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6篇)

时间:2024-10-03 来源: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CarisolvR;焦虑;早发性儿童龋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theacceptanceofatraumaticremovalofdentalcarieswithCarisolvRbychildren,sufferingfromearlychildhoodcariesanddentalanxiety,aswellasthepediatricdentists.Method:20casesofearlychildhoodcarieschildrenrefusingdentaltreatmentbecauseofdentalanxietywereincludedinthestudy.ThemainreasonsofdentalfearandacceptanceofCarisolvRasanalternativeofcariesremovalwereassessed.Atthesametime5pediatricdentistshavingexperienceinusingCarisolvRweresurveyedabouttheirinsightsofthetechniqueandtherelatedaffectingfactors.Result:Allthe20childrenagreedtotrythetechnique,and95%ofthe20casespreferredthistechniquetoconventionalonesforfurthertreatment,with5%ofthemrefusingalltheavailabletechniquesfortheremovalofcaries.40%ofpediatricdentistsagreedthechemomechanicalcariesremovalcouldeffectivelyincreasethethresholdofdentalfearandhencepreventchildrenfromdevelopingdentalanxietyafterprocedure.Conclusion:ItwasconcludedfromtheinvestigationthatCarisolvRcouldbepromisingasanalternativetechniqueofcariesremovalwithoutinducingdentalanxietyorotherbehavioralproblemsamongearlychildhoodcariespatients,yetmostcliniciansforthemomentarenotlikelytoacceptthischoice.

【Keywords】Carisolv;Anxiety;Earlychildhoodcaries

1前言

儿童口腔医学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从源头开始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为患者能够终生享有良好的口腔健康提供保障,这就意味着临床医护工作者不仅要努力促进患者的口腔环境健康,还要确保其能够并愿意接受口腔保健的各项服务。

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1200万人极其惧怕口腔治疗,3500万人对口腔治疗的反应表现为过于焦虑,其中多数与儿童时期不当的治疗经历密切相关。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发现,儿童对口腔疾病治疗的合作程度可大致划分为四类:完全不合作型、潜在不合作型、潜在合作型、完全合作型,如果临床医务人员不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就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强化儿童对治疗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从长远意义上看反而影响其整体的健康水平。

受经济实力的限制,口腔疾病治疗对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在较长时间内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为我国近3亿的儿童提供口腔服务的同时积极预防和减少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值得全体儿童口腔医师关注的领域。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加,治疗龋病的新型材料、技术和方法的引入为患者和口腔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有焦虑倾向的患儿和儿童口腔医师对微创去腐法CarisolvR治疗早发性儿童龋的接受程度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儿童口腔治疗过程中采用积极措施、预防患儿形成畏惧和焦虑心理提供有益的指导。

2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至2005年6月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且在临床环境中表现出畏惧治疗龋坏牙齿的2~6岁有焦虑倾向的儿童20例,以询问调查的形式了解患儿畏惧治疗的原因、是否愿意尝试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患牙,在取得患儿及其陪护人员的同意后,经治医师采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受累深度达牙釉质深层到牙本质近髓处的乳磨牙面、颊面、舌面及邻面龋,完成治疗后询问了解患儿能否接受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所用药物的味道、是否愿意再次接受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龋病。

选择5名使用过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龋病的儿童口腔医师进行调查,了解其对使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有焦虑倾向的患儿早发性儿童龋的看法及影响其做出选择的有关因素,包括治疗时间、儿童的不适感、畏惧与配合程度、操作的便利性等。分析评价得到的数据。

3结果

20例儿童平均年龄为4.35±0.88岁,男性患儿11例,女性9例。患儿畏惧口腔治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速手机转动发出的声音、在牙面钻磨时的震动感和疼痛感、各种尖锐的器械、陌生的环境和穿白色工作服的口腔医护人员。所有的焦虑患儿都同意试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龋病,其中仅有1例患儿在试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深龋后尽管没有感到疼痛不适,但仍然畏惧口腔治疗,表示不愿接受包括CarisolvR微创去腐法在内的龋病修复治疗方法,其余儿童均乐意再次接受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龋病,没有患儿诉不能接受治疗药物的味道或抱怨治疗时间太长,所有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哭闹、拒绝治疗的现象。

