.2)之间的指数容易使结果模棱两可,不利于对结果的判断。鉴于此,将脱钩指数重新进行划分,去掉0.8~1.2之间的指数,将脱钩指数重新划分为6组。
绝对脱钩状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不一致,经济增加的同时,碳排放量绝对减少,这是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相对脱钩状态: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同向,经济的增长速率大于碳排放量增长的速率。扩张性耦合状态: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一致,但经济的增长速率小于碳排放量增长的速率。强负脱钩状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不一致,经济减少的同时,碳排放量绝对增加,经济处于衰退期,应尽量避免。衰退性耦合状态: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相同,经济与碳排放量均降低,但经济降低的速率大于碳排放量降低的速率。衰退性脱钩状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不相同,经济与碳排放量均降低,但经济降低的速率小于碳排放量降低的速率。
(二)结果分析
1.两阶段LMDI结构分析
将甘肃省1990—2011年整理后的数据代入式(1),可以得到第一阶段LMDI分解结果(见表3)。
1990—2011年,经济规模导致碳排放增加1.079倍,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强度使碳排放少0.505倍,有助于甘肃省的节能减排;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分别导致碳排放量增加0.262倍和0.077倍。在不同的时段,经济规模都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强度虽然是使碳排放量减少的影响因素,但1990—1995年,能源强度却使碳排放量增加了0.136倍,说明这段时间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根据式(4)和式(5)及整理得到的数据,得到第二阶段LMDI分解结果(见表4)。
从分解结果来看,产业能源强度使能源强度下降了0.074倍,而产业结构却使能源强度增加了0.083倍,说明甘肃省产业不合理,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升级。
2.脱钩指数结果分析
将甘肃省1990-2011年碳排放量数据和生产总值数据代入式(6)中,可以得到历年甘肃省碳排放量与生产总值之间的脱钩指数和脱钩状态。
从图2得出:
(1)甘肃省在1991年、1993年、1995年、2001年、2011年为扩张性耦合状态,1993年为衰退性耦合状态,1997年、1998年、2009年为绝对脱钩状态,其余年份为相对脱钩状态。
(2)从分析结果看,甘肃省有多半年份呈现相对脱钩状态,甘肃省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的速率大于碳排放速率,在二者都为正的情况下,实现绝对脱钩是可行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甘肃省脱钩指数并不稳定,要实现绝对脱钩状态,还要对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等进行升级改进。
(3)甘肃省脱钩状态呈现曲折变化趋势,脱钩指数下降,说明碳排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好转,政府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初见成效;脱钩指数上升,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恶化。甘肃省出现脱钩状态的曲折变化,说明甘肃省在经济和碳排放量之间所做的努力还不够,需持续努力,使二者达到绝对脱钩状态。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法和脱钩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990-2011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的结论和建议如下:
经济增长是导致甘肃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增加碳排放,但贡献并不大。能源强度使碳排放减少,其中,产业能源强度是使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甘肃省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采取降低经济增长的方式来减少碳排放量,这种方式并不可取,要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减少产生碳污染的企业,增加环保公司,实现经济上的低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能源强度的增加,甘肃省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低产出产业,使高耗能、高产出产业向低碳发展转变。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甘肃省碳排放量的减少有很大的作用。甘肃省是能源消费大省,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减少对煤、石油等产生碳排放的能源的利用,增加对清洁能源的利用,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BWAng.TheLMDIapproachtodecomposition
analysis:apracticalguide[J].EnergyEconomics,2005(33).
