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工程技术(6篇)

时间:2024-10-23 来源: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篇1

以池塘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养殖方式居多。而发达国家的水产养殖则多采用精养高产,人工或半人工控制

条件下的工业化技术。我国水产养殖科技水平比起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来,仍有不少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距。为了使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规律,因地制宜,制

定出适合我国水产养殖的新路子。

关键词:水产养殖渔业因地制宜

1、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我国湖泊水库众多,多年来偏重于开发利用,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在渔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湖泊水库渔业,天然捕捞的比例已很小。在开发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产

值偏低,以及渔业增产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渔业结构作较大

的调整。这就对我国湖泊、水库渔业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1]。

2、设施渔业

2.1工业化养殖技术

工业化养鱼的发展始于工厂化育苗,即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实现苗种生产。目前,全世界仅对虾育

苗场就有3500座,其中我国也有数百座。当前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养鱼的发展,以便节省昂

贵的土地费用,节省紧缺的水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高蛋白食品。目前,工业化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式

是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养鱼生产向着稳产高产、科学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养殖的品种主要是优质鱼

虾和贝类,如鲑、鳟、鲆、鲷、鳗、鲈、鲇、鲟、鲍、虾、甲鱼等不下数十种。

2.2网箱养殖技术

我国海水网箱养鱼发展迅速,是沿海省市渔业增产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已由传统的网箱向抗风浪

网箱扩展,养殖品种主要有大黄鱼、石斑鱼、真鲷等优质鱼和一些地方品种,并在加紧开发一些高附加

值的适养品种。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活鱼可供出口,经营相当灵活,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2.3围网养殖技术

围网养殖是利用网片或网片与堤坝、湖岸相结合,在湖泊中围隔一部分水面进行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特色之一。围网将养殖鱼与湖泊隔开,可以提高放养密度、便于养殖管理及起捕,而湖水又可通

过网片交换,维持较好的水质[2]。由于围网养殖强度较大,因此天然饵料提供的营养不能满足鱼类的需要

量,必须投喂补充营养。多数围网养殖是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养对象,可利用天然水草作为廉价饵料,同

时补充配合饲料。近年来也有以河蟹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养对象的。

3、建议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3]

3.1基本背景

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业的两大支柱之一,目前,养殖产量已超过捕捞产量。我国是一个水产大国,总产量已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但还不是水产强国,科技竞争力还不强,产业化程度与先进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化规模和效益相对落后。针对我国目前的水产养殖环境、技术以及设施状况,急需推进产业化发展,选择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优先给予支持。

3.2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

3.2.1海淡水增养殖技术

对中国对虾、大黄鱼、真鲷、牙鲆和优质淡水鱼等主要养殖对象进行种质资源库建设和优良品种的生产;研究新的蛋白源,特别是植物蛋白源的开发,以解决我国动物蛋白源紧缺问题,并研究低污染饲料、抗病添加剂和免疫增强剂,为健康养殖创造良好条件;选择不同养殖模式的典型水域,通过良性调控,使养殖典型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水平;构建水产养殖生物亚健康评价、病原及养殖生态早期预警技术体系,构建疫苗、免疫增强剂、植物源药物、天敌生物制剂、养殖生态改良剂等生物安全抗感染技术和生态安全改良技术体系,提出改善水产动植物在养殖保健管理与食品安全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推广优质、高效、安全的养殖技术,使我国传统的池塘养殖逐步向集约化养殖转化。

3.2.2设施渔业和渔业工程装备

集约化养殖设施:以“系统运行经济性、节能节水无公害、控制性操作、管理智能化、”为目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和技术运用,推进集约化养殖设施及装备上一个新台阶。重点研究主要生产品种(如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牙鲆、大菱鲆、对虾、河蟹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或育苗)系统技术和池塘集约化养殖设施新模式。

网箱养殖装备及设施:重点开展开放性水域深水网箱设施系统、特殊用途海上网箱装备和内湾、湖泊网箱设施研究与生产。

远洋捕捞作业装备和选择性助渔仪器:加强大洋性渔业捕捞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解决在国际海洋捕捞竞争中装备条件受制于发达国家的问题,提高捕捞生产效益。加强选择性助渔仪器的研制,关键在以最新科学技术进行应用研究和集成研究,使捕捞作业的目标更准、更有效,从而保护非捕捞对象,修复近海捕捞资源。重点开展大型拖、围、钓作业船工程及装备技术和各种选择性捕捞助渔仪器的技术研究。

水产品流通加工装备的研究和生产:重点开展鱼、虾、贝类自动化处理机械、淡水鱼综合加工技术及装备和水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和冷链技术的研究。

3.3观赏水族类育种与养殖技术

开展对本土观赏水族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重要观赏水族新品种的培育,海水观赏水族的繁育技术以及人工生态系统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立各种类型的观赏水族准化养殖技术。

3.4水产品现代物流模式与示范

在全国水产品主要集散地,在原有水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建立水产养殖物流中心和养殖信息智能系统,做到专业化、优质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并为当地做出示范。

3.5高新技术集成科技平台与“产、学、研”联动平台

以部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孵化平台,通过大型项目,加大投入,并再建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在原有的部级重点实验室中争取2~3个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重点水产院校,通过对原有实践基地的强化和优先发展,使其成为省(市)级的“产、学、研”基地,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徐跑.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和对策.科学养鱼,2008.09.