转贴于40%的口腔医师认为CarisolvR微创去腐法能明显减轻患儿的焦虑程度,增强其对治疗的配合能力,尽管治疗时间及术者手部的工作强度相对常规治疗方法而言有所增加,作为积极调整焦虑儿童接受口腔治疗心理问题的行为教导方法,CarisolvR微创去腐法在儿童口腔临床治疗中是切实可行的。而60%的儿童口腔医师认为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时间比常规钻磨法长,操作中术者的手腕、手臂的工作强度比常规钻磨法大,虽然经治儿童没有显著的焦虑和恐惧,通过现有的行为管理也获得焦虑儿童对治疗的配合,但仍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方法治疗早发性儿童龋。

4讨论

欧洲的一项研究发现,35%的5岁儿童和21%的12岁儿童看牙医前非常害怕,而32%的5岁儿童和30%的12岁儿童的父母也同样惧怕牙医,提示口腔治疗焦虑症可累及儿童与成人[1],并可能因不当的处理方法而导致焦虑症在家庭成员中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早发性儿童龋是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学龄前儿童的龋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目前在我国多数地区呈增高趋势,在为大量患儿提供口腔治疗服务的同时,因儿童期治疗龋病导致成年后畏惧口腔治疗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我国口腔医务工作者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传统钻磨法去除龋坏组织并通过预防性扩展减少继发龋的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仍占有主导地位,而随着口腔材料的急速发展,最大限度保护健康牙体组织的观念和相应的临床实践在北欧一些国家的口腔学界逐步得到认同,国外的研究者已开发出选择性去除软化牙本质、减少由于磨除正常牙本质而导致疼痛的微创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和材料,CarisolvR是其中的代表。国内外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4]显示,CarisolvR微创去腐法以NaOCl和携带不同电荷的三种氨基酸为活性成分,有效去除脱矿暴露的软化牙本质,对健康的牙体组织、牙髓、牙龈和粘膜等软组织均无损害,以该方法制备的窝洞壁和洞底表面粗糙,增加了粘结性材料的粘结面积,使修复体脱落率明显降低。

本次调查纳入的患儿为有焦虑倾向、拒绝口腔治疗的低龄儿童,结果证实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所用的器械和去除软化牙本质的化学药物能显著减少患儿的畏惧感,而且对正常牙体组织的损伤、对牙髓的刺激都较小,能为绝大多数有焦虑倾向的患儿接受,不仅可以作为早发性儿童龋治疗的备选方法之一,还有望成为部分潜在不合作型儿童行为管理的替代措施。

然而,在接受调查的口腔临床工作者中愿意采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焦虑儿童的比例却低于50%,这固然与口腔医师原有的治疗理念关系密切,而临床治疗任务的繁重也是导致口腔医师不愿接受这种微创治疗技术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在“以人为本”、关注医疗环节人性化的现代社会,儿童口腔医师对专业医疗服务与患儿心理健康间的相互影响方面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要改变这种现象,真正做到从患儿的身心健康出发、兼顾双向的成本效果,需要在口腔教育环节中大力倡导学生以开放式的心胸认识和接受新的治疗技术、方法和材料,同时还应为已经在临床工作的医师提供接受相关继续教育的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

[1]ChadwickBL,HoseyMT.Childtaming:Howtomanagechildrenindentalpractice.Quintessence