[2]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减少碳排放方式篇2
关键词:碳税排放权交易生产成本减排效果敏感性系数
以碳税费为代表的价格调节型工具和以排放权交易机制为代表的数量控制型工具是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用的两项碳减排政策。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碳税和排放权交易对国民经济总量、收入分配、社会福利、行业布局等方面的影响。而从微层面研究碳税和排放权交易政策后果的文献极少。本文以外部性、庇古税、科斯定理等理论为基础,设定基准、碳税、补贴和排放权交易等情景,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不同政策情景下高排放企业的成本――减排敏感系数,运用均值比较法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从企业成本角度考察最优减排政策安排。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从微观角度认识两种碳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也有利于高排放企业认识碳减排政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机遇。
一、碳税和排放权交易对高排放企业成本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碳税和排放权交易都属于使外部性成本内部化的重要手段,两者对企业成本都产生影响,但碳税直接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而排放权交易则通过间接方式增加企业成本。两种政策对企业成本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
碳税是按照化石燃料燃烧后的排碳量而征收的一种税。碳税的开征将改变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费结构。征收碳税将导致高碳原材料需求量和价格的下降,加大对低碳原材料的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低碳原材料的价格将攀升。因此,企业不会简单的用低碳原材料来替代高碳原材料,而是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技术条件、高碳原材料和低碳原材料的当前和预期的价格、两类原材料的生产效率、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等因素。征收碳税也会将以同样的机理影响企业的能源消费结构。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政府机构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估出一定区域内允许的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排放权一级市场上,政府采用免费发放、招标、拍卖等方式进行排放权分配,并允许多余的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后,企业不仅面临较大的交易成本,包括游说监管当局以争取较多排放配额的成本、对自身碳排放量进行盘查需要的各项投入、接受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碳排放信息的鉴证而发生的支出,等等;而且需要购买超额排放配额,并可能受到监管当局对超额排放的处罚。当然,企业也会因减排力度较大而获得监管当局的奖励和排放权处置收益。
二、碳税和排放权交易对高排放企业成本影响的测度模型构建与政策情景模拟
(一)碳税和排放权交易对高排放企业成本影响的测度模型。为了体现企业生产要素投入使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沿用经济学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假设高排放企业除生产技术以外,只需要高碳生产要素和低碳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两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可变,并具有不完全的替代性。
高排放企业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x1,x2)=Ax。式中x1、x2分别表示高碳生产要素和低碳生产要素投入品的需求数量;A为技术进步率,A>0;α、β分别为两类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α,β∈(0,1),α+β=1。如果p1、p2分别表示两类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p1,p2>0),则企业的生产成本C可表示为:C=p1x1+p2x2。
当被征收碳税时,企业对两种生产要素投入品的需求量将发生变化。设x1′和x2′为被征收碳税时企业对两种生产要素投入品的需求量;s1为政府对企业使用高碳原材料x1所征收的碳税(0≤s1≤p1),s2为政府对企业使用低碳原材料x2所给予的补贴(0≤s2≤p2);政府对企业征收碳税或提供补贴措施时企业新的生产总成本C1可表示为C1=(p1+s1)x1′+(p2-s2)x2′。
假设e为被征收碳税政策前企业的碳排放量,则有e=e1x1+e2x2,其中,e1、e2为两类生产要素x1、x2的二氧化碳(CO2)排放系数,且0≤e2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假设企业可以免费获得排放限额E0。当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E0时,需要从市场购买排放配额,单位配额的价格用p表示,则企业的生产成本函数转换为:C2=x1′p1+x2′p2+(e1x1′+e2x2′-E0)p。
为了测度、比较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对高排放企业成本的影响,本文构建了成本―减排敏感系数CER=-(c/c)/(e/e)。CER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高排放企业成本的变动对于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动的敏感程度,CER的值越小,说明企业减排对于企业成本的影响越小,减排效果越好。
(二)碳税和排放权交易对高排放企业成本影响的政策情景模拟。为了比较碳税和排放权交易政策对高能耗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品需求的影响及减排效果,本文分别设置基准情景、碳税情景和排放权交易情景。通过对其他国家减排政策的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采用碳税还是排放权交易政策,为了保证减排效果和减少碳减排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冲击,都会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补贴方式包括补贴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税收返还、税收减免等。参照上述做法,本文也设置补贴情景,为了便于研究,补贴方式确定为对低碳原材料进行补贴。将补贴政策分别与碳税和排放权交易相结合,本文中的减排政策情景分为以下几种:不实施任何碳减排政策、征收碳税、征收碳税同时提供补贴、单独实行排放权交易制度、实行排放权交易制度同时提供补贴。
基准情景下,当政府不实施任何碳税政策措施时(即s1、s2=0,E0=0),则高排放企业在既定产量Q下的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函数及其约束条件为:
MinC=p1x1+p2x2,
[A>0,α、β∈(0,1),α+β=1,x1、x2>0]
通过构建拉格朗日函数,消除影子价格,分别对x1、x2求偏导,按照拉格朗日极值的计算方法,可求出高、低碳原材料的投入量x1、x2分别为:
x1=Q/A(α/β)β(p2/p1)β
x2=Q/A(β/α)α(p1/p2)α
不实施任何减排政策时,高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为C0=p1x1+p2x2,二氧化碳排放量函数为E0=e1x1+e2x2。其他四种情形下,高、低碳原材料的投入量函数如下页表1所示。
将不同情境下的x1′、x2′代入成本函数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函数中,可计算出相应的成本函数和排放量函数,并计算得出各自对应的成本――减排敏感系数。
三、样本构成与测度模型中涉及的参数估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依据《中国能源报告(2008)》,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CO2排放分别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8%、18%、18%、13%,因此,本文将上述行业的企业界定为高排放企业,以这四个行业在深沪上市公司总数为基数,采用分层抽样,分别从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各抽取12家、9家、4家、5家,共30家企业构成研究样本。从样本公司2011年的年报提取各企业的产量信息,在中国煤炭信息网、易钢在线网获取样本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在2011年的价格信息。
(二)测度模型中涉及参数的设定。关于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率,黄仁辉(2006)的估算值为1.08,徐瑛(2006)的估算值为1.02,本文取两者的平均数,即A=1.05。由于缺乏相关资料,本文选用我国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率1.025作为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技术进步率的近似值。生产要素的的排放系数来自IPCC的碳排放系数表。当原材料的消耗不止一种时,以原材料的投入比例为权数,加权计算原材料的价格和排放系数。高碳原材料和低碳原材料的产出弹性系数,采用两种材料的热能之比来计算。
(三)关于碳税税率的设定。本文根据王金南等学者的研究,采用“渐进征收”的原则,针对高碳原材料征税,并对低碳原材料进行补贴。本文假设政府对高碳原材料征收碳税的额度分别为20、25、30、35、40、45元/tC。对于低碳原材料采用从量补贴方式,假定政府对于低碳原材料的补贴额度分别为10、15、20、25、30、35元/tC。
(四)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设置。采用基准――信用交易机制,参照英国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规则,碳排放权初始配额的分配则采用免费分配模式,运用祖父原则。关于各高排放企业的碳排放基准线,本文参照2009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控制碳减排行动目标,到2022年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每年平均减排率为3.91%。以此为标准,本文中样本企业的碳排放基准线设定为基准情景中各企业碳排放量的97%、96.5%、96%、95.5%、95%、94.5%,按顺序与前文中的碳税情景相对应。超出或者少于基准配额的碳排放权,企业可以购买或者出售,每吨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设定为50元、55元、60元、65元、70元、75元,分别对应于前面的各情景。表2显示了碳税和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具体方案的设定。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与配对样本T检验
(一)不同政策水平下各模拟情景的CER与减排效果分析。表3说明了不同政策水平下,各情景的CER的均值和减排效果。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何种政策水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程度都相对较小。如果采用排放权交易与补贴相配合的政策,企业的碳排放量每减少1%,原材料成本将分别减少0.428%、0.436%、0.464%、0.467%、0.491%、0.471%,因此,在排放权交易体制下,对低碳原材料进行补贴后,减排不会增加企业的材料成本,相反材料成本会随减排而减少。从减排效果看,仅征收碳税的政策最不理想;当排放权交易和补贴结合采用时,减排效果非常理想,与基期碳排放水平相比较,不同政策水平下总体分别减排了6.02%、6.61%、7.19%、7.75%、8.30%、8.73%。
(二)配对样本T检验。由于本文在情景模拟中是针对同一企业采用不同的减排政策,研究碳减排与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近似认为是针对两组规模、经营等基本情况相近的企业,分别施以不同的减排政策以研究他们之间的差异,在均值比较的方法上选取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在下页表4中列示了各政策水平、不同情景两两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政策水平一、二、四下,碳税加补贴情景和排放权交易情景的相关性在10%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其他配对组各情景两两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符合配对样本T检验的条件;在这三种政策水平下,碳税加补贴政策与排放权交易政策下,碳减排对企业成本的影响程度基本不存在差异性;而其他碳减排政策对企业成本影响的程度互不相同:征收碳税使企业的成本增幅最大,排放权交易政策和碳税加补贴政策次之;排放权交易加补贴政策将使企业的成本减少。政策水平三、五、六下各情景两两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各配对组均通过相关性检验,符合配对样本T检验的条件,各情景下的CER相互之间的均值比较,其检验结果均是显著的,说明这三个政策水平下,征收碳税使企业的成本增幅最大,排放权交易政策次之,碳税加补贴政策再次之;排放权交易加补贴政策将使企业的成本减少。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征收碳税政策将导致高排放企业成本的涨幅程度较大,且减排效果不够理想;当补贴政策与碳税政策配合使用时,能够减少碳税对企业成本增加的影响程度,并改善总体的减排效果;排放权交易对企业成本增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总体的减排效果也比较理想;排放权交易加补贴的政策将使企业成本降低,且减排效果最理想。为此本文建议:(1)从高排放企业成本控制和减排效果角度考虑,我国应优先采取排放权交易加补贴的碳减排政策;(2)如果实施排放权交易,应减少高排放企业可以免费获得的碳排放配额,适当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3)碳税政策不宜单独实施,最好能辅以补贴手段。
参考文献:
1.黄仁辉.火电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前沿生产函数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6.