[2]黄文钰,舒金华,许朋柱.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产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土壤,2002年04期.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技术;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8.039

1研究水产养殖行业的现实意义

1.1水产养殖行业的经济价值

水产养殖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总量近40%。据2016年y计,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达814万吨,进出口总额为293亿美元。其中,出口量406万吨、出口额203亿美元,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706.8亿美元)的28.77%;进口量408.13万吨、进口额89.8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66%和2.22%。贸易顺差113.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62亿美元。水产品国际贸易由降转升,全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将达1.69万元,同比增长8.3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养捕产量比例达到75∶25,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逐年提高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900万吨。

1.2水产养殖行业的社会价值

2016年,全世界人均年水产品消费量达到20.5公斤,2006年全球人均消费量17.6公斤,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的富裕,预计2030年,如果人均消费量维持不变的话,养殖产量需增长5000万吨。水产养殖使得市场上的水产品增多,人们餐桌上的菜肴更加丰富,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增长蛋白质摄入,对人体健康有益。它在支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减少城镇迁移,创造就业机会及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水产养殖的现状

水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中增长速度最快、效益收入最好、创造外汇最多的产业,带动了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致富。自1985年中央五号文件将“以养为主”确立为渔业发展方针以来,水产养殖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中的重要部分,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如今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转移,促使渔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业超过捕捞业的国家。养殖、捕捞、加工是水产业的三大支柱,水产养殖业发展不仅为国内提供了品种多样、数量充足的水产品,而且水产养殖品进出口贸易额占了农业出口的20%,出口创汇额在农业各产业中排第一位。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多达50种,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混养模式和大水面养殖上升势头迅猛。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向虾、贝、鱼、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也由“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传统格局转变,罗非鱼、河蟹等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

3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导致水产养殖品食用不安全

水环境的污染有多方面因素,主要源于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我国1200条河流中,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大量生物死亡,而重金属、农残、药残等有毒有害的物质通过水产养殖品进入人体,导致人体中毒,严重危及身体健康。

3.2养殖中药物滥用,水产养殖品药物残留超标

多品种,高密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加剧了养殖产品的疾病发生。为了减少损失,加大用药、过量用药、重复用药等现象也加重了养殖中药物残留。

3.3养殖产品种质退化,病害泛滥

近亲繁殖、不良养殖条件、亲本质量差等问题导致养殖种质退化,就连我国“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种质退化也十分严重。近亲繁殖使得隐性有害基因增多,生命力低,在塘表现活力低。不良的养殖环境使得养殖对象接受自然选择,水生物就会处于生理生态的抑制中。繁殖技术的不完善也使生产中催产素过量使用,造成了品种质量及抗病力下降。

4发展水产养殖行业的对策

4.1因地制宜,发展健康养殖业

我国在水产养殖病害的病理、病原、药物及免疫防治方法的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础,但总体研究不够。面对浅海、滩涂、内陆大水面、低洼盐碱地等水域采取不同的科学养殖方式,首先需要确定养殖容量、然后根据养殖对象确定养殖结构,采用立体利用水域的养殖技术和水域的环境优化及生物修复技术。建立以生态调控为主要病害监测、预报系为辅的养殖体系。

4.2优化品种结构,严格执行选育程序

建立良好的繁育体系,必须建立良好的繁育场以提供优良的亲本。对品质评价和筛选、选育的各阶段,开展优良、抗逆新品种研究。建立雌核发育、多倍体、性别控制、转基因等育种新技术结合生理生态学手段,找出抑制性腺发育和制约早期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性环境和内在因子,在育种技术上严格执行催产的步骤,禁止多催,重复催产。

4.3设施养殖开发,高效养殖

可控程度高、集约化、高密度养鱼技术是推广的重点。海、淡水工厂化养殖技术中的水质控制、净化处理、增温、自动控制等工艺和设备的普及;开发10米等深线以外离岸海水养殖技术以及高密度养殖海区环境改造和水质改善技术;养殖工程自动控制技术推广,加强水产养殖的人工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印,苌建菊.农村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10).

[2]张世羊,李谷.地下水用于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潜质与风险[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3,(03).

[3]邢丽荣,徐翔.水产养殖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的测度及分析――以不同模式下淡水鱼池塘养殖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6,(04).

[4]科学指导水产养殖用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全国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系列宣传活动情况总结.2016,(04).

[5]马驰.中国―东盟水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2016,(06).

[6]徐大明.基于机器学习的跨平台水产精准养殖管理系统设计[J].太原理工大学,2016,(05).