[2]EricsonD,ZimmermanM,RaberdH,etal.Clinicalevaluationofefficacyandsafetyofanewmethodforchemo-mechanicalremovalofcaries:amulti-centrestudy.Cariesres,1999,33(3)171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生活园区内1例血友病患儿,男性,出生日期2004年8月23日,入院日期2005年8月23日,目前第一诊断为血友病A型。入院至2015年6月共发生口腔出血(牙龈渗血、牙齿脱落出血)14次,均送病房或上级医院进行救治。2015年7月~2016年6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护理,经过1年的努力,该患儿仅在2015年12月发生一次口腔出血情况,送上级医院救治后已痊愈。

1.2方法

1.2.1治疗措施

1.2.1.1补充凝血因子补充凝血因子是血友病A型患儿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FⅧ剂量按如下公式计算:FⅧ剂量(IU)=[输注后需要达到的FⅧ:C水平(%)-输注前FⅧ:C水平(%)]J×体质量(kg)×8%×(1-血比容)×1000[7]。

1.2.1.2使用纤维结合蛋白制剂FN(fibronectin)用棉棒将FN涂于出血处或将FN滴液直接滴于拔脱牙牙窝上,即可达到止血效果,并加快伤口的愈合。

1.2.1.3血友病A型患儿拔牙的处理首先患儿在就诊时要向医生表明其患有血友病,而医生则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处理方案。在对患儿进行拔牙处理时要进行局部的麻醉处理,并且在进行拔牙之前医生会指导其补充FⅧ制剂,之后再进行拔牙。在进行拔牙处理时,在患儿牙窝内部放置明胶海绵,然后覆盖消毒处理的纱布,待其流血停止后则可将明胶海绵以及纱布轻轻取下,避免造成二次出血。

1.2.2护理措施

1.2.2.1保持口腔卫生挑选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口腔护理,2次/d,向护理人员说明血友病患者需要进行口腔清洁,在选择的牙刷上则要以软毛为主,避免出现出血情况。在口腔护理阶段要保持多次清洁口腔,除了用牙刷刷牙之外,还可以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也可用棉签粘生理盐水擦洗。其使用的牙刷、口杯做到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1.2.2.2由于福利机构儿童为集体养育模式,儿童间互相嬉闹会对血友病儿童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在患儿口腔护理阶段尽量不要进行剧烈活动,以免出现不良后果。

1.2.2.3局部冷敷疗法因口腔内部恢复较为困难,口腔内随时存在唾液,故患儿的愈合面就难以愈合。在患儿的侧颌面可采取冷敷的方式,使其口腔内部的血管呈收缩状态,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1.2.2.4拔牙或脱牙后护理在进行牙齿处理后患儿口腔内部会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所以在进行牙齿处理后24h则避免漱口或者进食过热的食物,防止对口腔内部血凝块造成破坏。除此之外,因医生进行牙齿处理后都会在患儿牙窝上中放置纱卷,但是为防止感染在2h左右就要拿掉,避免出现异味或出血的情况。

2讨论

血友病A型是由于凝血因子异常或者缺乏所导致的血液性的疾病,所以在对患儿进行口腔护理前应采取必要的检查和手段,如为患儿补充FⅧ,以此在口腔护理过程中因出血过多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对血友病患儿日常护理时可提前预防,对其预防病症发作起到一定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血友病的了解发现,在深冬以及初春季节患儿血友病复发频率较高,并且在季节转换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发情况,大多由季节的变化导致。究其原因,血友病患儿一般免疫力较低,在换季时易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所以对患儿进行提前预防则变得尤为重要。

患儿出现口腔疾病必然是与其牙龈有关,牙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对其治疗时要先对牙龈炎症进行处理[8]。与此同时,对于患儿自身也要加强引导,自觉保持口腔卫生,确保牙龈健康,避免出现口腔问题。通过对该患儿1年口腔护理的实施与观察证实,口腔护理对血友病儿童降低因牙龈疾病导致出血的症状是有明显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缓解疼痛,并在心理上给予鼓励,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做好自我保护,减少出血并发症。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牙,乳;龋齿;危险因素;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R7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9-0823-02