减少碳排放方式篇3
1.低碳物流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输运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减少物流活动中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输运成本,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目前,很多对低碳物流的认识都是从低碳经济迁移过来的。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由此可推,低碳物流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低碳化、低污染、低排放的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物流管理包括几个步骤:
(1)运输低碳化
(2)仓储低碳化
(3)流通加工低碳化
(4)装卸搬运低碳化
(5)包装低碳化
(6)废物回收增大能源利用率
(7)寻找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进行物流运输与管理。
从整体来看,低碳物流支撑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促进各产业链的产业结构,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物流的基本特征
1.低碳物流具有整体性。低碳物流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很多商业运营步骤,所以低碳物流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低碳物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由能源开发和管理手段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只有关注整个链条的每一步,物流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称为低碳物流。物流是一个大的系统,也具有整体性,低碳物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低碳物流在某种程度上与物流收益运作上有所出入,对物流的整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今,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态势等经济因素都会影响低碳物流的发展,所有的环境因素对低碳经济起着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
2.低碳物流具有环保性。低碳物流的发展,由其目的可以看出,对环境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利用新型的科技技术,高超的管理手段,降低碳排放量,具有显而易见的环保性
3.低碳物流具有技术领先性。低碳物流利用能源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生物能开发技术、低碳技术、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等高新科技技术,进行日常的物流输运与管理,开发系统管理碳足迹,并采取行动。不管是在公路输运还是在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路运输方面,科学家不停地努力研究方案,优化内部结构系统,使节能减排不只是一个口号,把各种新研究投身于低碳物流的运作中。
4.低碳物流具有标准性。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关于低碳物流的标准,低碳物流的具体操作过程需要量化,确定一个低碳物流的标准是有特殊意义的。很多公司贪图安逸,不愿意做出改变,本来是进行长途运输,改为短途运输,相应填的报表油量减少了,这样的做法只能从数字上减少了碳排放量,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增大能源的利用率,单位面积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的标准,进行统一协调,提高低碳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运作水平,只有这样,低碳物流才能真正落实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
5.低碳物流具有示范性。低碳物流作为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整个经济领域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在提醒人们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同时,给其他行业也带去了压力,如何适应低碳经济这一不可逆的趋势,是其他行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低碳物流在效益和能源利用方面,都运作得有条有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极大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同于增大了企业的运营利益,这个一举两得的例子成为各行各业的商业例子,变得有例可循。
三、低碳物流的发展模式
1.开展多式联运。物流设计到各种输运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路运输等,在这几种运输形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聪明的企业会分析自己的业务,把自己所需要的运输方式和相应的排碳量做好登记,可以排列组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进行交通运输,综合减少碳排放量,优化产业链结构,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2.采取低碳采购的方法。低碳物流的采购是一个敲门砖,可以从起始端通过采购低污染高能效的材料,减少碳排放量,刺激供应商不断寻找新型材料代替以往高污染的材料,建立完整完善的评价体系,供企业参考,选择性价比最高能源利用率最高的材料,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考虑了经济效益。
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甩挂运输,可以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物流的效率,保证车辆降低车辆空驶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有应急的方案应对,由此减少碳排放量。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原理和甩挂运输的原理差不多,都可以有效增大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量。
四、物流活动的循环式模式
物流是一个可重复完整的商业活动,低碳物流应该秉承低碳经济的三大原则,循环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资源化原则。低碳物流可以在企业,供应链,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可循环的链接,建立互相信赖的合作,增大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从循环经济中找到运作模式,循环物流起着链接人类、自然、社会的作用,对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五、总结