[7]冯正平.服务“三农”是三赢:互联网上水产咨询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05).

[8]康永兴.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05).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篇3

关键词:优质肉鹅;养鹅业;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835.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2.015

养鹅业是我国众多家禽养殖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生产规模最为庞大的一个产业。在我国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下,对养鹅产业的养殖技术以及发展方式都提出了全新内容及要求。如何才能将优质肉鹅的规模化养殖技术更好地应用在肉鹅养殖培育的过程之中,逐渐受到养殖户的广泛关注。

1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前期准备阶段

想要通过规模化养殖技术培养出质量优良的肉鹅,相关技术人员就要格外注重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应用的前期准备阶段。养殖方式的选择、厂址的布置以及肉鹅养殖厂、养殖区域的设立,都是需要相关养殖技术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主要工作内容[1]。

现阶段,肉鹅养殖的方式主要有圈养和放养两种。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要有效结合肉鹅的具体养殖方式,选择与养殖方式相适应的养殖厂址。一般情况下,养鹅厂址应该选择建立在地势较高且平坦、环境较为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鹅舍要远离重工业园区,并采用土质的建设方式,更好的保障鹅舍的透气和透水性。负责肉鹅规模化养殖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将养鹅厂分成生产和日常生活管理两个不同类型的养殖区域,实现肉鹅规模化养殖的有序管理。

2肉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2.1雏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所谓雏鹅指的是从破壳到4周时间内的小鹅。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消化机能较为低下以及自行调解体温的能力有限等,是雏鹅最显著的成长特征。要选择体质健硕、站立平稳有力以及破壳时间在准确生产预估时间段内的健康雏鹅,在雏鹅破壳而出后的24~26小时之间及时为其提供适量的饮水。必要时可以在雏鹅初次饮用水中添加适量的高锰酸钾、葡萄糖以及维生素B,并把饮用水的水温控制在25℃左右。

雏鹅的首次饮食称为开食,技术人员可以将开食撒在干净的场地内,引导雏鹅进行自由吃食。开料与青料的调配比例是需要技术人员尤其注意的重点内容。一般情况下,出生4天以内雏鹅的开食调节比例设定在1∶2,出生4~10天的雏鹅其开食比例的分配控制在1∶2.5,而当雏鹅出生满10天之后,其开食的比例则相应的变化为1∶4。

2.2中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所谓中鹅,指的是出生4~60天的肉鹅。这一生长期间内的肉鹅相当于人类的青壮年成长阶段,部分地区也将中鹅称之为青年鹅。处在中鹅成长阶段的肉鹅,其大体成长形态与成年肉鹅基本相同,各项消化机能相比雏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完善。中鹅相比雏鹅,对外界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肌肉、骨骼以及羽毛的增长速度较快。负责规模化养殖的技术工作人员要合理掌握中鹅食量较大、适宜粗粮饲养的生长特点,注重对中鹅在体重以及出栏率方面的控制,为育肥仔鹅的培育和养殖打好基础[2]。

2.3育肥仔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出壳天数达到60天以上到投入市场进行销售之前的肉鹅称之为育肥仔鹅。育肥仔鹅是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的最终培育阶段,也是最关键的养殖阶段。优质肉鹅的育肥时间一般情况下会被控制在10~15天,保证饲料食粮的充分供给,引导肉鹅进行自行进食是育肥仔鹅规模化养殖阶段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重点注意的养殖技巧。在育肥仔鹅的规模化养殖期间,技术工作人员要尽可能限制肉鹅的活动范围,保持肥育舍暗淡的光线和养殖环境的安静,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界生长环境对肉鹅的刺激[3]。

3结语

随着市场对于肉鹅的需求增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就是在市场推动下产生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养鹅业在我国家禽养殖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规模化养殖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肉鹅的养殖过程之中,才能最终促进养鹅业经济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夏露,潘志雄,王继文.浅谈如何控制商品肉鹅规模化饲养成本[J].中国家禽,2011,(13):55-56+59.

[2]侯水生.我国肉鹅产业发展应重视的问题与建议[J].水禽世界,2014,(03):6-9.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篇4

关键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20-04

CurrentSituationofIndustrialDevelopmentofColdWaterFishCultureinHenan

CHENYou-guang1,YUZhen-hai1,JINGYing1,LIZhi-xun2

(1.FreshWaterFisheryResearchInstituteofShandongProvince,Shandong250117,China;

2.HenanAcademyofFisheryScience,Zhengzhou450044,China)

Abstract:ThecurrentsituationofindustrialdevelopmentandexistingmajorproblemofcoldwaterfishcultureinHenanwereanalyzed,itsdevelopingthoughtsandsuggestionwereproposed,whichprovidedthescientificreferenceforimprovingthecapabilityofindustrialinnovationandcompetitionsofinternationalmarkets.