乳牙是儿童在10岁以前主要的咀嚼器官,完整的乳牙列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正常恒牙列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乳牙龋(deciduousteethcaries)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研究旨在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福州市幼儿乳牙龋的危险因素,为儿童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福州市所属的5个区、8个县(市)中,随机抽取5岁的福州籍儿童1848名,在自然光线下对其进行口腔检查。使用上海手术器械九厂生产的CPI探针和平面口镜,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从上述样本的全口无龋组(全口乳牙完整,且无龋)351名儿童中随机抽取100名儿童(男、女各50名),再从全口乳牙龋坏牙数大于等于6颗的793名多龋组儿童中随机抽取100名儿童(男、女各50名)。对抽取的200名儿童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

1.2问卷问卷为自行设计,经反复讨论并在非调查幼儿园进行预调查后确定。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婴幼儿期患病和服药情况、喂养情况、口腔卫生情况、就医行为及母亲的口腔健康知识情况共七大类、60项变量。

1.3质量控制统一发放问卷,由接送儿童上下学的母亲填写。第2天统一收回并对问卷进行质量检查。随机抽取参加问卷调查对象的5%,在结束问卷调查后1个月重新回答相同的问卷,结果一致率为84%。

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见表1,2。

由表1,2可见,采用t检验、χ2检验分别分析60个变量,结果显示,26个变量与严重乳牙龋有相关关系(P值均<0.05),

2.2乳牙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是多龋儿童”为因变量,将单因素统计分析中P<0.10的变量引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向前逐步选择方法(Forward:LR),检验水准为默认值(Entry:0.05;Removal:0.10),结果见表3。家庭月收入、是否足月生产儿、母亲分娩方式、母亲分娩年龄、每天吃零食的次数、第1次看牙医的原因、母亲对“乳牙龋是否需要治疗”的认识等与严重乳牙龋的发生有统计学关系。

3讨论

乳龋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可引起乳牙疼痛、过早脱落、功能丧失、后继恒牙排列不齐等后果,甚至引起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听说困难及心理障碍[2]。有研究表明,儿童乳牙龋坏程度可以作为临床和预防工作中预测以后第一恒磨牙龋坏的重要参考因素[3],乳牙列龋坏越严重,第一恒磨牙患龋的概率越大[4]。

在国内外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母乳喂养比人工喂养儿童患龋率低[5-6]。但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母乳喂养并不一定是减少乳牙龋的保护性因素。多龋组儿童每天吃母乳的次数、靠吃母乳重新入睡的人数均高于无龋组,无龋组儿童开始使用奶瓶喂养的时间也早于多龋组儿童;但无龋组儿童每次使用奶瓶的时间少于多龋组儿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有些母亲母乳喂养时间过长、过频有关[7]。长期和过于频繁地接触母乳是重要的菌斑产酸途径[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12个月~3岁由母亲带大的儿童易于患乳牙龋。国外的研究表明,婴幼儿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定植存在着一个明确的易感期,称为“感染力窗口期”,该期在第19~26个月[9]。在“感染力窗口期”内主要由母亲照顾的儿童,和母亲接触时间长而且频繁,其口腔中定植与母亲相同基因型的变形链球菌的机会增加[10-11]。

专业性的检查和治疗是预防儿童乳龋的重要而必须的手段,尤其是已经出现龋洞以后,没有口腔专业医务人员的治疗,则龋坏无法彻底去除,只会越来越严重。但从本次分析结果看,无龋的儿童从未看过牙医的比例明显高于多龋儿童,这是由多龋儿童的牙病治疗需求所造成的,不能解释为不看牙医是乳龋的保护性因素。

本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月收入较高的儿童乳牙患龋较少,较重的出生体重、足月生产儿、自然分娩和母亲分娩年龄稍大的儿童乳牙患龋较低。母亲复杂妊娠、创伤性分娩、低出生体重等均易引起先天发育不足,易造成釉质浑浊和发育不良,而发育不良的釉质粉末的溶解度明显高于正常釉质,容易患龋[12]。本研究中母亲妊娠期间患全身性疾病和出生时患病的儿童较少,可能是未得出统计学差异的原因。