减少碳排放方式篇4
2、生活中,一方面要鼓励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一定碳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种树就是“碳中和”的一种方式,需种植的树木数(棵)等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除以18.3。
3、衣,随季节更替,穿着适宜的应季服装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选择环保面料并减少洗涤、选择手洗、减少服装的购买。
4、食,购买本地、季节性食品,减少食物加工过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少油少盐少加工的烹饪方法,健康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地球。
5、住,居住面积不必求大,理智选择适合户型。因为住房面积减少可以降低水电的用量,这在无形之中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6、行,选择合适的汽车车型,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汽车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应尽量选择低油耗、更环保的汽车。
7、用,洗菜水洗澡水循环利用、每间房只装节能灯、不吃口香糖、使用时尚的环保袋、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尽量购买包装简单的产品,既减少生产中消耗的能量,也减少了垃圾。
8、使用洗衣机时,同样长的洗涤周期,“柔化”模式比“标准”模式叶轮换向次数多,电机启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5至7倍,“标准洗”更省电;
9、如果每个汽车司机都注意给轮胎及时适当充气,车辆能效就能提高6%,每辆车每年就可以减少9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10、用微波炉加工食品时,最好在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上盖子,这样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发,食品味道好又省电。
减少碳排放方式篇5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森林碳汇
中图分类号:F31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3-0053-03
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控制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作用。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重视节能减排,还要重视碳汇的作用。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在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林业的碳汇作用[1]。
1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
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
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
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IPCC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
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
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
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
根据IPCC的预计,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
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
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
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
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
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
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林业减排与增加碳汇是切实可行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所在。然而,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也受到相关规定的限制。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中,都有关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贸易市场的叙述,其中明确规定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及进行碳贸易须要符合以下规则:
①在《京都议定书》中明确规定,开发森林碳汇的土地,必须是从项目基准年开始,过去五十年内没有森林,《京都议定书》也规定,如果是再造林项目,所用的土地必须是从1989年12月31日至项目开发那一年不是森林,但是在此之前可以有森林[12]。
②进行交易的碳信用额必须是新产生的,不可以是现存的碳汇量。
③自身可以完成减排指标的,不可以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可以使用清洁发展机制的国家,与其合作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需要将符合规定的碳减排量申报,并获得联合国相关部门认可后,才能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企业。
④减少毁林和优化森林管理产生的森林碳汇并没有纳入清洁发展机制;另外,只有造林再造林项目产生的森林碳汇被纳入到清洁发展机制,森林碳汇项目的种类很单一,而且有关的申报、认证等程序非常复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林业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也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但其未来的快速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保护森林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的征占用,减少碳排放;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使用木质林产品,延长其使用寿命,最大限度的固定二氧化碳;保护湿地和林地土壤,减少碳排放。
参考文献:
[1]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林业经济,2010(3):36-38.