Keywords:Henan;coldwaterfish;industrialdevelopment;currentsituation

近几年来,冷水性鱼类因特有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天然水域冷水性鱼类过度捕捞,全球资源量大幅下降,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并研究增加资源与增殖的方法[1]。

我国对冷水性鱼类增养殖十分重视,尤其是贫困山区,实践证明发展冷水性鱼类产业是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也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卵苗和商品鱼重要的中转站。由于河南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扩建和提升冷水性鱼类产业,可就近提供卵苗和商品鱼,对增强我国冷水鱼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对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为促进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冷水性鱼类养殖的现状

1.1自然条件与养殖分布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境内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山区丘陵面积占44.3%,流域面积100km2以上,拥有河流493条。许多河流由于坡降大、水流湍急、水质清新,饵料生物少,水温较低,是养殖冷水性鱼类宝贵的水资源。针对这一现状,2003年河南省对沿黄绿色渔业带进行了建设,推动渔业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冷水鱼养殖企业多集中在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山区,如三门峡市的卢氏、冠云山、灵宝、陕县,安阳市的林州及济源等,现有年产15t以上的冷水性鱼类繁殖企业1家、养殖企业4家;另外,还有郑州、濮阳、平顶山、信阳、商丘(睢县)和南阳等地市分布一些零星的小型企业,详见图1。

1.2养殖面积与产量

2009年河南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18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2.9万t,而调研结果表明,冷水鱼总养殖面积只有81190m2,商品鱼产量355t,生产发眼卵100万粒,培育苗种6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17.45kg/m2;到2010年,冷水鱼商品鱼产量达510t,生产发眼卵200万粒,培育苗种10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22.09kg/m2(表1)。因此,河南省冷水鱼占水产品总产量份额较少,发展较为迟缓但养殖产量一直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1.3养殖种类与技术研发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开始引进和养殖冷水鱼,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冷水鱼养殖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品种养殖逐步转向以多品种养殖过渡,并把养殖生产与大众的休闲度假、游钓业有机结合,增强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活力。目前,河南省养殖鲑科鱼类主要是从云南引进的美国道尔顿虹鳟(Oncorhynchusmikiss),北京或山西引进的朝鲜虹鳟及山西引进的日本金鳟、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等品种;鲟鱼类主要是从黑龙江引进的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tiBrandt),武汉引进的匙吻鲟(Polyodonspathala),北京房山引进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Brandt)及几种杂交种。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对鲟鱼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人工养殖[3,4],河南省起初只是引进鲑科鱼类,如硬头鳟、金鳟、三文鳟[5]。进入本世纪以后,在国家、省市农业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加强了研发力度,加快了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鲑科鱼类方面,孙兴旺等[6]对挪威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姬广闻等[7]对香鱼开展河流增殖放流试验,通过利用微流水养殖香鱼,了解其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决了香鱼苗种运输的瓶颈问题,从4月在淇河的荷花村段进行香鱼的人工放流,年底捕获香鱼平均规格达100g,获得了成功,又在香鱼和细鳞鲑养殖及饲料方面进行了研究[8,9]。在鲟科鱼类方面,赵道全等[10-13]对俄罗斯鲟从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饲料营养与养殖效果、工厂化集约养殖等多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俄罗斯鲟鱼对甲鱼养殖企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李秀玲等[14]和陈居明等[15]对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进行研究;王水亮等[16]对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开展了研究。2003年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实施,利用水库在济源市进行网箱养鱼,除了养殖鲢鳙鱼、黄河鲤(Cyprinuscarpio)、乌鳢(Channaargus)、斑点叉尾(Channelcatfish)以外,还进行了鲟鱼网箱养殖,2007年济源市网箱养鱼突破15000箱[17]。杨治国等[18]开展了高产高效鲟鱼养殖方式的研究,主要有池塘微流水鲟鱼养殖[19]、山区工厂化鲟鱼养殖[20]等养殖模式,进而推动了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21]、中原地区[22]池塘养殖、网箱养殖[23]以及水库、河流增殖放流,制定了相关的鲟鱼技术规程。10多年来,相继有“俄罗斯鲟鱼工厂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和“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一批相关科研成果的产出[12],促进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

1.4养殖方式与设施研究

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方式主要有自然水体增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两种方式[24]。自然水体增养殖方式包括自然水域人工放流、网箱和围网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式包括开放式室外流水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根据河南地区养殖情况,李同国[5]在冷水鱼养殖场建设研究中,阐述了建场选择条件,其中包括水源与水温、水流与水量、溶氧量、电力交通、销售市场等,提出了池塘类型、形状与结构、池面积与数量等关键技术和具体的要求。钱名全等[25]又进一步研究了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陈杰等[23]对网箱的水域设置、形状大小、框架制作、鱼排的制作提出了技术要求,对苗种放养、饲料与投喂、日常管理及越冬进行了技术规范。目前,开放式流水、网箱养殖和自然水域增殖放流已成为河南省的主要养殖方式。