本次研究结果还表明,乳牙龋除与细菌学因素有关以外,还和儿童的一般情况、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婴幼儿期患病和服药情况、喂养情况、口腔卫生情况、就医行为及母亲的口腔健康知识情况等多种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有关。

4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Oralhealthsurveys:Basicmethods.4thed.Geneva:WHO,1997:39-47.

[2]BRICEDM,BLUMJR,STEINBERGBJ.Theetiology,treatment,andpreventionofnursingcaries.CompendContinEducDent,1996,17(1):92,94,96-98.

[3]陈旭,刘红波,刘淑杰.100例6岁儿童乳牙患龋与第一恒磨牙患龋关系的研究.上海口腔医学,2003,12(1):14-15.

[4]张耀国,葛立宏,张笋.乳牙列龋病对早期第一恒磨牙龋病的预测研究.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14(4):197-199.

[5]OULISCJ,BERDOUSESED,VADIAKASG,etal.FeedingpracticesofGreekchildrenwithandwithoutnursingcaries.PediatrDent,1999,21(7):409.

[6]CAMLINGE,GAHNBERGL,KRASSEB.TherelationshipbetweenIgAantibodiestoStreptococcusmutansantigensinhumansalivaandbreastmilkandthenumbersofindigenousoralStreptococcusmutans.ArchOralBiol,1987,32(1):21-25.

[7]LIY,WANGW,CAUFIELDPW.Thefidelityofmutansstreptococcitransmissionandcariesstatuscorrelatewithbreast-feedingexperienceamongChinesefamilies.CariesRes,2000,34(2):123-132.

[8]THOMSONME,THOMSONCW,CHANDLERNP.Invitroandintra-oralinvestigationsintothecariogenicpotentialofhumanmilk.CariesRes,1996,30(6):434-438.

[9]CAUFIELDPW,CUTTERGR,DASANAVAKEAP.Initialacquisitionofmutansstreptococcibyinfants:Evidenceforadiscretewindowofinfectivity.JDentRes,1993,72(1):37-45.

[10]张晓芳,刘淑杰,许学斌.沈阳地区儿童变形链球菌群细菌母子传播的初步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2,20(4):268-270.

[11]LIY,CAUFIELDPW.ThefidelityofinitialacquisitionofMutansstreptococcusbyinfantsfromtheirmothers.JDentRes,1995,74(2):681-685.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氟化泡沫;儿童;口腔保健