[2]王春峰.低碳经济下的林业选择[J].世界环境,2008(2):37-39.
[3]林德荣,李智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排放:一个综述视角的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0(2):1-4.
[4]文冰.基于低碳经济的林分质量改造分析[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2009:179-186.
[5]贾治邦.全面发展林业,助推低碳经济发展[J].高端论坛2010(3):18-19.
[6]魏远竹.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1):72-75.
[7]相震.碳减排问题刍议[J].环境科技,2009(2):1-10.
[8]谢高地.碳汇价值的形成与和平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0.
[9]谢本山.森林碳汇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05-206.
[10]陶波,葛全胜.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11(5):142-157.
减少碳排放方式篇6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碳排放限额与交易;单位减排成本;减排率;边际替代率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080-06
DecisionMechanismStudyonProductPricingandEmissionReductioninTwoLevelLow-carbonSupplyChainEnterprisesBasedontheCDM
XIEXin-peng1,2,ZHAODao-zhi1
(1.SchoolofManagementandEconomics,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27
2.SchoolofAutomobileEngineering,MilitaryTransportationUniversity,Tianjin300161)
Abstract:Thispaper,undertheframeworkof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startsfromthecustomer'sactualdemandforlow-carbonproduct,combiningwiththeemissionrightexchangeinthecarbonmarket,andthendeducestheprofitfunctionswhichtakeretailpriceasdecisionvariableofretailerandwholesalepriceasdecisionvariablesofmanufacturer.Throughtheanalysisofcentralizedanddecentralizeddecision-making,itcanbederivedthatithascloserelationbetweenwholesalepriceandemissionreducingrate,emissionreducingcostaswellascarbontradeprice.Overhighemissionreducingcostmeansthatthemanufacturerwillpayahugecosttoreducecarbonemission,andthenwilllosethecooperativespacewhencooperateswithretailer,meanwhile,overlowmeansthattheproductwilllosecompetitionability,ithaslittlerateofreturnoninvestment.
Keywords:low-carbonsupplychain;carboncapandtrade;unitcostofcarbonabatement;carbonabatementrate;the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
引言
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温室气体(CO2)无节制的排放。国际社会致力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上来。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及2010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是这一行动的具体体现[1]。
目前在众多的碳减排的方法中,较为常见的是征收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其中,排放权交易是在排放限额的基础上进行的直接管制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的减排手段[2]。CDM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的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2006年12月,安钢与英国CAMCO公司签署了合作开发安钢CDM项目协议。如此,发达国家通过资金购买不足的碳配额来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而发展中国家开发了先进技术实现了碳排放量的减少。
1文献回顾
1.1庇古税和科斯定理
碳税或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质就是将生产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传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20世纪20年代庇古(Pigou)提出的庇古税[3];另一是20世纪60年代科斯(Coase)所讨论由外部性导致的社会成本问题以及采取“私了”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科斯定理[4]。科斯认为解决的方案应与强制企业支付给其行为造成损失的受害者的赔偿方案不同。
1.2碳配额的政策研究
遵循着以上两种思路,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碳排放权分配方面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分配方式主要有免费分配、公开拍卖和标价出售,前两种方式最为常见[5]。AarónDavidBojarski等人设计了低碳供应链的网络模型,认为整个供应链中某一时期的碳排放量等于政府在这一时期免费分配的碳配额加上从市场上购买的碳配额再减去通过市场卖出的碳配额[6]。杜[7]在考虑碳排放及其交易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时认为:企业获得的排放许可来源于三种方式。即:政府免费分配量、碳市场交易量和碳排放减少量。本文在建立碳交易模型时也认为制造型企业的所有碳排放权来源于以上三个方面。
1.3排放限额对企业行为影响研究
在对碳减排成本分析方面,张中祥[8]的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在国际间比较活跃的原因是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在分析环境对企业行为影响方面,Fredrik通过比较三种模型分别得出了他们的最优排放税收[9]。JAPoyago-Theotoky[10]考虑了企业减排的技术溢出问题,对于R&D合作,独立R&D和ERC三种不同情况设计了两种契约机制。杜少甫等人分别研究了净化水平确定下企业的最优产量和最优净化量[11]。Zhang等[12]通过报童模型建立了企业依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的生产与存储的优化决策模型。何大义等运用存储论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企业的最优生产决策、碳排放交易决策和减排率决策[13]。