1.5深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省现有水产加工企业主要从事田螺、河虾和银鱼等特色加工及大宗淡水鱼类的冷藏与保鲜。由于河南省受冷水鱼养殖产量的制约,养殖产品大多就近销售,或者直接进入宾馆和饭店,农贸市场几乎是有价无货。目前,冷水鱼精深加工环节尚显薄弱,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1.6饲料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省份,食品和饲料加工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各地市均有加工企业,其中涉及渔饲料生产代表性企业就有6家,均可以根据鲑科、鲟科等冷水性鱼类饲料营养配比生产出全价配合饲料。在饲料研究中,像赵道全[11]对俄罗斯鲟鱼饲料和龙勇等[26]对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成果为数并不多,与丹麦、挪威和俄罗斯等国的研究仍有差距。

1.7疾病流行与防治研发状况

冷水性鱼类引发的疾病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及营养性疾病。调研结果表明,河南鲑科鱼类的发病率比鲟科鱼类要高,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损失较大。有的企业减少鲑科鱼类养殖,进而增加鲟鱼养殖。而鲟科鱼类的疾病也比较普遍,有细菌、真菌、寄生虫和营养性的病例,最常见的是烂(赤)皮、烂鳃、肠炎、出血和脊柱弯曲等病症。科研人员也及时地开展了鲟鱼疾病防治的研究,如杨治国等[27-29]对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诊断与治疗,张国振[30]对匙吻鲟寄生虫病开展治疗及预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有许多症状难以控制。

2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冷水鱼亲鱼培育及卵苗供应不足

2008年河南省相继对虹鳟和鲟鱼人工孵化成功、鲟鱼人工繁殖成功[31],尽管冷水性鱼类繁育系统已有较好基础,但与市场需求和现代渔业要求相比繁育体系建设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鲟鱼种质保存与选育、良种质量与供应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二是鲟鱼亲鱼培育不足。我国鲟鱼繁殖年龄为8~10龄,而企业缺乏有计划按年龄梯队培育亲鱼和后备亲鱼,基本上靠外购或引进发眼卵和苗种;三是冷水性鱼类繁育种类单一,企业普遍缺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明显不足,制约了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

2.2饲料营养需求和疾病防治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尽管饲料加工企业很多,但针对冷水鱼营养需求研发的饲料企业太少。多数养殖企业位于偏僻山区、道路崎岖,即便有好的饲料厂家,也因饲料运输路途长远、耗时费力,饲料价格相应提高。而长期采用非专用饲料投喂,会造成鱼类体质、免疫力降低,突出表现在鱼类的生长速度缓慢、运输存活时间短和发病率高。

尽管境内养殖企业养鱼多年,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门从事鱼病方面的研究[27-30],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查发现养殖企业的养鱼池载鱼量不断增加,因水源流量限制,换水率有限,且时常更换饲料,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变差,病害增多,加之养殖者病症观察、诊断、用药方法等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旦发病,治愈困难,严重时导致养殖效益下滑,蒙受损失较大。因此,冷水性鱼类疾病频发已成为养殖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3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当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破解。“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发展我国西南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冷水资源及特有的土著冷水性鱼类,是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而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冷水资源优势,应优化养殖结构,加快冷水性鱼类产业化建设;从全省产业发展层面来看,重点应放在新品种引进、原种种质的提纯复壮、企业增值增效及产业技术升级上寻求突破口,同时要协调好生产与加工、大宗鱼类与冷水性鱼类等相互关系,确立优势冷水性鱼类主导品种,大力扶持和发展繁育、养殖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营造整体优势,规避市场风险,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质量、效益的双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

3.1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打造领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应在养殖主产区加大扶持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力度。由于冷水性鱼类养殖多在冷水资源丰富的山区,那里交通、通讯和生活都不便利。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在开发时,当地主管部门应在土地租赁、水源使用、公路建设、产品销售以及建设审批等环节上给予政策倾斜,使业主愿意投入、精心生产、安居乐业、得到实惠,逐步使企业做大做强,培植行业的领军企业,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地区。只有养殖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才能快速推进产业的发展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3.2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培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32]。政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建立互惠协作关系,结合生产实际研发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方法,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双方达到效益、成果共赢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3.3创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完善配套体系,开拓产业的发展空间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按照创办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合作收益实效化的思路,积极鼓励创建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组织化水平,开展技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实现养殖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生产环节有机结合,完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配套体系建设,形成整体优势,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开拓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石振广,董双林,王云山,等.我国鲟鱼养殖业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6(2):58-62.

[2]叶新太,李君兰,赵新年.关于实施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的思考[J].河南水利,2005(1):38.

[3]MOOREBJ,HUNGSSO,MEDRANOJF.Proteinrequirementofhatchery-producedjuvenilewhitesturgeon(Acipensertransmontanus)[J].Aquaculture,1988,71(3):235-245.