龋齿又称蛀牙、虫牙,常见于儿童,已被WHO列为全球重点预防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龋齿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发病趋势也越来越趋于低龄化,是临床上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2]。据报道,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66.0%[3]。若龋齿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牙齿的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儿童而言,龋齿的发生严重改变其饮食习惯,不仅会造成儿童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其伴随的疼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儿童进行必要的龋齿预防及治疗措施,有助于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龋齿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的不断上升,预防龋齿已经成为儿童口腔保健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4]。目前。临床上应用氟化泡沫预防龋齿是一种较为有效措施。本研究主要针对儿童选择不同方式进行相应口腔保健,以期为临床上预防及治疗儿童龋齿提供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随机抽样法对本辖区内6所幼儿园儿童进行龋齿的流行病学检查,均由2名口腔医生。其中龋齿的评判标准符合WHO2007年标准[5]。所有儿童家长均签订知情同意书。120名儿童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男童64名,女童56名。研究对象年龄3~6岁,平均年龄(3.6±0.4)岁。经SPSS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龋齿情况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本辖区幼儿园就读;生活方式尤其是口腔卫生习惯相似;智力正常;无氟化泡沫禁忌症。排除标准:排除重大疾病;口腔病史。1.3分组方式对照组儿童施行常规口腔保健措施,例如日常刷牙等。研究组儿童采用氟化泡沫(北京鑫源恒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对龋齿进行预防,具体操作为:(1)清洁牙齿:儿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对牙齿进行正确的清洁,确保牙齿与氟化泡沫的充分接触。(2)选择托盘:在遵照充分覆盖儿童牙齿,保证足够深度的原则下,根据每个儿童口腔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托盘。(3)轻咬氟化泡沫:将氟化泡沫灌注于托盘内,保证足够的深度,以达到充分覆盖儿童牙齿的效果,但又不可过多,以免使儿童感到不适。将托盘放入儿童口腔内,使儿童轻咬2~3min。在对儿童进行氟化泡沫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提醒儿童应咬住牙托,不要进行咀嚼、吞咽等动作。在咬托结束后30min内不要饮水和进食,以免影响效果。每半年使用一次。两组儿童均进行如下相关护理工作:(1)全面的检查:对参选儿童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口腔的全面检查,及时对儿童出现的突况实施相应的措施。(2)良好的沟通:护理人员应与儿童及儿童家长进行良好全面的沟通,向其详细介绍氟化泡沫与常规口腔保健措施预防龋齿的具体操作、注意事项及效果和不良反应。(3)密切的关注:密切关注儿童在研究过程中的反应,采用及时准确的措施应对儿童的各种不适。(4)温馨的提醒:应告知儿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儿童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儿童进行相关的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其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意识。日常减少对糖果等零食的摄入,同时记得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培养自身良好的口腔保洁习惯。(5)由衷的建议:建议家长定期带儿童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6]。1.4评价标准对比两组儿童的配合度以及2年内龋齿的发生率。配合度评价标准:(1)配合:自主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2)基本配合:表现出勉强配合的态度。(3)不配合:反对拒绝,甚至哭闹,由相应家长对其进行劝说、帮助,才最终完成相应操作。2年后儿童龋齿发生率的调研:对所有儿童均进行2年的随访,对其进行定期口腔检查,并记录相应龋齿的发生情况。1.5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2结果

2.1两组儿童配合度比较两组儿童在接受相应操作过程的总配合度为82.50%,其中研究组儿童为83.33%,对照组为81.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2两组儿童2年内龋齿发生情况比较对两组儿童进行2年随访,相应口腔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儿童龋齿的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为28.33%),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龋齿;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R7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31-02

在现阶段,龋齿已经被WHO视为除心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之外的一种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第三大疾病。曾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5岁儿童的龋齿发生率在70%左右。乳牙在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负责咀嚼、发音、美观而且还具有维持恒牙萌出空间的功能。由于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乳牙会被恒牙逐渐替代。所以有不少分家长认为乳牙为一种临时性器官,在发生龋齿后,不痛便可以不用进行治疗,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的目的,对我市两所幼儿园展开了关于儿童口腔保健模式效果的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所幼儿园条件相似,分别包含有198名和200名儿童。其中一所接受常规口腔保健,另外一所接受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这两所幼儿园在同一时间和条件下接受口腔检查,并展开效果对比。

1.2方法

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①口腔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龋病以及口腔卫生状况等,并且针对每个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手册》,同时调查分析家长以及老师的口腔保健知识以及行为。②依照反馈的调查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③针对家长以及老师展开关于口腔健康知识的相关讲座。④在幼儿园对氟保护液防龋项目、非创伤性修复技术(ART)等予以开展[2]。⑤同时展开儿童牙病集体治疗的相关项目。在活动期间应贯穿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譬如说采用“鼓漱法”在饭后漱口,并对早晚刷牙予以提倡,应将晚上刷牙更重要予以传授,对5岁以上儿童自行有效刷牙进行科学指导,而对于6岁以下儿童则需要每天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1-2次的刷牙,同时开展合理的饮食指导,譬如说嘱咐儿童少食甜食,尽量多食耐咀嚼且富含纤维的食物等。两所幼儿园在接受口腔健康检查时采用方法,每个检查医师均不知晓检查对象的分组情况[3]。