1.4考虑碳排放约束的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
Hoen等[14]研究了排放成本和排放限制两种碳排放规制对供应链中运输模式选择影响。随后,Hoen等[15]以一个实行运输外包的自愿减排的企业为对象,同时考虑了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定价问题。Benjaafar等[16]分析如何通过运营决策的调整减少碳排放。Cachon[17]研究供应链零售商下游网点布局如何在满足碳排放约束的同时使运营成本最小化。
张靖江考虑了由排放权供应商和排放依赖型生产商所构成的两级供应链,给出了各方的最优决策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利润[18]。在此基础上,Du等[19]在考虑由传统非营利绿色环保组织(如能源管理公司EMC)作为碳排放权的供应商和碳排放权依赖企业组成的新型供应链优化问题。
综上,更多的学者还是侧重于要减少整条碳排放链的同时使得减排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或者是侧重于考虑碳排放的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优化设计和布局。而很少有人关注于在考虑了碳减排约束条件下的供应链上下游之间转移价格的博弈关系,及其与边际减排成本和碳交易价格之间的关系,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景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的。
2情景与模型
本文分析基于如下情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环境意识将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要考虑价格因素外还会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碳减排与环保和健康的关系。例如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连锁京沪—西南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王伟对什么是“低碳家居建材商场”做了严格的界定,该企业通过倡导低碳理念,扩大了潜在的消费群体。又比如国内两大零售商国美和苏宁相继通过宣传低碳节能产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将一部分潜在的普通消费人群转化为低碳消费人群,最终实现了销售利润的提高。FanWang(2011)等学者就认为进行低碳供应链的需求预测时,我们不仅要以价格作为标准进行判断,还要考虑到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的大小。因此在消费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低碳产品的需求将是价格和碳排放量综合的函数,即Q(p,e)。零售商将面对潜在需求增加与供应商抬高价格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环境,而制造商将在批发价格与减排投资之间进行权衡和决策。
2.1假设与参数设定
(1)供应链中存在着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双方均不存在库存。
(2)低碳产品的需求量是价格和减排量的线性函数。
(3)低碳产品采取成本加成法定价,即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加价率确定产品的价格。
(4)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单位产品产生的碳排放量一定,制造商总的碳排放量将是产量的线性函数。
(5)单位碳排放的减排成本是减排率的增函数,并且随着减排率的增加而边际递增。
(6)减排成本投资对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没有影响,即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减排前后保持不变。
(7)政府在单一周期内免费分配的碳配额量是外生变量,并且当期碳配额不能转移到下一期使用。
(8)碳交易价格是由碳交易市场决定的,是外生变量。
(1)零售商批发价格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制造商批发价格曲线的斜率随着c(τ)τ的不断减小而由正值变为负值。制造商与零售商所形成的合作空间如图4灰色区域显示;
(2)随着c(τ)τ的不断减小,k1的变化速率要大于k2,于是灰色可行区域的面积将会减少,制造商批发价格的区间和上限都会减小,减排率由于减排投资的减少而减少;
(3)制造商在与零售商讨价还价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减排对于制造商来说意义很小。
以上四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低碳环境中,制造商减排效果在其与零售商价格竞争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位碳排放量减排成本过高,将减少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进而提高利润的空间;单位碳排放量减排成本过低,将使产品的碳排放过高,使其在与零售商进行价格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单位碳排放量减排成本在一定的区间内围绕着碳交易价格波动时,并且略低于碳交易价格的时候,将使得制造商在与零售商讨价还价中更有话语权,此时的减排投资对于制造商来说是最有意义的。
4结论
本文从对产品的需求出发,讨论了低碳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低碳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价格,还要考虑到产品的碳排放量,从而构建了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函数。在假设零售商按需采购和制造商按需生产的前提下,得出并比较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零供双方的利润函数,结果可以看出双方均可以通过改变批发价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而,批发价格是与低碳产品的减排率、减排成本以及碳交易价格有密切联系的。单位减排成本过高,制造商将不会投巨资去减排,零供双方将没有合作的空间;单位减排成本过低,所生产的产品将不具有竞争力,制造商的减排投资不会起到什么效果,制造商在与零售商价格竞争时失去话语权;而单位减排成本在靠近碳交易价格区域内波动是最理想的状态。此时,零供双方均会有较大的利润提升空间,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将更具有竞争优势,并且制造商在与零售商进行价格竞争时更有话语权。对消费者来说,产品更加清洁环保,消费者使用得更加安全放心;对政府来说,总的碳排放量会逐渐地有所减少,从而完成联合国限定的减排任务;对制造型企业来说,利于它的长期发展,使其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减排投资决策,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10.8.