[4]HUNGSSO,LUTESPB,SHQUEIRAA,etal.Effectoffeedingrateandwatertemperatureongrowthofjuvenilewhitesturgeon(Acipensertransmontanus)[J].Aquaculture,1993,115(3-4):297-303.

[5]李同国.怎样建造一个冷水鱼养殖场[J].河南水产,2006(1):21-22.

[6]孙兴旺,李同国,朱文锦,等.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1,31(2):12-13.

[7]姬广闻,张坤,李治勋,等.高密度微流水香鱼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5(1):10-11.

[8]李先明,李治勋,刘熹.香鱼的人工养殖及饲料投喂技术[J].河南水产,2006(2):9-10.

[9]齐子鑫,赵永军.细鳞鲑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展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29-30.

[10]赵道全.俄罗斯鲟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3):25-26.

[11]赵道全.俄罗斯鲟鱼饲料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4):25-26.

[12]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获得的科研成果[J].河南水产,2006(1):45.

[13]赵道全,王先科.俄罗斯鲟鱼在我省甲鱼养殖业结构调整中的意义[J].河南水产,2002(4):6-7.

[14]李秀玲,庄芾思,乔明超,等.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技术[J].河南水产,2009(3):24,15.

[15]陈居明,刘垠.西伯利亚鲟养殖试验[J].河南水产,2003(3):31.

[16]王水亮,王东风.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2):45-46.

[17]何天军.济源网箱养鱼突破15000箱[J].河南水产,2007(4):48.

[18]杨治国,胡安华,汪成竹,等.鲟鱼养殖技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44-46.

[19]杜忠臣.池塘微流水养殖鲟鱼高产高效技术[J].中国水产,2003(1):40-41.

[20]常东洲.山区鲟鱼工厂化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8(1):14-15.

[21]祝少华.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池塘养殖匙吻鲟技术[J].中国水产,2007(12):41-43.

[22]陈杰.中原地区鲟鱼养殖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12):28.

[23]陈杰,宁俊禄.网箱养殖鲟鱼技术规程[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7-8):29.

[24]范兆廷,姜作发,韩英,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乡村版),2008.148-189.

[25]钱名全,蓝泽桥,胡超,等.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6(6):3-6.

[26]龙勇,李林春.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108-111.

[27]杨治国.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淡水渔业,2001,31(5):40-41.

[28]杨治国,董冰,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初报[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1):17-18.

[29]杨治国,李明彦,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J].淡水渔业,2001,31(2):34-35.

[30]张国振.匙吻鲟寄生虫病的治疗及预防[J].河南水产,2005(3):29.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篇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水产科学教研室,陕西杨凌712100)

作者简介:熊冬梅(1982-),女,重庆人,讲师,农学博士,主要从事鱼类学、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Email:xiongdongmei@nwsuaf.edu.cn

摘要: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而实践课程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名特经济鱼类的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技术,本文结合秦岭地域特色对该课程实践部分的项目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使地处西北的水产专业本科生学到过硬的名优鱼类的增养殖技术。

关键词: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改革;实践课程

为培养出适应水产行业生产一线需求的技术骨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专业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改革体系等方面结合西北地区特色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各种名优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成体饲养管理技术及病害防治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笔者根据近年来该课程实践部分的讲授经验,并结合往届学生所提意见对该课程的改革作如下探讨。

1结合西北地区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课程以曹克驹主编的《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为教材,该教材合并了《名特鱼类养殖》、《名特无椎动物养殖》、《两栖爬行动物养殖》三门课程,不仅避免了重复,还增加了课程实习的时间,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1]。但实践课程没有统编教材,授课教师以理论课教材为基础,根据实习基地特点,组织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由于我校地处西北地区,毗邻秦岭山麓,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相对较多,因此笔者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把握以下两点:①讲授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点突出秦岭地带冷水性养殖品种的种类和特色;②以西北地区价格相对稳定、育苗及养殖技术基本成熟的代表性品种为重点内容。根据以上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重点讲述了一些代表品种,如匙吻鲟、娃娃鱼、杂交鲟以及细鳞鲑、黄河鲤等地方品种。

在明确水产养殖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结合西北地区渔业生产实际”为指导思想。例如讲授“鲟类养殖技术”时,重点讲述目前汉江流域兴起的大规模匙吻鲟网箱养殖技术;在讲授“鲑鳟鱼类养殖”时,重点讲授秦岭山区利用溪流水或山泉进行冷水鱼类养殖,如金鳟、虹鳟和秦岭细鳞鲑等;在讲授“大鲵的养殖技术”时,针对陕西汉阴、汉中和宁陕等地的娃娃鱼养殖基地,以及大鲵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问题,重点讲授大鲵健康养殖技术;在讲授“龟鳖类的养殖技术”内容时,增加了陕西安康和紫阳地区富硒甲鱼的养殖技术等内容。