1.3数据处理

研究中口腔检查结果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所幼儿园的龋齿发生率比较

统计得知,观察组龋齿发生率为48.5%,平均每人2.7颗;对照组龋齿发生率为62.0%,平均每人5.2颗。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

2.2实验前后两所幼儿园院口腔卫生行为比较

统计发现,观察组在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后,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以及家长帮助儿童刷牙的比率发生显著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对于儿童而言乳牙龋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有:①龋齿容易发生松动脱落,对幼儿的咀嚼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还可能会对幼儿颜面颌骨的发育产生严重影响;②乳牙患有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恒牙牙胚发育发生中断,从而对恒牙的正常萌出产生影响;③龋齿还会成为原发病灶,若是机体的抵抗力发生显著下降,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譬如说肾炎、关节炎、心肌炎等。所以,父母以及老师必须对幼儿乳牙的生长情形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4]。

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模式也就是由老师、家长、牙医以及儿童一起参与的、各负其责、防与治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幼儿口腔保健工作模式。该保健的主要特点为在口腔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下,对托幼机构的儿童监护人展开有效的口腔保健知识教育,从而使“知、信、行”的改变得到有效的促进,进而对托幼机构口腔保健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提升,改善儿童口腔健康效果[5]。

本次研究证实,科学实施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龋齿的发生率,且研究中我们体会到经合理的口腔健康知识讲座和针对5岁以上儿童展开的有效刷牙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家长帮孩子刷牙比率,同时也会使含氟牙膏使用率得以显著增加,提高了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英.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3(29):415-416.

[2]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8,14(03):728-729.

[3]黄华,韦惠萍,谭敏红,等.广西5岁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行为抽样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5(03):182-183.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6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惠州516000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卫生与儿童龋齿的相关性,探讨预防儿童龋齿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7月间于该院体检的3~6岁学龄儿童340例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儿童家长发放口腔卫生问卷调查,统计儿童基本资料、甜食食用习惯、口腔卫生保健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行体检的340例儿童中,有140患有儿童龋齿,患病率高达41.2%。通过问卷及统计学分析显示,甜食食用频率越少、食用甜食后漱口或刷牙、每日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开始刷牙年龄≤3岁、每季度定期口腔检查、睡前不食用零食的儿童,其口腔龋齿发生率较低。结论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危险性因素有显著联系。保持口腔卫生、坚持餐后漱口、经常刷牙、降低甜食食用频率是防治龋齿发生的重要措施。

[

关键词]口腔卫生;儿童龋齿;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1(b)-0077-02

龋齿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之一,患病率较高,可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与生活质量[1]。其致病因素多样化,不仅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家长教育指导有关,亦与儿童口腔卫生直接相关[2]。有学者指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够明显缩减牙面受牙菌斑或食物污染时间,进而预防儿童龋齿[3]。为了更好地揭示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的关系,该研究特选取该院于2014年1—7月间来该院体检的3~6岁140例儿童龋齿和200例健康儿童进行口腔卫生与儿童龋齿相关性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7月间于该院接受常规体检的340例学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男226例,女114例;其中3、4、5、6岁儿童分别有79、93、81、87例。纳入标准:3~6岁;无系统性疾病;乳牙列;患儿与家长均知情同意。

1.2龋齿诊断方法

主要采用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相结合方法,借助平面口镜、镊子等空腔工具对儿童牙齿进行检查,记录儿童口腔情况。龋齿诊断标准参考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具体为:①牙齿窝沟点隙或光滑面可见龋洞;②牙釉质下破坏明显,存在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

1.3口腔卫生调查问卷

自制调查问卷,统计患儿及家属一般临床信息,包括日常甜食摄入情况、日常口腔保养情况。

1.4统计方法

将所选儿童按龋齿诊断情况划分为龋齿组和健康组,将统计数据输入至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计算,行χ2检验。