[2]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
[3]ArthurCecilpigou.WelfareEconomics[M].华夏出版社,2007.177-179.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326.
[5]TietenbergTH,CuiWeiguo.EmissionsTrading–ReformonPollutionControlPolicy[M].BeijingJointPress,1992.
[6]AarónDavidBojarski,JoséMiguelLaínez,AntonioEspua,etal.IncorporatingEnvironmentalImpactsandRegulationsinaHolisticSupplyChainsModeling:AnLCAapproach[J].ComputersandChemicalEngineering,2009,33:1747-1759.
[7]SDU,JFDONG,LLIANG,JZhang.OptimalProductionPolicywithEmissionPermitsandTrading(J),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2009,17(6):3.
[8]ZhangZhongxiang.TheEconomicImpactofEmissionsTradingMarket-Basedon12CountriesandRegionsMarginalAbatementCostGlobalModelAnalysis[J].TheJournalofQuantitative&TechnicalEconomics,2003(9):95-99.
[9]Fredrikcarlsson.EnvironmentalTaxationandStrategicCommitmentinDuopolyModel[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KluwerAcademicPublishers.PrintedintheNetherlands,2000,15:243-256.
[10]JAPoyago-Theotoky.TheOrganizationofR&DandEnvironmentalPolicy[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7,62:63-75.
[11]杜少甫,董骏峰,梁樑,等.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生产优化[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81-85.
[12]JJZhang,TFNie,SFDu.OptimalEmission-dependentProductionPolicywithStochasticDemand[J].Journal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etySystemsScience.2011,3(1-2):21-39.
[13]何大义,马洪云.碳排放约束下企业生产与存储策略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2):63.
[14]KMRHoen,TTanJCFransoo,GJvanHoutum.EffectofCarbonEmissionRegulationsonTransportModeSelectioninSupplyChains[N].Workingpaper:EindhovenUniversityofTechnology,Netherlands,2010.
[15]KMRHoen,TTan,JCFransoo,GJvanHoutum.SwitchingTransportModestoMeetVoluntaryCarbonEmissionTargets[N].Workingpaper,SchoolofIndustrialEngineering,EindhovenUniversityofTechnology,October17,2011.
[16]SBenjaafar,YLi,MDaskin.CarbonFootprintandtheManagementofSupplyChains:InsightsfromSimpleModels[N].Workingpaper.2009.http://ie.umn.edu/faculty/faculty/pdf/beyada-3-31-10.pdf.
[17]GérardP,Cachon.SupplyChainDesignandtheCostofGreenhouseGasEmissions[N].Workingpaper: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11.
【减少碳排放方式(6篇) 】相关文章: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行政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08
司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3-31
护士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1篇) 2024-03-30
《aoe》教学设计(整理7篇) 2024-05-15
减少碳排放方式(6篇) 2024-05-15
品牌战略和品牌策略的区别(6篇)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