2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2.1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名特实习采取了实验室解剖实训、校外生产实习劳动和参观特种水产品养殖场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解剖实验课主要包括翘嘴鳜、匙吻鲟、丁、倒刺鲃、江鲇、斑点叉尾鮰等品种的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和雌雄鉴别等内容。校外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学生在安康水产基地参与匙吻鲟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工作,以及鳜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过程。组织学生参观了陕西安康长明甲鱼养殖场、汉阴县大鲵生态养殖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与切身体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2.2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水产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主要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示范站和陕西省合阳县养殖场,基本满足课程实习所需要的条件,然而这两个基地的实习内容相对单一,水产动物种类有限。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着手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输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升华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实现多方共赢[2]。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校企合作,让水产专业学生接触生产一线,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为今后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也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做好储备。根据往届学生去浙江、湖北和海南等地的水产公司和企业实习返校后的总结来看,企业实习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应对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下一步试图探讨校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内容、深度合作育人。

2.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熟悉生产环节、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2]。当前,名特水产养殖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有所欠缺,技能不够全面。以生产促科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参与科研与推广工作,参加相关的学术经验交流会[3]。三年来,课程组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和教改论文共计10余篇。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老师积极到学校的安康试验站进行基层锻炼,参与到水产养殖生产技术推广和科技开发工作中;还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基层锻炼活动以提升业务素质;利用寒暑假期到名特水产品养殖公司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到西北五省的苗种繁育企业历练和学习鱼类苗种繁育新技术,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可聘请企业专家或高级技工与专业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实习环节授课,达到整合企业和学校双方师资的效果。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学生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类的课程考核比理论课的考核要难一些,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以实习报告为依据给学生打分,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能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动手水平。为此,笔者经过反复讨论认真思考,提出采用边讲边练、现场考核动手能力的方式进行。实习成绩由3部分组成:参与生产活动的平时表现(30%)+动手能力和技能(40%)+实习报告(30%)=100%。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学生增强了学习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该课程也更符合西北地区特种水产养殖的特点,内容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实用性。笔者今后将为提高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本翔,杨东辉.《名特水产养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68-69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篇6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后于养殖业发展,畜禽粪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忽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而采取工业废水治理模式,工业治污模式投资大且商业化产品回报率低,养殖业自身缺乏大量资金进行粪污处理,从而导致企业治污积极性下降、粪污处理效率低;二是虽然认识到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但没能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且高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畜禽养殖业利润空间较小,又存在高风险,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必须考虑经济性。一般工程的经济性体现在对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的控制,但畜禽养殖污染的实质是生物质资源的浪费。如果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产生的再生资源效益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成本,从而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经济性。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采取合适的畜禽粪污资源化技术来实现。

新环境形势下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

1面临的新环境形势

(1)严格的排放标准。2011年陕西省实施《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以下称新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陕西省畜禽养殖废水排放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从表1来看,新标准的COD、BOD5、NH3-N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严于国家行业标准,分别比国家行业标准排放限值严格了87.5%、86.7%、85%。由于新标准取消执行行业标准,所有排污单位执行统一标准,因此新标准的出台使得全省尤其黄河流域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排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2)严峻的减排形势。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污染排放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其COD、TP、TN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污染排放总量的96%、56%和38%,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经给环保施加了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纳入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2010年陕西省农业源污染物COD与NH3-N排放基数分别为19.9万t和1.5万t,按照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下降7.6%和9.8%的减排目标测算,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为18.4万t和1.4万t,其中畜禽养殖业的COD与NH3-N目标排放量为18.3万t和1.1万t,相比2010年排放基数降幅分别达到7.6%和8.3%。随着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逐渐凸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面临的压力不小。

2畜禽粪污资源能源化技术方向

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是新环境形势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方向,也是推动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畜禽粪污的资源特性,其资源化利用的形式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式的代表工艺及其局限性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畜禽粪污的肥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形式是单纯的固体粪便资源化利用,不能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未能全面考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就目前看来,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高温堆肥和烘干技术会继续存在发展,但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严峻的减排形势下它们并不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最佳选择。以沼气发酵为代表的能源化利用方向,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气用于燃料、发电等,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兼具能源效益、肥料效益、环境效益,能够实现畜禽粪污处理从单纯的用肥用能、末端治理向综合利用转变。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实现热、电、肥联产的沼气工程将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4]。因此沼气化是理想的畜禽粪污资源化途径,是全面应对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思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水平不断提高,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加快了畜禽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保障、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规模化养殖比散户养殖优势明显。规模化、产业化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养殖场成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主战场。针对规模化养殖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采取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畜禽粪污处理产业化方式能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相比单纯的污染防治行为,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化方式能够将畜禽粪污从产生到消纳的整个过程形成产业链条,协调上下游物质能量的流动,最大程度提升粪污的利用价值;同时产业化方式有利于将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经济投入,将治理投资转化为产业投资,促进环保产业与养殖业共同发展[5]。综上所述,按照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防治方向,选择合适的资源化技术,并借用商业运作模式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成产业,将是未来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思路。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见图1。