2结果

2.1总体状况

纳入340例体检儿童,检测龋齿患儿140例,占41.2%。其中3岁儿童中龋齿患儿21例,占26.6%;4岁儿童中龋齿患儿30例,占32.3%;5岁儿童中龋齿患儿32例,占39.5%;余57例均为6岁,占6岁儿童总体65.5%。其大体趋势为儿童年龄越大,龋齿发生率越高。

2.2每日甜食摄入情况对比

日常甜食摄入频率较低、摄入甜食后漱口或刷牙儿童,更不易发生龋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日常口腔卫生保健情况对比

健康组每日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开始刷牙年龄≤3岁、每季度定期口腔检查比率明显更高;龋齿组睡前食用零食比率明显更高,上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结论

医学研究显示,龋齿直接病因为口腔牙菌斑,其内细菌酵解后产生有机酸,将导致口腔内pH值降低,进而导致儿童牙釉质受到侵蚀[4]。儿童正处于牙齿生长的黄金时段,一旦患龋,即可能对牙齿形态的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对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威胁显著。

既往研究证实牙菌斑的形成与儿童生活环境及个人习惯有一定相关性。如陈志斌的研究指出,城镇儿童患龋率低于农村儿童[4];卫淑平的研究同时将儿童饮食卫生、家长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纳入重要影响因素之一[5]。上述多项研究亦认为,口腔卫生习惯是儿童龋齿的直接影响因素。与既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该研究同样认为甜食食用习惯、日常口腔卫生保健习惯在预防龋齿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甜食食用习惯直接影响龋齿发生率。这可能是因为食用过多糖分,同时又未能及时清洁口腔,大量葡萄糖可能于口腔中氧化,其顶端多羟基与氧结合,最终形成葡萄糖酸,可导致口腔及牙菌斑pH值下降,达到一定酸度后,牙齿脱矿,进而形成龋齿[6]。甜食食用频率越高,牙齿在危险酸度暴露率越高;食用甜食后不清洁口腔,葡萄糖口腔内氧化量越多。因此,甜食食用频率越少、食用甜食后漱口或刷牙儿童,其患龋率越低。

其次,有效维护口腔卫生,可显著降低儿童患龋率。这是因为牙面上粘附细菌及食物残渣,形成牙菌斑,是导致龋齿的直接因素之一[7],同时食物发酵则为牙齿的腐蚀提供了能量基础及环境基础[8]。因此,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及细菌水平,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措施。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尽早开始刷牙、睡前少食用零食,均为较为便捷而确切的措施。口腔检查则可使儿童及家长全面掌握儿童口腔情况,及时针对性制定口腔卫生保健方案,从而降低患龋率。

该研究同时还显示,儿童年龄越大,其患龋率越高,这提示患龋率可能具备一定累积性,进一步说明需要积极预防并早期治疗。

综上所述,儿童家长要高度注意培养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行为,防止龋齿病的发生。此外,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测能及早发现并及早得到控制,确保儿童口腔健康。

[

参考文献]

[1]刘敏,高萍,孙鹏,等.2013年河北廊坊幼儿园5岁儿童龋齿患病率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8):2201-2203.

[2]代其铭,郑美玲.博山区39个托幼机构儿童龋齿调查及干预措施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38-139.

[3]陈国娟,阮香莲.上虞市3~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3):1829-1830.

[4]陈志斌.3~6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52-1053.

[5]卫淑平.2~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0):813-814.

[6]高薇,刘洪,严俊,等.替牙期儿童龋齿与饮食及口腔卫生习惯关系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5):1786-1788.

[7]夏源,李伯灵,赵新华,等.广东省汕头市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后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3):309-311.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6篇) 】相关文章: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6篇) 2024-10-03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6篇) 2024-10-03

光学与光电技术(6篇) 20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