陕西省畜禽养殖沼气产业化发展

沼气工程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沼渣、沼液均具备商品化、产业化条件,因此沼气工程是一项利于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的资源化技术。随着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沼气工程也呈规模化发展趋势,规模化养殖能为沼气工程保证充足的原料,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条件都有利于沼气产品实现高值高效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支持推动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陕西省农业厅已经将规模化养殖场的大型沼气工程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省沼气普及的重点任务之一,颇具前景的沼气产业势必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向资源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1畜禽养殖业潜在的沼气产量与分布

2010年陕西省畜禽粪便产生量约4381.7万t,若将畜禽养殖业粪便资源全部进行沼气化开发利用,陕西省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可产生约22.5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6]约为225.0万t)。沼气的开发利用价值与养殖规模和粪便收集程度相关,因此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更具备实际开发利用价值,2010年陕西省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约374万t,可产生约2.1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约为21.0万t)。2010年陕西省各市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潜在的沼气产生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宝鸡(0.51亿m3)、渭南(0.42亿m3)、西安(0.35亿m3)、咸阳(0.29亿m3)、榆林(0.15亿m3)、铜川(0.14亿m3)、延安(0.12亿m3)、商洛(0.08亿m3)、汉中(0.05亿m3)、安康(0.02亿m3)。沿渭河四市(即宝鸡、渭南、西安、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经济条件好、城市发展迅速,种植业、养殖业较为发达,是全省集约化养殖水平较高的区域,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73%。陕北两市(即延安、榆林)及渭北的铜川属于煤炭资源富集区和工业集中区,工矿业发达,规模化养殖活动开展较晚,但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地域,近年来该区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20%。陕南三市(即商洛、汉中、安康)整体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近年来政府一直倡导陕南养殖业以区域适度集中、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这与陕南经济实力薄弱、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因素有一定关联,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只占到全省总数的7%。

2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

养殖业沼气工程的分布受其载体规模化养殖企业分布的限制,关中平原沿渭四市是目前陕西省发展沼气产业最有潜力的地区。沿渭四市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数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62%、77%和53%。区内布局有大中城市群和渭河干流,2010年渭河干流水质属重度污染(以劣Ⅴ类水质为主),为了减少畜禽养殖活动对城镇环境和渭河水质的影响,该区应该积极发展沼气产业。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关中地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苹果等农产品的优势产区,丰富的耕地资源有利于粪污资源化利用。2010年沿渭四市范围内仅14%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建有沼气工程,沼气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根据沿渭四市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种养结合程度,划定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涉及西安市临潼区、长安区、周至县、户县;宝鸡市陈仓区、岐山县、眉县;咸阳市杨凌区、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武功县、兴平市;渭南市临渭区、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等区县。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在养殖区域集中化进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畜禽粪污沼气化开发利用,逐步推进集中养殖、集中收集粪污和集中沼气化利用;积极培养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相关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形成产业链条,促进沼气产业化进程。

3沼气产业化关键技术

大型沼气工程分为能源环保型和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以沼液达标排放为目的,能源生态型以沼液不排放为目的,因此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更符合生态学理念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沼气产业的发展对象。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整个的能量物质循环过程包括畜禽饲养、粪污产生、沼气产生、沼气利用、沼渣沼液利用等[7],围绕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综合考虑成本投资、运行费用、环境效益、技术成熟先进性等因素,选择适用于发展沼气产业化的关键技术。(1)沼气发酵技术。沼气的产业化要求原料处理量和产气量都要大,其核心技术发酵工艺的选择应该满足这些条件。CSTR(连续搅拌反应器)技术是目前欧洲等沼气工程发达地区的主流发酵工艺,可使畜禽粪便污水全部进行发酵处理,优点是:原料适应性广;处理量大;沼气产量大;运行费用低;利于热电联产。因其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特别适用于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大型沼气工程,适宜引进并国产转化,例如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机肥加工[8]。(2)沼气利用技术。针对沼气的利用方式,沼气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突破自产自用的小沼气模式,逐渐转向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领域。沼气的社会服务类应用包括发电并网、天然气并网、车用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以制取CH4和CO2工业气体及其合成气等为代表[9],这些是未来沼气产业的发展趋势。就目前产业发展条件来看,除了满足企业自身及户用需求之外,沼气发电、净化后补充天然气源等利用途径较为可行。(3)沼渣沼液利用技术。沼渣、沼液等发酵后残留物质具有良好的肥料效应,传统农业将其直接还田,但在养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种养脱节现象突出,沼渣沼液的肥料效应趋向于通过制造有机肥来实现。通过固液分离、沼液抽渣分离出来的沼渣用于生产有机复合肥;沼液浓缩制肥工艺生产液体有机肥[10],沼渣沼液制取有机肥提高了肥效、且方便运输和使用。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6篇) 】相关文章:

小型超市店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10-10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儿童保健注意事项(6篇) 2024-10-23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6篇) 2024-10-23

天文学的浪漫知识(6篇) 2024-10-23